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辽宁文综卷历史部分的“脱教材”现象愈来愈明显,几乎在全部试卷中看不到任何教科书的影子,故很多老师抱怨三年的历史教学白讲了,很失望、很沮丧。再加上有些学校的领导还对学生说,“数理化你学不好,难道历史你还学不好吗?”这更让历史老师们心灰意冷,如今的高考已不是前些年只要多做题,多下工夫把教材背下来,无论你怎样出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设问都能在教科书中找到“标准答案”的时代。现在的历史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说明提出“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要想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必须首先搞清学生在复习和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三历史备考存在的一些误区
现在的情况是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供,但高考成绩却很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历史发展的各阶段特征不明确;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强,看不懂材料,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较弱;没有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的能力较弱;语言组织表达不清晰,答题不规范等。高考备考的误区主要表现在高强度、高负荷的题海战术上,许多老师盲目地让学生买各种练习册,认为做题越多越好,甚至很多老师请教笔者哪本练习册最好,想为学生挑选,笔者认为最适合你学生的就是最好的,只有你为自己学生编制的才是最好的,因为只有你才最了解你的学生,知道你的学生们最需要什么,所以,笔者建议每所学校发挥教研组的作用,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的练习册。如果没有精力去自编练习册,教师也要事先为学生精选适合自己学生的习题,切忌指定某些练习册,从头做到尾,这样会徒劳无功,白白浪费宝贵时间。
高考备考的另一个误区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曾几何时,这一口号指挥着一代又一代人备战高考,如今虽仍要“以纲为纲”,即按照考纲要求复习,但决不能“以本为本”,因为课改后实现了教科书的多样化,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岳麓书社版、人教版、人民版和大象版四套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全国各省实验。针对这种情况,有些教师不辞辛苦,把四套教材中的共同内容找出来,作为学生复习重点,自认为这将是未来高考命题的重点,这样做也是徒劳的,因为高考命题专家已明确表示高考命题时将不会按照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出题,也不会从任何一个版本教材中选取阅读材料,将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那么高考中的“脱教材”是不是说教材就没用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教材虽不是课程资源的全部,但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落实考纲中对基本历史知识,即主干知识的载体,我们必须利用好现行教科书进行备考,也可称为“回归教材”,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对高三历史复习的几点建议
1.依据考纲,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考试大纲》(简称考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备考复习的依据。尽管近年来全国高考宁夏、辽宁文综卷历史部分“脱教材”现象日趋严重,但仔细想想,仍然在考学科主干知识。所以,建议老师们按照考纲要求,让学生对各知识点进行逐一过关,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制度和社会变迁中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这个很重要,在高考中常常出现。
2.加强训练,提高学科素养,增强历史思维能力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能力的培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中古汉语材料越来越多,考生读不懂材料,所以有的历史老师说“这不是历史学科的问题,而是语文学科的问题,是古文没学好。”我们经常说“文史一家”、“文史不分家”,事实的确如此。面对问题,我们不应互相推卸责任,而应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学校计划从高一起每节历史课后给学生留一篇古汉语小短文,下一节课前五分钟解读小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很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值得推广。这对改进目前我国高中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量在全世界处于倒数几名的现状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中老师要注意不要满堂灌,一讲到底,要多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自己得出结论,用材料印证结论,从内容中推导出作用、影响、意义,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给出的结论。
3.关注与社会生活、新史观的联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关注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每年高考学科素养题都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新史观包括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已被人们普遍接受,特别是文明史观对高考的指导作用尤为突出。文明史观在高考中的指导性是非常明确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著名高考命题专家刘宗绪先生就反复提出,要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审视历史,并将其确定为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近年来,这一观点得到不断强化,如今文明史观已成为高考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指导思想,在新课标高考中屡屡出现。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也是按照文明史观,重新构建学科体系和考试内容。新高考以文明史观总揽全局,中外关联,古今贯通。鉴于此,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应按照文明史观来确定考点和重点,并按照文明史观来审视、阐释和说明相关的重大历史问题。
4.加强学法指导,训练答题技巧
众所周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复习中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会学”比“学会”更重要,这不仅对学生参加高考有利,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继续学习。所以要精讲、精选、精练,做到举一反三。教师适当的学法指导必不可少。比如,对材料题要让学生先看问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制语,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阅读材料时要注意材料标题、出处、所给的时间等信息,注意从材料的开头、结尾、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及试题所涉及的教材内容,问什么答什么,用词一定要准确规范,使用历史专业用语,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力争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5.精选精练,密切关注近年全国卷真题
避免陷入疲劳的题海战术,做到精选精练,要特别关注2007年以来的全国课改宁夏卷、海南卷及大纲全国一卷、全国二卷,认真做每道试题,了解高考试题的难易度,掌握其命题思路,做到心中有数。
6.要勇于面对和善于面对“三新”
面对“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很多考生不知所措,有恐惧心理,教师也直呼超纲,其实认真想想,即使是没有学过的知识,在给出的新材料中已经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只要我们冷静下来与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还是有桥可搭的,但前提是掌握学科主干知识,具有灵活运用和迁移能力,且具有一定的学科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李雪虹)
一、高三历史备考存在的一些误区
现在的情况是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供,但高考成绩却很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历史发展的各阶段特征不明确;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强,看不懂材料,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较弱;没有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的能力较弱;语言组织表达不清晰,答题不规范等。高考备考的误区主要表现在高强度、高负荷的题海战术上,许多老师盲目地让学生买各种练习册,认为做题越多越好,甚至很多老师请教笔者哪本练习册最好,想为学生挑选,笔者认为最适合你学生的就是最好的,只有你为自己学生编制的才是最好的,因为只有你才最了解你的学生,知道你的学生们最需要什么,所以,笔者建议每所学校发挥教研组的作用,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的练习册。如果没有精力去自编练习册,教师也要事先为学生精选适合自己学生的习题,切忌指定某些练习册,从头做到尾,这样会徒劳无功,白白浪费宝贵时间。
高考备考的另一个误区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曾几何时,这一口号指挥着一代又一代人备战高考,如今虽仍要“以纲为纲”,即按照考纲要求复习,但决不能“以本为本”,因为课改后实现了教科书的多样化,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岳麓书社版、人教版、人民版和大象版四套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全国各省实验。针对这种情况,有些教师不辞辛苦,把四套教材中的共同内容找出来,作为学生复习重点,自认为这将是未来高考命题的重点,这样做也是徒劳的,因为高考命题专家已明确表示高考命题时将不会按照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出题,也不会从任何一个版本教材中选取阅读材料,将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那么高考中的“脱教材”是不是说教材就没用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教材虽不是课程资源的全部,但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落实考纲中对基本历史知识,即主干知识的载体,我们必须利用好现行教科书进行备考,也可称为“回归教材”,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对高三历史复习的几点建议
1.依据考纲,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考试大纲》(简称考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备考复习的依据。尽管近年来全国高考宁夏、辽宁文综卷历史部分“脱教材”现象日趋严重,但仔细想想,仍然在考学科主干知识。所以,建议老师们按照考纲要求,让学生对各知识点进行逐一过关,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制度和社会变迁中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这个很重要,在高考中常常出现。
2.加强训练,提高学科素养,增强历史思维能力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能力的培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中古汉语材料越来越多,考生读不懂材料,所以有的历史老师说“这不是历史学科的问题,而是语文学科的问题,是古文没学好。”我们经常说“文史一家”、“文史不分家”,事实的确如此。面对问题,我们不应互相推卸责任,而应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学校计划从高一起每节历史课后给学生留一篇古汉语小短文,下一节课前五分钟解读小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很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值得推广。这对改进目前我国高中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量在全世界处于倒数几名的现状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中老师要注意不要满堂灌,一讲到底,要多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自己得出结论,用材料印证结论,从内容中推导出作用、影响、意义,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给出的结论。
3.关注与社会生活、新史观的联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关注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每年高考学科素养题都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新史观包括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已被人们普遍接受,特别是文明史观对高考的指导作用尤为突出。文明史观在高考中的指导性是非常明确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著名高考命题专家刘宗绪先生就反复提出,要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审视历史,并将其确定为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近年来,这一观点得到不断强化,如今文明史观已成为高考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指导思想,在新课标高考中屡屡出现。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也是按照文明史观,重新构建学科体系和考试内容。新高考以文明史观总揽全局,中外关联,古今贯通。鉴于此,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应按照文明史观来确定考点和重点,并按照文明史观来审视、阐释和说明相关的重大历史问题。
4.加强学法指导,训练答题技巧
众所周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复习中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会学”比“学会”更重要,这不仅对学生参加高考有利,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继续学习。所以要精讲、精选、精练,做到举一反三。教师适当的学法指导必不可少。比如,对材料题要让学生先看问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制语,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阅读材料时要注意材料标题、出处、所给的时间等信息,注意从材料的开头、结尾、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及试题所涉及的教材内容,问什么答什么,用词一定要准确规范,使用历史专业用语,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力争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5.精选精练,密切关注近年全国卷真题
避免陷入疲劳的题海战术,做到精选精练,要特别关注2007年以来的全国课改宁夏卷、海南卷及大纲全国一卷、全国二卷,认真做每道试题,了解高考试题的难易度,掌握其命题思路,做到心中有数。
6.要勇于面对和善于面对“三新”
面对“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很多考生不知所措,有恐惧心理,教师也直呼超纲,其实认真想想,即使是没有学过的知识,在给出的新材料中已经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只要我们冷静下来与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还是有桥可搭的,但前提是掌握学科主干知识,具有灵活运用和迁移能力,且具有一定的学科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