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哪些既有与新增变量,会对2010年内地电影的发展产生交互影响
平均票价,上升?
去年暑期档,全国10大院线在6、7、8月份的平均票价较2008年同期分别增长了32%、7.1%和25.6%。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一些影院密集的大城市,例如北京,平均票价早在2008年就出现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近两年大城市新建影院的增多和竞争的加剧造成的,尤其是同一商圈内的密集竞争直接导致了该区域平均票价的降低。不过,在单家影院出现观众分流的同时,整个区域电影消费的集群效应更为明显,整体票房也得以继续走高。
2010年,平均票价的走势将受到更多新因素的影响,尤其是3D电影的快速发展。相比传统影院,3D电影的票价普遍远高于目前2D电影30元左右的平均票价,尤其是热门的进口3D大片。例如正在热映的《阿凡达》,其3D版在北京的票价在70元以上,而石景山万达影城的《阿凡达》IMAX 3D版的票价更是高达150元,即使是早场的优惠票也要105元。随着3D电影与影院的进一步普及,可以想见,其对平均票价整体的提升作用将表现得更为明显。
票房上限,票房过6亿影片出现?
电影市场在整体扩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单片票房上限的增长——2002年《英雄》创下的2.5亿元票房纪录保持了4年,直到2006《满城尽戴黄金甲》以2.9亿元再创国产片票房新高。随后,2008年暑期档的《赤壁(上)》与贺岁档的《非诚勿扰》先后突破3亿元。而到了2009年,《泰坦尼克号》在国内保持了12年的3.6亿元票房纪录终于被打破,只是谁也没想到,去年一下子出现了3部票房过4亿元的影片。
现在,没人怀疑《2012》4.6亿元的纪录会被迅速打破,剩下的悬念只是2010年的最卖座影片的票房到底能攀至多高。从2008年《赤壁(上)》的3.2亿元到2009年《2012》的4.6亿元,年度票房冠军的增幅似乎与全国城市电影总票房42.96%的年增长率保持着同步,那么不妨照此大胆猜想:假定内地影市保持既有前进步伐,那么今年极有可能出现单片过6亿元的影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产片阵营中的头号种子还是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毕竟其在题材、品牌等方面均明显胜出一筹,该片也是内地首部将推出IMAX版的国产片。当然,进口片方面也不乏年度票房冠军的有力竞争者,尤其是在票价和反盗版方面更有优势的3D立体大片,例如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目前正以令人惊讶的掘金速度朝着这一目标迅速迈进。
3D,市场大变革?
作为市场大盘新生的增长点,3D立体电影近两年在内地发展很快。2008年秋,国内引进的首部3D电影《地心历险记》以近7000万元的票房初战告捷。在2009年初的《闪电狗》和《怪兽大战外星人》不温不火之后,《飞屋环游记》和《冰河世纪3》的先后热卖使得3D成为了去年暑期档的一大热点。2010年初,《阿凡达》的空前热卖极大推动了3D电影的发展。
在此期间,内地3D银幕数量的增长保持着令人吃惊的增速:《地心历险记》2008年9月首映时只发行了82个拷贝;到去年1月,内地能够放映3D电影的银幕已有200余块;至年底,这一数字超过了800块——事实上,就在《阿凡达》上映前的1个月,国内的3D银幕又增了100余块,这样的增速让来华宣传的卡梅隆都印象深刻。
3D电影的提速还带动了IMAX巨幕电影的发展。由于后者的定位相对高端,加之片源更少,因此其在国内虽起步较早,但始终未能实现商业突破。一般来说,一家IMAX影院每年至少要推出6—7部新片才能保证盈亏平衡。虽然2009年引进的片源已基本达到这个数字,但旗下已有四家IMAX影院的万达院线总经理叶宁仍表示其经营情况仍不够理想。一方面是IMAX的概念在观众中仍需要推广;另一方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IMAX只有与3D立体电影结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阿凡达》就是最好的例子。
2010年,3D影片的内容更为丰富,类型也更为多样——当然其中主要还是进口片。好莱坞在3D方面已蓄谋已久,时下的一线大片基本都配齐了2D、3D和IMAX等各种版本,迪斯尼等公司今年还将有一批纯3D立体影片集中上映,这些影片也很有可能担当今年内地引进片的主力。另一方面,2010年也会有几部国产3D电影与观众见面,例如《苏乞儿》《唐吉可德》《大闹天宫》等等。不过,相比进口片,国产3D电影尚处于试验阶段,很多3D动画甚至是由传统3维作品半路改造而成。在3D领域,国产片在市场上“陪太子读书”的角色或许还得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分账大片,配额变化?
2009年中,中国在WTO知识产权仲裁中败诉,当时外界普遍认为这将影响到内地的电影市场。随后年底的贺岁档史无前例地出现了进口分账大片的身影,而且一下还是两部:打头阵的《2012》已经创造了票房新高,随后上映的《阿凡达》也正在疯狂掘金。
不过在华夏发行公司副总经理刘树森看来,今年的情况有一定的偶然性,“首先传统的贺岁档是从12月份算起的”,因此《2012》不应计算在贺岁档之内。而《阿凡达》的情况则更为特殊:一方面,由于《泰坦尼克号》的巨大成功,詹姆斯·卡梅隆作品在内地被另眼相看。此外,《阿凡达》在3D立体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也是其得以引进的重要因素。
面对进口片“进驻”贺岁档的局面,很多人都在推测,内地引进分账大片既有的20部限额可能会在2010年有所变化。但这一点目前并没有得到中国电影进出口公司等有关各方的回应。中影、华夏等引进片发行方也表示其日常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变化。刘树森则表示,目前关于引进电影的文件及相关规定都没有任何改变。不过,问及2010年进口大片的配额到底是多少,目前各方均讳莫如深。
假如引进大片的数量在2010年,或者是更远的未来会进一步增多的话,那么积极的因素无疑是其能够进一步满足内地观众对于电影多元化的需求。此外,内地的3D银幕数正在快速增长,其背后是投资的增多——投资必然要求回报,而市场回报的保证是要有充足的片源。在国产3D电影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的情况下,进口片无疑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支撑3D市场的主力。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就市场份额而言,近几年国产片几乎已是习惯性地压倒进口片,但随着新变量的加入,以及游戏规则可能出现的变化,国产片乃至整个华语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国产片该如何应对进口片可能出现的“反扑”,并确保自己打下的市场份额?就相关引进政策而言,如何在进一步发挥进口片的市场潜力的同时控制其市场份额,避免国产片受到过分冲击?这些问题都需要有关各方更深入的思考。
当然,假如增加的都是《变形金刚》这样的超级大片,国产片要想不受冲击都难。其实可以考虑某种分而治之的策略:在维持3D大片等内地所缺商业内容引进数量的同时,不妨扩大文艺型电影和非主流商业片的比例。这样一方面能满足观众审美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分化了进口片整体的市场份额。其实近年来在运作相对灵活的买断片方面,已出现了不少很好的尝试。另一方面,新的市场环境似乎也需要较以往更为灵活的进口电影送片、审片程序,这也对相关管理部门、发行各方与海外片方的沟通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华语大片,市场定位进一步内地化?
除了政策性保护,华语片要想保持优势,关键是要自己争气。
国产及合拍的大片无疑是近年来内地电影的市场主力,尤其是古装、动作类型。在2010年,此类作品中再无《赤壁》这样的巨无霸出现,但整体数量明显上升。徐克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袁和平的《苏乞儿》等都具有相当的票房实力,《锦衣卫》则走的是《画皮》式的古装动作+现代情感的路子。2010年还有好几部近来少见的民初功夫片,例如刘伟强的新作《精武风云》,而《叶问2》与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题材趋同,势必出现同台打擂的局面。除了内地和香港的合拍的进一步深入,内地与好莱坞的合拍也有新进展,中影集团与哥伦比亚以及威尔·史密斯合作的《功夫小子》(Karate Kid),即为2010年值得关注的一部影片。
总的来说,由于近两年经济危机和国际形势的影响,合拍大片的制作模式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大的趋势是收缩。
自《英雄》以降的“堆砌模式”在2008年的《赤壁》中达到了顶点,而在随后的华语大片中,千万美元的制作级别已接近顶级配置,影片在创作上也出现了某种文化内向性的趋势。随着这一转型在2009年开始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预见,此类“紧缩式”大片也将在国内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大片的运作是由市场现状决定的。按照华语地区现有的市场规模,投资超过千万美元的电影大都需要海外市场的支持,然而拓展海外市场的难度在不断上升。两集《赤壁》虽然在亚洲创造了2亿美元的惊人票房,但是在亚洲以外,尤其是在欧美,反响却很冷淡。之前其单集版刚刚在北美上映,虽然影片的媒体口碑很出色——烂番茄统计的评论好评度达到83%,几乎与《阿凡达》持平,但影片放映3周以来的票房却只有50余万美元。究其原因,恐怕只能说是北美观众对此类型已热情不再。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危机使得欧美的整个外语片市场都趋于萎缩。在主要买家“荷包”缩水的同时,海外发行的难度与成本不降反升,这就使得大多数买家都倾向于把钱砸在少数几部影片身上。这一点在近年来的AFM和戛纳电影节等全球主要电影市场上都已得到验证。
这就意味着华语大片目前面临的市场战略只能是:最大范围是亚洲,中心战场是华语地区,而其中的核心又是内地。进一步向内地倾斜也是目前规模较大的合拍片的普遍定位。刚刚上映的《十月围城》就是一个例子,无论是题材、明星还是服装设计等细节,这都是一部创作上完全内地化的合拍片。相比之下,传统的“港味”较为浓厚的商业片在内地的表现则继续缓慢下滑,2009年港产片阵容基本只有一部《大内密探零零狗》意外奏凯,被寄予厚望的《窃听风云》《风云2》等片票房最终均未能过亿。2010年的行情恐怕仍将如此。无论是陈木胜的《全城戒备》还是尔冬升暗中打造的《枪王之王》,又或是王晶、杜琪峰等人的新片,在内地的票房如能过5000万元就可称不错。
类型探索,量能大增?
从影片本身看,2009年华语影坛一方面合拍大片规模出现下降,不再有《赤壁》这样的超级制作;另一方面,中等商业制作开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去年的年度票房榜上,各种规模影片的票房层次明显比往年更均衡,影市以往主要靠少数大片驱动的模式多少有所弱化。
在商业类型创作的探索上,本土中小制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相比之下,大片的创作模式则略显僵化。例如内地商业大片的代表人物张艺谋,其2009年的新作《三枪拍案惊奇》,其结果不能说是成功,也不能说是进步。倒是《建国大业》和《非常完美》等几部标准中等制作的成功,为内地电影的类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建国大业》和《非常完美》代表了商业类型探索的两个方向:传统类型的改革与海外类型的引进。
就传统类型的改革而言,除了《建国大业》成功为主流电影找到了市场前景以外,去年的《风声》也值得一提。该片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了近年来颇为火爆的谍战电视剧所打下的创作、观众基础,配之以纯电影化的风格与娴熟的商业化表达,市场大获成功。2010年,本土的题材、类型仍具有进一步开拓的空间:《唐山大地震》是继《集结号》之后,冯小刚在严肃大片领域的又一次尝试。此外,姜文的《让子弹飞》、宁浩的《无人区》、以及高群书的《西风烈》等较为硬派的商业片也在探索新的商业创作思路。
另一方面,根据海外经验,成熟的商业电影市场往往是由家庭及女性观众主导的。这正好是近年来华语电影在类型创作方面的一个软肋。2009年主打都市女性观众的《非常完美》借助了海外的类型风格、元素与制作模式,首次为时尚爱情喜剧这一“钱”途无量的商业类型在内地打响了头炮。该方向在2010年也有延续。特别是华谊与迪斯尼合作的《歌舞青春》。引进海外类型的难度在于如何将其元素、经验融合并适应于本地的文化水土。《非常完美》也证明,这类作品要想成功,制作上的精良更重于创意的出色。
在大片越来越多,中等制作逐步崛起的背景下,内地的低成本电影成为黑马的机会越来越小。2009年,《夜店》《桃花运》等低成本影片只能算是勉强突围。近两年曾偶有惊人反响的动画电影也是一样,《喜洋洋2》能否续写前集的票房传奇还得观望。在低成本电影普遍缺少品牌优势的情况下,能否出现更多根植于本土的新创意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通过单纯复制、模仿取得成功的可能在进一步减小,《十全九美》班底在2009年打造的《熊猫大侠》就是例子。此外,小片若想在市场突围,档期的选择与宣发运作的灵活性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此外,区域合拍的新进展或许能产生一些样式新颖的合拍片。例如随着大陆与台湾在电影合作上的深入,明年有可能会出现更多大陆与台湾合拍的电影开拍甚至上映。例如侯孝贤的武侠新片《聂隐娘》,即将在国内开镜。就市场的实际表现而言,不能指望这些新生力量迅速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从长远来看,一切创作新方向的尝试都有战略意义和长线价值。
内地影市今年另一个看点是国产3D电影。2009年,《乐火男孩》和《齐天大圣前传》在这方面进行了试水。2010年的3D影片有王光利的《胡桃夹子》、阿甘的《唐吉可德》等,3D动画方面也有《大闹天宫》《摇滚藏獒》《麋鹿王》等。不过相比作为直接竞争对手的好莱坞,国产3D影片在成本、技术条件等方面差距明显,项目的开发也比较稚嫩。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还没有大牌导演和大明星涉足国产3D电影,真正“下海”的片子总体仍处于小范围试水阶段,离市场成功还有不少的路要走。
市场秩序,“老问题”能否解决?
市场在高速发展,但一些老问题也在2009年更为突显。例如《阿童木》事件就使得夸大票房的问题被摆上了公共台面。不过,棒子也不能全打在光线影业身上,毕竟电影界在数据披露上素来争议不断,影片预算、票房的夸大一直比较多。但是随着电影业的社会关注度逐渐提高,以及越来越多的电影企业与专业资本扯上关系,这方面的“整风”势在必行。
另外还有档期分布问题。排片和“换档”大战一向是贺岁档的传统,2009年,这种局面进一步加剧。影片档期分布的不合理客观上浪费了优质生产力,例如《风云2》《刺陵》等片,假如选择竞争不那么激烈的档期的话,或许能取得更好的票房成绩。另一方面,由于主要的商业电影都竞相追逐少数所谓的黄金档,导致很多原本市场形势颇为红火的其他时段由于缺少新片而迅速冷却,浪费了不少档期资源。
2010年,随着商业影片的数量增多,彼此之间的档次差距也更为接近,尤其是大片与中等制作之间的界限更为模糊,必将对档期运作管理的规划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之前举办的年度新闻通气会上,电影局局长童刚也重点谈到这个问题。但挑战在于能否以有效的手段避免市场无序以及恶性竞争的进一步恶化。此外,相比行政手段,此类自由竞争所引发的问题似乎也更适合利用市场化的杠杆来进行调节。
上市,谁是下一个华谊?
华谊兄弟的成功上市无疑是2009年电影业最为重要的年度事件之一2010年,很多人都在关心:谁能继华谊之后,跻身IPO俱乐部?
答案恐怕不会太乐观。相比电视、出版等文化行业近期上市热情的高涨,电影业2010年在这方面的变数不大,毕竟够得上上市门槛的企业就那几家。不出意外的话,可能的进展或许还将会发生在民营公司方面,保利博纳、光线传媒等影视企业的上市计划目前都在进展之中。而国有企业盘子大,体制等既有问题比较复杂。因此对于两家国有电影巨头中影、上影的上市,或许还是把目标放在3年内比较现实。
除了谁能下一个上市以外,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华谊上市后的实际表现。2010年,华谊公司将要拿出上市后的第一份成绩单,此前业内外关注的很多问题,如市盈率偏高、流动资金如何使用等都将被摆上台面。上市后的华谊能否应对上市带来的挑战,满足各类投资者的盈利要求,并真正实现企业自身的升级?
从目前看来,华谊在2010年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电影方面,在华谊2010年的4部主要商业作品中,《唐山大地震》目前看来是稳操胜券,《狄仁杰》也有不少胜算,而《全城热恋》和《歌舞青春》则有不少变数;面对影视产业的一些先天特点,例如内容经营欠缺稳定性等等,投资人和资本市场将如何反应等等。
平均票价,上升?
去年暑期档,全国10大院线在6、7、8月份的平均票价较2008年同期分别增长了32%、7.1%和25.6%。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一些影院密集的大城市,例如北京,平均票价早在2008年就出现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近两年大城市新建影院的增多和竞争的加剧造成的,尤其是同一商圈内的密集竞争直接导致了该区域平均票价的降低。不过,在单家影院出现观众分流的同时,整个区域电影消费的集群效应更为明显,整体票房也得以继续走高。
2010年,平均票价的走势将受到更多新因素的影响,尤其是3D电影的快速发展。相比传统影院,3D电影的票价普遍远高于目前2D电影30元左右的平均票价,尤其是热门的进口3D大片。例如正在热映的《阿凡达》,其3D版在北京的票价在70元以上,而石景山万达影城的《阿凡达》IMAX 3D版的票价更是高达150元,即使是早场的优惠票也要105元。随着3D电影与影院的进一步普及,可以想见,其对平均票价整体的提升作用将表现得更为明显。
票房上限,票房过6亿影片出现?
电影市场在整体扩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单片票房上限的增长——2002年《英雄》创下的2.5亿元票房纪录保持了4年,直到2006《满城尽戴黄金甲》以2.9亿元再创国产片票房新高。随后,2008年暑期档的《赤壁(上)》与贺岁档的《非诚勿扰》先后突破3亿元。而到了2009年,《泰坦尼克号》在国内保持了12年的3.6亿元票房纪录终于被打破,只是谁也没想到,去年一下子出现了3部票房过4亿元的影片。
现在,没人怀疑《2012》4.6亿元的纪录会被迅速打破,剩下的悬念只是2010年的最卖座影片的票房到底能攀至多高。从2008年《赤壁(上)》的3.2亿元到2009年《2012》的4.6亿元,年度票房冠军的增幅似乎与全国城市电影总票房42.96%的年增长率保持着同步,那么不妨照此大胆猜想:假定内地影市保持既有前进步伐,那么今年极有可能出现单片过6亿元的影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产片阵营中的头号种子还是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毕竟其在题材、品牌等方面均明显胜出一筹,该片也是内地首部将推出IMAX版的国产片。当然,进口片方面也不乏年度票房冠军的有力竞争者,尤其是在票价和反盗版方面更有优势的3D立体大片,例如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目前正以令人惊讶的掘金速度朝着这一目标迅速迈进。
3D,市场大变革?
作为市场大盘新生的增长点,3D立体电影近两年在内地发展很快。2008年秋,国内引进的首部3D电影《地心历险记》以近7000万元的票房初战告捷。在2009年初的《闪电狗》和《怪兽大战外星人》不温不火之后,《飞屋环游记》和《冰河世纪3》的先后热卖使得3D成为了去年暑期档的一大热点。2010年初,《阿凡达》的空前热卖极大推动了3D电影的发展。
在此期间,内地3D银幕数量的增长保持着令人吃惊的增速:《地心历险记》2008年9月首映时只发行了82个拷贝;到去年1月,内地能够放映3D电影的银幕已有200余块;至年底,这一数字超过了800块——事实上,就在《阿凡达》上映前的1个月,国内的3D银幕又增了100余块,这样的增速让来华宣传的卡梅隆都印象深刻。
3D电影的提速还带动了IMAX巨幕电影的发展。由于后者的定位相对高端,加之片源更少,因此其在国内虽起步较早,但始终未能实现商业突破。一般来说,一家IMAX影院每年至少要推出6—7部新片才能保证盈亏平衡。虽然2009年引进的片源已基本达到这个数字,但旗下已有四家IMAX影院的万达院线总经理叶宁仍表示其经营情况仍不够理想。一方面是IMAX的概念在观众中仍需要推广;另一方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IMAX只有与3D立体电影结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阿凡达》就是最好的例子。
2010年,3D影片的内容更为丰富,类型也更为多样——当然其中主要还是进口片。好莱坞在3D方面已蓄谋已久,时下的一线大片基本都配齐了2D、3D和IMAX等各种版本,迪斯尼等公司今年还将有一批纯3D立体影片集中上映,这些影片也很有可能担当今年内地引进片的主力。另一方面,2010年也会有几部国产3D电影与观众见面,例如《苏乞儿》《唐吉可德》《大闹天宫》等等。不过,相比进口片,国产3D电影尚处于试验阶段,很多3D动画甚至是由传统3维作品半路改造而成。在3D领域,国产片在市场上“陪太子读书”的角色或许还得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分账大片,配额变化?
2009年中,中国在WTO知识产权仲裁中败诉,当时外界普遍认为这将影响到内地的电影市场。随后年底的贺岁档史无前例地出现了进口分账大片的身影,而且一下还是两部:打头阵的《2012》已经创造了票房新高,随后上映的《阿凡达》也正在疯狂掘金。
不过在华夏发行公司副总经理刘树森看来,今年的情况有一定的偶然性,“首先传统的贺岁档是从12月份算起的”,因此《2012》不应计算在贺岁档之内。而《阿凡达》的情况则更为特殊:一方面,由于《泰坦尼克号》的巨大成功,詹姆斯·卡梅隆作品在内地被另眼相看。此外,《阿凡达》在3D立体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也是其得以引进的重要因素。
面对进口片“进驻”贺岁档的局面,很多人都在推测,内地引进分账大片既有的20部限额可能会在2010年有所变化。但这一点目前并没有得到中国电影进出口公司等有关各方的回应。中影、华夏等引进片发行方也表示其日常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变化。刘树森则表示,目前关于引进电影的文件及相关规定都没有任何改变。不过,问及2010年进口大片的配额到底是多少,目前各方均讳莫如深。
假如引进大片的数量在2010年,或者是更远的未来会进一步增多的话,那么积极的因素无疑是其能够进一步满足内地观众对于电影多元化的需求。此外,内地的3D银幕数正在快速增长,其背后是投资的增多——投资必然要求回报,而市场回报的保证是要有充足的片源。在国产3D电影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的情况下,进口片无疑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支撑3D市场的主力。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就市场份额而言,近几年国产片几乎已是习惯性地压倒进口片,但随着新变量的加入,以及游戏规则可能出现的变化,国产片乃至整个华语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国产片该如何应对进口片可能出现的“反扑”,并确保自己打下的市场份额?就相关引进政策而言,如何在进一步发挥进口片的市场潜力的同时控制其市场份额,避免国产片受到过分冲击?这些问题都需要有关各方更深入的思考。
当然,假如增加的都是《变形金刚》这样的超级大片,国产片要想不受冲击都难。其实可以考虑某种分而治之的策略:在维持3D大片等内地所缺商业内容引进数量的同时,不妨扩大文艺型电影和非主流商业片的比例。这样一方面能满足观众审美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分化了进口片整体的市场份额。其实近年来在运作相对灵活的买断片方面,已出现了不少很好的尝试。另一方面,新的市场环境似乎也需要较以往更为灵活的进口电影送片、审片程序,这也对相关管理部门、发行各方与海外片方的沟通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华语大片,市场定位进一步内地化?
除了政策性保护,华语片要想保持优势,关键是要自己争气。
国产及合拍的大片无疑是近年来内地电影的市场主力,尤其是古装、动作类型。在2010年,此类作品中再无《赤壁》这样的巨无霸出现,但整体数量明显上升。徐克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袁和平的《苏乞儿》等都具有相当的票房实力,《锦衣卫》则走的是《画皮》式的古装动作+现代情感的路子。2010年还有好几部近来少见的民初功夫片,例如刘伟强的新作《精武风云》,而《叶问2》与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题材趋同,势必出现同台打擂的局面。除了内地和香港的合拍的进一步深入,内地与好莱坞的合拍也有新进展,中影集团与哥伦比亚以及威尔·史密斯合作的《功夫小子》(Karate Kid),即为2010年值得关注的一部影片。
总的来说,由于近两年经济危机和国际形势的影响,合拍大片的制作模式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大的趋势是收缩。
自《英雄》以降的“堆砌模式”在2008年的《赤壁》中达到了顶点,而在随后的华语大片中,千万美元的制作级别已接近顶级配置,影片在创作上也出现了某种文化内向性的趋势。随着这一转型在2009年开始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预见,此类“紧缩式”大片也将在国内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大片的运作是由市场现状决定的。按照华语地区现有的市场规模,投资超过千万美元的电影大都需要海外市场的支持,然而拓展海外市场的难度在不断上升。两集《赤壁》虽然在亚洲创造了2亿美元的惊人票房,但是在亚洲以外,尤其是在欧美,反响却很冷淡。之前其单集版刚刚在北美上映,虽然影片的媒体口碑很出色——烂番茄统计的评论好评度达到83%,几乎与《阿凡达》持平,但影片放映3周以来的票房却只有50余万美元。究其原因,恐怕只能说是北美观众对此类型已热情不再。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危机使得欧美的整个外语片市场都趋于萎缩。在主要买家“荷包”缩水的同时,海外发行的难度与成本不降反升,这就使得大多数买家都倾向于把钱砸在少数几部影片身上。这一点在近年来的AFM和戛纳电影节等全球主要电影市场上都已得到验证。
这就意味着华语大片目前面临的市场战略只能是:最大范围是亚洲,中心战场是华语地区,而其中的核心又是内地。进一步向内地倾斜也是目前规模较大的合拍片的普遍定位。刚刚上映的《十月围城》就是一个例子,无论是题材、明星还是服装设计等细节,这都是一部创作上完全内地化的合拍片。相比之下,传统的“港味”较为浓厚的商业片在内地的表现则继续缓慢下滑,2009年港产片阵容基本只有一部《大内密探零零狗》意外奏凯,被寄予厚望的《窃听风云》《风云2》等片票房最终均未能过亿。2010年的行情恐怕仍将如此。无论是陈木胜的《全城戒备》还是尔冬升暗中打造的《枪王之王》,又或是王晶、杜琪峰等人的新片,在内地的票房如能过5000万元就可称不错。
类型探索,量能大增?
从影片本身看,2009年华语影坛一方面合拍大片规模出现下降,不再有《赤壁》这样的超级制作;另一方面,中等商业制作开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去年的年度票房榜上,各种规模影片的票房层次明显比往年更均衡,影市以往主要靠少数大片驱动的模式多少有所弱化。
在商业类型创作的探索上,本土中小制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相比之下,大片的创作模式则略显僵化。例如内地商业大片的代表人物张艺谋,其2009年的新作《三枪拍案惊奇》,其结果不能说是成功,也不能说是进步。倒是《建国大业》和《非常完美》等几部标准中等制作的成功,为内地电影的类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建国大业》和《非常完美》代表了商业类型探索的两个方向:传统类型的改革与海外类型的引进。
就传统类型的改革而言,除了《建国大业》成功为主流电影找到了市场前景以外,去年的《风声》也值得一提。该片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了近年来颇为火爆的谍战电视剧所打下的创作、观众基础,配之以纯电影化的风格与娴熟的商业化表达,市场大获成功。2010年,本土的题材、类型仍具有进一步开拓的空间:《唐山大地震》是继《集结号》之后,冯小刚在严肃大片领域的又一次尝试。此外,姜文的《让子弹飞》、宁浩的《无人区》、以及高群书的《西风烈》等较为硬派的商业片也在探索新的商业创作思路。
另一方面,根据海外经验,成熟的商业电影市场往往是由家庭及女性观众主导的。这正好是近年来华语电影在类型创作方面的一个软肋。2009年主打都市女性观众的《非常完美》借助了海外的类型风格、元素与制作模式,首次为时尚爱情喜剧这一“钱”途无量的商业类型在内地打响了头炮。该方向在2010年也有延续。特别是华谊与迪斯尼合作的《歌舞青春》。引进海外类型的难度在于如何将其元素、经验融合并适应于本地的文化水土。《非常完美》也证明,这类作品要想成功,制作上的精良更重于创意的出色。
在大片越来越多,中等制作逐步崛起的背景下,内地的低成本电影成为黑马的机会越来越小。2009年,《夜店》《桃花运》等低成本影片只能算是勉强突围。近两年曾偶有惊人反响的动画电影也是一样,《喜洋洋2》能否续写前集的票房传奇还得观望。在低成本电影普遍缺少品牌优势的情况下,能否出现更多根植于本土的新创意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通过单纯复制、模仿取得成功的可能在进一步减小,《十全九美》班底在2009年打造的《熊猫大侠》就是例子。此外,小片若想在市场突围,档期的选择与宣发运作的灵活性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此外,区域合拍的新进展或许能产生一些样式新颖的合拍片。例如随着大陆与台湾在电影合作上的深入,明年有可能会出现更多大陆与台湾合拍的电影开拍甚至上映。例如侯孝贤的武侠新片《聂隐娘》,即将在国内开镜。就市场的实际表现而言,不能指望这些新生力量迅速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从长远来看,一切创作新方向的尝试都有战略意义和长线价值。
内地影市今年另一个看点是国产3D电影。2009年,《乐火男孩》和《齐天大圣前传》在这方面进行了试水。2010年的3D影片有王光利的《胡桃夹子》、阿甘的《唐吉可德》等,3D动画方面也有《大闹天宫》《摇滚藏獒》《麋鹿王》等。不过相比作为直接竞争对手的好莱坞,国产3D影片在成本、技术条件等方面差距明显,项目的开发也比较稚嫩。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还没有大牌导演和大明星涉足国产3D电影,真正“下海”的片子总体仍处于小范围试水阶段,离市场成功还有不少的路要走。
市场秩序,“老问题”能否解决?
市场在高速发展,但一些老问题也在2009年更为突显。例如《阿童木》事件就使得夸大票房的问题被摆上了公共台面。不过,棒子也不能全打在光线影业身上,毕竟电影界在数据披露上素来争议不断,影片预算、票房的夸大一直比较多。但是随着电影业的社会关注度逐渐提高,以及越来越多的电影企业与专业资本扯上关系,这方面的“整风”势在必行。
另外还有档期分布问题。排片和“换档”大战一向是贺岁档的传统,2009年,这种局面进一步加剧。影片档期分布的不合理客观上浪费了优质生产力,例如《风云2》《刺陵》等片,假如选择竞争不那么激烈的档期的话,或许能取得更好的票房成绩。另一方面,由于主要的商业电影都竞相追逐少数所谓的黄金档,导致很多原本市场形势颇为红火的其他时段由于缺少新片而迅速冷却,浪费了不少档期资源。
2010年,随着商业影片的数量增多,彼此之间的档次差距也更为接近,尤其是大片与中等制作之间的界限更为模糊,必将对档期运作管理的规划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之前举办的年度新闻通气会上,电影局局长童刚也重点谈到这个问题。但挑战在于能否以有效的手段避免市场无序以及恶性竞争的进一步恶化。此外,相比行政手段,此类自由竞争所引发的问题似乎也更适合利用市场化的杠杆来进行调节。
上市,谁是下一个华谊?
华谊兄弟的成功上市无疑是2009年电影业最为重要的年度事件之一2010年,很多人都在关心:谁能继华谊之后,跻身IPO俱乐部?
答案恐怕不会太乐观。相比电视、出版等文化行业近期上市热情的高涨,电影业2010年在这方面的变数不大,毕竟够得上上市门槛的企业就那几家。不出意外的话,可能的进展或许还将会发生在民营公司方面,保利博纳、光线传媒等影视企业的上市计划目前都在进展之中。而国有企业盘子大,体制等既有问题比较复杂。因此对于两家国有电影巨头中影、上影的上市,或许还是把目标放在3年内比较现实。
除了谁能下一个上市以外,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华谊上市后的实际表现。2010年,华谊公司将要拿出上市后的第一份成绩单,此前业内外关注的很多问题,如市盈率偏高、流动资金如何使用等都将被摆上台面。上市后的华谊能否应对上市带来的挑战,满足各类投资者的盈利要求,并真正实现企业自身的升级?
从目前看来,华谊在2010年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电影方面,在华谊2010年的4部主要商业作品中,《唐山大地震》目前看来是稳操胜券,《狄仁杰》也有不少胜算,而《全城热恋》和《歌舞青春》则有不少变数;面对影视产业的一些先天特点,例如内容经营欠缺稳定性等等,投资人和资本市场将如何反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