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概念以及计算的教学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切入学生的兴奋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实施课改以来,我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实现“数学生活化”的教学。
一、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吸引学生自主探究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建立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即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克和千克”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克”和“千克”比较抽象,但由于农村小学生从小受家人的影响,对“斤”和“两”有了一定的体验,于是,在教学“克”和“千克”之前,先从学生熟悉的“斤”和“两”入手,通过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感受10克、500克、1000克等,进一步知道“一斤=500克”。在教学“克”和“千克”的关系时,教师可称一粒重1克的大豆,然后问学生1000克大豆需多少粒,生说1000粒,让学生在你脑海中建立1克和1000克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出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二、数学公式的教学,要有“现实性与趣味性”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与运用往往都是被动的去接受,至于对公式的形成过程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材设计是老师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几对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自己拼,从中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学生不问为什么准备的是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这样会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准备好几张长方形的纸,用剪刀随便剪去一个角,看看能发现什么,这样肯定会有学生沿着对角线剪开,出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这时对有这种剪法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直角三角形面积的关系。再用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出现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或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最后讨论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亲历计算过程的教学,要创设生活情景
《数学课程标准》在具体教学目标的阐述中多次提到,“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才能使学生尝试到成功与失败,使他们从中积累经验,并能运用这些经验有效地去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本身的抽象性,逻辑性较强,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把枯燥的计算变的生动活泼,轻松愉快。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中,由实物展示2整箱苹果各20个,第三箱8个,让学生从中取出38个,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取的方法。一种先取一整箱20个,再取出第三箱的8个,最后从另一箱取10个 (20+8+10=38)。一种先取两整箱40个,再从中拿出2个,还剩38个(40-2=38)。通过交流学生赞成后一种,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学到了知识。
四、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實际
解决问题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些数学问题远离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小学生感性认识比较强,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自然没有信心,缺乏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教师在设计题目时,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内容贴近学生身边感兴趣的生活实际。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通过先让学生随家长到超市、商店购物,调查所购商品的打折情况,货比三家,选择最佳购物方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参与度,又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再比如教学“利息”时,我选择了这样一道例题来导入新课:吴老师把500元钱存入银行,一种是存两年期,年利率是4.50%,另一种是先存一年,年利率是3.87%,第一年到期时把本金和利息取出来和在一起,再存入一年。请问选择哪一种办法得到的税后利息多一些?这样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关于利息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家长来设计存款的最佳方案,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就感,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走教学生活化道路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景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一、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吸引学生自主探究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建立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即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克和千克”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克”和“千克”比较抽象,但由于农村小学生从小受家人的影响,对“斤”和“两”有了一定的体验,于是,在教学“克”和“千克”之前,先从学生熟悉的“斤”和“两”入手,通过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感受10克、500克、1000克等,进一步知道“一斤=500克”。在教学“克”和“千克”的关系时,教师可称一粒重1克的大豆,然后问学生1000克大豆需多少粒,生说1000粒,让学生在你脑海中建立1克和1000克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出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二、数学公式的教学,要有“现实性与趣味性”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与运用往往都是被动的去接受,至于对公式的形成过程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材设计是老师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几对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自己拼,从中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学生不问为什么准备的是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这样会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准备好几张长方形的纸,用剪刀随便剪去一个角,看看能发现什么,这样肯定会有学生沿着对角线剪开,出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这时对有这种剪法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直角三角形面积的关系。再用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出现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或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最后讨论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亲历计算过程的教学,要创设生活情景
《数学课程标准》在具体教学目标的阐述中多次提到,“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才能使学生尝试到成功与失败,使他们从中积累经验,并能运用这些经验有效地去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本身的抽象性,逻辑性较强,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把枯燥的计算变的生动活泼,轻松愉快。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中,由实物展示2整箱苹果各20个,第三箱8个,让学生从中取出38个,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取的方法。一种先取一整箱20个,再取出第三箱的8个,最后从另一箱取10个 (20+8+10=38)。一种先取两整箱40个,再从中拿出2个,还剩38个(40-2=38)。通过交流学生赞成后一种,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学到了知识。
四、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實际
解决问题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些数学问题远离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小学生感性认识比较强,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自然没有信心,缺乏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教师在设计题目时,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内容贴近学生身边感兴趣的生活实际。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通过先让学生随家长到超市、商店购物,调查所购商品的打折情况,货比三家,选择最佳购物方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参与度,又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再比如教学“利息”时,我选择了这样一道例题来导入新课:吴老师把500元钱存入银行,一种是存两年期,年利率是4.50%,另一种是先存一年,年利率是3.87%,第一年到期时把本金和利息取出来和在一起,再存入一年。请问选择哪一种办法得到的税后利息多一些?这样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关于利息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家长来设计存款的最佳方案,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就感,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走教学生活化道路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景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