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东北民歌产生于东北民俗文化沃土之中,与东北民俗文化有着同源性关系,东北民歌内部体现了东北民俗文化的内涵,与东北民俗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文化同源性特点上。这种同源性的艺术特点使得民歌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坚持艺术与生活的统一性原则。
关键词:东北民歌;东北民俗文化;同源性关系
哲学家丹纳在他的著作《艺术哲学》中指出:“一个民族永远留着它乡土的痕迹,而定居的时候越愚昧越幼稚,身上的乡土的痕迹越深刻。”东北民歌产生于东北民俗文化沃土之中,与东北民俗文化有着同源性关系,东北民歌内部体现了东北民俗文化的内涵,东北民俗文化在艺术分支的情感发展上形成了民歌的表现形式。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文化同源性特点上。
一、同源性关系
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有着同源性的文化特质,东北民歌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出东北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民俗生活由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及信仰生活等构成,民俗文化是民族生活状态与轨迹的沉淀并涵盖了该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东北民族的在早期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以满族文化为主体的东北民俗文化,从而在东北民歌发展初期涵盖了大量的“猎歌”“渔歌”等题材内容。这类民歌的典型特点是歌舞表达中具有生产现实的痕迹,随着明清以后中原人涌入东北,使得东北民俗文化发展了新的改变,在中原民俗文化与东北民俗文化的碰撞下形成了东北地域特色的“新型关东人”,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民俗文化改变,民歌的内容及形式也发生的改变。如辽宁的蒙古族居民,在本民族的民歌中也改变对蒙古包的赞颂为对房屋的描述。如《海青房》中唱道:“海清房的支柱是什么?是那檩子和房梁。草房的支柱是什么?是那门窗和土墙……”。满族的“悠悠调”尽人皆知,这也是他们民俗生活的反映。再如东北的劳动号子具有典型东北民族特色。如林区劳动号子、“码头工人号子”、“渔民号子”、一些农民浇田时的“打水号”等等。林区号子来源于工作实际过程,根据具体工作环节分为磨古头号子即俗称的“哈腰挂”、拽大绳号子(木头上车用)、撩号子、上小楞号子、上大楞号子、记号(推木头用)等等。可见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有着同源关系,民歌的创作离不来民间生活内容,无论是东北的婚丧礼俗还是东北的民俗风情都是民歌创作的要素来源,东北民歌有着独特的地域风情,内涵了东北民俗丰厚的民俗文化,可见民族音乐的创作离不开具体的民族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有的音乐创作已经与民俗文化有着相同的本质特征,民歌就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通过民歌得以体现,二者具有同源性关系。
二、关系启示
从民歌与民俗文化的同源性关系中,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民歌的主要素材来源于民俗生活的经验,而民俗文化也得以在民歌的语言中得以表现和实现,民歌创作高度取决于其内涵能够适应当地人民精神需求这一本质特征,而且民歌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内涵,东北民歌产生于东北民俗文化沃土之中,与东北民俗文化有着同源性关系,东北民歌内部体现了东北民俗文化的内涵,东北民俗文化在艺术分支的情感发展上形成了民歌的表现形式。通过这种情感的连接,为我们创作民歌找到了最原始的素材。另一方面,在当今经济主导的社会中,复归民歌与民俗文化的同源关系可以看出民歌的本质并非是商品性的本质。因此民歌的发展需要回归到民俗生活中来,发掘东北地区的民俗特色,激发民歌创作者的生产能力和行为,同时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深入开采,也能促使创作者产生表达民俗情感的愿望,以音乐艺术的形式使其得以再现。
随着科学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发展,围绕着民俗文化建立起来的民歌艺术也逐渐丧失了生活的本质,但是民歌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同源性本质启示我们民歌研究者在创作过程中,有义务将民歌与民俗文化相结合,与具体的民族生活相结合,这样的民歌艺术才能够具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动力,祛除阻隔在艺术与生活间的经济要素,站在客观的角度还原音乐的艺术本性。
三、结语
通过对民俗文化与民歌关系的分析,作为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在教学过程中传递民歌的原初样态的文化本质,在教学过程中传递二者的同源性特质,对民歌进行文化性的解释,分析东北民歌的民俗文化精髓与生活厚度,同时将这些神髓传递给学生,因此民歌的学习者在表演和创作民歌艺术的同时应进行民俗生活的采风,通过身临其境的意境感受和情感感受进行民歌音乐的深度开采与挖掘,对东北民歌的研究与传承也是对东北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恢复民歌与民俗文化的同源性特质也是对民俗生活的回归,对生活的回归也是在当下克服工具理性的方式之一,尤其是地区民俗文化的恢复与保护,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最佳诠释。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改变,艺术个性隐没在资本与科技的工具理性之中,生活本质的回归和同源再次启示我们民歌研究者在创作和教学过程中,将民歌与民俗文化、具体的民族生活相结合,这样的民歌艺术才能够具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动力,还原民歌的艺术本性。
参考文献:
[1]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234.
[2]趙德山.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4.
[3]黄任远.赫哲风情[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104.
本课题支持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L16CMZ002《东北少数民族礼俗活动中的东北民歌研究》
关键词:东北民歌;东北民俗文化;同源性关系
哲学家丹纳在他的著作《艺术哲学》中指出:“一个民族永远留着它乡土的痕迹,而定居的时候越愚昧越幼稚,身上的乡土的痕迹越深刻。”东北民歌产生于东北民俗文化沃土之中,与东北民俗文化有着同源性关系,东北民歌内部体现了东北民俗文化的内涵,东北民俗文化在艺术分支的情感发展上形成了民歌的表现形式。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文化同源性特点上。
一、同源性关系
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有着同源性的文化特质,东北民歌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出东北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民俗生活由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及信仰生活等构成,民俗文化是民族生活状态与轨迹的沉淀并涵盖了该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东北民族的在早期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以满族文化为主体的东北民俗文化,从而在东北民歌发展初期涵盖了大量的“猎歌”“渔歌”等题材内容。这类民歌的典型特点是歌舞表达中具有生产现实的痕迹,随着明清以后中原人涌入东北,使得东北民俗文化发展了新的改变,在中原民俗文化与东北民俗文化的碰撞下形成了东北地域特色的“新型关东人”,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民俗文化改变,民歌的内容及形式也发生的改变。如辽宁的蒙古族居民,在本民族的民歌中也改变对蒙古包的赞颂为对房屋的描述。如《海青房》中唱道:“海清房的支柱是什么?是那檩子和房梁。草房的支柱是什么?是那门窗和土墙……”。满族的“悠悠调”尽人皆知,这也是他们民俗生活的反映。再如东北的劳动号子具有典型东北民族特色。如林区劳动号子、“码头工人号子”、“渔民号子”、一些农民浇田时的“打水号”等等。林区号子来源于工作实际过程,根据具体工作环节分为磨古头号子即俗称的“哈腰挂”、拽大绳号子(木头上车用)、撩号子、上小楞号子、上大楞号子、记号(推木头用)等等。可见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有着同源关系,民歌的创作离不来民间生活内容,无论是东北的婚丧礼俗还是东北的民俗风情都是民歌创作的要素来源,东北民歌有着独特的地域风情,内涵了东北民俗丰厚的民俗文化,可见民族音乐的创作离不开具体的民族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有的音乐创作已经与民俗文化有着相同的本质特征,民歌就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通过民歌得以体现,二者具有同源性关系。
二、关系启示
从民歌与民俗文化的同源性关系中,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民歌的主要素材来源于民俗生活的经验,而民俗文化也得以在民歌的语言中得以表现和实现,民歌创作高度取决于其内涵能够适应当地人民精神需求这一本质特征,而且民歌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内涵,东北民歌产生于东北民俗文化沃土之中,与东北民俗文化有着同源性关系,东北民歌内部体现了东北民俗文化的内涵,东北民俗文化在艺术分支的情感发展上形成了民歌的表现形式。通过这种情感的连接,为我们创作民歌找到了最原始的素材。另一方面,在当今经济主导的社会中,复归民歌与民俗文化的同源关系可以看出民歌的本质并非是商品性的本质。因此民歌的发展需要回归到民俗生活中来,发掘东北地区的民俗特色,激发民歌创作者的生产能力和行为,同时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深入开采,也能促使创作者产生表达民俗情感的愿望,以音乐艺术的形式使其得以再现。
随着科学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发展,围绕着民俗文化建立起来的民歌艺术也逐渐丧失了生活的本质,但是民歌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同源性本质启示我们民歌研究者在创作过程中,有义务将民歌与民俗文化相结合,与具体的民族生活相结合,这样的民歌艺术才能够具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动力,祛除阻隔在艺术与生活间的经济要素,站在客观的角度还原音乐的艺术本性。
三、结语
通过对民俗文化与民歌关系的分析,作为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在教学过程中传递民歌的原初样态的文化本质,在教学过程中传递二者的同源性特质,对民歌进行文化性的解释,分析东北民歌的民俗文化精髓与生活厚度,同时将这些神髓传递给学生,因此民歌的学习者在表演和创作民歌艺术的同时应进行民俗生活的采风,通过身临其境的意境感受和情感感受进行民歌音乐的深度开采与挖掘,对东北民歌的研究与传承也是对东北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恢复民歌与民俗文化的同源性特质也是对民俗生活的回归,对生活的回归也是在当下克服工具理性的方式之一,尤其是地区民俗文化的恢复与保护,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最佳诠释。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改变,艺术个性隐没在资本与科技的工具理性之中,生活本质的回归和同源再次启示我们民歌研究者在创作和教学过程中,将民歌与民俗文化、具体的民族生活相结合,这样的民歌艺术才能够具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动力,还原民歌的艺术本性。
参考文献:
[1]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234.
[2]趙德山.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4.
[3]黄任远.赫哲风情[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104.
本课题支持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L16CMZ002《东北少数民族礼俗活动中的东北民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