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纲指出:“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尤其是中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作文起步的一个特殊阶段。而如今,我们的生活正被各式各样的节日充盈着。每个节日都有着特殊的文化意蕴,如果把写作与儿童喜欢的各类节日生活相整合,快乐、浪漫和丰盈的节日活动就能成为写作的素材,让节日体验、情感、历程化作绚丽多彩的文字。
【关键词】语文教学;体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碼】A
一、引导节日活动,体验生活舞台
常言道:“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实践。”社会是实践体验的大舞台,也是作文教学的大课堂。开展异彩纷呈的节日体验活动,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且能使他们在感受浓郁的节日气氛中学会观察,敏于思考,发现问题,揭示本质,从而写出能够揭示生活真谛,把握时代脉搏的作文。
作为语文老师兼大队辅导员,我充分抓住每个节日开展体验活动,借助生活体验指导学生写作。比如利用母亲节前夕,我布置孩子去完成一份社会实践作业——帮妈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作为母亲节的礼物。孩子们自主选择帮妈妈做一件事,有的洗碗,有的扫地,有的做饭,有的洗衣服,还有的捶背、洗脚。又如端午节时,布置作业让孩子回家跟妈妈学包粽子;元宵节,向妈妈学习搓汤圆,等等。这些实践活动都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的事,孩子们做起来感到又轻松又愉悦。
二、诱发观察体验,学会积累素材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作文训练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条件,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因此只有引导学生观察,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内容才能有血有肉,真实感人。因此,我训练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会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观察,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例如母亲节前夕,我要求孩子边帮妈妈做一件事边思考:为什么选择做这件事?做这件事时需要用上哪些动作?做的过程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有什么发现?做完后有什么感受呢?把做这件事时心里的想法一一记录下来,完成课前老师分发的《记录单》。有的孩子在记录单上写:在洗碗时手太滑把碗摔碎了,心里想:这可怎么办呢?妈妈回来会骂我的。而有的同学擦桌子时这样想:原来洗碗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这样能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减缓习作坡度。既理清了做这件事的思路,也积累了习作的素材。又如写六一体育活动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迎面接力时运动员、啦啦队及老师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并完成活动记录单。让学生学会在观察场面活动时,既要关注点和面的关系,又要留心不同角色的心理想法。
三、课前趣味导入,轻松习作课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前活动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习作教学前的精彩导入很重要,所以每次习作前我都要精心设计导入语,或设疑,或猜谜,或游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帮妈妈做一件事》时,指导学生准确地使用动词来描述帮妈妈做的这件事,是本節习作课堂的教学重点。
教学母亲节《帮妈妈做的一件事》时,我和孩子们一起玩《看动作猜动词》的小游戏。老师比动作,学生猜动词。如拿、扫、蹲、倒这组动词,学生猜完之后,老师再让学生联系自己做家务的体验,说说这组动词可以用在哪件家务事上。学生便能联想到扫地这件事。这样的导入既轻松又有趣,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准确使用动词的重要性。又如端午节时,先和学生猜一猜端午节的谜语,等等,巧妙地将这些活动导入,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
四、课堂自由交流,梳理习作过程
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交流是思维碰撞,互相学习,质疑讨论,总结经验,找出解决方法的活动方式。生活作文都建立在学生体验活动之后,因此来到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与同伴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把情感体验化作言语实践,再次降低孩子习作的坡度。
如教学六一节迎面接力比赛时,让学生先与同伴交流:哪个运动员的神态最让你难忘?谁的喊声最大?当暂时落后的时候,你发现老师的表情了吗?等等。
有效的交流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五、利用媒体资源,再现活动过程
再现生活场景,能使学生找回记忆中丢失的瞬间,唤起美好的回忆。多媒体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帮助学生回忆当时的情景,也能无限制地重放镜头,使事物在学生的脑子里反复强化。
如在教学《帮妈妈做的一件事》时,课堂上,我把孩子们帮妈妈做的这件事的照片按类别加以整理,利用课堂幻灯片出示。孩子们看到自己的照片出现在屏幕上,都兴奋不已,再让他们说说:同学们都做了什么事?之后,我又把具有代表性的做家务的视频在课堂播放,视频中的学生很兴奋,然后我再从视频中截取几个动作画面,让该学生根据图片具体介绍他是怎样帮妈妈做这件事的。又如:教学端午包粽子时,我把孩子包粽子的图片按顺序展示出来,再让学生运用准确的动词加以描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也勾起了对自己做这件事的回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写作。
生活就是鲜活的教材,生活就是读不完的书。节日是丰富多彩的,吃喝玩乐闲的节日,是最富作文价值的生活素材。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抓住“节日”这一主题,设计教学活动单,开展多姿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就能让学生体验节日生活,享受习作快乐。
(编辑:张驰)
【关键词】语文教学;体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碼】A
一、引导节日活动,体验生活舞台
常言道:“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实践。”社会是实践体验的大舞台,也是作文教学的大课堂。开展异彩纷呈的节日体验活动,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且能使他们在感受浓郁的节日气氛中学会观察,敏于思考,发现问题,揭示本质,从而写出能够揭示生活真谛,把握时代脉搏的作文。
作为语文老师兼大队辅导员,我充分抓住每个节日开展体验活动,借助生活体验指导学生写作。比如利用母亲节前夕,我布置孩子去完成一份社会实践作业——帮妈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作为母亲节的礼物。孩子们自主选择帮妈妈做一件事,有的洗碗,有的扫地,有的做饭,有的洗衣服,还有的捶背、洗脚。又如端午节时,布置作业让孩子回家跟妈妈学包粽子;元宵节,向妈妈学习搓汤圆,等等。这些实践活动都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的事,孩子们做起来感到又轻松又愉悦。
二、诱发观察体验,学会积累素材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作文训练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条件,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因此只有引导学生观察,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内容才能有血有肉,真实感人。因此,我训练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会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观察,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例如母亲节前夕,我要求孩子边帮妈妈做一件事边思考:为什么选择做这件事?做这件事时需要用上哪些动作?做的过程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有什么发现?做完后有什么感受呢?把做这件事时心里的想法一一记录下来,完成课前老师分发的《记录单》。有的孩子在记录单上写:在洗碗时手太滑把碗摔碎了,心里想:这可怎么办呢?妈妈回来会骂我的。而有的同学擦桌子时这样想:原来洗碗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这样能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减缓习作坡度。既理清了做这件事的思路,也积累了习作的素材。又如写六一体育活动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迎面接力时运动员、啦啦队及老师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并完成活动记录单。让学生学会在观察场面活动时,既要关注点和面的关系,又要留心不同角色的心理想法。
三、课前趣味导入,轻松习作课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前活动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习作教学前的精彩导入很重要,所以每次习作前我都要精心设计导入语,或设疑,或猜谜,或游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帮妈妈做一件事》时,指导学生准确地使用动词来描述帮妈妈做的这件事,是本節习作课堂的教学重点。
教学母亲节《帮妈妈做的一件事》时,我和孩子们一起玩《看动作猜动词》的小游戏。老师比动作,学生猜动词。如拿、扫、蹲、倒这组动词,学生猜完之后,老师再让学生联系自己做家务的体验,说说这组动词可以用在哪件家务事上。学生便能联想到扫地这件事。这样的导入既轻松又有趣,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准确使用动词的重要性。又如端午节时,先和学生猜一猜端午节的谜语,等等,巧妙地将这些活动导入,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
四、课堂自由交流,梳理习作过程
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交流是思维碰撞,互相学习,质疑讨论,总结经验,找出解决方法的活动方式。生活作文都建立在学生体验活动之后,因此来到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与同伴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把情感体验化作言语实践,再次降低孩子习作的坡度。
如教学六一节迎面接力比赛时,让学生先与同伴交流:哪个运动员的神态最让你难忘?谁的喊声最大?当暂时落后的时候,你发现老师的表情了吗?等等。
有效的交流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五、利用媒体资源,再现活动过程
再现生活场景,能使学生找回记忆中丢失的瞬间,唤起美好的回忆。多媒体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帮助学生回忆当时的情景,也能无限制地重放镜头,使事物在学生的脑子里反复强化。
如在教学《帮妈妈做的一件事》时,课堂上,我把孩子们帮妈妈做的这件事的照片按类别加以整理,利用课堂幻灯片出示。孩子们看到自己的照片出现在屏幕上,都兴奋不已,再让他们说说:同学们都做了什么事?之后,我又把具有代表性的做家务的视频在课堂播放,视频中的学生很兴奋,然后我再从视频中截取几个动作画面,让该学生根据图片具体介绍他是怎样帮妈妈做这件事的。又如:教学端午包粽子时,我把孩子包粽子的图片按顺序展示出来,再让学生运用准确的动词加以描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也勾起了对自己做这件事的回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写作。
生活就是鲜活的教材,生活就是读不完的书。节日是丰富多彩的,吃喝玩乐闲的节日,是最富作文价值的生活素材。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抓住“节日”这一主题,设计教学活动单,开展多姿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就能让学生体验节日生活,享受习作快乐。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