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更新教育理念,转化教师角色,是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正引导着全体教师努力培养出素质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标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是广大教师所普遍面临的问题。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他们的角色将要发生变化。
一、教师由“教学内容的讲授者”转变成为“教学内容的引导者”
传统的教学中一直有这样的一种说法:“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容器,而是发展的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究——发现——再发现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能够指向一定的目的,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向导。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关系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首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控制讲话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这样可以给学生30多分钟的活动时间。如果教师每个阶段讲话2-3分钟,学生每个阶段探究7-8分钟,那么,这样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才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这种活动要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组织者、成功的引导者、积极的旁观者、有效的促进者。
其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介入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就有可能阻碍学生本来可以自主发展的机会;如果介入过晚,则有可能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教师的指导就有可能不必要,还有可能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二、教师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转变成为“教育教学意义上的交往者”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渐渐丧失。新课程提倡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所见的社会现象以及新鲜事、新难点、新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及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中,强化民主轻松的气氛,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看法、意见、疑惑、质疑,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此时的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每个教师都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人”的发展,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应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学习到文化知识,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应该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教师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转变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
在传统的课程结构中,一直是学科课程结构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学科课程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知识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课程形态,它便于学生系统、高效地接受文化遗产,发展智力。以前,对教师来说,只要简单按照一套模式就可组织教学,用考试这个杠杆便可评价学生。教师其实只是扮演着最终的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致使学生总是处于被测试、被区分、被选拔的评价客体地位。新课程标准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一价值目标,推动教师评价角色转向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标准还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学生很容易从校外资源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的知识权威性在不断下降,师生之间的传递不再是生产者和被加工产品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和驱动的过程。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从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即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善于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有意识模糊个体之间的课程成绩的区分度,避免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础差异而使用量化的统一标准去衡量其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课程评价者的教师不再用评价的筛子去淘汰学生、使之气馁,而恰恰是激发其建立在自主性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立于教育改革的潮头,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教师由“教学内容的讲授者”转变成为“教学内容的引导者”
传统的教学中一直有这样的一种说法:“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容器,而是发展的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究——发现——再发现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能够指向一定的目的,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向导。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关系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首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控制讲话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这样可以给学生30多分钟的活动时间。如果教师每个阶段讲话2-3分钟,学生每个阶段探究7-8分钟,那么,这样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才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这种活动要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组织者、成功的引导者、积极的旁观者、有效的促进者。
其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介入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就有可能阻碍学生本来可以自主发展的机会;如果介入过晚,则有可能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教师的指导就有可能不必要,还有可能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二、教师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转变成为“教育教学意义上的交往者”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渐渐丧失。新课程提倡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所见的社会现象以及新鲜事、新难点、新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及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中,强化民主轻松的气氛,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看法、意见、疑惑、质疑,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此时的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每个教师都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人”的发展,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应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学习到文化知识,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应该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教师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转变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
在传统的课程结构中,一直是学科课程结构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学科课程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知识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课程形态,它便于学生系统、高效地接受文化遗产,发展智力。以前,对教师来说,只要简单按照一套模式就可组织教学,用考试这个杠杆便可评价学生。教师其实只是扮演着最终的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致使学生总是处于被测试、被区分、被选拔的评价客体地位。新课程标准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一价值目标,推动教师评价角色转向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标准还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学生很容易从校外资源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的知识权威性在不断下降,师生之间的传递不再是生产者和被加工产品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和驱动的过程。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从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即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善于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有意识模糊个体之间的课程成绩的区分度,避免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础差异而使用量化的统一标准去衡量其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课程评价者的教师不再用评价的筛子去淘汰学生、使之气馁,而恰恰是激发其建立在自主性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立于教育改革的潮头,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