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急救的实用技能应该成为当代学生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学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实用技能,这样才能对突发事件进行必要的处理,将事故的伤害程度减少到最小,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处理赢得时间。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情,更让我认识到掌握急救技能的重要。
二、案例描述
那是1996年的初冬,学校出操,学生跑进操场,等队形散开准备做操时,站在我前面的张某还在移动着步子,像是在调整队形,就在他往后退的同时,突然步子加快了两步,之后身体就直挺着后倒下来,倒地时能听到后脑着地的沉重声响。我一下子懵了,只见后面的杨东山同学反应很快,快速过去托着他的头帮他掐人中,当时能听到往外出气时“呼噜、呼噜”的声音,显然喉咙里有痰。班主任过来赶紧叫我们把他抬起来,送到几十米外的校门口,我们又找来平板车把他放在上面,一路小跑将他送到了一公里外的镇卫生院,医生观察后并注射了强心针,但那时他的身体已经凉了。就这样,我作为整个事件亲身经历者,目睹了事情发生的整个过程,一个原本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悄悄地离我们而去了。我们很无奈,但又能做什么呢?这位学生,前一天晚上还在跑步锻炼身体,事情的发生是突发的,完全没有一点征兆,但我想还是有可能挽回这位学生的生命的,比如做心脏复苏术,可当时又有谁能想到或者会用这一技术呢?
三、案例评析
通过以上案例,我发现我们在急救技能的应用上存在着下列问题:1.学校缺乏应急预案: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只有在场的班主任提出建议,但未必是最合理、最有效的,尽管老师和学生都主动地帮忙处理问题,但未必能解决问题。2.师生缺乏解决问题的实用技能:首先,遇到事情束手无策,不仅没有具体的行动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缺少相应的急救技能。杨东山同学能及时地采取掐人中的做法是救人的第一步,值得提倡。其次,遇到问题时,没有想到打110或120,而是采取抬抱动作把他送到校门口,直接错过了最佳的挽救时机;最后,没有在最佳的时机采取最佳的措施。
据有关资料介绍,有25%的死亡不是因为绝症或衰老,而是在意外事故、灾害造成的损伤中丧失了现场及时抢救的时机,如果能立即采取现场初级、徒手的心肺复苏术,去除气道异物等急救措施,便会有挽救生命的可能。一般说来,危重病人和意外伤害大都发生在医院外,大多需要就地施救才能奏效,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如小于4分钟,存活率为43%~53%;8分钟时开始心肺复苏,存活率为10%;大于10分钟生还的可能极小,这就需要有第一目击者对患者进行初级救护,为院前急救赢得最佳、最宝贵的时间。提醒注意的是,在进行初级救护的同时,仍然需要向120呼救,因为进一步地抢救和护送还有待专业人员来完成。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第一目击者,因此,大力普及急救知识,培养和训练更多的第一目击者,其意义不言而喻。
四、案例对策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重灾区绵阳市安县一所乡镇小学——桑枣中学,因为比较注重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生存训练,每学期在学校就安排1~2次防灾救生的演习,当地震发生时,学生非常有序地逃离现场,而未使一名学生受伤。而大多数学校平时没有掌握逃生的技能而惊慌失措,从而导致疏散速度慢而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或发生踩踏事件。因此,为避免类似突发事件的发生,学校除了建立应急体系,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处理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实用的技能。
有些知识与技能需要动手操作才能真正掌握,如骨折后的固定、伤员搬运、人工呼吸、意外灾害避险逃生等急救知识,有些内容教师需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行实际的模拟演练效果会更好。1.传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教师利用课堂进行讲解,然后进行实战演练,如外伤的包扎、骨折后的固定、意外伤害避险逃生等较为简单又容易操作的就可以采取先传授再练习的方式掌握;2.专家现场指导,有些医用教具学校不具备,则可以通过校医务室与镇、区卫生院或当地武警官兵联合起来开展活动,将一些教具带到现场让学生亲自尝试演练,如人工呼吸的教具学校一般不具备,将专家请到现场进行手把手的传授,学生更容易接受与掌握。3.利用各种节日开展活动,如可以利用消防日开展活动教会学生正确地使用灭火器灭火。4.集体演练,有些实用技能是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如火灾或地震后的逃离,如果没有经过全体的实战演练很难有秩序地逃离现场,因此这时就需要在学校统一的安排之下有序、快速地撤离,以防止因为拥挤、踩踏而转化为新的伤害事故。辽宁省中小学开学第一课就开展了防火防震的应急避险教育的实战演练,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总之,学校和教师必须对学生掌握一些常用急救技能教学内容引起高度重视;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要把这部分内容纳入必修的教学范畴,认真备课,向学生传授意外伤害与急救技能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真正学有所用,真正减少意外伤害的程度。
(责编 黄春香)
急救的实用技能应该成为当代学生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学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实用技能,这样才能对突发事件进行必要的处理,将事故的伤害程度减少到最小,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处理赢得时间。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情,更让我认识到掌握急救技能的重要。
二、案例描述
那是1996年的初冬,学校出操,学生跑进操场,等队形散开准备做操时,站在我前面的张某还在移动着步子,像是在调整队形,就在他往后退的同时,突然步子加快了两步,之后身体就直挺着后倒下来,倒地时能听到后脑着地的沉重声响。我一下子懵了,只见后面的杨东山同学反应很快,快速过去托着他的头帮他掐人中,当时能听到往外出气时“呼噜、呼噜”的声音,显然喉咙里有痰。班主任过来赶紧叫我们把他抬起来,送到几十米外的校门口,我们又找来平板车把他放在上面,一路小跑将他送到了一公里外的镇卫生院,医生观察后并注射了强心针,但那时他的身体已经凉了。就这样,我作为整个事件亲身经历者,目睹了事情发生的整个过程,一个原本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悄悄地离我们而去了。我们很无奈,但又能做什么呢?这位学生,前一天晚上还在跑步锻炼身体,事情的发生是突发的,完全没有一点征兆,但我想还是有可能挽回这位学生的生命的,比如做心脏复苏术,可当时又有谁能想到或者会用这一技术呢?
三、案例评析
通过以上案例,我发现我们在急救技能的应用上存在着下列问题:1.学校缺乏应急预案: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只有在场的班主任提出建议,但未必是最合理、最有效的,尽管老师和学生都主动地帮忙处理问题,但未必能解决问题。2.师生缺乏解决问题的实用技能:首先,遇到事情束手无策,不仅没有具体的行动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缺少相应的急救技能。杨东山同学能及时地采取掐人中的做法是救人的第一步,值得提倡。其次,遇到问题时,没有想到打110或120,而是采取抬抱动作把他送到校门口,直接错过了最佳的挽救时机;最后,没有在最佳的时机采取最佳的措施。
据有关资料介绍,有25%的死亡不是因为绝症或衰老,而是在意外事故、灾害造成的损伤中丧失了现场及时抢救的时机,如果能立即采取现场初级、徒手的心肺复苏术,去除气道异物等急救措施,便会有挽救生命的可能。一般说来,危重病人和意外伤害大都发生在医院外,大多需要就地施救才能奏效,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如小于4分钟,存活率为43%~53%;8分钟时开始心肺复苏,存活率为10%;大于10分钟生还的可能极小,这就需要有第一目击者对患者进行初级救护,为院前急救赢得最佳、最宝贵的时间。提醒注意的是,在进行初级救护的同时,仍然需要向120呼救,因为进一步地抢救和护送还有待专业人员来完成。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第一目击者,因此,大力普及急救知识,培养和训练更多的第一目击者,其意义不言而喻。
四、案例对策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重灾区绵阳市安县一所乡镇小学——桑枣中学,因为比较注重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生存训练,每学期在学校就安排1~2次防灾救生的演习,当地震发生时,学生非常有序地逃离现场,而未使一名学生受伤。而大多数学校平时没有掌握逃生的技能而惊慌失措,从而导致疏散速度慢而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或发生踩踏事件。因此,为避免类似突发事件的发生,学校除了建立应急体系,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处理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实用的技能。
有些知识与技能需要动手操作才能真正掌握,如骨折后的固定、伤员搬运、人工呼吸、意外灾害避险逃生等急救知识,有些内容教师需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行实际的模拟演练效果会更好。1.传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教师利用课堂进行讲解,然后进行实战演练,如外伤的包扎、骨折后的固定、意外伤害避险逃生等较为简单又容易操作的就可以采取先传授再练习的方式掌握;2.专家现场指导,有些医用教具学校不具备,则可以通过校医务室与镇、区卫生院或当地武警官兵联合起来开展活动,将一些教具带到现场让学生亲自尝试演练,如人工呼吸的教具学校一般不具备,将专家请到现场进行手把手的传授,学生更容易接受与掌握。3.利用各种节日开展活动,如可以利用消防日开展活动教会学生正确地使用灭火器灭火。4.集体演练,有些实用技能是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如火灾或地震后的逃离,如果没有经过全体的实战演练很难有秩序地逃离现场,因此这时就需要在学校统一的安排之下有序、快速地撤离,以防止因为拥挤、踩踏而转化为新的伤害事故。辽宁省中小学开学第一课就开展了防火防震的应急避险教育的实战演练,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总之,学校和教师必须对学生掌握一些常用急救技能教学内容引起高度重视;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要把这部分内容纳入必修的教学范畴,认真备课,向学生传授意外伤害与急救技能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真正学有所用,真正减少意外伤害的程度。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