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汾阳为古汾州所在地,明初为省直隶州,辖汾(阳)平(遥)介(休)孝(义),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升州为府,辖晋中二府九县。汾阳历为三晋望县。由于明初设庆成王府与永和王府于此,所以民俗受其影响较深,加之汾商自古为晋商一支劲旅。商家走南闯北,驼道贯通东西,与各地交流颇盛。饮食业因此领先州府各县,俗言吃在汾阳,而今更成为山西省注册的美食之乡。其中,糕点业一行即在历史上留下馨香的一页。
据文献记载,清光绪年间,县内有糕点铺20多家。40年前新编《汾阳县志》之初,老人们尚能屈指点数县内著名老字号不下几十个,如西街的“芝兰斋”“日新斋”,东街的“万生厚”“瑞宝斋”,北街的“万和斋”“新盛斋”,东关的“三盛长”“三和厚”,南关的“天裕楼”,三泉的“元庆楼”“庆成斋”“公和长”“丰盛楼”等都较有名气。在百姓口中,芝兰斋制作的糕点月饼可以与京津货媲美,丰盛楼以祖传制作的穿心酥最出名。这些点心铺还经营饼子、麻花、烤馍、挂面等普通食品,也为举办婚丧嫁娶、生日、满月、祝寿提供礼品,有的还出赁二人抬的四层大食盒或一人担的四层小食盒。经营者大都自带加工技术、自己出资、自己经营。
民国年间,最出名的是成馨斋(原芝兰斋)。
1924年,受在外汾商的影响和当地经济发展助推,汾阳大相村李连成出资500元,张多村郭馨南出资500元,平遥大埝村李玉山出资250元,3人结股为东,请平遥大埝村李林山、平遥武本宽、汾阳南垣底李淦、平遥郝洞村郝显贵为掌柜,雇用3名店员,在汾阳城豆腐巷南口开了一个点心杂货铺。取李连成的“成”字和郭馨南的“馨”字为店名,故名“成馨斋”,主要经营麻花、饼子、点心、杂货。开张几年,由于糕点做得好,生意日益兴隆。但到了1930年,掌柜的之间由于利益关系,相处不洽,使商店生意受到影响。最后闹到股东那里,东家怕闹不好蚀了老本,赶紧抽回股金,因而成馨斋关门了。
那一年,原店管账先生平遥人郭鼎堂不甘失败,经过一番努力,又找了汾阳牧庄村柴玉成,田屯村刘应富、龙玉成(珠宝店东家)、李林山等人,结股1750元,请郭鼎堂(兼理账务)、李林山、李淦、郝显贵4人为掌柜,雇用8名店员,在原店重操旧业。为了使生意兴旺发达,改名为“成兴斋”,郭鼎堂当了大掌柜。郭鼎堂其人善于经营,也下得了功夫,使成兴斋的生意和声誉有了很大的提高。
1933年,店铺迁移到汾阳商业的黄金地段——东正街县政府对面营业,门面三间,前店后坊。后院也很宽大。同时聘请了著名的糕点大师傅李广茂和傅恩科,店员增加到30余人,专门配备了跑外人员。生意特别红火,成了汾阳城有名的一家点心铺。不久日军进犯山西,在尚未进入汾阳之时,溃退下来的旧军却先奸淫抢掠,闹得人们惶恐不安,商人们纷纷逃避。
1938年正月十八,日军炮击城西北角,轰炸了铭义中学西楼,又把炮架到汾阳医院梅山,侵入汾阳城。守军为傅存怀的一个执法队,稍作抵抗就败下阵来,日军长驱直入,直奔东关,枪杀了商会会长贾铭山。成兴斋也只留下两人看守店铺,从门缝里看着日军走后,不敢开门。接下来,日军进店“扫荡”,不但把成品点心全部抄走,而且把制作糕点的工具和烘炉捣毁,前店后坊一片狼籍。后来稍稍平静,掌柜和伙计陆续返回,店里的货物已大多丢失,所存无几。股东们蚀了本钱不愿再干,故而散伙,该店再度停业。
大掌柜郭鼎堂锲而不舍,又找到高家庄的冯立成动员其投资,冯遂成为新的东家,依靠郭的经营,重新开业,店名又改为“成新斋”。郭鼎堂掌柜精心整顿,但终因时势影响,难以发展。工人大部精减,大师傅也只留李广茂一人了。他带领三名徒弟继续做点心,可谓惨淡经营。
1945年,日军投降时,物价猛跌,赔钱很多,成新斋又一次停业了。同年冬天,郭鼎堂、贾长青、韩兴斋、权金成等人再次结股开张,改名“诚新斋”,掌柜的仍是老掌柜郭鼎堂。当时的诚新斋是股份公司,东家韩兴斋,贾长青是旅外汾商,一个住在太原,一个住在天津,常年不在,也不参加经营,他们每人占了两股。郭掌柜经营着商店,占一股。然后是权金成、王拔魁、王盛洲三个大师傅合占一股。所以,东家们是四股,大、小掌柜们四人是两股,共六股。郭鼎堂全面负责,是甩手又不甩手的掌柜,住在柜上,什么也管,但不参加劳动,生活上还要人伺候。
特别是门面在东正街77号,县政府对面。那时,柜上有郭鼎堂、权金成、王盛洲、张树森、武成雄、王拔魁、侯国荣共7个人。
诚新斋前店后坊。作坊里安着吊炉,是一个直径一米多的圆盘,里面生火,用铁索吊起来,下面也是一个圆盘,也生火,烤点心时用上下火。再一个是做饼干的炉子,方形,边长有一米三四,兰炭(焦煤)从下面烧,中间有六个金属盘子,下边的火从两边往上燃,火苗子从窑洞的顶上扑下来烤。
制作的糕点花色品种很多,比现在市场上零售的糕点种类和花样多。据侯国荣说:“那时做的糕味确实是好,并且好得多了。现在的人,敢说拿出来认也不认识。像现在太原没有,山西也没有。我从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了。”
郭鼎堂先生是一位不苟言笑、对生产过程和工艺要求一丝不苟的掌柜。每一道工序,他都会盯着大师傅,任何闪失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首先是用料有严格的规定,原料没水分,香油、麻油都是购进全县最好的,做出来看上去最漂亮的是用的熟猪油。原料是由固定油坊供货,香油要小磨的,麻油要清亮的,猪油要亲手熬下的;糕点的外皮必须是精细白面,非头、二遍白面不用;拌馅的糖必须是质高味正,过箩经筛,然后按照传统的技艺和配伍精心制作。砂糖、青丝、玫瑰、桃仁、花生仁、鸡蛋等铺料,由大师傅按照比例配伍,别人不能随意增减。柜上非常注意不断翻新花色品种,种类多、花色新、型样美,香甜酥软,味美可口。在全县十几家上榜的同行中一直名列前茅。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讲究,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月饼,从八月初一做到十四,不准睡觉,白天黑夜做,做得人都累坏了,累到什么程度?站着也能睡着。提前做不行,时间长了不好了,当下做下当下销售,一过时间,不做了。过了十五就不卖了。虽是私人经营,但那时很严格。 制作上有什么招数呢?说到工艺,可以说是精益求精。比方油锅炸,把点心放在铁盘里用网兜放进锅里炸,要讲究油的温度,全靠大师傅的感觉,挂上的酥子(用油和苏打制作)包成圆的,往油锅里一放就崩开了,切好的缝就开了花。再如鸡蛋卷,是用火剪夹着在火上烤,火剪上就有花纹,也是有专门的炉子,中间是火。一般由两个人操作,一个人拿出和好的面团一拉,另一个人赶紧将砂糖一铺,然后一卷一拉,稍一慢就拉不开了。那时有一种炒子糕,先把鸡蛋和糖放在盆里打,往开打,直到打得发了白,冒了泡,再放面和油,搅起来就行了,再用铜模子脱出来,满了一篓子,在吊炉里烤。做好后,放在瓮里,用喷湿的麻袋片盖住。还有桃酥,做时是用熟面,把面蒸熟了碾开,用细箩筛过,用油糖拌起,在模子里一脱就烤……各种糕点,各是各的工序。各种点心的做法和材料都不一样,就面来说,有生有熟,有的搅成糊状,有的和成圪垒,有的揉成面团。有的用酥子,有的不用。比如,现在唤作搅香月饼的,以前叫提香月饼,先把白糖在铜锅里化开,然后熬成糊状后,用人工拉,拉得发热变白后把面擀进去,这就是皮。皮很薄,是俗称的起皮点心,现在很少见了。总之,从怎样和面到掌握多高水温,最后到如何烘、烤、炸等都非常讲究。
做糕点看火色是关键环节。王拔魁,平遥人,全汾阳谁也比不了的头一个好手。烤多少月饼,焦不了一个,这就是火色。当时全店就王拔魁专门一人看火色。到公私合营,没有第二个人可以承担。人工看,像机器一样准确,出来要一个色,不容易。
大师傅李广茂是汾阳城里人,是一位老师傅了,年纪已经不小了。论制作糕点,起码在20世纪40年代是汾阳的第一把手。比如他做的十锦南糖,把糖熬成以后,芝麻去皮拌好,用轴锤三两下就擀好了,此道工序需眼疾手快,时间掌握稍有不慎,原料一粘就擀不动。要求擀成鸡蛋皮一样薄,往口里一放,酥、脆,一咬就化了,余香不绝于口。再如挂酥子,李师傅用手背一抹,又匀又薄。一般是四六,还能对半,卷起来层层缕缕一样薄。
那时候,老师傅们对技术看得很重,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也很保守,怎么个保守法?这个行业的特点就是技术不外传。无论配料还是操作,总是背着外人,那时,和面还要关住门。其中的巧道秘密绝不告人,为什么他不想告人呢?一是不想别人会做,一是不许别人做坏。
那時候,东伙关系是怎么的?除了大掌柜,全部人员都干活,生产主要是二掌柜、三掌柜领导上干。前店后坊,把时间安排得很周到。比如做蛋卷,两个人就够了。要是做饼干,就得五个人,一天做四袋面的。全部就是这七个人。大掌柜的除了做饼干和点心外,轻易不出动。门市部拉不开栓时,他才站门市。
郭鼎堂掌柜的不愧为商界一把好手,客观地讲,如果没有郭鼎堂先生不懈的努力和超常的经营能力,诚新斋是不会坚持到公私合营的。但那人脾气大,生活也讲究。一般人是伺候不了的。侯国荣(原汾阳食品公司经理。离休干部。生于1930年农历腊月十八)19岁到了诚新斋。每天一早就得把家里打扫了,掌柜的起来先给把便壶倒了,洗脸水打好,洗漱完毕后,把黄酒冲鸡蛋端上去。吃完后,给把茶沏好端上去,然后出来扫院整理。晚上,他不睡别人不能睡,站在背后给搔背,搔得手困了才行,然后是揉腿。一切都做好后,掌柜的才睡,然后徒弟们才能睡。那时叫“学年轻”的,就像当小媳妇。他们最大的感受是一天不能坐,到闲下时,掌柜喝茶,他站在旁边,人家喝一盅他给倒一盅。在门市部,也得伺候掌柜的。
那么,这样关系会好吗?侯国荣先生说:“刚开始不好,还打算开除来着。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抗美援朝战争已经打响,汾阳有个疗养院,志愿军伤员吃的点心就是诚新斋的。人家要什么,我送什么。所以那里的人和我关系好。因为疗养院那时搞‘五反’运动,把郭掌柜叫到疗养院,要他交代行贿受贿、偷工减料的问题。郭掌柜去了一次,吓得再也不敢去了。当时是有不法商人做这样的事,但‘诚新斋’的点心是我们做的,我就知道,我能保证没问题。于是,我就代掌柜的去应付了几次,再三说明诚新斋的经营传统和质量保证,客观上保护了掌柜的。我们的关系才逐步好起来。”后来,郭掌柜还打发侯国荣骑车到平遥营里村给他家里送东西,相当信任了。店员们都说,郭掌柜是个非常有经营能力的人,诚新斋之所以历遭劫难而又东山再起,非他莫属。
商店的日常生活是很讲究规矩的。就拿吃饭来说吧:集体吃,掌柜的出来坐下别人才能坐,掌柜的不出来,谁也不敢坐下。厨房根据掌柜的安排做好饭后,学徒就得请郭掌柜去。掌柜的不来,谁也不敢坐下。等掌柜的来了坐定后,大家才按二掌柜、三掌柜的顺序坐好,天天如此。摆桌子时要注意,桌子的纹理不能顺着对准掌柜,要和掌柜的坐的方向平行。每个人的筷子,要预先摆好,筷尾要和桌子边对齐。他不来别人就坐下了,他就会发火,脾气很大,他来了一脚就把桌子踢倒。有一回,一大早大家忙得兴起,就忘记了叫掌柜的。掌柜的来了,把做好的桃酥都扔到院里,连刀、案都扔出去了。
柜上平时的饭菜是很好的。特别是每年初一到十二开张前,每天八盘八碗,就是饺子和酒席(四盘八碗等)。
诚新斋的店员都拿一定的工资,每到年终,店里根据各个店员在一年里的表现和成绩,决定对他们留用或者解雇,表现好的,还另外给一些馈送。所以,店员们都很卖力。不过,掌柜的也很讲究方法。比如一到年底,掌柜的就奉送红包,个别谈话,一个个安顿好后,正月里就和大家一起娱乐。当然,一年中就这几天是放松的,平时绝对不行。
大东家与掌柜的也有过矛盾,东家撤过他的职,因为柜上的事只他一个人说了算,和东家在经济上一定有矛盾。比如盘点时,他们都是估计,只有少,没有多,这样库存就多了。有一次可能是东家听到一些反映,就把他撤了。郭鼎堂没有走,他就住着,谁问也不理,什么也不管,非常能沉得住气。二掌柜的当了家,他以前成天在作坊里干活,社会经验不足。现在为了难,苦没少受,事没办好,有时拿钱也买不回料来,欠账也要不回来,一年下来,业务比以前差了一大截。东家来了一看,觉得不行,只好再起用郭鼎堂。这是一个经营能力的问题,经营商业,掌柜的能力如何是关键。
资方和劳方的分配情况依股份制企业规定,股东是按他们的股份分红。柜上的人,也就是做活的人,有股份的是一年下来除股份外另外分红。分红也有伙计们的,工资不每月发,刚去时一年一发,快合营时才变成每月发,有了行价表后,才慢慢变成每月发。那时的工资是赚分,按报纸上公布的分值换算。比如,1952年,诚新斋王盛洲赚103分,侯国荣赚87分,张树森赚87分,武成雄赚62分,当时规定每日工作时间包括吃饭时间在内是11个小时。武成雄是1950年去的,所以分低一些。
诚新斋的经营有什么特点?
一是注重信息,灵活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社会动荡不安,物价有时瞬息万变,诚新斋几起几落,有些原因也是涉及到社会环境的。所以,掌柜的非常重视了解市场和民意。店里的同仁会借外地商人来店的机会了解外地商情。抓住一切时机向顾客征求意见。掌柜的除派专人到外地采购原料、推销产品外,还让他们了解各地市场情况,及时报回本店。店里还和天津、太原、石家庄等城市的一些同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互相通报商情。由于诚新斋非常注意本地外地的商情,用以调整本店的产品和价格,所以生意越做越旺。
二是殷勤待客,服务到位。九等买卖十一作。确实如此。顾客临门,店员们不仅笑脸相迎,热情主动地帮助顾客选购,而且茶水招待,等顾客满意而去。如是外商大贾来店,不仅热情招待,免费食宿,而且可以优先取货。更为突出的是店员们走出店门,了解有关各店各摊贩的所需,而后主動送货上门。对于那些长期主顾,更是定期联系,定期送货。在货币稳定时,诚新斋曾和一些长期主顾制定君子协定:凭证取货,到期结算。办法是:由诚新斋制作取货折子,在折子上用毛笔写着买主的姓名、立折年月、诚新斋商号名等,而且加盖店章。买主凭折即可随时到店取货,又可提前或推后交款,年终时结算。这种变通办法,既方便了顾客,又加大了产品的销售量。
那时,汾阳小南关有个常耀荣,用现在的话来讲,是美食家。他来了店里说:“我不说钱,给我做好就是。”就得另给他做,他就能吃出你的馅里有什么,缺什么。诚新斋那真是做得好,经得住人们品味。
侯国荣先生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有人打着诚新斋的字号经营,但做出来的成品根本不行。所以,我们对于老品牌一定要注意保护。比如绿豆糕,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工作的一个售货员出来卖,那时是有了买主才做,今天做今天吃,不过夜。买主来了,说先坐坐,趁喝茶的时间,工人们在后边做。把绿豆煮熟后,晾干,推成细面,用凉开水拌成圪垒,铺开,用铜塌子压住,再用细箩把过筛的白糖撒上一层。现在的不仅价格高而且口味差,原来的糕点吃到嘴里还凉丝丝的,现在光是香精味。为什么?没有尊重传统工艺。公私合营后,工艺慢慢不行了。后来也没有人再钻研技术了,光考虑赚钱,好的传统没有传下来。
据文献记载,清光绪年间,县内有糕点铺20多家。40年前新编《汾阳县志》之初,老人们尚能屈指点数县内著名老字号不下几十个,如西街的“芝兰斋”“日新斋”,东街的“万生厚”“瑞宝斋”,北街的“万和斋”“新盛斋”,东关的“三盛长”“三和厚”,南关的“天裕楼”,三泉的“元庆楼”“庆成斋”“公和长”“丰盛楼”等都较有名气。在百姓口中,芝兰斋制作的糕点月饼可以与京津货媲美,丰盛楼以祖传制作的穿心酥最出名。这些点心铺还经营饼子、麻花、烤馍、挂面等普通食品,也为举办婚丧嫁娶、生日、满月、祝寿提供礼品,有的还出赁二人抬的四层大食盒或一人担的四层小食盒。经营者大都自带加工技术、自己出资、自己经营。
民国年间,最出名的是成馨斋(原芝兰斋)。
老字号三起三落
1924年,受在外汾商的影响和当地经济发展助推,汾阳大相村李连成出资500元,张多村郭馨南出资500元,平遥大埝村李玉山出资250元,3人结股为东,请平遥大埝村李林山、平遥武本宽、汾阳南垣底李淦、平遥郝洞村郝显贵为掌柜,雇用3名店员,在汾阳城豆腐巷南口开了一个点心杂货铺。取李连成的“成”字和郭馨南的“馨”字为店名,故名“成馨斋”,主要经营麻花、饼子、点心、杂货。开张几年,由于糕点做得好,生意日益兴隆。但到了1930年,掌柜的之间由于利益关系,相处不洽,使商店生意受到影响。最后闹到股东那里,东家怕闹不好蚀了老本,赶紧抽回股金,因而成馨斋关门了。
那一年,原店管账先生平遥人郭鼎堂不甘失败,经过一番努力,又找了汾阳牧庄村柴玉成,田屯村刘应富、龙玉成(珠宝店东家)、李林山等人,结股1750元,请郭鼎堂(兼理账务)、李林山、李淦、郝显贵4人为掌柜,雇用8名店员,在原店重操旧业。为了使生意兴旺发达,改名为“成兴斋”,郭鼎堂当了大掌柜。郭鼎堂其人善于经营,也下得了功夫,使成兴斋的生意和声誉有了很大的提高。
1933年,店铺迁移到汾阳商业的黄金地段——东正街县政府对面营业,门面三间,前店后坊。后院也很宽大。同时聘请了著名的糕点大师傅李广茂和傅恩科,店员增加到30余人,专门配备了跑外人员。生意特别红火,成了汾阳城有名的一家点心铺。不久日军进犯山西,在尚未进入汾阳之时,溃退下来的旧军却先奸淫抢掠,闹得人们惶恐不安,商人们纷纷逃避。
1938年正月十八,日军炮击城西北角,轰炸了铭义中学西楼,又把炮架到汾阳医院梅山,侵入汾阳城。守军为傅存怀的一个执法队,稍作抵抗就败下阵来,日军长驱直入,直奔东关,枪杀了商会会长贾铭山。成兴斋也只留下两人看守店铺,从门缝里看着日军走后,不敢开门。接下来,日军进店“扫荡”,不但把成品点心全部抄走,而且把制作糕点的工具和烘炉捣毁,前店后坊一片狼籍。后来稍稍平静,掌柜和伙计陆续返回,店里的货物已大多丢失,所存无几。股东们蚀了本钱不愿再干,故而散伙,该店再度停业。
大掌柜郭鼎堂锲而不舍,又找到高家庄的冯立成动员其投资,冯遂成为新的东家,依靠郭的经营,重新开业,店名又改为“成新斋”。郭鼎堂掌柜精心整顿,但终因时势影响,难以发展。工人大部精减,大师傅也只留李广茂一人了。他带领三名徒弟继续做点心,可谓惨淡经营。
1945年,日军投降时,物价猛跌,赔钱很多,成新斋又一次停业了。同年冬天,郭鼎堂、贾长青、韩兴斋、权金成等人再次结股开张,改名“诚新斋”,掌柜的仍是老掌柜郭鼎堂。当时的诚新斋是股份公司,东家韩兴斋,贾长青是旅外汾商,一个住在太原,一个住在天津,常年不在,也不参加经营,他们每人占了两股。郭掌柜经营着商店,占一股。然后是权金成、王拔魁、王盛洲三个大师傅合占一股。所以,东家们是四股,大、小掌柜们四人是两股,共六股。郭鼎堂全面负责,是甩手又不甩手的掌柜,住在柜上,什么也管,但不参加劳动,生活上还要人伺候。
特别是门面在东正街77号,县政府对面。那时,柜上有郭鼎堂、权金成、王盛洲、张树森、武成雄、王拔魁、侯国荣共7个人。
诚新斋制作精良
诚新斋前店后坊。作坊里安着吊炉,是一个直径一米多的圆盘,里面生火,用铁索吊起来,下面也是一个圆盘,也生火,烤点心时用上下火。再一个是做饼干的炉子,方形,边长有一米三四,兰炭(焦煤)从下面烧,中间有六个金属盘子,下边的火从两边往上燃,火苗子从窑洞的顶上扑下来烤。
制作的糕点花色品种很多,比现在市场上零售的糕点种类和花样多。据侯国荣说:“那时做的糕味确实是好,并且好得多了。现在的人,敢说拿出来认也不认识。像现在太原没有,山西也没有。我从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了。”
郭鼎堂先生是一位不苟言笑、对生产过程和工艺要求一丝不苟的掌柜。每一道工序,他都会盯着大师傅,任何闪失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首先是用料有严格的规定,原料没水分,香油、麻油都是购进全县最好的,做出来看上去最漂亮的是用的熟猪油。原料是由固定油坊供货,香油要小磨的,麻油要清亮的,猪油要亲手熬下的;糕点的外皮必须是精细白面,非头、二遍白面不用;拌馅的糖必须是质高味正,过箩经筛,然后按照传统的技艺和配伍精心制作。砂糖、青丝、玫瑰、桃仁、花生仁、鸡蛋等铺料,由大师傅按照比例配伍,别人不能随意增减。柜上非常注意不断翻新花色品种,种类多、花色新、型样美,香甜酥软,味美可口。在全县十几家上榜的同行中一直名列前茅。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讲究,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月饼,从八月初一做到十四,不准睡觉,白天黑夜做,做得人都累坏了,累到什么程度?站着也能睡着。提前做不行,时间长了不好了,当下做下当下销售,一过时间,不做了。过了十五就不卖了。虽是私人经营,但那时很严格。 制作上有什么招数呢?说到工艺,可以说是精益求精。比方油锅炸,把点心放在铁盘里用网兜放进锅里炸,要讲究油的温度,全靠大师傅的感觉,挂上的酥子(用油和苏打制作)包成圆的,往油锅里一放就崩开了,切好的缝就开了花。再如鸡蛋卷,是用火剪夹着在火上烤,火剪上就有花纹,也是有专门的炉子,中间是火。一般由两个人操作,一个人拿出和好的面团一拉,另一个人赶紧将砂糖一铺,然后一卷一拉,稍一慢就拉不开了。那时有一种炒子糕,先把鸡蛋和糖放在盆里打,往开打,直到打得发了白,冒了泡,再放面和油,搅起来就行了,再用铜模子脱出来,满了一篓子,在吊炉里烤。做好后,放在瓮里,用喷湿的麻袋片盖住。还有桃酥,做时是用熟面,把面蒸熟了碾开,用细箩筛过,用油糖拌起,在模子里一脱就烤……各种糕点,各是各的工序。各种点心的做法和材料都不一样,就面来说,有生有熟,有的搅成糊状,有的和成圪垒,有的揉成面团。有的用酥子,有的不用。比如,现在唤作搅香月饼的,以前叫提香月饼,先把白糖在铜锅里化开,然后熬成糊状后,用人工拉,拉得发热变白后把面擀进去,这就是皮。皮很薄,是俗称的起皮点心,现在很少见了。总之,从怎样和面到掌握多高水温,最后到如何烘、烤、炸等都非常讲究。
做糕点看火色是关键环节。王拔魁,平遥人,全汾阳谁也比不了的头一个好手。烤多少月饼,焦不了一个,这就是火色。当时全店就王拔魁专门一人看火色。到公私合营,没有第二个人可以承担。人工看,像机器一样准确,出来要一个色,不容易。
大师傅李广茂是汾阳城里人,是一位老师傅了,年纪已经不小了。论制作糕点,起码在20世纪40年代是汾阳的第一把手。比如他做的十锦南糖,把糖熬成以后,芝麻去皮拌好,用轴锤三两下就擀好了,此道工序需眼疾手快,时间掌握稍有不慎,原料一粘就擀不动。要求擀成鸡蛋皮一样薄,往口里一放,酥、脆,一咬就化了,余香不绝于口。再如挂酥子,李师傅用手背一抹,又匀又薄。一般是四六,还能对半,卷起来层层缕缕一样薄。
那时候,老师傅们对技术看得很重,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也很保守,怎么个保守法?这个行业的特点就是技术不外传。无论配料还是操作,总是背着外人,那时,和面还要关住门。其中的巧道秘密绝不告人,为什么他不想告人呢?一是不想别人会做,一是不许别人做坏。
诚新斋的东家和伙计们
那時候,东伙关系是怎么的?除了大掌柜,全部人员都干活,生产主要是二掌柜、三掌柜领导上干。前店后坊,把时间安排得很周到。比如做蛋卷,两个人就够了。要是做饼干,就得五个人,一天做四袋面的。全部就是这七个人。大掌柜的除了做饼干和点心外,轻易不出动。门市部拉不开栓时,他才站门市。
郭鼎堂掌柜的不愧为商界一把好手,客观地讲,如果没有郭鼎堂先生不懈的努力和超常的经营能力,诚新斋是不会坚持到公私合营的。但那人脾气大,生活也讲究。一般人是伺候不了的。侯国荣(原汾阳食品公司经理。离休干部。生于1930年农历腊月十八)19岁到了诚新斋。每天一早就得把家里打扫了,掌柜的起来先给把便壶倒了,洗脸水打好,洗漱完毕后,把黄酒冲鸡蛋端上去。吃完后,给把茶沏好端上去,然后出来扫院整理。晚上,他不睡别人不能睡,站在背后给搔背,搔得手困了才行,然后是揉腿。一切都做好后,掌柜的才睡,然后徒弟们才能睡。那时叫“学年轻”的,就像当小媳妇。他们最大的感受是一天不能坐,到闲下时,掌柜喝茶,他站在旁边,人家喝一盅他给倒一盅。在门市部,也得伺候掌柜的。
那么,这样关系会好吗?侯国荣先生说:“刚开始不好,还打算开除来着。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抗美援朝战争已经打响,汾阳有个疗养院,志愿军伤员吃的点心就是诚新斋的。人家要什么,我送什么。所以那里的人和我关系好。因为疗养院那时搞‘五反’运动,把郭掌柜叫到疗养院,要他交代行贿受贿、偷工减料的问题。郭掌柜去了一次,吓得再也不敢去了。当时是有不法商人做这样的事,但‘诚新斋’的点心是我们做的,我就知道,我能保证没问题。于是,我就代掌柜的去应付了几次,再三说明诚新斋的经营传统和质量保证,客观上保护了掌柜的。我们的关系才逐步好起来。”后来,郭掌柜还打发侯国荣骑车到平遥营里村给他家里送东西,相当信任了。店员们都说,郭掌柜是个非常有经营能力的人,诚新斋之所以历遭劫难而又东山再起,非他莫属。
商店的日常生活是很讲究规矩的。就拿吃饭来说吧:集体吃,掌柜的出来坐下别人才能坐,掌柜的不出来,谁也不敢坐下。厨房根据掌柜的安排做好饭后,学徒就得请郭掌柜去。掌柜的不来,谁也不敢坐下。等掌柜的来了坐定后,大家才按二掌柜、三掌柜的顺序坐好,天天如此。摆桌子时要注意,桌子的纹理不能顺着对准掌柜,要和掌柜的坐的方向平行。每个人的筷子,要预先摆好,筷尾要和桌子边对齐。他不来别人就坐下了,他就会发火,脾气很大,他来了一脚就把桌子踢倒。有一回,一大早大家忙得兴起,就忘记了叫掌柜的。掌柜的来了,把做好的桃酥都扔到院里,连刀、案都扔出去了。
柜上平时的饭菜是很好的。特别是每年初一到十二开张前,每天八盘八碗,就是饺子和酒席(四盘八碗等)。
诚新斋的店员都拿一定的工资,每到年终,店里根据各个店员在一年里的表现和成绩,决定对他们留用或者解雇,表现好的,还另外给一些馈送。所以,店员们都很卖力。不过,掌柜的也很讲究方法。比如一到年底,掌柜的就奉送红包,个别谈话,一个个安顿好后,正月里就和大家一起娱乐。当然,一年中就这几天是放松的,平时绝对不行。
大东家与掌柜的也有过矛盾,东家撤过他的职,因为柜上的事只他一个人说了算,和东家在经济上一定有矛盾。比如盘点时,他们都是估计,只有少,没有多,这样库存就多了。有一次可能是东家听到一些反映,就把他撤了。郭鼎堂没有走,他就住着,谁问也不理,什么也不管,非常能沉得住气。二掌柜的当了家,他以前成天在作坊里干活,社会经验不足。现在为了难,苦没少受,事没办好,有时拿钱也买不回料来,欠账也要不回来,一年下来,业务比以前差了一大截。东家来了一看,觉得不行,只好再起用郭鼎堂。这是一个经营能力的问题,经营商业,掌柜的能力如何是关键。
资方和劳方的分配情况依股份制企业规定,股东是按他们的股份分红。柜上的人,也就是做活的人,有股份的是一年下来除股份外另外分红。分红也有伙计们的,工资不每月发,刚去时一年一发,快合营时才变成每月发,有了行价表后,才慢慢变成每月发。那时的工资是赚分,按报纸上公布的分值换算。比如,1952年,诚新斋王盛洲赚103分,侯国荣赚87分,张树森赚87分,武成雄赚62分,当时规定每日工作时间包括吃饭时间在内是11个小时。武成雄是1950年去的,所以分低一些。
诚新斋的经营特点
诚新斋的经营有什么特点?
一是注重信息,灵活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社会动荡不安,物价有时瞬息万变,诚新斋几起几落,有些原因也是涉及到社会环境的。所以,掌柜的非常重视了解市场和民意。店里的同仁会借外地商人来店的机会了解外地商情。抓住一切时机向顾客征求意见。掌柜的除派专人到外地采购原料、推销产品外,还让他们了解各地市场情况,及时报回本店。店里还和天津、太原、石家庄等城市的一些同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互相通报商情。由于诚新斋非常注意本地外地的商情,用以调整本店的产品和价格,所以生意越做越旺。
二是殷勤待客,服务到位。九等买卖十一作。确实如此。顾客临门,店员们不仅笑脸相迎,热情主动地帮助顾客选购,而且茶水招待,等顾客满意而去。如是外商大贾来店,不仅热情招待,免费食宿,而且可以优先取货。更为突出的是店员们走出店门,了解有关各店各摊贩的所需,而后主動送货上门。对于那些长期主顾,更是定期联系,定期送货。在货币稳定时,诚新斋曾和一些长期主顾制定君子协定:凭证取货,到期结算。办法是:由诚新斋制作取货折子,在折子上用毛笔写着买主的姓名、立折年月、诚新斋商号名等,而且加盖店章。买主凭折即可随时到店取货,又可提前或推后交款,年终时结算。这种变通办法,既方便了顾客,又加大了产品的销售量。
那时,汾阳小南关有个常耀荣,用现在的话来讲,是美食家。他来了店里说:“我不说钱,给我做好就是。”就得另给他做,他就能吃出你的馅里有什么,缺什么。诚新斋那真是做得好,经得住人们品味。
侯国荣先生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有人打着诚新斋的字号经营,但做出来的成品根本不行。所以,我们对于老品牌一定要注意保护。比如绿豆糕,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工作的一个售货员出来卖,那时是有了买主才做,今天做今天吃,不过夜。买主来了,说先坐坐,趁喝茶的时间,工人们在后边做。把绿豆煮熟后,晾干,推成细面,用凉开水拌成圪垒,铺开,用铜塌子压住,再用细箩把过筛的白糖撒上一层。现在的不仅价格高而且口味差,原来的糕点吃到嘴里还凉丝丝的,现在光是香精味。为什么?没有尊重传统工艺。公私合营后,工艺慢慢不行了。后来也没有人再钻研技术了,光考虑赚钱,好的传统没有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