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角色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i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更新教育理念,转化教师角色,是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正引导着全体教师努力培养出素质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标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是广大教师所普遍面临的问题。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他们的角色将要发生变化。
  一、教师由“教学内容的讲授者”转变成为“教学内容的引导者”
  传统的教学中一直有这样的一种说法:“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容器,而是发展的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究——发现——再发现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能够指向一定的目的,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向导。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关系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首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控制讲话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这样可以给学生30多分钟的活动时间。如果教师每个阶段讲话2-3分钟,学生每个阶段探究7-8分钟,那么,这样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才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这种活动要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组织者、成功的引导者、积极的旁观者、有效的促进者。
  其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介入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就有可能阻碍学生本来可以自主发展的机会;如果介入过晚,则有可能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教师的指导就有可能不必要,还有可能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二、教师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转变成为“教育教学意义上的交往者”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渐渐丧失。新课程提倡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所见的社会现象以及新鲜事、新难点、新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及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中,强化民主轻松的气氛,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看法、意见、疑惑、质疑,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此时的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每个教师都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人”的发展,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应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学习到文化知识,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应该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教师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转变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
  在传统的课程结构中,一直是学科课程结构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学科课程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知识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课程形态,它便于学生系统、高效地接受文化遗产,发展智力。以前,对教师来说,只要简单按照一套模式就可组织教学,用考试这个杠杆便可评价学生。教师其实只是扮演着最终的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致使学生总是处于被测试、被区分、被选拔的评价客体地位。新课程标准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一价值目标,推动教师评价角色转向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标准还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学生很容易从校外资源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的知识权威性在不断下降,师生之间的传递不再是生产者和被加工产品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和驱动的过程。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从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即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善于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有意识模糊个体之间的课程成绩的区分度,避免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础差异而使用量化的统一标准去衡量其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课程评价者的教师不再用评价的筛子去淘汰学生、使之气馁,而恰恰是激发其建立在自主性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立于教育改革的潮头,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其他文献
《窦娥冤》是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的杰作,比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还要早三百多年。的确如王国维所说,是“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大悲剧”。  窦娥具有非常善良的性格,同时又富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反抗精神。但在元代“贪官横行宇内,冤狱遍于国中”的社会里,善良、正直和反抗的最后结局似乎只能是以悲剧收场。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正是窦娥的悲剧所在,但是加诸在这个悲剧人物身上的种种
期刊
摘要:通过介绍柳宗元其人其事其经历,理解他的“愚”。明确他的“愚”实质是为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  关键字:柳宗元 “愚” 奋斗 理想    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选了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为何用“愚”命名呢?普遍的看法认为,作者以“愚”命名的原因是作者以 “愚”溪自况,只是自己遭受打击厚的一种无奈心情的自然流露,“皆不得为真愚”,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激愤之情。把这个答案塞给学生很容易,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
期刊
一字多音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有现象,无论是在古代汉语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普遍存在,而且数量繁多,情况复杂,难读难记难分辨,给汉字应用和普通话推广带来不少麻烦。但是,由于一个字形可以代表多个音节,抑制了书写符号数量的膨胀,使有限的汉字在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发挥着无限的交际功能。因此,对于异读现象,既不能任其发展,也不能将其消灭,而是要查清来源,分清情况,采取措施加以规范和限制。  一、异读现象的来源  多
期刊
摘要:在封建文人心目中,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更是照亮诗人独特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它既可洋溢起快乐壮丽的气氛;又可温暖着诗人的心灵,还可构成的优美意境,给予人安全而温馨之感;有时也可以觊觎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生活。灯是光明,是希望,是智慧,更是窥视封建知识分子内心独白和昭示封建社会秩序的一盏明灯。无灯的世界或暗淡的灯光则暗示着、象征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态。  关键词:灯烛 意象
期刊
在古代诗歌当中,尤其是唐诗宋词,送别诗是很多的,这些送别诗就像文学长河中的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晶莹的光芒,抒发了诗人对亲人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  一、即景抒情,景中含情,景情交融  1.在离别之前用周围的景色渲染浓浓的离别之情。例如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在诗的开头作者即景抒情,用依依袅袅的柳丝营造一种依依惜
期刊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我想,对差生更应如此,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注和爱。因此,应多给差生一点爱心。  关键词:爱心 信心
期刊
依法治教是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方针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和机构,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因而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实行依法治校是实施依法治教的关键,是依法治教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以此为契机,展开依法治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更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依法治校提出的依据     首先
期刊
摘要:《三国演义》的诸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是作者最用心刻画的人物形象之一。诸葛亮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历久不衰,千古传颂;他兼备了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的全面素质;他有神鬼莫测之机,夺天地造化之法……几千年来我们把他定位于一个千古难遇的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颂。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他能巧妙地应对,战胜强大的敌人。在复杂尖锐的军事斗争中,他展现出一种非凡的风采与气度。在极端困难的情
期刊
一、一节语文课带来的思考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一篇课文《信任》。文章记叙了作者和姐姐一次有趣的购物经历,反映了信任所带给人们的喜悦。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简要复述,最后由故事谈感受,品味人生,体会被人信任的珍贵。前两个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大意。可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谈谈发生在他们身边的“被人信任”或者是“信任他人”的事例时,同学
期刊
作为教师,我们要接受各种各样的学生。班里有优等生,也有差生。每一名教师都喜欢优等生,是不是每一名教师都喜欢差生呢?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爱优等生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更应该爱差生。他们是更需要我们去关心、帮助的群体。我们要相信他们是有潜能的,是能教“好”的学生。那么怎样提高差生的成绩,使他们转化到“优等生”的行列中来呢?我在十几年的教育教学中总结出:“鼓励”是差生进步的钥匙。  “鼓励”是提高差生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