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部新区高新园的水星大楼里,一项涉及收购一家日本软件企业的计划,经过重庆正大软件(集团)有限公司掌门人王万均的几番深思熟虑后,已悄然出炉。一旦成功,将是重庆软件企业在海外抄底的第一单。
“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了我们一次绝好的机会!”王万均胸有成竹地说,“从接单到抄底,我们已经谋划了10年。”
■ 借鸡生蛋
1998年,怀揣一张重庆大学无线电专业的毕业证,邀约上3位同学,王万均踏上了创业之旅。
凭着执著和冒险,王万均和伙伴们成功开发了话费结算系统软件和医院管理软件。
虽然挖到了第一桶金,但繁重的设计过程却让王万均体会不到创业的乐趣。“我们4个人只有2台电脑,几乎是夜以继日地工作,所有的构思和程序全是我们自己做,太累了。”王万均叹了一口气,“我当时就在想,难道软件企业只有这么一种发展模式?”
2001年,在一位同行的提醒下,他到印度进行了一个月的考察。
这次考察令他茅塞顿开。“中国的软件企业必须学印度,从软件外包做起,即帮助一些发达国家把开发出来的软件思路做成具体产品,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先要培育大量的初、中级软件技术人才。用中国的话说,就是要借鸡生蛋。”王万均兴奋地说。
回国后,王万均整理好思路,开始筹办正大软件教育学院。
开办学校,意味着大量的投入和三五年内公司随时面临倒闭的风险。
“5位股东3人投了反对票,一个保持中立,只有我坚持。”王万均对那次决策仍记忆犹新,“他们不敢干,我就单干,我用个人信用,在银行贷款20万元,把学校启动起来。”
当时学校地址选在沙坪坝已经荒弃10年的铁路小学,他还请来几位印度教师,费了很大的劲,招来了300名学生。后来,学校又搬到南泉。“在刚办学那段时间,我把能用的招全用上了,和开发商联建,找科委申请风险投资。”王万均唏嘘不已,“不过,总算度过了最难熬的4年,那300学生全都成了今天的精英。”
■ 坐地接单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2005年下半年,随着第一届学生毕业,王万均开始构思一个更大的设想:做日本软件外包,以拓展公司业务。
当时,日本软件业发达,有大量发包给中国软件公司的业务,而重庆还没有一家软件公司在做软件外包。
2006年,正大软件在大连、上海、北京设立分公司,开始接手做对日软件外包业务,而学院的毕业生几乎都成了分公司的顶梁柱。那一年,正大靠软件外包,赚了4000多万元。
但王万均很快发现自己做的仍是低端业务:“公司做的外包业务,都是从大连、上海和北京的软件公司间接接手的,属于二次发包业务。这样的业务是低端的,价格不高、利润低,而且还不稳定,时有时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王万均决定直接到日本去接业务。他盘算,重庆的人力成本比北京及沿海地区低40%—50%,如果直接到日本接业务,既能为日本发包方节约成本,又能让正大公司赚取更高的利润。
一切准备就绪后,2008年3月,正大软件在日本设立分公司,王万均深为自己这一招暗自高兴。
然而,3个月过去了,公司在日本一单业务也没有做成!“再这样下去,只有关门走人了!”王万均急了。
原因何在?王万均决定亲赴日本探个究竟。经过一番深入调查,他找到了原因:分公司在日本建立伊始就遭遇信任危机。日本人认为正大软件的分公司不是独立法人,业务合同没有法律效力。同时,正大软件派到日本分公司任总经理的一位副总裁,不会一句日语,很难与日本人交流、沟通,更难取得日本人的信任。
摸准脉后,王万均重拳出击:2008年6月底,东京正大软件有限公司成立——“它实际就是我们直接在日本设立的软件外包接单中心。”王万均还不惜高额代价,在日本引进人才,实行高管“本土化”。为此,王万均痛下“杀手”,撤掉总经理,高薪聘请日本东芝软件公司的退休老总担任该职。同时,还从另外3家日本软件公司,高薪挖来3人担任公司顾问等职务。
就这样,转机出现了。不久,大名鼎鼎的日本野村证券公司,答应让正大软件试单一个月。“这相当于考试,如果合格了,就正式与我们签订合同。”王万均说。
一个月后,正大软件将“考题”做完。野村证券公司不信正大有如此能耐,由1位副总率领8个人飞赴重庆,对正大软件进行实地考评。经过2个多小时的全面考核,野村证券公司给正大打出80分的高分。
一笔700多万元人民币的业务,就这样产生了。
在这之后,日本富士通、NTT等知名公司,也相继成为正大软件的客户。
正是这些稳定的日本客户,让正大软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站稳了脚跟。
■ 趁机抄底
2008年,由美国华尔街风暴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全球。受此冲击,一些日本企业无奈地倒下,还有一些日本企业正在生死线上挣扎。目光敏锐的王万均意识到,这对正大软件在日本拓展市场来说,是一次绝好的机遇。
“印度软件行业迅猛发展的一个契机,是在世纪之交帮助欧美解决了‘千年虫’问题,那么此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外包企业而言,未尝不是另一个‘千年虫’机遇。只要把握住机遇,我们完全可以借此实现产业转移和智力储备。”王万均说。
他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前不久,他派人前往日本实地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一些日本的软件公司,也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关门。由于软件开发公司数量减少,导致日本软件市场的竞争正在逐渐减弱。还有些经营不如从前的日本软件公司,从降低公司运行成本角度考虑,已有加大对外发包业务的迹象。
“预计到今年4月份,上述现象将非常明显。”王万均信心十足地说,那时,正大软件就可借机在日本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争夺新的蛋糕。
于是,王万均想到在日本抄底收购一家软件企业。他的打算是,此时收购经营困难的日本软件企业,比经济形势好时更容易也更省钱。同时,控制一家日本本地软件企业,也更容易拓展日本市场。
王万均有这样的底气,源于正大软件在金融危机下依然生龙活虎。据王万均介绍,正大虽然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一些冲击,但总体来说影响不大。“只是业务量的增幅下滑了,而每月的递增率还有15%左右,公司的运作良好。”
更让王万均兴奋的是,他的这一抄底计划得到重庆市外经贸委的支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王万均充满信心地说,“一旦抄底成功,今年公司仅软件外包业务就能做到8000万元以上,比去年翻一番。我的目标是,把正大做成中国最大的软件出口企业。”
“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了我们一次绝好的机会!”王万均胸有成竹地说,“从接单到抄底,我们已经谋划了10年。”
■ 借鸡生蛋
1998年,怀揣一张重庆大学无线电专业的毕业证,邀约上3位同学,王万均踏上了创业之旅。
凭着执著和冒险,王万均和伙伴们成功开发了话费结算系统软件和医院管理软件。
虽然挖到了第一桶金,但繁重的设计过程却让王万均体会不到创业的乐趣。“我们4个人只有2台电脑,几乎是夜以继日地工作,所有的构思和程序全是我们自己做,太累了。”王万均叹了一口气,“我当时就在想,难道软件企业只有这么一种发展模式?”
2001年,在一位同行的提醒下,他到印度进行了一个月的考察。
这次考察令他茅塞顿开。“中国的软件企业必须学印度,从软件外包做起,即帮助一些发达国家把开发出来的软件思路做成具体产品,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先要培育大量的初、中级软件技术人才。用中国的话说,就是要借鸡生蛋。”王万均兴奋地说。
回国后,王万均整理好思路,开始筹办正大软件教育学院。
开办学校,意味着大量的投入和三五年内公司随时面临倒闭的风险。
“5位股东3人投了反对票,一个保持中立,只有我坚持。”王万均对那次决策仍记忆犹新,“他们不敢干,我就单干,我用个人信用,在银行贷款20万元,把学校启动起来。”
当时学校地址选在沙坪坝已经荒弃10年的铁路小学,他还请来几位印度教师,费了很大的劲,招来了300名学生。后来,学校又搬到南泉。“在刚办学那段时间,我把能用的招全用上了,和开发商联建,找科委申请风险投资。”王万均唏嘘不已,“不过,总算度过了最难熬的4年,那300学生全都成了今天的精英。”
■ 坐地接单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2005年下半年,随着第一届学生毕业,王万均开始构思一个更大的设想:做日本软件外包,以拓展公司业务。
当时,日本软件业发达,有大量发包给中国软件公司的业务,而重庆还没有一家软件公司在做软件外包。
2006年,正大软件在大连、上海、北京设立分公司,开始接手做对日软件外包业务,而学院的毕业生几乎都成了分公司的顶梁柱。那一年,正大靠软件外包,赚了4000多万元。
但王万均很快发现自己做的仍是低端业务:“公司做的外包业务,都是从大连、上海和北京的软件公司间接接手的,属于二次发包业务。这样的业务是低端的,价格不高、利润低,而且还不稳定,时有时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王万均决定直接到日本去接业务。他盘算,重庆的人力成本比北京及沿海地区低40%—50%,如果直接到日本接业务,既能为日本发包方节约成本,又能让正大公司赚取更高的利润。
一切准备就绪后,2008年3月,正大软件在日本设立分公司,王万均深为自己这一招暗自高兴。
然而,3个月过去了,公司在日本一单业务也没有做成!“再这样下去,只有关门走人了!”王万均急了。
原因何在?王万均决定亲赴日本探个究竟。经过一番深入调查,他找到了原因:分公司在日本建立伊始就遭遇信任危机。日本人认为正大软件的分公司不是独立法人,业务合同没有法律效力。同时,正大软件派到日本分公司任总经理的一位副总裁,不会一句日语,很难与日本人交流、沟通,更难取得日本人的信任。
摸准脉后,王万均重拳出击:2008年6月底,东京正大软件有限公司成立——“它实际就是我们直接在日本设立的软件外包接单中心。”王万均还不惜高额代价,在日本引进人才,实行高管“本土化”。为此,王万均痛下“杀手”,撤掉总经理,高薪聘请日本东芝软件公司的退休老总担任该职。同时,还从另外3家日本软件公司,高薪挖来3人担任公司顾问等职务。
就这样,转机出现了。不久,大名鼎鼎的日本野村证券公司,答应让正大软件试单一个月。“这相当于考试,如果合格了,就正式与我们签订合同。”王万均说。
一个月后,正大软件将“考题”做完。野村证券公司不信正大有如此能耐,由1位副总率领8个人飞赴重庆,对正大软件进行实地考评。经过2个多小时的全面考核,野村证券公司给正大打出80分的高分。
一笔700多万元人民币的业务,就这样产生了。
在这之后,日本富士通、NTT等知名公司,也相继成为正大软件的客户。
正是这些稳定的日本客户,让正大软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站稳了脚跟。
■ 趁机抄底
2008年,由美国华尔街风暴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全球。受此冲击,一些日本企业无奈地倒下,还有一些日本企业正在生死线上挣扎。目光敏锐的王万均意识到,这对正大软件在日本拓展市场来说,是一次绝好的机遇。
“印度软件行业迅猛发展的一个契机,是在世纪之交帮助欧美解决了‘千年虫’问题,那么此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外包企业而言,未尝不是另一个‘千年虫’机遇。只要把握住机遇,我们完全可以借此实现产业转移和智力储备。”王万均说。
他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前不久,他派人前往日本实地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一些日本的软件公司,也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关门。由于软件开发公司数量减少,导致日本软件市场的竞争正在逐渐减弱。还有些经营不如从前的日本软件公司,从降低公司运行成本角度考虑,已有加大对外发包业务的迹象。
“预计到今年4月份,上述现象将非常明显。”王万均信心十足地说,那时,正大软件就可借机在日本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争夺新的蛋糕。
于是,王万均想到在日本抄底收购一家软件企业。他的打算是,此时收购经营困难的日本软件企业,比经济形势好时更容易也更省钱。同时,控制一家日本本地软件企业,也更容易拓展日本市场。
王万均有这样的底气,源于正大软件在金融危机下依然生龙活虎。据王万均介绍,正大虽然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一些冲击,但总体来说影响不大。“只是业务量的增幅下滑了,而每月的递增率还有15%左右,公司的运作良好。”
更让王万均兴奋的是,他的这一抄底计划得到重庆市外经贸委的支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王万均充满信心地说,“一旦抄底成功,今年公司仅软件外包业务就能做到8000万元以上,比去年翻一番。我的目标是,把正大做成中国最大的软件出口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