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我国各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不尽统一, 调整机制存在严重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应根据三个参照标准,坚持适度原则,公平原则;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制定“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政策方针,建立法制化的、正常的、合理的、科学的退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与方案。
【关键词】科学合理;养老金;调整机制
“十二五”时期是建国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保障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结果。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待遇调整机制却并未正常化、合理化、科学化的建立起来。我国目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机制存在严重的问题和不足。
这主要体现在:1、目前各省基本养老金政策制度不尽统一,使得各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增长幅度不同,导致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省际间的不平衡。没有一个单独的调整办法;无全国性具体制度,只确定了框架性原则。没有建立在科学调整的基础上。并未充分考虑经济增长、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实际情况,未充分考虑对在职人员的就业、生活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有按退休时间调的,有按参加工作时间调的,也有按缴费年限和养老金水平调的。2、正常调整机制尚未建立。由于缺少理论支撑,对调整依据、调整方式、资金来源、特殊问题处理等缺乏系统的制度安排。政策随意性较大,常常是依据国家甚或地方政府的临时性决策进行调整,连贯性不强。3、愈来愈低的养老金平均替代率势必造成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与在岗职工工资差距逐年加大。养老金替代率是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参数之一,它最根本的含义是基于职业收入的退休后收入在多大程度上能替代退休前的工作收入。从目前来看,应当尽快建立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使参保缴费、退休待遇计算、待遇调整、风险应对等运行环节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能反映多种因素的可控性实施平台,在此平台上设计出一个与经济发展、工资增长、物价水平相关联的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与调整速率。
首先应设置具体操作的参照标准。世界各国养老金调整主要有三个参照指标:一是物价变动指数,主要是消费者价格指数;二是工资增长率指数;三是综合物价变动和实际工资增长率两种因素指数。单纯根据物价涨幅调整,退休者仅能维持退休初期的生活水平,无法提高。单纯参照工资增长率,若工资涨幅高于物价涨幅,政府支付的养老金将大大增加,给在职者带来沉重负担。若物价涨幅高于工资涨幅,那养老金就跟不上价格增长。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曾带领课题组,深入研究“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他认为第三种参照指标更适合中国国情。当地基础养老金如果是省级统筹,就以该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做参照;如果是市级统筹,就以该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做参照。再以物价增长率达到一定具体比例,来作为调整养老金的参照标准。既能使已退休者的养老金避免由于通货膨胀贬值,也可以同在职者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在确定调整参照系后确定调整要坚持原则。
首先要坚持适度原则。调整幅度应综合考虑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和物价上涨等因素,以充分发挥基本养老金对退休人员生活的补偿性作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定时期内工资增长率较高。因此,年度调整的幅度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的差距不应过大,否则企业退休人员的相对生活水平将逐年降低。又必须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政府财力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进行调整。特别要考虑到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背景。
其次是要坚持公平原则。近年来,国家调整办法对特殊人群进行倾斜调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此类人群的养老保障水平,但也难以避免地引发群体之间的攀比现象。在今后养老金调整时,既要执行国家对特殊人群的倾斜政策,又要维护养老保险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基本原则。
政策制定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优质高效服务,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形成基本完备的养老保险调整制度,比较健全的管理服务体系,并稳步推进。推进制度建设,整合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和经办管理资源,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建立有效的养老保险调整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差距。加强社会保障管理与监督,严格基金监管,维护基金安全。加快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步伐。
同时还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为主,兼顾效率。首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则应首先注重公平。养老保险遵循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基本原则,也应适当体现效率,即缴费工资高、缴费年限长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幅度也相对较高,促进参保人?多缴费、长缴费。另一方面,养老金调整要能够体现对低收入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政策倾斜。在具体的调整方式上,可以采取定额调整与定比调整相结合的办法。其中,定额调整主要体现公平原则,对企业退休人员按照统一的标准加发;定比部分体现效率原则,向缴费年限长、缴费基数高的退休人员适当倾斜。定额调整部分所占的比例应当高于定比调整部分,体现向公平的倾斜。还要处理好养老金调整与人口老龄化的关系。我国人口老龄化发生早、总量大、速度快,人口老龄化必然对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支付能力提出严峻挑战。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金的调整一要考虑到基金的长期平衡,处理好当前与未来之间的关系。二要留出资金用于做实个人账户,积累部分资金,以满足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需要。
实际运行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实际,考虑通过设定相关参数指标,建立一套基本养老金待遇的自动调整机制,使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随着相关参数指标的变化自动调整,从而有效地避免目前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在时间、频率方面的非制度性,以及在调整政策上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养老金自动调整机制与参数主要考虑:参照指标;启动机制;调整频率;调整比例;调整基数。通过对各省市或全国相关经济统计指标与调研数据的综合权衡分析,可分别确定上述各参数在调整机制中权重,制定具体的模型与方法。
基本养老金是退休人员晚年生活的物质保障,属于国民经济收入再分配的范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建立法制化的正常调整机制,为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建立设计与运行提供法律保障,并用制度和法律的形式明确固定下来。做到调整范围统一,调整幅度统一,调整办法统一。通过建立制度化的调整机制,确保企业退休人员群体共享社会改革发展成果。贯彻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使我们的养老金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同步。因此,注重养老金科学调整机制的建设,使给付水平随着在职职工的工资及实际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长,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化而相应浮动。建立一个正常的、合理的、科学的退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与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合理;养老金;调整机制
“十二五”时期是建国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保障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结果。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待遇调整机制却并未正常化、合理化、科学化的建立起来。我国目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机制存在严重的问题和不足。
这主要体现在:1、目前各省基本养老金政策制度不尽统一,使得各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增长幅度不同,导致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省际间的不平衡。没有一个单独的调整办法;无全国性具体制度,只确定了框架性原则。没有建立在科学调整的基础上。并未充分考虑经济增长、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实际情况,未充分考虑对在职人员的就业、生活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有按退休时间调的,有按参加工作时间调的,也有按缴费年限和养老金水平调的。2、正常调整机制尚未建立。由于缺少理论支撑,对调整依据、调整方式、资金来源、特殊问题处理等缺乏系统的制度安排。政策随意性较大,常常是依据国家甚或地方政府的临时性决策进行调整,连贯性不强。3、愈来愈低的养老金平均替代率势必造成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与在岗职工工资差距逐年加大。养老金替代率是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参数之一,它最根本的含义是基于职业收入的退休后收入在多大程度上能替代退休前的工作收入。从目前来看,应当尽快建立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使参保缴费、退休待遇计算、待遇调整、风险应对等运行环节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能反映多种因素的可控性实施平台,在此平台上设计出一个与经济发展、工资增长、物价水平相关联的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与调整速率。
首先应设置具体操作的参照标准。世界各国养老金调整主要有三个参照指标:一是物价变动指数,主要是消费者价格指数;二是工资增长率指数;三是综合物价变动和实际工资增长率两种因素指数。单纯根据物价涨幅调整,退休者仅能维持退休初期的生活水平,无法提高。单纯参照工资增长率,若工资涨幅高于物价涨幅,政府支付的养老金将大大增加,给在职者带来沉重负担。若物价涨幅高于工资涨幅,那养老金就跟不上价格增长。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曾带领课题组,深入研究“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他认为第三种参照指标更适合中国国情。当地基础养老金如果是省级统筹,就以该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做参照;如果是市级统筹,就以该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做参照。再以物价增长率达到一定具体比例,来作为调整养老金的参照标准。既能使已退休者的养老金避免由于通货膨胀贬值,也可以同在职者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在确定调整参照系后确定调整要坚持原则。
首先要坚持适度原则。调整幅度应综合考虑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和物价上涨等因素,以充分发挥基本养老金对退休人员生活的补偿性作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定时期内工资增长率较高。因此,年度调整的幅度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的差距不应过大,否则企业退休人员的相对生活水平将逐年降低。又必须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政府财力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进行调整。特别要考虑到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背景。
其次是要坚持公平原则。近年来,国家调整办法对特殊人群进行倾斜调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此类人群的养老保障水平,但也难以避免地引发群体之间的攀比现象。在今后养老金调整时,既要执行国家对特殊人群的倾斜政策,又要维护养老保险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基本原则。
政策制定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优质高效服务,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形成基本完备的养老保险调整制度,比较健全的管理服务体系,并稳步推进。推进制度建设,整合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和经办管理资源,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建立有效的养老保险调整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差距。加强社会保障管理与监督,严格基金监管,维护基金安全。加快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步伐。
同时还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为主,兼顾效率。首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则应首先注重公平。养老保险遵循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基本原则,也应适当体现效率,即缴费工资高、缴费年限长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幅度也相对较高,促进参保人?多缴费、长缴费。另一方面,养老金调整要能够体现对低收入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政策倾斜。在具体的调整方式上,可以采取定额调整与定比调整相结合的办法。其中,定额调整主要体现公平原则,对企业退休人员按照统一的标准加发;定比部分体现效率原则,向缴费年限长、缴费基数高的退休人员适当倾斜。定额调整部分所占的比例应当高于定比调整部分,体现向公平的倾斜。还要处理好养老金调整与人口老龄化的关系。我国人口老龄化发生早、总量大、速度快,人口老龄化必然对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支付能力提出严峻挑战。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金的调整一要考虑到基金的长期平衡,处理好当前与未来之间的关系。二要留出资金用于做实个人账户,积累部分资金,以满足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需要。
实际运行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实际,考虑通过设定相关参数指标,建立一套基本养老金待遇的自动调整机制,使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随着相关参数指标的变化自动调整,从而有效地避免目前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在时间、频率方面的非制度性,以及在调整政策上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养老金自动调整机制与参数主要考虑:参照指标;启动机制;调整频率;调整比例;调整基数。通过对各省市或全国相关经济统计指标与调研数据的综合权衡分析,可分别确定上述各参数在调整机制中权重,制定具体的模型与方法。
基本养老金是退休人员晚年生活的物质保障,属于国民经济收入再分配的范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建立法制化的正常调整机制,为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建立设计与运行提供法律保障,并用制度和法律的形式明确固定下来。做到调整范围统一,调整幅度统一,调整办法统一。通过建立制度化的调整机制,确保企业退休人员群体共享社会改革发展成果。贯彻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使我们的养老金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同步。因此,注重养老金科学调整机制的建设,使给付水平随着在职职工的工资及实际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长,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化而相应浮动。建立一个正常的、合理的、科学的退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与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