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更能“大作”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许多老师拿着课题题目来问我,他(她)选择的题目好不好。他们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意思其实是向我展示他(她)选择的课题多么富有创新性,多么有价值。什么“在美术课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发散思维的行动研究”等。首先得承认,这些老师的眼光看得还是比较远的。他们对当前流行的教育理论有一定的把握,拥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他们在观念上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做课题应该选择那些大题才能“与时俱进”,不至于落伍,才能显示出较高的研究价值与深刻的研究意义。有这样想法的老师不在少数。其实,作为基层教师,选择“大题”不能“大作”,选择“小题”反而更能“大作”。
  所谓“小题”是指在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选择上比较“小”,“大作”是指研究价值高,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小题”“大作”就是指选择研究范围小、研究内容小的课题能彰显较高的研究价值,利于深入研究。
  之所以主张基层教师选择“小题”而不是“大题”,一是在教育理论素养上,在研究时间、资料的占有上均比不过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唯有选择“小”题才能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凭自己的能力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基层教师的优势不在理论上,而是在实践上。基层教师如果去做科研专家、大学教授所做的课题,拿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刘永和所长的话来说,就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还累得要命”。基层教师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主要工作是教学,每天面对的都是那些具体而实在的琐事、小事。一个男生欺侮女生向老师告状了;早自习时,英语老师再三强调早读的重要性,教室里还是“鸦雀无声”;本来老师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备课,自以为能上好这节课,但结果事与愿违,学生的积极性根本没有调动起来,什么原因?……这桩桩件件组成了基层教师的工作内容。有人可能会将“小题”与“狭窄”、“肤浅”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些问题虽然“小”、“细”,甚至“琐”,但如果处理得当,“小题”不仅不狭窄,不肤浅,反而更精悍,更有深度。因为“小”,课题研究更具实用性,来源于基层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又服务于教师的现实需要;因为“小”,课题更具可操作性,基层教师有能力、有时间、有精力去认真研究,能产生出真正的成果;因为“小”,研究者更能对所确定的某一点进行重点突破,进行深入挖掘。
  那么,基层教师如何选择合适的“小题”使之“大作”呢?第一步,应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关专家指出,问题是研究的原动力;研究的基点是问题,有了问题才能进行研究。因此,基层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时时刻刻在头脑中打个问号,善于发现各种问题。如,自以为上课上得非常生动,却有学生在睡觉,他(她)为什么睡觉?生病了?对上课不感兴趣?分神了?厌恶老师?有了问题才有再深入探讨、研究、反思、再实践的原动力。不过,不是所有问题都能成为研究的课题。教育科研课题应该是那些有一定研究价值、可操作的、通过研究能够得到解决或缓解的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第二步就是要掌握一些将问题转化为小课题的技巧。策略之一,上位概念的多次下位化,即紧紧抓住课题的“关键概念”,将此概念进行多次下位化,越到后来,课题就越小。如,关于培养幼儿良好习行为习惯的课题,关键概念是“行为习惯”,运用此方法可将之依次下位化为“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进餐习惯”→“咀嚼习惯”。“培养幼儿良好咀嚼习惯的行动研究”的课题就出来了。如果也将“幼儿”进行下位化:“小班幼儿”→“农村小班幼儿”。把经多次下位化后的概念进行组合,“培养农村小班幼儿良好咀嚼习惯的行动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小的课题了。策略之二,多角度、多层次分解。如,关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课题,可从培养原则、培养方法、培养途径、培养内容、评价标准、教师素质、学校环境、班级氛围等角度进行选择。如想采用有关方法入手来进行研究,可将课题缩小为用什么方法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再借助第一种方法,将“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方法”等概念进行多次下位化,依次为“七年级学生”→“七年级女生”→“城市七年级女生”,“探究能力”→“质疑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方法”→“创设情境法”。可将课题缩小为“运用情境法培养七年级女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行动研究”。转化后的课题,基层教师能不能搞,适合不适合搞,还需要有第三步的衡量标准:一要实用,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二要可操作,能转化为一个个小步骤逐步进行研究;三要可行,凭教师现有的研究能力与条件能完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小题”,为以后顺利开展实践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基层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如能牢牢扎根于教育教学实际这块肥沃的土壤,必将发芽开花,结出累累硕果。“小题”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责任编辑袁妮)
其他文献
这哥们如愿以偿的收获了面试邀请,看他给我描述时的神态还是有点小激动的,就此可以说明那份投资分析报告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面试时HR总监问了几个问题把他问蒙圈了。  HR总监:“对你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是什么,什么书名,作者是谁?”  他回答说了书中的几个观点,然后又说作者确实想不起来了。  HR总监:“平时看科幻电影吗?”  他回答:平时工作比较忙,很少看电影。—多么冠冕堂皇的回答啊。  HR总监又问:
袁贵仁部长在最近召开的第十八届美学大会上指出,和谐社会要求人们有一种宽阔、平和的心胸,美育的作用不可或缺。作为中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的地理学科,责无旁贷地承担着美育任务,以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自然是美育的重要源泉。本文以揽括日月星辰、山川地貌等内容的自然地理为例,对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美育作点浅议。    一、秩序与和谐的宇宙美    达·芬奇说过“美是自然的一种作
【摘 要】 构建和谐的英语课堂,主要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设置和谐的教学内容并运用和谐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和谐 英语课堂 构建    和谐是指事物各要素之间协调、有序发展的状态。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共识,和谐思想已是我国各行各业的基本指导思想。当前,我国教育工作者对于构建和谐课堂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但如何把和谐思想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要求、课程目标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顺应这些变化,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变,不仅要启用新教材,改变现在的教学行为,而且还应改变对备课的传统认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备课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只有站在新课程资源等更高的视角去准备教学,才能真正贯彻新课改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促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更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新课程改革中,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措施,使课堂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可喜局面。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形式,使原本“安静”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学生们的合作、探究给沉闷的课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但是,“热闹”之余,我们也不得不反思: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形式主
所谓求异思维,是指面对问题时沿着多方向思考,产生多种设想或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创造性思维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高中生正处于心理、生理发育的黄金时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喜欢猎奇,喜欢幻想,这些都是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求异思维的基础。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培育生态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就要激发学生
当代的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们希望政治老师能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诸如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国际形势的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给他们以信服的解答,希望通过政治课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
一、案例背景    急救的实用技能应该成为当代学生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学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实用技能,这样才能对突发事件进行必要的处理,将事故的伤害程度减少到最小,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处理赢得时间。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情,更让我认识到掌握急救技能的重要。    二、案例描述    那是1996年的初冬,学校出操,学生跑进操场,等队形散开准备做操时,站在我前面的张某还在移动着步子,像是在调整队形,就在他往后
思想品德课堂中的过渡是指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由一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或由这部分教学内容向那部分教学内容的衔接。而过渡这一教学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正好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这个认知过程,给学生以启迪,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进入课堂学习角色,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控制和调节能力,以强化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过渡艺术表现为水到渠成,自然流畅,下一个环节是上一个环节的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历来是让老师和学生感到头疼的一块,老师怕教,学生怕写。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与同行交流,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从信息论来看,作文是一个外界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编码、输出的过程。信息的输入是前提,加工是中介,输出是结果,而这个“信息输入一加工一输出”的过程,全仗主体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离开了主体的主动精神,信息既不能輸入,也不能加工,更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