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内地开设西藏班的学校,教学主体是藏族学生,这些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和接受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本校地处南通地区,藏族学生和内地生相比数学成绩有很大的差距.那么,面向这些学生的学习实际,我们的数学教学策略应如何把握呢?本文就课前准备和渗透美育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精心备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地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是凭空产生的,尤其是对于感到陌生、无从下手的情况,学生的探究欲望处于较低水平,难言主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备课和情境设计.在备课时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
有效教学离不开好的情境.借助丰富的、多样化的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具体做法如下:
(1)提高情境创设的多样化.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情境让学生感觉枯燥.我们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应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收集与数学概念相关的图片、影像资料,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知识的呈现和内容设计应尽可能地注重趣味性,有趣的事物总是能吸引人的注意力的。备课时要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将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知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态,借此让学生感觉亲近,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2.教材与学情相结合
教材和学生是构成有效教学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因子.对于教师而言,教材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但是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我们在备课时必须站在学生的视角,用学生的思维进行学习和研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读与分析,结合对学生学情的调查,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数学方法出发,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思维障碍,哪些障碍学生自己能够克服,这些内容在教学设计上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其成就动机,提升数学学习自信心;哪些障碍学生无法逾越,无法逾越的障碍如何突破?这些内容要科学地处理好引导与帮扶的力度,重在引导学生自悟,切忌全盘灌输,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教材和学生学情分析为基础,设置“三维目标”和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的人文素养、数学素养和价值观均能得到发展.教学实践表明,藏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运演能力和计算能力差异较大.所以,在教学的起点设计上一定降低,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被带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之中,循序渐进地获得发展.
3.精选例题、习题
概念的习得如果不经历一个应用的过程是难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牛顿也曾说过:“在数学中,例子比法则更重要.”要想丰富学生的数学认知和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必须精心选择例题和习题.对于例题和习题的选择必须从藏族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难度要科学控制,难度过大,学生耗时、耗力不得其解,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丧失数学学习兴趣;如果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则学生不需要积极思考就能完成,其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发展.笔者认为,例题和习题的设计除了要紧扣教学重点内容、紧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外,还要有可塑性、发展性,通过问题的变式处理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复杂、更深刻的情境之中,并在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获得认知和能力的发展.
二、渗透美育,推动学生数学学习持久发展
数学之美,美在内涵,引导学生获得审视数学美的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感受数学之美不应该仅仅由教师去展示,应该更多地由学生自己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感悟、去发掘,通过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将数学学习活动打造成富有美感的智力活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注重数学学习材料趣味性,借此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愉悦的感受,进一步推动学习向良性方向发展,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思维和审美修养均获得有效的提升.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我们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树立审美理想,而这一切都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尊重其个性和兴趣爱好;另外一方面我们应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魅力,通过数学的形态美、简洁美、逻辑美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撞针,引起共鸣,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之美,进而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严密的推理,在知识讲解中配以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图形等给学生展示数学之美,在数学问题情境的呈现上,通过思维情境的创设,将数学的简单、和谐、统一、严谨、对称、奇异等具有美感的知识渗透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之中,提升学生发现美、审视美的意识和能力,继而发掘和欣赏生活中美的元素,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
(责任编辑黄桂坚)
一、精心备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地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是凭空产生的,尤其是对于感到陌生、无从下手的情况,学生的探究欲望处于较低水平,难言主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备课和情境设计.在备课时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
有效教学离不开好的情境.借助丰富的、多样化的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具体做法如下:
(1)提高情境创设的多样化.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情境让学生感觉枯燥.我们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应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收集与数学概念相关的图片、影像资料,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知识的呈现和内容设计应尽可能地注重趣味性,有趣的事物总是能吸引人的注意力的。备课时要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将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知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态,借此让学生感觉亲近,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2.教材与学情相结合
教材和学生是构成有效教学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因子.对于教师而言,教材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但是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我们在备课时必须站在学生的视角,用学生的思维进行学习和研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读与分析,结合对学生学情的调查,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数学方法出发,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思维障碍,哪些障碍学生自己能够克服,这些内容在教学设计上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其成就动机,提升数学学习自信心;哪些障碍学生无法逾越,无法逾越的障碍如何突破?这些内容要科学地处理好引导与帮扶的力度,重在引导学生自悟,切忌全盘灌输,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教材和学生学情分析为基础,设置“三维目标”和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的人文素养、数学素养和价值观均能得到发展.教学实践表明,藏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运演能力和计算能力差异较大.所以,在教学的起点设计上一定降低,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被带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之中,循序渐进地获得发展.
3.精选例题、习题
概念的习得如果不经历一个应用的过程是难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牛顿也曾说过:“在数学中,例子比法则更重要.”要想丰富学生的数学认知和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必须精心选择例题和习题.对于例题和习题的选择必须从藏族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难度要科学控制,难度过大,学生耗时、耗力不得其解,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丧失数学学习兴趣;如果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则学生不需要积极思考就能完成,其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发展.笔者认为,例题和习题的设计除了要紧扣教学重点内容、紧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外,还要有可塑性、发展性,通过问题的变式处理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复杂、更深刻的情境之中,并在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获得认知和能力的发展.
二、渗透美育,推动学生数学学习持久发展
数学之美,美在内涵,引导学生获得审视数学美的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感受数学之美不应该仅仅由教师去展示,应该更多地由学生自己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感悟、去发掘,通过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将数学学习活动打造成富有美感的智力活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注重数学学习材料趣味性,借此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愉悦的感受,进一步推动学习向良性方向发展,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思维和审美修养均获得有效的提升.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我们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树立审美理想,而这一切都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尊重其个性和兴趣爱好;另外一方面我们应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魅力,通过数学的形态美、简洁美、逻辑美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撞针,引起共鸣,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之美,进而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严密的推理,在知识讲解中配以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图形等给学生展示数学之美,在数学问题情境的呈现上,通过思维情境的创设,将数学的简单、和谐、统一、严谨、对称、奇异等具有美感的知识渗透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之中,提升学生发现美、审视美的意识和能力,继而发掘和欣赏生活中美的元素,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
(责任编辑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