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造成农村学生减少。很多农村学校只有四五十个学生,有的班级甚至只有三四名学生。学校有大小之分,但学生没有贵贱之别。就近入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每个孩子的权利。面对地方偏、学校小、师资匮乏的农村微型校已成教育发展的实际问题。
微型校生存现状
近几年来,国家对微型校予以重视,出台了若干政策。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叫停“撤点并校”,并要求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设置村小和教学点;有必要恢复的,要由当地人民政府进行规划,按程序给予恢复。11月28日,国务院颁布《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提出加快探索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探索机制和管理办法,“乡村小规模学校”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12月7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的通知,将按年度定期开展专项督导,督查重点包括农村偏远地区是否保留了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孩子就近上学。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其中村小学、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也为化解乡村学校“超编缺人”现象提出了新的解决路径。
东北师范大学邬志辉教授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农村教学点曾有过较快发展,由1987年的16.26万个增加到1995年的19.36万个,可是到2010年仅剩6.54万个,2014年又增加到8.76万个。近两年,小规模学校在增长,许多现实问题却不容忽视。国家规定课程开不全、开不足也是农村学校的普遍现象,艺术、体育、科学、综合等课程成为被放弃的对象。邬教授的团队对全国115所小学的调查显示:乡村小学除语文和数学100%开设外,其余课程均没有开齐。其中,品德、美术、音乐三门课程的开设率为70.8%,英语、科学、体育、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地方课程的开设率分别只有60.4%、56.3%、52.1%、29.2%、29.2%、25.0%。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首先,从理论上说,适度规模是办学质量和效率高的理想选择。微型校相对适度规模的学校成本较高,存在着一些缺陷。但是相对于当下城市大量存在的大班额、大规模学校,它们的优势就很明显。其次,农村的微型学校有众多被忽视的资源——宽阔的场地,良好的空气,接近大自然,依据它的特点组织教学,而不是简单照抄大校大班的教学模式,同样可以办出高质量的学校。一百余年前,各地对私塾因陋就简的成功改造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有合适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不仅能够在一般的学校按部就班教学,还能具备全科素养,能够适应乡村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和复式教学的优势。
微型学校发展联盟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范家小学校长张平原,联合周边14所小学创立“广元市利州区微型学校发展联盟”,让偏远小学资源共享,抱团发展,为当地的微型校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2014年7月,张平原接任范家小学校长。在范家小学,最多的一个班只有12个学生,最少的只有6个。针对这样的情况,张平原开展了“小小班教学实践研究”。首先是开设了集成教室,将桌椅板凳围成一圈,写作时孩子们围着坐下来,没有写的要求时,孩子们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听课,大大调动了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他改革考试制度,建立“自主申请、多次考试、以优定绩”的考试模式;创新表彰机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肯定与表扬,并废止了“三好学生”评选机制;确立了适应儿童有趣发展的系列乡土校本课程……
在发展联盟中,大多数乡村学校缺少专职的音体美教师,联盟首先在这些课程上下功夫:联盟内邻近学校共享教师资源,丰富了孩子们的课程。张平原说,现在联盟正在努力促成暑期乡村兼职体育艺术教师孵化与留守学生特长培育夏令营工作,虽然短期培养不可能让我们的艺术体育达到真正专业的水准,但做总比不做强。
张平原认为,微型学校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不仅方便孩子上学,还在孩子的情感培养、个性养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小”并非死路一条,而是充满生机。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多次赴广元微型学校发展联盟课堂进行研究。他评价说:微型学校发展联盟这种组织形式走在了全国前列,联盟组织架构、运行方式、课题研究、联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方式、校本课程开发等很多工作,都是有创新的、有实效的。
高科技与教育现代化
山东潍坊高新区已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室配置100%、录播教室学校普及率100%。高新区钢城现代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由附近的几所中小学合并而成。在这里读书的,除了家在附近的农村孩子,还有不少是外来打工者的子女。校长臧秀霞说,无论多先进的技术,终究还需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终究还要靠人来实现,一些看起来不怎么高大上的技术,却能发挥大作用。
臧秀霞带领老师们开始了“翻转课堂”实验。所谓“翻转课堂”,其实就是先学后教——课前学生通过教学视频自学课程,课堂上再将预习中不懂或者感兴趣的问题,以探究的形式与教师、同学一起讨论解决,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在不断实践中,老师们发现微课程是翻转课堂的有力支撑。所谓微课程,也不是什么高科技。只要有手机、电脑、投影仪,任何老师都能制作出一期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短视频课程,它往往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优势在于技术门槛低、制作便捷,更具针对性,学生可以在手机终端上随时浏览,可以与纸质教材学习形成互补。
目前,钢城现代学校已经制作了数百集微课程,题材并不局限于课本,电影、文章联盟、发人深省的小故事,都被做成了微课程。学校还进行了第三次教育信息化升级,加入了“在线测试”。在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给学生配备了平板电脑,可以进行更高效的数据分析,当堂就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联校走教”模式
甘肃省平凉市径川县党原乡城刘小学仅有52名学生。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解决其教师队伍结构不均衡的问题,当地从2014年5月开始实行“联校走教”制度,通过音体美专业教师的“走教”,激发学校新的活力。
“走教”老师王小娟和孩子们一起举办了“森林音乐会”。在充满韵律感的音乐中,孩子们或扮成小青蛙,或扮成小蝴蝶,在王小娟的指挥下,用手中的乐器欢快地敲打着节拍。王小娟说:工作量确实增了不少,但这些朴实的孩子们认真的眼神,总会让你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徐家村小学的校长赵怀生说:“土著”教师会在“走教”老师上课时,蹭课学习教学经验。为了支持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甘肃在全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的乡村中小学、幼儿园,让教师在享受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补贴200元至600元基础上,每月还能领取不低于300元的生活补助。而在“联校走教”也走不进的大山沟,甘肃省实现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全覆盖,将多媒体教学方式送到边远山区。
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畅想:是否能对目前的学制进行改革?我们现在的义务教育实行“6 3”的学制,那么能否在一些边远地区试行“3 6”的学制?也就是说让孩子从一至三年级,在家门口的小规模学校上学。等学生到四年级时,再统一集中到乡镇的中心学校寄宿,或者走读。在王嘉毅看来,推行寄宿制改革,或许是解决甘肃省微型校办学质量不高、学生社会化程度偏低的一个积极尝试。寄宿,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完全放手了。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学校、教师、社会任何一方的参与。毕竟,一切都为了孩子的未来。
台湾:乡土文化进课堂
台湾高雄市燕巢区凤雄国民小学校长林蓉仪校长表示:2014年全台湾小学生比2010年减少26.7万人,学校也在逐年递减,12个班以下的小型学校占到全部小学的三分之一。台湾班级人数以前大部分是40多个孩子,到2014年,班级平均人数降到23人,而在偏远乡村也有一个班级一个孩子的极端状况存在。
姚乃仁所在的台湾台东县关山电光国民小学,是其中规模较小的一所。学校幼儿园加国小的学生总共才30个,并且90%都是高山族阿美人,曾经面临被裁并的危机。姚乃仁苦思冥想:如何把学校继续办下去?阿美人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给了他灵感,让他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姚乃仁说:阿美人的民族特点是身体和头脑非常灵活,于是,学校将当地阿美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起点,开设了一系列传承和发扬阿美人文化的课程。学校用了4年的时间,建设学校打击乐、环境课程等都与阿美人部落文化息息相关。学校还请一些艺术工作者绘制了连环图,取材于学校教师带领学生收集的一些阿美人历史故事。电光国民小学的老师说:学校学生虽然相对较弱,但学校成立的阿美乐团让他们学会了一项属于自己的乐器,他们变得非常自信。姚乃仁表示:电光国小还与当地社区建立了密切合作,社区里的农村人可以回流,回流了对学校也有帮助,因为他们会带着孩子回来。学校是社区文化堡垒,双方理应建立协作关系。学校也运用了各部门的很多资源,例如原民会、林务局、水保局等,把一些资源引进学校或者社区来。
链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提供的资料显示;瑞典30%的人口居住在人口低密度区,小规模学校非常普遍;芬兰的小学生数量不断减少,偏远农村学校规模越来越小。许多国家有专门保护支持小规模学校的法律:美国在2000年12月出台第一项专门针对农村教育的联邦政府拨款法案,即“农村教育成就项目”,其中包括“小型农村学校成就项目”和“农村低收入学校项目”;韩国曾出台《偏远地区、岛屿学校振兴法》,旨在通过立法,为处于交通不便地区的人们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微型校生存现状
近几年来,国家对微型校予以重视,出台了若干政策。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叫停“撤点并校”,并要求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设置村小和教学点;有必要恢复的,要由当地人民政府进行规划,按程序给予恢复。11月28日,国务院颁布《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提出加快探索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探索机制和管理办法,“乡村小规模学校”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12月7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的通知,将按年度定期开展专项督导,督查重点包括农村偏远地区是否保留了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孩子就近上学。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其中村小学、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也为化解乡村学校“超编缺人”现象提出了新的解决路径。
东北师范大学邬志辉教授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农村教学点曾有过较快发展,由1987年的16.26万个增加到1995年的19.36万个,可是到2010年仅剩6.54万个,2014年又增加到8.76万个。近两年,小规模学校在增长,许多现实问题却不容忽视。国家规定课程开不全、开不足也是农村学校的普遍现象,艺术、体育、科学、综合等课程成为被放弃的对象。邬教授的团队对全国115所小学的调查显示:乡村小学除语文和数学100%开设外,其余课程均没有开齐。其中,品德、美术、音乐三门课程的开设率为70.8%,英语、科学、体育、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地方课程的开设率分别只有60.4%、56.3%、52.1%、29.2%、29.2%、25.0%。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首先,从理论上说,适度规模是办学质量和效率高的理想选择。微型校相对适度规模的学校成本较高,存在着一些缺陷。但是相对于当下城市大量存在的大班额、大规模学校,它们的优势就很明显。其次,农村的微型学校有众多被忽视的资源——宽阔的场地,良好的空气,接近大自然,依据它的特点组织教学,而不是简单照抄大校大班的教学模式,同样可以办出高质量的学校。一百余年前,各地对私塾因陋就简的成功改造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有合适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不仅能够在一般的学校按部就班教学,还能具备全科素养,能够适应乡村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和复式教学的优势。
微型学校发展联盟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范家小学校长张平原,联合周边14所小学创立“广元市利州区微型学校发展联盟”,让偏远小学资源共享,抱团发展,为当地的微型校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2014年7月,张平原接任范家小学校长。在范家小学,最多的一个班只有12个学生,最少的只有6个。针对这样的情况,张平原开展了“小小班教学实践研究”。首先是开设了集成教室,将桌椅板凳围成一圈,写作时孩子们围着坐下来,没有写的要求时,孩子们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听课,大大调动了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他改革考试制度,建立“自主申请、多次考试、以优定绩”的考试模式;创新表彰机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肯定与表扬,并废止了“三好学生”评选机制;确立了适应儿童有趣发展的系列乡土校本课程……
在发展联盟中,大多数乡村学校缺少专职的音体美教师,联盟首先在这些课程上下功夫:联盟内邻近学校共享教师资源,丰富了孩子们的课程。张平原说,现在联盟正在努力促成暑期乡村兼职体育艺术教师孵化与留守学生特长培育夏令营工作,虽然短期培养不可能让我们的艺术体育达到真正专业的水准,但做总比不做强。
张平原认为,微型学校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不仅方便孩子上学,还在孩子的情感培养、个性养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小”并非死路一条,而是充满生机。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多次赴广元微型学校发展联盟课堂进行研究。他评价说:微型学校发展联盟这种组织形式走在了全国前列,联盟组织架构、运行方式、课题研究、联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方式、校本课程开发等很多工作,都是有创新的、有实效的。
高科技与教育现代化
山东潍坊高新区已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室配置100%、录播教室学校普及率100%。高新区钢城现代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由附近的几所中小学合并而成。在这里读书的,除了家在附近的农村孩子,还有不少是外来打工者的子女。校长臧秀霞说,无论多先进的技术,终究还需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终究还要靠人来实现,一些看起来不怎么高大上的技术,却能发挥大作用。
臧秀霞带领老师们开始了“翻转课堂”实验。所谓“翻转课堂”,其实就是先学后教——课前学生通过教学视频自学课程,课堂上再将预习中不懂或者感兴趣的问题,以探究的形式与教师、同学一起讨论解决,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在不断实践中,老师们发现微课程是翻转课堂的有力支撑。所谓微课程,也不是什么高科技。只要有手机、电脑、投影仪,任何老师都能制作出一期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短视频课程,它往往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优势在于技术门槛低、制作便捷,更具针对性,学生可以在手机终端上随时浏览,可以与纸质教材学习形成互补。
目前,钢城现代学校已经制作了数百集微课程,题材并不局限于课本,电影、文章联盟、发人深省的小故事,都被做成了微课程。学校还进行了第三次教育信息化升级,加入了“在线测试”。在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给学生配备了平板电脑,可以进行更高效的数据分析,当堂就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联校走教”模式
甘肃省平凉市径川县党原乡城刘小学仅有52名学生。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解决其教师队伍结构不均衡的问题,当地从2014年5月开始实行“联校走教”制度,通过音体美专业教师的“走教”,激发学校新的活力。
“走教”老师王小娟和孩子们一起举办了“森林音乐会”。在充满韵律感的音乐中,孩子们或扮成小青蛙,或扮成小蝴蝶,在王小娟的指挥下,用手中的乐器欢快地敲打着节拍。王小娟说:工作量确实增了不少,但这些朴实的孩子们认真的眼神,总会让你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徐家村小学的校长赵怀生说:“土著”教师会在“走教”老师上课时,蹭课学习教学经验。为了支持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甘肃在全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的乡村中小学、幼儿园,让教师在享受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补贴200元至600元基础上,每月还能领取不低于300元的生活补助。而在“联校走教”也走不进的大山沟,甘肃省实现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全覆盖,将多媒体教学方式送到边远山区。
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畅想:是否能对目前的学制进行改革?我们现在的义务教育实行“6 3”的学制,那么能否在一些边远地区试行“3 6”的学制?也就是说让孩子从一至三年级,在家门口的小规模学校上学。等学生到四年级时,再统一集中到乡镇的中心学校寄宿,或者走读。在王嘉毅看来,推行寄宿制改革,或许是解决甘肃省微型校办学质量不高、学生社会化程度偏低的一个积极尝试。寄宿,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完全放手了。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学校、教师、社会任何一方的参与。毕竟,一切都为了孩子的未来。
台湾:乡土文化进课堂
台湾高雄市燕巢区凤雄国民小学校长林蓉仪校长表示:2014年全台湾小学生比2010年减少26.7万人,学校也在逐年递减,12个班以下的小型学校占到全部小学的三分之一。台湾班级人数以前大部分是40多个孩子,到2014年,班级平均人数降到23人,而在偏远乡村也有一个班级一个孩子的极端状况存在。
姚乃仁所在的台湾台东县关山电光国民小学,是其中规模较小的一所。学校幼儿园加国小的学生总共才30个,并且90%都是高山族阿美人,曾经面临被裁并的危机。姚乃仁苦思冥想:如何把学校继续办下去?阿美人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给了他灵感,让他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姚乃仁说:阿美人的民族特点是身体和头脑非常灵活,于是,学校将当地阿美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起点,开设了一系列传承和发扬阿美人文化的课程。学校用了4年的时间,建设学校打击乐、环境课程等都与阿美人部落文化息息相关。学校还请一些艺术工作者绘制了连环图,取材于学校教师带领学生收集的一些阿美人历史故事。电光国民小学的老师说:学校学生虽然相对较弱,但学校成立的阿美乐团让他们学会了一项属于自己的乐器,他们变得非常自信。姚乃仁表示:电光国小还与当地社区建立了密切合作,社区里的农村人可以回流,回流了对学校也有帮助,因为他们会带着孩子回来。学校是社区文化堡垒,双方理应建立协作关系。学校也运用了各部门的很多资源,例如原民会、林务局、水保局等,把一些资源引进学校或者社区来。
链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提供的资料显示;瑞典30%的人口居住在人口低密度区,小规模学校非常普遍;芬兰的小学生数量不断减少,偏远农村学校规模越来越小。许多国家有专门保护支持小规模学校的法律:美国在2000年12月出台第一项专门针对农村教育的联邦政府拨款法案,即“农村教育成就项目”,其中包括“小型农村学校成就项目”和“农村低收入学校项目”;韩国曾出台《偏远地区、岛屿学校振兴法》,旨在通过立法,为处于交通不便地区的人们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