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使我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这是最值得快乐的。新课程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合作和探究,这是与传统的高中美术教育区别最明显的。美术新课程加强了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新课程注重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参与与合作探究,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体验,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乐趣多了,课堂也乐了、活了。同时,新课程的最大优势还在于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关于美术课中多媒体的运用
现代的美术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也越来越新颖,有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渐渐的被所谓的新的教学模式所替代。难道新课程改革是抛弃传统的、直观的、示范的教学方法吗?难道新课程改革是老师说说+学生看多媒体+鼓鼓掌热闹一场,难道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步骤、问题设计、活动设计、作业设计、难点、重点的解读都不必考虑,师生互动也只是老师鼓动下的学生的掌声和“呼声”,难道这样就是一堂美术课亮点所在吗?不知这样的课是否经得起推敲和推广?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误导。有的老师以为“改变”就是“抛弃”,以为“注重了技能技法就不是新课程”。似乎示范就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背离了新的课改理念。这种对美术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是有偏颇的。
美术课是技术性非常强的课程之一,没有一定的美术基本功是难以上好美术课的。随着多媒体的使用,无论多难技法可以事先在动画软件中准备好,电脑完全可以实现直观的演示。电脑作为教学手段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合理的运用现代教学工具是为了更好的、更充分的将美术教学发挥得更完善,让美术课更引人入胜、更精彩;但,不能滥用多媒体。自从有了电脑,美术老师课上的所有的徒手演示就变换成了电脑演示,只要老师轻点键盘,只要会使用课件,方法步骤尽收眼底,没有美术基本功同样也能上美术课。教师只会“动口”而不“动手”,黑板上不写一个字、不画一笔画,老师不用笔、不用纸、不用带任何工具,就可以面对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将一堂课“说”完。这样一来,美术课“技术性强”的特征缺失了,“美术味儿”冲淡了。更有甚者,有老师为了显示一堂课内容的充实,将需要好几课时完成的内容合并到一节课,试问,这节课除了表面的“充实”,学生该怎样吸收?恐怕是飘飘然、晕忽忽听完本節课。难道这就是“内容丰富”吗?为了现代教学手段,教师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制作课件上了,似乎有一个好课件就等于万事俱备了。然而,这种所谓现代手段,只不过充当了教师徒手演示的工具,替代了教师直观的演示,使美术的亲和力丢失,美术教学的语言散失。导致其他学科老师听过美术课以后误认为:现在的美术老师不用画了,不用写了,不用做示范了,多简单。有的老师风趣地说,你们美术老师真好当,还是教美术好,只要上网找些图片,会按键盘就行了,干脆改行教美术算了。
二、关于美术教学中示范教学的运用
美术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转变为可见的一种线条、形状、色彩、造型。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诱导、引导、启发,围绕教学任务来展开,促使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且能基本上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但同时也使不少老师“遗忘”了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最直观的教学方法——示范法。通过示范,可以给学生一种心境,可以创造一种氛围,可以产生一种情绪,可以激发一份冲动。通过示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认识和由此带来的愉悦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只用键盘点一点,动口说一说,学生实际知识技能的掌握就比较肤浅,长期下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没法保证,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也就受到影响。
三、关于美术欣赏课的老师引导作用
美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广泛地了解社会、文化背景,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领悟人类社会和生活的丰富性。美术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发展创造能力的目标。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且在人格完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这种“综合”教学中,确有着一些操作上的偏差,全抛弃美术学科性的东西而成为其他的学科附属课。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都被“综合”得没有了,“综合”也就失去了意义。“那是荒了自己的田去种人家的地。”美术课中涉及到的综合应依托视觉艺术的思维和表达特征,基于对社会、生活、对自然感受经验。在美术学习中,学生会有很多产生疑问的地方。作为老师,就应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矛盾情境,使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老师在上美术欣赏课时,不应该是照本宣科,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学生之间会争论。这时,老师应该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肯定正确观点,纠正不正确的观点,而不是一味的表扬说“很好,很好”,只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没有及时进行梳理、归纳与评述,没有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和任务要求,以为这样就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殊不知学习基本要求都达不到,独创性就失去了依据,即使独创也只会不伦不类。没有目标的探究,是没有结果的。
一、关于美术课中多媒体的运用
现代的美术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也越来越新颖,有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渐渐的被所谓的新的教学模式所替代。难道新课程改革是抛弃传统的、直观的、示范的教学方法吗?难道新课程改革是老师说说+学生看多媒体+鼓鼓掌热闹一场,难道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步骤、问题设计、活动设计、作业设计、难点、重点的解读都不必考虑,师生互动也只是老师鼓动下的学生的掌声和“呼声”,难道这样就是一堂美术课亮点所在吗?不知这样的课是否经得起推敲和推广?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误导。有的老师以为“改变”就是“抛弃”,以为“注重了技能技法就不是新课程”。似乎示范就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背离了新的课改理念。这种对美术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是有偏颇的。
美术课是技术性非常强的课程之一,没有一定的美术基本功是难以上好美术课的。随着多媒体的使用,无论多难技法可以事先在动画软件中准备好,电脑完全可以实现直观的演示。电脑作为教学手段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合理的运用现代教学工具是为了更好的、更充分的将美术教学发挥得更完善,让美术课更引人入胜、更精彩;但,不能滥用多媒体。自从有了电脑,美术老师课上的所有的徒手演示就变换成了电脑演示,只要老师轻点键盘,只要会使用课件,方法步骤尽收眼底,没有美术基本功同样也能上美术课。教师只会“动口”而不“动手”,黑板上不写一个字、不画一笔画,老师不用笔、不用纸、不用带任何工具,就可以面对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将一堂课“说”完。这样一来,美术课“技术性强”的特征缺失了,“美术味儿”冲淡了。更有甚者,有老师为了显示一堂课内容的充实,将需要好几课时完成的内容合并到一节课,试问,这节课除了表面的“充实”,学生该怎样吸收?恐怕是飘飘然、晕忽忽听完本節课。难道这就是“内容丰富”吗?为了现代教学手段,教师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制作课件上了,似乎有一个好课件就等于万事俱备了。然而,这种所谓现代手段,只不过充当了教师徒手演示的工具,替代了教师直观的演示,使美术的亲和力丢失,美术教学的语言散失。导致其他学科老师听过美术课以后误认为:现在的美术老师不用画了,不用写了,不用做示范了,多简单。有的老师风趣地说,你们美术老师真好当,还是教美术好,只要上网找些图片,会按键盘就行了,干脆改行教美术算了。
二、关于美术教学中示范教学的运用
美术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转变为可见的一种线条、形状、色彩、造型。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诱导、引导、启发,围绕教学任务来展开,促使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且能基本上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但同时也使不少老师“遗忘”了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最直观的教学方法——示范法。通过示范,可以给学生一种心境,可以创造一种氛围,可以产生一种情绪,可以激发一份冲动。通过示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认识和由此带来的愉悦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只用键盘点一点,动口说一说,学生实际知识技能的掌握就比较肤浅,长期下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没法保证,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也就受到影响。
三、关于美术欣赏课的老师引导作用
美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广泛地了解社会、文化背景,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领悟人类社会和生活的丰富性。美术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发展创造能力的目标。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且在人格完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这种“综合”教学中,确有着一些操作上的偏差,全抛弃美术学科性的东西而成为其他的学科附属课。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都被“综合”得没有了,“综合”也就失去了意义。“那是荒了自己的田去种人家的地。”美术课中涉及到的综合应依托视觉艺术的思维和表达特征,基于对社会、生活、对自然感受经验。在美术学习中,学生会有很多产生疑问的地方。作为老师,就应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矛盾情境,使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老师在上美术欣赏课时,不应该是照本宣科,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学生之间会争论。这时,老师应该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肯定正确观点,纠正不正确的观点,而不是一味的表扬说“很好,很好”,只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没有及时进行梳理、归纳与评述,没有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和任务要求,以为这样就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殊不知学习基本要求都达不到,独创性就失去了依据,即使独创也只会不伦不类。没有目标的探究,是没有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