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技术创新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网络技术课程实训课教学的方式和环境

来源 :现代教师与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47017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至少有两个标志:信息化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基本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这一点无疑在绝大部分学校还是空中楼阁;教育信息化管理已经作为一种日常行为或工作方式深入学校教育,这是绝大部分学校在信息化进程中最为薄弱的地方。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方式 环境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还处于一种原始的粗放型阶段,硬件环境大投入与应用效果的低产出是当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在经过一轮大规模的硬件投资后,无法产生与投资金额相匹配的应用效益,教学与学习效率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目前隐藏在如火如荼的教育信息化热潮表面下的是众多误区与发展瓶颈,导致了实际操作中的失误,不仅造成资源、资金的浪费,也导致教育信息化中的形式主义,从而阻碍了信息技术在学校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严重制约层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是制约教育信息化的一个主要问题,它直接决定了其他相关误区和瓶颈的解决。只考虑硬件环境建设,而忽视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的开发;重基础设施的投入,而不关心如何使这些信息化基础设施真正在教育中发挥作用,这样必然会导致投资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就是对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的培训等重视不够。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已建成的校园网中,90%还都处在一种闲置、一种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真正用得好的、能应用硬件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的估计不超过10%,大多数停留在初步探索的层面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演示工具而存在,对教育的影响却远未达到预期目标。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判断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成败,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应用,看使用者应用的程度以及应用背后所支撑的教育理念。
  2.教育信息资源缺乏
  学校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它是教育信息的载体,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建设的好坏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劣。当前教育信息化中一个严重问题就在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结构性匮乏。信息化教学若要真正产生实际的、显著的效果,一定要能够持续性开展,如果只是偶尔上一两次公开课,对教学研究有一定作用,但对学生的发展,不会起着本质的促进作用。只有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协作学习工具、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情境创设工具等持续性地结合到每一节课中去,才能对学生综合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持续性地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就是要有丰富的、与教材配套、可以由教师制定的优质教学资源,老师一上课,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用、调整一些资源,这样老师日常性的教学才能得以开展,大大减轻教师教学备课量和开发课件的工作量。否则的话,一节课要做一个很大的课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一个学期上一两节公开课,要在日常的课堂中贯彻执行是不太现实的。通常解决方法是购买教育资源库。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库产品,几乎每个产品都号称有几十到上百G的数据量,可谓是"资源丰富",但这些产品安装到学校真正使用后,教师又普遍反映有效资源内容匮乏,需要的资源难以找到,没有参考价值的垃圾资源很多。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资源内容建设合理体系还尚未形成,厂商建设资源内容主要依赖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源,而非制作资源,并且由于其收集的资源与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不相符合,造成厂商收集资源的可用性比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版权意识薄弱,不同厂商之间又存在相互抄袭的现象,使得不同资源产品出现内容雷同的滑稽局面。更为严重的是,版权意识的薄弱,严重打击了原创资源建设者的积极性,造成当前教育资源总体质量不高。
  总之,教育信息资源的匮乏严重地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合适的教学资源,单凭教师个人力量的检索、设计和开发的资源,无疑于"杯水车薪";而通过购买的资源库,则由于各种问题又不能完全运用于信息化教学。
  3.教师培训的观念、内容和模式的相对滞后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国际经验表明,当大规模启动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时,制约信息化推进的瓶颈往往来自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专业准备不足,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的培训欠缺。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紧接着是初级的应用,集中在演示型课件制作上,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开始深入至学科和课堂层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就显得尤为紧迫。综观培训的现状,师资培训与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仍然是两张皮。相对于硬件设备等基础建设,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模式表现出了相对落后,有人尖锐地指出是"有思想没有技术"和"有技术没有思想"并存。相当部分应用培训仍停留在演示型的课件制作上,或者是机械地套用某一个课程设计模式,真正把信息技术应用融入教与学全过程中的培训甚少,培训在质的方面没有创新,这就造成应用始终在初级层次徘徊。这是导致我国当前信息化教学水平低下的直接因素。所以,探索新型的师资培训模式和运行机制是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师资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信息化教学水平的高低优劣,关系到教育信息化的成败。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观念更新、硬件建设、资源建设、教学应用和人才培训等诸要素上讲,必须相互协调发展,缺一不可。针对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这些"老大难"问题,我们应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它们,从整体上解决这些困难与瓶颈。   首先,国家、地方、高校和相关企业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为职校实现教育信息化提供全套解决方案,为学校提供系列化、层次化、实用化的切合教学实际需求的教育信息化专业应用服务与指导,为学校提供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服务。
  其次,在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把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做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师资培训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地发展。教育信息资源的匮乏严重地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不少教育局,下属几十所、上百所学校,因为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大量的优质课件、资源和素材都分散在各个学校的各位教师手中,造成极大浪费。如何把"这部分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优质资源与课件"有效整合起来并共享应该成为目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可以避免各个学校、单位和个人在资源方面的重复建设而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为广大职校提供合适的、优质的、可重复使用的素材。合理地应用好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将大大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另外一方面,在各学校实施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突出校本资源建设,作为当前新课程改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部分,包括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课程建设、专题网站建设等,力争形成一批校本优质资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物质基础。
  师资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最为关键、最直接和最着教育信息化的成败。比较理想的信息技术与师资培训可以采用"集中培训与长期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来培训教师,集中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方法与技能,并提供长期跟踪指导,使学科教师能尽快地将信息技术与其自身的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成长教学智慧。信息技术培训与课程教学应该结合起来,新型模式应整合各种教学方法(如专家报告、教师讲授、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教学、案例教学、合作与讨论学习、研究型学习、反思型学习、实验或模拟实验等)于培训活动之中,与学科教学挂钩,使教师在"做中学,反思中进步",同时在培训过程中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的评价手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敢于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培训质量,使培训本身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典范,从观念、内容和方法上全面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
  最后,国家、地方、高校和相关企业应为广大职校、学科教师等相关人员创设理想环境和条件提供知识共享、信息交流的服务,共同打造各层级的教育技术学习平台。
  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各级学校教育领域中的现代技术教学也得到迅速发展。如何才能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还应由各地区、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创造性地探索与开发。通过以上种种措施,教师、学校可以相互间交流经验,共享资源,激励思想,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学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应是: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提问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课堂提问设计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文中的几种方式等。  【关键词】 音乐课堂 提问 方式研究  小音乐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合作伙伴式的交往。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
期刊
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敞开自己的心扉,这似乎很简单,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却“深恶痛绝”。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学生对于作文有一种畏惧、厌烦的心理,认为作文是一项高难度的思维创造,认为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不知该怎样写。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从各方面入手,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此,我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并总结如
期刊
课堂教学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学中的趣味性问题就成了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那么知识就会被学生当作礼物一样接受。"就某种意义上讲,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正是趣味教学的出发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才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始终如一日地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去,否则他们只认为学习是负担,厌恶并逃避学习任务,学习也就失败了。因此,我认为兴趣
期刊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综合课程,主导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阶段的课程进行了重大的调整,由于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如何将《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通过教学来实现,课程的实施是关键,而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师的素质更是课程的实施关键环节,学校应通过建立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有组织地对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师进行培训,才能切实提高品德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期刊
作为一名财经专业的老师,有一次去会计事务所进行实践,正好碰到审计出一个单位所做的虚假凭证,感觉到谈谈虚假凭证的识别、特点非常有必要。在审计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单位和部门为了一定的目的变通票据,虚构经济业务,做虚假会计凭证,进而制造假账。审计识别虚假会计凭证,对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都有其重要意义。对在审计中如何来识别种种的虚假会计凭证,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识别虚假会计凭证,对保证
期刊
【摘要】道德品质是衡量和评价一个人最基本的标准,育儿先育德,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从幼儿园抓起,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  【关键词】幼儿园 教育 德育 先行  一个人可以没有很高的学识,但一定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衡量和评价一个人最基本的标准。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育儿先育德,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从幼儿园抓起势在必行。  素质教育
期刊
【摘要】有效课堂的落实关键是因材施教,通过师生以及生生双边互动促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分层教学 双边互动 交叉讨论  从我个人的多年教学经验来看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是落实有效课堂不可缺少的条件,我就把我本人在数学课堂上所应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1.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通过
期刊
学校的德育教育中,体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对此学校体育应发挥和挖掘体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效应和功能,寻找学校体育与德育工作的最佳结合点,达到学校体育德育教育的和谐发展。寻求寓“德”于“体”之中的途径与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具有学校体育特色的德育工作形式。达到学校体育与德育教育的和谐发展,对实现“寓德于体”具有时间意义。  1.体育教材、教法及考核中的德育教育  1.1 体育
期刊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内容,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中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基础、能力、高考的要求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等因素。  我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生源质量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期望要求,主要表现在: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科学,两极分化严重。同时,我校教师队伍也存在成分复杂、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带课任务重,超负荷工作,部分教师教育观念僵化,教
期刊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最重要途径。德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宋代张载认为:"学至子乐,则自不已,故进也"。他们都把兴趣对于学习看得何其重要。  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却是一个综合多方面因素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努力创新教法,激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