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于2009年推出了“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具体做法是针对职业精英人群,提供开放性的学习平台,让在职人员通过免费课堂学习MBA课程,补充和完善知识体系。这个公益性的教育服务活动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带来大量潜在生源,而且是符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招生定位的生源:精英。
在扩招十几年后,越来越多的大学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提出精英教育目标。《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精英教育是社会本身的一个求学需求,也是部分大学自我定位的一个体现。
“他们肚子里装满了墨水”
“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2013年论坛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介绍了“蓝墨水”名字的由来:“现在很多人都不再问你肚子里的墨水够不够,而靠关系,靠人情来打造门面和竞争力。回归到竞争的本源和本质,一定要靠实力,我个人比较喜欢用墨水这个词来代表视力,因为墨水代表着传统和经典,更代表着一种底蕴。”
开办“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四年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确立了“Open Day”校园体验、“Open Lecture”论坛讲座、“Open Class”课堂感受、“Open Hour”职业咨询四大组成模块。陆雄文认为,“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体现出公益教育的独特魅力,让参与者有机会感受百年名校的文化氛围,分享前沿理念及管理智慧;让大家都能够面对面体验互动立体学习课堂,并且与老师展开深入交流,完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招生人员介绍说,2008年下半年,全球性经济衰退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与之相伴的是国内经济受到的冲击日益加剧。经济低潮、市场缩水,让各行各业有识之士产生了更强烈的自我学习与充电的愿望。通过举办“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将学界与商界、社会与职场、学者与企业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来自各个领域顶尖专家的交流与对话,激发参与者体验到精英氛围,让彼此的思维更开阔,视野得以开拓,在积极的互动和沟通中不断进步。
“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论坛上有人咨询:“近几年困扰白领人群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空间缺乏。这造成了职场人士的焦虑并产生跳槽意向。这时该不该跳槽?”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顾问陈文韬认为,换工作是正常的。但他建议,职场新人的首份工作应该尽量确保两年以上的持续服务,这样可以帮助新人熟悉职场环境和各方面规则,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更有利。如果遇到自己感到满意的工作,就不要轻易放弃。校友张小龙表示:“工作上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在职场中,不论职位有多高,都可能会遇到工作上的不如意。勇敢面对、找出解决方案才是最好的应对之道。”他们一致认为,充电是成为精英的一种有效手段。
减招避免滥竽充数
提倡精英教育,复旦大学正在释放一个强烈的信号。2005年至2009年,复旦的本科招生计划每年减少100人,从3400名降至3000名;2010年进一步降至2940名;2011年又减少了100人,2011年复旦大学招收2840名本科学生,比2001年的3440人减少了将近五分之一;2012年复旦大学本科招生2860名——复旦大学终于迈进自己理想的招生数量区间。
对于招生数额连年减少,复旦大学这样表态:“继续精英化培养思路”“确保录取的学生能享受到最多的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核定培养规模”。
越来越多的高校试图稳定甚至削减招生规模。
过去数年间,南开大学的招生一直在3100人左右徘徊。2003到2006年,该校的招生计划均为3000人;2007年计划招收3080人;2008年为3100人;2009年为3150人;2010年降至3115人;2011年又增加了5人,调为3120人;2012年为3230人。与很多同类学校一样,南开的主张是“求精求强”。
自2003年以来,北京大学本部的本科招生计划均为2650人。该校招生办公室强调,“北京大学坚持走本科生精英教育之路。”
由4所大学于2000年合并而成的武汉大学,当年招生9600多人。第二年减为8000人;2002年又减为7000人。该校当时表示,减招主要是为了保证学生培养质量,因为发现一些高校不顾办学条件盲目扩招,后果严重。近几年来,该校维持在每年7000多人的招生规模。
2011年,清华大学的全国招生规模“与往年持平”,为3360人。在2004年到2009年的6年里,厦门大学每年招收5000名本科生。2010年、2011年,招生计划减少了250人。
在众多名牌高校中招生规模最少的是中国科技大学,根据该校“办学条件等实际情况”,谨慎地走回“小而精”的道路。前些年的本科招生计划为1860人,最近几年里,均为1800人,实际录取人数有时略低于计划数。
为什么多所名校将本科生人数下调?招生少就一定是精英教育?从美国情况看,2012年美国常青藤大学本科招生数在2000人左右,如哈佛录取学生仅2032名,耶鲁录取1975名,普林斯顿录取了2095名。
对比美国名校数据,中国大学名校3000以上的招生数字不在少数。为免滥竽充数之嫌,只有减少招生数。
减招是为了“由大到强”
过去十多年里,由于高校的大幅扩招,有人形容“大众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这时,“精英教育”成为一个重新被拾起的目标。
1999年,高等教育开始大幅扩招,这些驰名高校与全国众多院校一起,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中,一度放低门槛,不同程度增加了招生名额。
随着扩招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全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与18岁到22岁人口数的比率,从1999年的5%左右,迅速升到了2010年的26.5%——远远超过了教育部1998年末《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立的到2010年达到15%的目标。
在此期间,扩招会否摊薄教育资源、导致教育质量缩水,成了令人关注的问题。例如,全国高校校均学生规模1998年时不足5000人,2009年达到了1.4万人。生均高等教育经费迅速下降,2000年为7310元,2005年降为5376元。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陆昉公开表示,复旦缩招一方面是考虑到当前中学生毕业人数减少,另一方面是基于提高教育质量的考虑。
2012年3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称,我国“用9年时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到15%”。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高校在校生总规模3105万人,已跃居世界首位。但袁贵仁同时指出,“大而不强”是当前我国高教的基本情况。“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起点。”
北京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管理系主任毛祖桓教授表示,精英教育的概念是从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引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高等教育精英阶段,15%至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在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认为,精英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特别要注意的问题。精英不是高高在上、和人民大众相对立的一个群体。精英有着远大的理想,愿意为社会的进步、为国家的进步、为民族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切。这个群体不仅有理想,同时还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素质。他们都具有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方面的才干,能够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周边的人,而且能把周边的人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为其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去奋斗。朱崇实说:“中国有2000多所大学,99%都应以市场为导向,让毕业生将来有自己的就业岗位。但是至少要有1%的大学或是四五十所高水平大学,定位志在培养领袖型人才。”
名校精英怎样教育
名校苦心打造精英教育,能否成功呢?现在国内各名校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如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北大的元培学院、武大的弘毅学堂、华中科大的启明学院,不少都是从大二开始选拔。如今,这些精英培养计划,开始瞅上了大一新生。
2012年,华中科大启明学院新增6个实验班新生70人可“直通车”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今年在招生人数、申请方式、“直通车”名额方面均较往年有变化。启明学院招生负责人介绍,该院卓越计划实验班和创新实验班共设19个班,招生570多人,较上年新增6个班,增加招生计划150人左右。
号称清华大学本科培养“第一计划”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首次通过高考招生,只要高考成绩达到清华分数线,且第一志愿报考相关专业的学生即可申请。清华将对考生进行面试,这一“分数 面试”的录取方式,成为清华大学打破录取“唯分数论”的尝试。
近年来,国内高水平大学每年录取的新生中,单纯靠高考分数被清华录取的不到三分之二,超过三分之一的新生除了高考成绩,还需经过面试。姚期智曾对学生强调:“上大学精英班的目的是找到你热爱的东西,而不是你容易就业的专业。学习的动力应该来自你感到有激情的领域。如果你的强项是考试,但没有乐趣,那没有任何意义。”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表示,精英人才不仅仅是考试天才,还应具有领袖气质、献身精神,这些素质只有面对面交流才能更好发现。这也是精英班招生注重面试的原因。
清华大学在维持招生规模的同时,专注打造自己的精英班。唯一获得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的美籍华人、中科院外籍院士姚期智在清华大学开设了“姚班”。他的学生不少已经得到了到微软、脸书(美国环球社交服务网站Facebook)的工作机会。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博士生楼天城就是“姚班”的成员,他在读期间就收到了脸书的工作录用通知书。当时脸书即将上市,身价估计将达千亿美元。
楼天城是清华大学姚班毕业生。随着楼天城与脸书挂钩,“去不去脸书,我还没有最终决定。”楼天城手中握着的,还有一份谷歌美国总部的录取通知。
据业内人士称,脸书的报酬方面大约是国内知名同行公司的10倍,现金股票加起来年薪可高达20万美元,享受和谷歌员工同等福利,可以办赴美工作签证甚至获得美国绿卡,本人和亲属每年可获数次探亲往返机票。清华大学“姚班”的2012年本科毕业生里,也有三位拿到脸书的录用通知。
“姚班”这种针对大学本科尖子生的小班化精英教育,近年在国内大学非常流行。创办于2011年的山东大学泰山学堂被看作是响应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而设立的,不以学生就业为培养目的,不以培养官员、亿万富翁为目的,旨在培养“大学问家”“大科学家”。
“20年后,你们当中,如果能够产生一位诺贝尔奖或菲尔茨奖获得者,泰山学堂的举办就是成功的。”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在泰山学堂成立时这样说。
在扩招十几年后,越来越多的大学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提出精英教育目标。《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精英教育是社会本身的一个求学需求,也是部分大学自我定位的一个体现。
“他们肚子里装满了墨水”
“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2013年论坛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介绍了“蓝墨水”名字的由来:“现在很多人都不再问你肚子里的墨水够不够,而靠关系,靠人情来打造门面和竞争力。回归到竞争的本源和本质,一定要靠实力,我个人比较喜欢用墨水这个词来代表视力,因为墨水代表着传统和经典,更代表着一种底蕴。”
开办“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四年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确立了“Open Day”校园体验、“Open Lecture”论坛讲座、“Open Class”课堂感受、“Open Hour”职业咨询四大组成模块。陆雄文认为,“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体现出公益教育的独特魅力,让参与者有机会感受百年名校的文化氛围,分享前沿理念及管理智慧;让大家都能够面对面体验互动立体学习课堂,并且与老师展开深入交流,完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招生人员介绍说,2008年下半年,全球性经济衰退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与之相伴的是国内经济受到的冲击日益加剧。经济低潮、市场缩水,让各行各业有识之士产生了更强烈的自我学习与充电的愿望。通过举办“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将学界与商界、社会与职场、学者与企业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来自各个领域顶尖专家的交流与对话,激发参与者体验到精英氛围,让彼此的思维更开阔,视野得以开拓,在积极的互动和沟通中不断进步。
“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论坛上有人咨询:“近几年困扰白领人群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空间缺乏。这造成了职场人士的焦虑并产生跳槽意向。这时该不该跳槽?”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顾问陈文韬认为,换工作是正常的。但他建议,职场新人的首份工作应该尽量确保两年以上的持续服务,这样可以帮助新人熟悉职场环境和各方面规则,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更有利。如果遇到自己感到满意的工作,就不要轻易放弃。校友张小龙表示:“工作上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在职场中,不论职位有多高,都可能会遇到工作上的不如意。勇敢面对、找出解决方案才是最好的应对之道。”他们一致认为,充电是成为精英的一种有效手段。
减招避免滥竽充数
提倡精英教育,复旦大学正在释放一个强烈的信号。2005年至2009年,复旦的本科招生计划每年减少100人,从3400名降至3000名;2010年进一步降至2940名;2011年又减少了100人,2011年复旦大学招收2840名本科学生,比2001年的3440人减少了将近五分之一;2012年复旦大学本科招生2860名——复旦大学终于迈进自己理想的招生数量区间。
对于招生数额连年减少,复旦大学这样表态:“继续精英化培养思路”“确保录取的学生能享受到最多的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核定培养规模”。
越来越多的高校试图稳定甚至削减招生规模。
过去数年间,南开大学的招生一直在3100人左右徘徊。2003到2006年,该校的招生计划均为3000人;2007年计划招收3080人;2008年为3100人;2009年为3150人;2010年降至3115人;2011年又增加了5人,调为3120人;2012年为3230人。与很多同类学校一样,南开的主张是“求精求强”。
自2003年以来,北京大学本部的本科招生计划均为2650人。该校招生办公室强调,“北京大学坚持走本科生精英教育之路。”
由4所大学于2000年合并而成的武汉大学,当年招生9600多人。第二年减为8000人;2002年又减为7000人。该校当时表示,减招主要是为了保证学生培养质量,因为发现一些高校不顾办学条件盲目扩招,后果严重。近几年来,该校维持在每年7000多人的招生规模。
2011年,清华大学的全国招生规模“与往年持平”,为3360人。在2004年到2009年的6年里,厦门大学每年招收5000名本科生。2010年、2011年,招生计划减少了250人。
在众多名牌高校中招生规模最少的是中国科技大学,根据该校“办学条件等实际情况”,谨慎地走回“小而精”的道路。前些年的本科招生计划为1860人,最近几年里,均为1800人,实际录取人数有时略低于计划数。
为什么多所名校将本科生人数下调?招生少就一定是精英教育?从美国情况看,2012年美国常青藤大学本科招生数在2000人左右,如哈佛录取学生仅2032名,耶鲁录取1975名,普林斯顿录取了2095名。
对比美国名校数据,中国大学名校3000以上的招生数字不在少数。为免滥竽充数之嫌,只有减少招生数。
减招是为了“由大到强”
过去十多年里,由于高校的大幅扩招,有人形容“大众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这时,“精英教育”成为一个重新被拾起的目标。
1999年,高等教育开始大幅扩招,这些驰名高校与全国众多院校一起,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中,一度放低门槛,不同程度增加了招生名额。
随着扩招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全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与18岁到22岁人口数的比率,从1999年的5%左右,迅速升到了2010年的26.5%——远远超过了教育部1998年末《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立的到2010年达到15%的目标。
在此期间,扩招会否摊薄教育资源、导致教育质量缩水,成了令人关注的问题。例如,全国高校校均学生规模1998年时不足5000人,2009年达到了1.4万人。生均高等教育经费迅速下降,2000年为7310元,2005年降为5376元。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陆昉公开表示,复旦缩招一方面是考虑到当前中学生毕业人数减少,另一方面是基于提高教育质量的考虑。
2012年3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称,我国“用9年时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到15%”。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高校在校生总规模3105万人,已跃居世界首位。但袁贵仁同时指出,“大而不强”是当前我国高教的基本情况。“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起点。”
北京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管理系主任毛祖桓教授表示,精英教育的概念是从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引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高等教育精英阶段,15%至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在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认为,精英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特别要注意的问题。精英不是高高在上、和人民大众相对立的一个群体。精英有着远大的理想,愿意为社会的进步、为国家的进步、为民族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切。这个群体不仅有理想,同时还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素质。他们都具有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方面的才干,能够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周边的人,而且能把周边的人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为其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去奋斗。朱崇实说:“中国有2000多所大学,99%都应以市场为导向,让毕业生将来有自己的就业岗位。但是至少要有1%的大学或是四五十所高水平大学,定位志在培养领袖型人才。”
名校精英怎样教育
名校苦心打造精英教育,能否成功呢?现在国内各名校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如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北大的元培学院、武大的弘毅学堂、华中科大的启明学院,不少都是从大二开始选拔。如今,这些精英培养计划,开始瞅上了大一新生。
2012年,华中科大启明学院新增6个实验班新生70人可“直通车”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今年在招生人数、申请方式、“直通车”名额方面均较往年有变化。启明学院招生负责人介绍,该院卓越计划实验班和创新实验班共设19个班,招生570多人,较上年新增6个班,增加招生计划150人左右。
号称清华大学本科培养“第一计划”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首次通过高考招生,只要高考成绩达到清华分数线,且第一志愿报考相关专业的学生即可申请。清华将对考生进行面试,这一“分数 面试”的录取方式,成为清华大学打破录取“唯分数论”的尝试。
近年来,国内高水平大学每年录取的新生中,单纯靠高考分数被清华录取的不到三分之二,超过三分之一的新生除了高考成绩,还需经过面试。姚期智曾对学生强调:“上大学精英班的目的是找到你热爱的东西,而不是你容易就业的专业。学习的动力应该来自你感到有激情的领域。如果你的强项是考试,但没有乐趣,那没有任何意义。”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表示,精英人才不仅仅是考试天才,还应具有领袖气质、献身精神,这些素质只有面对面交流才能更好发现。这也是精英班招生注重面试的原因。
清华大学在维持招生规模的同时,专注打造自己的精英班。唯一获得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的美籍华人、中科院外籍院士姚期智在清华大学开设了“姚班”。他的学生不少已经得到了到微软、脸书(美国环球社交服务网站Facebook)的工作机会。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博士生楼天城就是“姚班”的成员,他在读期间就收到了脸书的工作录用通知书。当时脸书即将上市,身价估计将达千亿美元。
楼天城是清华大学姚班毕业生。随着楼天城与脸书挂钩,“去不去脸书,我还没有最终决定。”楼天城手中握着的,还有一份谷歌美国总部的录取通知。
据业内人士称,脸书的报酬方面大约是国内知名同行公司的10倍,现金股票加起来年薪可高达20万美元,享受和谷歌员工同等福利,可以办赴美工作签证甚至获得美国绿卡,本人和亲属每年可获数次探亲往返机票。清华大学“姚班”的2012年本科毕业生里,也有三位拿到脸书的录用通知。
“姚班”这种针对大学本科尖子生的小班化精英教育,近年在国内大学非常流行。创办于2011年的山东大学泰山学堂被看作是响应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而设立的,不以学生就业为培养目的,不以培养官员、亿万富翁为目的,旨在培养“大学问家”“大科学家”。
“20年后,你们当中,如果能够产生一位诺贝尔奖或菲尔茨奖获得者,泰山学堂的举办就是成功的。”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在泰山学堂成立时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