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437556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在教育中要以人为本,直面人的心理内在层面,回归人的生命本体,顺应人的生命发展规律。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直指“生命的体悟”,以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为基本价值取向,认为“真正的教育智慧就是建立在对自我生命、他人生命和对两者沟通的体悟的基础上。”重视在教育中挖掘和展现个人的生命价值、体现生命的尊严与欢乐,这是叶澜“新基础教育”的核心。我国较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上海市,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取向,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积累了十分有意义的经验,给全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正如上海市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翁铁慧所说,生命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生命和人格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直面的是“人的生命成长过程”,触动的是“生命的灵动和体悟”,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深刻内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人的本质力量”的生命教育特质。这是现代教育的本质,心理健康教育的本源所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的基本内涵
  
  (一)基于生命的“精神文化观”
  著名生命认识论者叔本华指出:“世界当然不是指理论上可以认识到的世界,而是指在生命的进程中可以体验到的世界。” 这里强调的“生命的进程”,就是站在尊重生命立场的高度,把生命体验看作是理解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源。体验是深层的精神感悟,是生命焕发的依归。这就从生命哲学上为开展“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认为,“文化的本质理所当然就是对人类生命和精神的开发。”其基于生命的精神文化理念揭示了“开发人类生命和精神”,正是文化的本质。无可否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高度的精神文化。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立足从构建生命文化的视野,让心理健康教育能真正触及到学生的“生命世界”,珍视学生的生命,透视学生内在的“生命发展需要”,带给学生的应该是真正的“精神幸福”,促进学生精神和心灵的发展,形成一种底蕴深厚的心理健康“生命文化”教育的追求范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本体追求
   1.心理健康要关注人。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的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等层面,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最近发展区”,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实施全面的教育关怀。
   2.心理健康教育要完善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或心理障碍(疾病),要从心灵净化的高度去唤醒他们、完善他们。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洞察学生的心灵世界,不仅要传授给他们心理健康知识,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疾病)或不良行为,更要关注学生人格发展,把心理教育的过程变成促进学生身心、情性不断完善的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人性、培育情感的过程。
  (三)理性的价值关怀
  1.辩证地看待人。回归生命本体,就是遵遁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辩证地看待心理不健康或行为不良的学生,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归为“问题学生”,更不能随意贴上不健康的标签。辩证地看待人,就是对生命发展的尊重。
  2.强调主体存在的意义。弘扬和培植人的主体性是回归生命本体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的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个体的情感、意志、愿望等,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个性的解放,找寻学生成长的意义与价值。
  3.非功利性的意义指向。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淡化“功利”,把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人一生的健康成长,这正是高度关注人的生命,让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命本体的意义所在。因为这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完全是基于生命的教育范式。
  4.去“泛知识化”的生命本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于通过教育活动“唤醒生命”,而不在于传递知识(尽管知识的教育也有一定的作用)。应强调不能只用静态的知识代替生命发展的本真,正如生命哲学家斯普兰格所说:“教育之根只能通过人的灵魂才能实现,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
  5.去“泛技术化”的生命体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内容、方法及技术的更新以及硬件的创设,如:心理测量、建立心理辅导室等,忽视学生的内在心灵体验。泛技术化就是一种偏重于技术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式,而去泛技术化就是直面学生的心灵深处,通过有效教育方式触发学生的生命体验,这正是生命教育的主题。
  
   二、“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层面
  
  “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范式,其系统是一个“倒金字塔式”的校园生态整体。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关注“三个层面”。
  (一)个性心理层。主要从生命个性的角度,去关照富有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待不同的个人心理问题要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式,直面个体不同需要和不同层次,张扬他们的生命个性。
  (二)班级心理层。在班级中要善于构建一个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监督、自主发展、合作和谐,具有群体意识、民主意识、学习意识、团结意识的生态型班集体,创设健康浓厚的班级文化,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达成班级群体积极进取、合作互动、健康成长的心理状态。
  (三)校园心理层。校园应该成为心理释放和心理吸纳的“心理广场”。构建学习、创造型校园,让心灵沐浴书香,亲历实践,在灵动的学习和活动中,提升校园心理境界,给学生释放心理困惑和形成健康心理创设美好的空间,营造高品位的氛围。
  
   三、“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生态性:人是生物系统的一个部群,人生命成长的过程关涉到方方面面,与其它动植物生长一样,都必然要遵循自然性或社会性的发展规律。把心理健康教育置于生态系统的框架下进行关照,在生命教育与实践历程中,指引生命个体着力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让人尊重人,让人热爱自然生命,关照人类生态环境,体悟人生的社会价值。同时要特别注重创造适于孩子珍惜生命、追求生命,渴望成长的宽松的、积极健康的生态大环境,给孩子生命成长预设美好的空间。
  (二)开放性:“通过对孩子心灵的净化,让孩子心灵深处无限开放。”花季的岁月是开放的,花季的心灵是自由的。“开放性”应是生命教育永恒的主题,如果总是束缚孩子的心灵空间,以成人的世界规治孩子的意念或行为,长此以往必将扼杀孩子生命本真的灵性与追寻。
  1.开放人性,让人之所以是人的“本质力量”自由地激发出来,让内心真诚的潜能释放出来,追求真、追求善、追求美,完善人性就是开放生命激情,回归生命本体。
  2.尊重人格,生命在于尊重,人格着重塑造,生命本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起点和落点都是对人的至高尊重,教育者必须站在尊重生命的高度尊重人,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关注多样,让孩子的人格尊严回归生命。
  3.张扬个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何况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人(尤其是孩子),张扬个性,开放孩子的心灵视野,让孩子在富有创生性和自由度的“王国”里开放自我,成就自我,生成健康个性,生命的机能必将被激活,心理的潜在动因自然会奔放。
  (三)包容性:教师要主动适应学生,要遵循孩子的生命成长规律,架构生命,理解支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育者要学会包容甚至“包装”,学会“换位思考”。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不能用斥责、僵硬的方式去人为地扭曲孩子的心灵顿悟和行为矫正。让孩子在教师的巧妙“包容”和技术“包装”之中得到潜移默化、茅塞顿开的心理释放、自我领悟和自我规范。这样,产生的是“于无声处听惊雷”,震撼的是“心灵的池池涟漪”。
  1.体验性: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途径。
  自然体验——回归生活世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如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体验生命,塑造健康心理。如:引导学生体验大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大自然是生命的象征,一棵树、一朵花、一只小鸟……它们都有着鲜活的生命,我们可以利用科学课、实践课、假期生活等,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生命的奥秘,感受生命从产生、成长、成熟乃至死亡的整个过程,唤醒孩子的生命意识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精神体验——学会欣赏和爱,让师生、生生间在回归纯真生命的理解和沟通、激励和引导的世界中,进行心灵的真切关怀和扣问。播种“爱 ”,让孩子懂得“活着就是爱”,“爱,使人成为人,使人战胜各种孤独和恐惧,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温暖、光明、使人成为伟大的人。”让孩子真正 “敬畏生命”——爱不仅应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应该存在于人与一切生命之间。”
  2.自主性: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让“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式,真正根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学会自我选择,我应该怎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学会自我批判,我的行为存在什么问题?
  学会自我反思,我的心理健康吗?
  学会自我调控,如果我有心理问题怎样调控?
  学会自我超越,如何战胜不良心理、我的生命追求是什么?
  学会自我设计,如何在生命健康教育中发展、充实自己?
  3.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使命应是培养人,为人的未来发展打基础,为人一生的幸福奠基。
其他文献
《牧斋初学集》中《太祖实录辨证》粗读之后,不能不感叹钱谦益治明史尤其明初历史时的精细缜密如果不因人品变格而单论治学的话,那么,可以说至今仍有颇多启益的。  将《初学集》中这五卷《辨证》同《国初群雄事略》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其中资料源,可知钱牧斋的研究明史所参阅过的各类史料是大量的。《元史》、《元史续编》、《续通鉴》等固然必须熟谙,对当时传世的私家著述《国初事迹》、《龙飞纪略》、《鸿猷录》、《平胡录》
1.4亿人  水利部消息,截至9月13日,南水北调工程已累计调水467.61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达1.4亿人。 70亿元  2021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一老一小”专项建设投资70亿元已下达各地,支持新增养老床位17万张,支持新增示范性婴幼儿托位6万个。 1100千克  9月5日,袁隆平超级稻蒙自基地第二代杂交稻“超优千号”测产验收,实现连续四年平均亩产超1100千克。 207枚  在东京残奥
《读书》令我爱不释手。读了《读书》今年第二期甘阳的文章《传统、时间性与未来》尤其如此。这篇文章在分析传统问题上独具一格,其中不可抗拒的逻辑。只有在阿尔都塞(L·Althusser)的著作中才可看到。我认为这是近年来文化讨论中最好的一篇。  只要面对现实就会发现,事实上存在两种孔孟。第一种是反映在孔孟经典上的具有“本来面貌”(甘阳语)的孔孟。第二种是积淀在人们头脑中的孔孟。我在黄河岸边的农村作过调查
当人类已有善恶观念,出现恶人恶行,需要去恶扬善的时候,中外刑罚史上,实体罚则都没有太大差异,对于杀人放火抢劫强奸之类,无非是死刑或者长期监禁。晚近反酷刑的人文思潮,促使各国基本废止了肉刑,刑罚总体走向轻缓也是大势所趋。可以说,中西法律制度有史以来最大的差异不在实体罚则,而在诉讼程序,尤其是刑事诉讼程序。简言之,对罪大恶极的人就地正法,最为简洁明快,许多看客也会大呼过瘾。但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屈原,作为一个政治家、爱国主义诗人,名闻中外。两千多年来关于他的传说,在汉文化影响所及的国家和地区流传。但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却未被载入《资治通鉴》这部皇皇巨著。本文不揣固陋,试释一二。  胡三省《新注序》云:“温公偏阅旧史,旁采小说,抉幽隐,荟萃为书,劳矣。而修书分属,汉则刘,三国讫于南北朝则刘恕,唐则范祖禹,各因其所长属之,皆天下选也。”可知《资治通鉴》汉以前部分是司马光自任之。司马光
这里介绍了三位美国女诗人。她们具有相同的国籍,相同的性别和相似的美学传统。但她们又在各自特定的历史时期反映了自己的经历。安妮·布雷兹特里特是新大陆的第一位女诗人,十九世纪的艾米莉·狄更斯是与世隔绝的典型,她成为后来许多女诗人的榜样;与我们同代的艾德里安娜·里奇不仅是一位女诗人,还有意识地肩负起国家、性别和时代赋予一个女诗人的政治责任。  布雷兹特里特,狄更斯和里奇跨越了从清教主义,超验主义到现代女
既熟悉又陌生    作为中国人,大概很少人不知道香港。一个中国儿童,从初识之无、认字明理之日起,就耳熟能详地听到关于英国用鸦片和炮舰轰开中国大门,清朝政府丧权辱国,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开五口的故事。正是从此时起,中国由封建社会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掀开了近代史的第一页。  香港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在这里,自然有着源远流长的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虽然在鸦片战争后,它从中国的版图疆域中分割出去
“现代化”是我们时代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的一个“兴奋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西里尔·布莱克的《现代化的动力》是一本关于现代化问题的力作。布莱克重视现代化的起始条件和过程因素,因而他从比较近代史入手,把民族国家和政治现代化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和中心课题,通过比较求得对人类整体发展进程的一般看法。他运用比较方法的一个主要立论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结构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影响到全人类,
“四化”路上,“科学”的声名特佳。殊不知科学殿堂的入口处便是地狱之门;无尽延伸的科学道路上,会出现种种伪迹。有的伪迹来源于愚昧顽固,有的来自卑劣的个人功利目的,有的来自政治与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当然也有的是来自当时不可能具备的认识水平……干这种丑事的,有愚昧的帝王,无赖的学阀、小丑和骗子,也有政治恶棍,当然,也有干蠢事的著名科学家。  樊洪业著《科学业迹的辨伪》(上海人民版),精心剔出了这些科学成
关于《现代文艺》的回忆    一九三九年八、九月间,正当震惊一时的“平江惨案”爆发以后,我从湘西南东走浙东,在自己家乡小住了一阵,于当年年底到福建战时省会永安去主编一个文艺性月刊,它就是一九四○年四月创刊的《现代文艺》。  出版这个刊物的,是一个由国民党省政府官办的改进出版社。不了解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况和当地特殊的政治环境的人,也许会惊讶于官办的出版社为什么要来出版这样一个文艺刊物。原来担任省政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