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间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fcz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陶罐在水中沉睡太久,躺下的光阴趋近深夜的体温。肆虐的风雪并非荒原的尽头,寂寥的冬夜自有穹顶的回声。
  此刻,大雪正沙沙赶往尘世,许多梦想被掩盖在苍白的角落。雪操纵了我的个性想象,而我却看清了它的共性景色。
  我在辽阔的雪夜聆听晨曦,晦涩的言语源自亘古的谐音。立体的轮廓,隐约的领地,在确定无误的雪原俯身弯腰的情景。
  灯火笼络人心,窗帘拉紧了房间里的命运。在并不规则的图案中,大雪直探偶然中的必然本性。梦里,我遇到了一些陌生的面孔,他们询问我人间的路径。
  天空深邃如刀刃,幻觉毫无逻辑,汹涌的江水中站立着险峻的峭壁,而心已人世外于宁静。仰卧山坡,我听到了云的呜咽,雪的暗示,以及无须论证的肯定与否定。
  原谅我向遥远的远方提问,未来的不朽与退缩的记忆,最简单的游戏以及机制的维系。放下茶杯,我揣摩:世间为什么像破碎的容器。
  站在摇晃的阳台,大雪如醒来的孩子,纯净的眼睛点亮了久违的稚气。偌大的远山深藏若虚,更多的说法隐约于树林。
  我正赶赴一场匆忙的考试,却并没有记住更多的答案。一幅素描中有着一百个未知的假设,冻伤之处全是空白。
  二
  一切相反的事物均为我打开了贯穿烟火的眼界,世间各不相同的事物终将回归融合。冥冥之中,一种急剧变化的存在占据了我的来历。
  今夜,用肉眼凡胎不能企及的地方,正是我要抵达的处所。只是那里的天空更加寒冷,除了鹰没有更多的飞鸟。
  我一直把沉默作为头上的伞,当噼噼啪啪的雨水打在伞布上,发出近似离散后的诉求,约定的礼法也就没有太多的意义了。但它们扑向大地的姿态,比风更加诚实。至少能给修养人用以平衡自己心理和安抚泥土的美好结尾。
  我身边的世界充满着说不尽的争议,甚至有人将并不存在的事物纳入了纯粹的话题。包括那些模仿着粗野风格的语言,予以抹掉的身世。
  有时我也愚蠢地认为,阴郁与消沉只是晦涩的文字,难以咽下的食物。其实,臆测才是湍急河水,它比渴望更为缥缈。
  日落的时候我会拉紧窗帘,让整个房间不再有一点儿危险的光亮。这样,黑暗就好像能否定道德与责任。
  我始终祝福在沉默中自由运行的事物,不断地用书本增强自己的筋骨,事实上带有主观意愿的道理并不太少。
  把许多消化不了的食物堆积起来,然后让它们在胃里翻云覆雨,模仿着大自然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不断改变的形态。
  所有的欲望在不断地得到满足之后又会燃起新的欲望,直至新的欲望不停地被毁掉再不停地得到催生。
  在盲动与慎行、狂躁与谨言的矛盾冲突中,我不断地在被征服的理智中重塑新的想法。
  三
  向我说私房话的人,是一只蓝色的园丁鸟,我听它们的唠叨就会想起树叶与浆果。
  我卸掉审美者装模作样的面具,使之随意,不留一点儿自己的痕迹,表现出纯粹的兴奋或伤感,这样未来比过去总多一些新奇。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能理性地对待变化中的事物?甚至提出类似于水火相融之类的问题,我会用沉默拒绝说明与之交流的理由。
  在当下示强的虚荣中,若依然有人能表现出非常坦然的一面,那他很有可能会在矛盾冲突与和谐相融的社会生活中创造出非凡的艺术人生。
  每天与许多人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却毫无例外地缺少对现实存在的理解。我在描述自己的过程中有时会强烈地感受到人间深刻的幽默。
  架构不同的人群中有一种本质规律,即在身体内部形成之前就已经具备了歌唱与叫喊的机理功能。
  对未来之美充满静观其变的自信,会让我用道德的眼光审视混沌的世界,并尽快地逃离议论纷乱的罗网。
  四
  天空飞雪,未来飞快。在视觉与知觉持续增长的日子里,我必须做些什么才能在与时光截然相反的隧道中迎合秒表与大雪沙沙的节奏呢?
  在被践踏的拥抱中,怜悯之心倍受冷漠的责疑。我时常想,在完全封闭的箱子里,一只猫的命运和一本书模仿着夜的形象。
  此刻,雪正在纷纷扬扬的无序状态下描绘着锋芒中的懦弱,而我如何才能确立自己一直以来的修持,并在背离传统的精神时不再触及别人的痛处。
  我不会用可以触摸的身体去平衡被追赶的命运,尤其当我在陈规之外,与一些出色的事物相隔遥远。
  今夜,能在飞雪中听到树枝与鸟巢在应对寒风中仍有流动的应和,我感到希望与担忧并非身外之物。
  我与深夜的大雪直线相遇,有一种受用与拒绝的矛盾心理。温柔之雪与冷峻之心有如此之共性,让瞻望拥有了不同的含义。
  生命的系数各不相同,窘境之巅我会忽略更多的奢望,包括荒谬与真理的距离,以及在更多的莫测中让我暗自心惊的部分。
  五
  我只是轻松地向前跨了一小步,只是在一瞬间毫无意义地留下了暗淡的背影,那些可感之物便在清晨的雾霭中次第出现。它们表现出来的本能特性,即一种独创能力,让我在惊恐中停下了脚步。
  我相信,没有人能在渴望中窥视到别人的意识或幻觉,尤其是那些不为人知又让自己失眠的部分。
  在我从一种意识进入另一种意识,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的转折时,我身体里的大雪依然持续着昨夜的冷峻、飘逸与摩擦。
  时间赋予了永恒的使命,但并未置于真理之上,我具有反抗自然的精神,却并未做好孤独漫游的准备。
  对于那些说不清的纠结,以及不能确定的崇高或卑微,我不会跟随着感觉走进它们灰暗的荒野,即那些被深夜的动与静所打破的秩序。
  现在,有一种并不相识的智慧需要体验,像手执耕犁的人翻新泥土。在求证困难的情况下,我不会过分推崇稀罕的事物,也不会强加给别人的意图。
  六
  设计一个荒凉的背景,只为了显现冷漠的性格,我对自己的了解心知肚明。在这很小的房间里,我并没有太多的回旋余地。
  岁月过去很久,我不能再给自己机会。在各种念头滋生出多条路径又使自己不知所向的茫然之际,我的内心依然遵循着一种抽象的法则。
  有时真不知什么力量促使我拥抱带有争议的行为,心里的河水自由汹涌,在许多漩涡与回流之处,我没有理由接受另一场游戏。
  只有皮肤、目光、手脚以及可以调遣身體各部位运动的神经知道,分布于身体相应位置的控制系统及其功能,是一个多么脆弱的自主存在,近似于假寐中的梦想,随时都有可能丢失自己。
  我以为借助辩证法的原理就可以克服自以为是的偏见,其实不然。对栖息于空壳中的思想,那份荣光是无法独自享受的。当我静坐在时光的身边,全神贯注于新的程式化的时候,我好像已经是一个着眼于细节推理的数学人了。
  在大数据膨胀的时代,我还没有晾干自己的身体。
其他文献
我最难忘的,是上个世纪南国边境的那场战争中,与战友们住过的阵地“猫耳洞”。  “猫耳洞”,顾名思义,就是像猫耳朵一样形状的,人工挖掘的山洞,纵深3~5米不等,高1.5~2米,内置半弧形钢架支撑,防止被山洪冲垮塌方,里面可以放置简易木板或者行军小床、生活用具等等。在选址上,一般选择向阳的山坡,一来每当天气晴朗,可以晒晒太阳;二来方便随时观察对方的阵地。洞内空间逼仄,一般可容纳3~5人。阴暗潮湿还是小
那幢红砖小楼,是单位分配的福利房,也是父母最后的住所。陈旧的两层小楼,阳台一大半都被前面的高楼遮挡住了,唯有半个拐角能看到對面的马路和远山。那半个拐角,便成了母亲眺望儿女的窗口。  上世纪90年代的我,每当骑到那片路段,都会下意识地扭头看看阳台。母亲总是会站在阳台的那个角落,兴奋地向我挥手示意。虽然,我们之间隔着一条马路和一洼水塘,我看不清母亲的容颜,也听不到母亲的声音。  那年夏天,母亲得了一场
瓦根巴赫慢慢穿过一排排座椅之间的过道,找到自己的座位,从邻座的腿前挤过去,坐了下来。刚坐下就闭上了眼睛。直到升入空中,升到宁静安全的高空,他才会再睁开眼睛。这是他一向的习惯,这个习惯和半小时前吞下的镇静剂能帮助他克服恐惧感。他眼也不睁地系上了安全带,这个本事他早已练会。之后他听到了发动机的轰鸣声,一股大力将他向座位上一推,将他拉向天空,那一片辽阔高远的蓝色里。直到他感觉不到任何动静的时候,他才睁开
我记事是在三岁左右,这让很多人惊奇。  母亲总是不在家的,她去食品厂上班,叮嘱姐姐照顾我,说晚上给我们带餅干吃。姐姐嘴里答应着,母亲刚一出门她就跑到外面疯玩儿,把我扔下了。我有些寂寞,也有些无聊,于是我独自上路。穿过碎石铺就的巷道,路过一家茶水房,一家烧饼店。出了巷道,拐弯向左是一条大街,有小河穿街而过。小河上有架木桥,从木桥的缝隙里可清晰地看到下面急流的河水。我不敢过木桥,就手脚并用地爬过去。等
1982年仲夏,初中二年级未读完的我因故辍学,然后去河源山区修水利,到深圳特区做搬运,在省城广州学武术、流浪,然后回家乡陆丰爆竹厂当切炮手。  一番历练,几番挣扎,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些思考,觉得赚钱非吾愿,习武学艺又需要钱,只有当个穷秀才,一本书,一支笔,一张白纸,一盏孤灯相伴,最适合。于是,我开始了看书、写作,幻想“一举成名”,成为鲁迅那样的大作家。  首先是“读”。我买了一本《唐诗100首》,
麦黄时节,空气像烧着了似的,在浅黄色的麦田上嘟嘟地颤抖;麦穗龇牙咧嘴,煎熬地扭向四方……  割麦子是个累人的活计,一天下来腰酸腿疼,却还是一眼望不到边。艳阳烘烤,汗水哗哗地淌,直到再也淌不出来了,留在脸上的是一层沾满灰尘的黏液。人的鼻孔、气管和肺叶受着考验和煎熬。如此奋战多日,好不容易割完了麦子,还要把它们一趟趟地背回场里去,准备脱粒。这个时节,雨水频繁,不知啥时候就上来天头,黑云一滚一滚地带着闪
当今世界,卡夫卡的名望如日中天。凡事似乎只要与卡夫卡有些关联,就具备了某种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一个人与卡夫卡有比较密切的接触,甚至有些交往,那就更会成为众多卡夫卡迷或研究者关注和追逐的对象了。这个时代,人们对有关卡夫卡的一切都感兴趣,对任何与卡夫卡有联系的人也都感兴趣。于是,卡夫卡周围的世界也以越来越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卡夫卡最亲密的人如何描述和评价卡夫卡?对此我们已经说了很多。然而,
正是开镰前短暂的闲暇时节,木垒河镇浸泡在午后炽烈的阳光里。半春子歪着头,额上浸着细密的汗珠,微翘着嘴角,在灶台前轻快地搓揉抹布,擦洗灶台。她裸露的麦色手臂,紧致有力,心也正被茂盛的情绪鼓荡着。六月的阳光箭一般从她头顶的小窗口射进来,屋子里又闷又热。何贵堂和几个乡党已经喝了一上午,糜子酒灌得他们一个个五马长枪,面红耳赤。  半春子把泔水泼到门外,溅起一缕细尘。老榆树叶恹恹垂着,纹丝不动,嗅不到一丝丝
我的一生始终为以下三种激情所支配,对真理的不可遏止的探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对爱情的不可遏止的追求。  ——罗素(英国)  1  不久前,确切地说是2008年9月19日,我去了四川理县的桃坪羌寨。此刻的每分每秒,我的心都被震动、刺伤、感动和激励。我乘车从成都出发,经过都江堰、映秀镇、汶川县城沿途的激烈颠簸,甚至数次遭遇泥石流的袭击后,才在一片异常真诚和庄严的羌族村民举行的欢迎仪式中,走进了
和朋友在新市大桥散步  看见相识多年的路灯  和星辰,用满腔热情  互相呼唤着对方  今夜的月亮  让这对失散多年的兄弟  互相拥抱,含泪相认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桥墩们  垂著双手,眼含热泪  见证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她们通过茂密的竹林  发出如潮的掌声  而这一切  都与鼾睡的尘土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