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心理研究作者在写作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以便更好指导写作活动,提高写作水平。写作能力结构、写作过程、影响写作的心理因素是研究的三个重要领域。我国的研究者早期主要关注的是对写作能力的研究,认为写作是作者创造性的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智力操作技能。写作过程的研究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写作看成一种内部信息加工过程。影响写作的心理因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构思和修改的影响因素上。
关键词:写作心理;写作能力;写作过程
一、引言
写作是中小学生需要掌握的非常重要的学业技能。写作心理研究的是作者在写作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关于写作心理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写作的过程,以及如何更加有效的进行写作教学。本文拟从写作能力结构、写作过程、影响写作的心理因素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写作心理的研究予以总结和评价。
二、写作能力结构的研究
对于写作心理的研究,我国的研究者早期主要关注的是对写作能力的研究,把写作看成是能力的体现,认为写作是创造性的、综合的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智力操作技能。
写作能力结构的早期研究,主要是以经验总结和思辨的方法为主。可以出概括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写作是语言能力和一般能力的综合表现,如刘荣才、张鸿荃等;另一种观点强调写作是一种特殊能力,如朱作仁、吴立岗等,认为它是由积累、构思、表达、修改等能力组成的特殊能力。其中朱作仁的看法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他认为由审题、立意、收集材料、系统整理材料、语言表达、修改这六种能力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写作能力。
之后,祝新华用因素分析法探讨了青少年的写作能力结构,概括出青少年的写作能力结构包括驾驭语言的能力、确立中心的能力、布局谋篇的能力、叙述事实的能力、择用方法的能力这五个方面。王权用高阶因素分析法,以中学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写作能力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写作能力结构的包括三个群因素,分别为词汇量因素;词语能力;写作能力因素。林崇德对写作能力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认为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结构是动态的,由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深刻性四种思维品质构成。
国内关于写作理论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冯忠良提出了写作构思活动的原型模拟理论。他依据“结构一定向教学心理学原理”及其有关的智力技能理论,深刻剖析小学命题记叙文的写作构思过程,创立了写作构思活动的实践模式,设计出写作构思七阶段流程图。
三、写作过程的研究
西方写作心理研究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写作看成一种内部信息加工过程。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是Flower 和 Hayes运用口语报告法对被试的写作过程进行的研究,认为写作包括三个不同的过程:计划(planning)、转译(translating)和修改(reviewing)。计划,也有学者译成构思,指形成整个文章的整体构思或下一步要写内容的局部构思,由目标设置,观念产出和组织三个认知成分构成。转译是把头脑中的写作构思或者观点转换为书面文字。修改则包括评价和校正两个子成分,其目的在于提高文章的质量。在对口语报告结果深入分析后发现,影响文章质量的因素中,计划和转移是主要的,而修改过程所起的作用甚小。
此后,受社会认知观点的影响,hayes在原来的写作认知模型上又加入两个成分:任务环境和个体。任务环境包括具体环境与社会环境。个体部分则特别强调作者的动机、情感、认知模式、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新的模型不仅关注具体的写作活动,还关注与写作活动紧密相连的写作者的动机、情感等因素,避免了过分强调认知,更全面更科学。写作作为一项要求很高的任务,需要广泛的自我调控和注意控制。Zimmerman等人对写作过程的自我调控研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括个人过程、行为过程、环境过程在内的三合一自我调控模型,认为个人的、行为的和环境的自我调控过程在写作期间通过一个有循环过程构成的反馈环(feedback loop)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作者以多种方式监视自我调控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对随后发生的反馈的自我反应。
受西方写作心理研究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学者开始了对写作过程的探索,一方面引进介绍西方的理论及研究成果,如伍新春的“西方关于写作构思的新进展”,戴健林和莫雷的“西方关于写作过程的自我调控研究进展”,黄浩华和莫雷的“写作修改的认知过程研究新进展”等。另一方面,也在进行本土化的思考和研究,探讨中文写作的特点和规律,尝试为国内写作心理研究开辟新的方向。
四、影响写作的心理因素研究
对影响写作的心理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写作过程的角度切入的。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影响构思和修改过程的因素。其中关于构思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构思时间、提纲的质量和数量、写作主题知识、信息加工策略、文章的结构组织及图示、课文连贯性知识、自我调控、目标设定等因素。对于影响修改的因素,主要对工作记忆、任务图示、题材和内容的熟悉性、元认知知识、自我监控等因素进行了探索。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来探讨影响写作过程的一些因素,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莫雷和张金桥探讨了从阅读到写作过程中所阅读文章的结构对写作的迁移效果。研究发现,对于初二学生,先前阅读文章的结构对写作有迁移作用,阅读相同结构的文章篇数越多,写作的迁移效果越明显;阅读两篇不同结构的文章,写作时更容易受到后一篇文章结构的影响。
关于作者对时间的调控对写作质量的影响。在国外,Rennie和Brewer以大学生为被试调查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思路阻塞问题,研究发现存在思路阻塞现象的被试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较少地感觉到对任务的控制,另外就是没有时间管理的概念。此外,Spivey和King通过考察写作过程中的变量,得出结论文章质量与正式写作前的构思数量和构思时间存在显著相关。为证实在中文的写作条件下,构思时间分配也是影响写作质量的一个因素。我国的学者戴健林、许尚侠和莫雷以初二学生为被试,根据考试成绩分为“优生”组和“差生”组进行了3个分实验,进一步证实了Spivey和King的观点。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时间限制的写作条件下,“优生”比“差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构思上,并运用了较好的构思策略;在有时间限制的写作条件下,这两类学生的构思时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优生在限时条件下为顺利完成写作任务牺牲部分构思时间;在一定范围内,长时限构思比短时限构思能够带来更好的文本质量。综上可以认为,写作前构思的计划和管理,可能是提高作文质量的自我调控策略之一。 刘淼和张必隐采用实验的方法以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作文前计划的时间因素对前计划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前计划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时间长或短,写作方式均无显著差异,前计划形式对写作写作方式亦无显著效果,也就是说,在时限相同的条件下,不管时限长或是短,计划性口述与计划性笔述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时间不同的情况下,时间长的写作方式显著优于时间短的写作方式,前计划形式在此情况才存在价值,前计划时间长者显著优于短者;对于口述而言,在前计划时间充分的情况下,外部视觉表征具有重要意义,在时间不足以充分前计划的情况下,计划比外部视觉表征更具价值。
伍新春进行了小学四年级学生写作构思技能培养的实验研究。首先,运用心理模拟法创立写作构思活动的实践模式,提出构思活动是由解析题目、定向联想、分层概括、结构组织、编拟提纲和全面检查这六个动作要素有机组成的动作系统。然后依据心智技能阶段理论对构思技能进行分阶段的培养。结果表明,写作构思活动的实践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构思技能水平,并进而促进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此外,学生原有的写作技能水平和智力水平会对当前的写作活动产生明显的影响。
戴健林在提纲策略的运用对中学生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中学生在写作构思过程中如何运用提纲策略对作文质量存在影响。一方面书面提纲策略的运用对于不同文章体裁的写作成绩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另一方面在一定时限条件下,中学生运用书面提纲和心理提纲均能显著促进作文质量的提高,并且这两种形式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何更生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优异的作文成绩的取得与教师根据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原理进行教学设计、构思和修改指导及作文评价有密切联系。
五、中外写作心理简评
写作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写作心理应该成为教学心理学研究板块中重要的一部分。国外对写作心理的研究主要是从认知的角度,重视写作过程的研究,对写作教学来说,研究结果能有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开始关注个人及环境因素对写作心理的影响,但目前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国内探讨写作能力的一般结构的研究有较多的成果,并对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对写作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以及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工作,自主的研究成果很少。较少探讨写作的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对写作心理的研究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证方面做出探索比较少,写作心理的研究任重而道远,一方面要重视写作理论研究,大胆假设,谨慎验证,以理论指导实践,再以实践来丰富理论。在学习国外的同时也看到自己研究的优势,发扬传统能力取向研究中的精华,尝试整合能力取向与过程取向两种研究优势,更好揭示写作心理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对研究内容进行扩展,重视研究影响写作的因素。影响因素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对影响因素的研究能为写作教学提供启示,利用有利的影响因素,克服不利的影响因素,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另外,写作社会认知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因此,写作心理研究也应关注写作过程与写作环境和个体动机、情感、记忆等因素对写作的交互影响,不断扩展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祝新华.青少年作文能力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3,(03)
[2]王权.中学高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结构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5,(02)
[3]王可,张璟,林崇德. 中学生写作认知能力的构成因素[J].心理科学,2008,(03)
[4]孙素英,肖丽萍. 认知心理学视域中的写作过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
[5]黄洁华,莫雷. 写作修改的认知过程研究新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1,(02)
[7]刘淼,张必隐. 作文前计划的时间因素对前计划效应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0,(01)
[8]戴健林,许尚侠,莫雷. 作文前构思时间分配及其对写作成绩影响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02)
[9]伍新春. 小学四年级学生写作构思技能培养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1,(01)
[10]何更生.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 2002,(01)
[11]周泓,张庆林. 近二十年国内写作心理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3(04)
[12]伍新春.西方关于写作构思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1998(03)
关键词:写作心理;写作能力;写作过程
一、引言
写作是中小学生需要掌握的非常重要的学业技能。写作心理研究的是作者在写作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关于写作心理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写作的过程,以及如何更加有效的进行写作教学。本文拟从写作能力结构、写作过程、影响写作的心理因素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写作心理的研究予以总结和评价。
二、写作能力结构的研究
对于写作心理的研究,我国的研究者早期主要关注的是对写作能力的研究,把写作看成是能力的体现,认为写作是创造性的、综合的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智力操作技能。
写作能力结构的早期研究,主要是以经验总结和思辨的方法为主。可以出概括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写作是语言能力和一般能力的综合表现,如刘荣才、张鸿荃等;另一种观点强调写作是一种特殊能力,如朱作仁、吴立岗等,认为它是由积累、构思、表达、修改等能力组成的特殊能力。其中朱作仁的看法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他认为由审题、立意、收集材料、系统整理材料、语言表达、修改这六种能力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写作能力。
之后,祝新华用因素分析法探讨了青少年的写作能力结构,概括出青少年的写作能力结构包括驾驭语言的能力、确立中心的能力、布局谋篇的能力、叙述事实的能力、择用方法的能力这五个方面。王权用高阶因素分析法,以中学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写作能力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写作能力结构的包括三个群因素,分别为词汇量因素;词语能力;写作能力因素。林崇德对写作能力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认为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结构是动态的,由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深刻性四种思维品质构成。
国内关于写作理论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冯忠良提出了写作构思活动的原型模拟理论。他依据“结构一定向教学心理学原理”及其有关的智力技能理论,深刻剖析小学命题记叙文的写作构思过程,创立了写作构思活动的实践模式,设计出写作构思七阶段流程图。
三、写作过程的研究
西方写作心理研究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写作看成一种内部信息加工过程。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是Flower 和 Hayes运用口语报告法对被试的写作过程进行的研究,认为写作包括三个不同的过程:计划(planning)、转译(translating)和修改(reviewing)。计划,也有学者译成构思,指形成整个文章的整体构思或下一步要写内容的局部构思,由目标设置,观念产出和组织三个认知成分构成。转译是把头脑中的写作构思或者观点转换为书面文字。修改则包括评价和校正两个子成分,其目的在于提高文章的质量。在对口语报告结果深入分析后发现,影响文章质量的因素中,计划和转移是主要的,而修改过程所起的作用甚小。
此后,受社会认知观点的影响,hayes在原来的写作认知模型上又加入两个成分:任务环境和个体。任务环境包括具体环境与社会环境。个体部分则特别强调作者的动机、情感、认知模式、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新的模型不仅关注具体的写作活动,还关注与写作活动紧密相连的写作者的动机、情感等因素,避免了过分强调认知,更全面更科学。写作作为一项要求很高的任务,需要广泛的自我调控和注意控制。Zimmerman等人对写作过程的自我调控研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括个人过程、行为过程、环境过程在内的三合一自我调控模型,认为个人的、行为的和环境的自我调控过程在写作期间通过一个有循环过程构成的反馈环(feedback loop)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作者以多种方式监视自我调控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对随后发生的反馈的自我反应。
受西方写作心理研究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学者开始了对写作过程的探索,一方面引进介绍西方的理论及研究成果,如伍新春的“西方关于写作构思的新进展”,戴健林和莫雷的“西方关于写作过程的自我调控研究进展”,黄浩华和莫雷的“写作修改的认知过程研究新进展”等。另一方面,也在进行本土化的思考和研究,探讨中文写作的特点和规律,尝试为国内写作心理研究开辟新的方向。
四、影响写作的心理因素研究
对影响写作的心理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写作过程的角度切入的。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影响构思和修改过程的因素。其中关于构思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构思时间、提纲的质量和数量、写作主题知识、信息加工策略、文章的结构组织及图示、课文连贯性知识、自我调控、目标设定等因素。对于影响修改的因素,主要对工作记忆、任务图示、题材和内容的熟悉性、元认知知识、自我监控等因素进行了探索。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来探讨影响写作过程的一些因素,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莫雷和张金桥探讨了从阅读到写作过程中所阅读文章的结构对写作的迁移效果。研究发现,对于初二学生,先前阅读文章的结构对写作有迁移作用,阅读相同结构的文章篇数越多,写作的迁移效果越明显;阅读两篇不同结构的文章,写作时更容易受到后一篇文章结构的影响。
关于作者对时间的调控对写作质量的影响。在国外,Rennie和Brewer以大学生为被试调查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思路阻塞问题,研究发现存在思路阻塞现象的被试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较少地感觉到对任务的控制,另外就是没有时间管理的概念。此外,Spivey和King通过考察写作过程中的变量,得出结论文章质量与正式写作前的构思数量和构思时间存在显著相关。为证实在中文的写作条件下,构思时间分配也是影响写作质量的一个因素。我国的学者戴健林、许尚侠和莫雷以初二学生为被试,根据考试成绩分为“优生”组和“差生”组进行了3个分实验,进一步证实了Spivey和King的观点。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时间限制的写作条件下,“优生”比“差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构思上,并运用了较好的构思策略;在有时间限制的写作条件下,这两类学生的构思时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优生在限时条件下为顺利完成写作任务牺牲部分构思时间;在一定范围内,长时限构思比短时限构思能够带来更好的文本质量。综上可以认为,写作前构思的计划和管理,可能是提高作文质量的自我调控策略之一。 刘淼和张必隐采用实验的方法以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作文前计划的时间因素对前计划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前计划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时间长或短,写作方式均无显著差异,前计划形式对写作写作方式亦无显著效果,也就是说,在时限相同的条件下,不管时限长或是短,计划性口述与计划性笔述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时间不同的情况下,时间长的写作方式显著优于时间短的写作方式,前计划形式在此情况才存在价值,前计划时间长者显著优于短者;对于口述而言,在前计划时间充分的情况下,外部视觉表征具有重要意义,在时间不足以充分前计划的情况下,计划比外部视觉表征更具价值。
伍新春进行了小学四年级学生写作构思技能培养的实验研究。首先,运用心理模拟法创立写作构思活动的实践模式,提出构思活动是由解析题目、定向联想、分层概括、结构组织、编拟提纲和全面检查这六个动作要素有机组成的动作系统。然后依据心智技能阶段理论对构思技能进行分阶段的培养。结果表明,写作构思活动的实践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构思技能水平,并进而促进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此外,学生原有的写作技能水平和智力水平会对当前的写作活动产生明显的影响。
戴健林在提纲策略的运用对中学生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中学生在写作构思过程中如何运用提纲策略对作文质量存在影响。一方面书面提纲策略的运用对于不同文章体裁的写作成绩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另一方面在一定时限条件下,中学生运用书面提纲和心理提纲均能显著促进作文质量的提高,并且这两种形式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何更生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优异的作文成绩的取得与教师根据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原理进行教学设计、构思和修改指导及作文评价有密切联系。
五、中外写作心理简评
写作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写作心理应该成为教学心理学研究板块中重要的一部分。国外对写作心理的研究主要是从认知的角度,重视写作过程的研究,对写作教学来说,研究结果能有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开始关注个人及环境因素对写作心理的影响,但目前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国内探讨写作能力的一般结构的研究有较多的成果,并对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对写作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以及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工作,自主的研究成果很少。较少探讨写作的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对写作心理的研究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证方面做出探索比较少,写作心理的研究任重而道远,一方面要重视写作理论研究,大胆假设,谨慎验证,以理论指导实践,再以实践来丰富理论。在学习国外的同时也看到自己研究的优势,发扬传统能力取向研究中的精华,尝试整合能力取向与过程取向两种研究优势,更好揭示写作心理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对研究内容进行扩展,重视研究影响写作的因素。影响因素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对影响因素的研究能为写作教学提供启示,利用有利的影响因素,克服不利的影响因素,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另外,写作社会认知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因此,写作心理研究也应关注写作过程与写作环境和个体动机、情感、记忆等因素对写作的交互影响,不断扩展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祝新华.青少年作文能力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3,(03)
[2]王权.中学高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结构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5,(02)
[3]王可,张璟,林崇德. 中学生写作认知能力的构成因素[J].心理科学,2008,(03)
[4]孙素英,肖丽萍. 认知心理学视域中的写作过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
[5]黄洁华,莫雷. 写作修改的认知过程研究新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1,(02)
[7]刘淼,张必隐. 作文前计划的时间因素对前计划效应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0,(01)
[8]戴健林,许尚侠,莫雷. 作文前构思时间分配及其对写作成绩影响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02)
[9]伍新春. 小学四年级学生写作构思技能培养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1,(01)
[10]何更生.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 2002,(01)
[11]周泓,张庆林. 近二十年国内写作心理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3(04)
[12]伍新春.西方关于写作构思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