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出来的大师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h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天,子贡说,孔夫子讲授的诗书礼乐的知识,我们所有人都能听得到,也可以学得懂,但是他讲的人性和天道,我们听不到,也学不到。
  这几句话说,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孔夫子讲的诗书礼乐,我们从别处也可以学得到,但他讲的人性、天道,在别处听不到;第二种,孔夫子讲的诗书礼乐,我们都能听得到,但是他内证的人性和天道,我们听不到。这就说明孔夫子必然有他独有的东西。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很少说人性和天道。人性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性。孔夫子老是讲人情,为什么呢?因为孔夫子是結合日常生活谈大道,他不会离开日常生活讲一些玄学的东西。像子贡这些比较亲近的弟子,也很少听到孔夫子随随便便谈玄说空,所以孔夫子的道不离日常生活,他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地表达自己的某些观点。这就是我经常说的,大师是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
  《论语》是中国文化中非常独特的一部经典,它比较贴近世俗生活,所以北宋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黑格尔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家,而中国有思想家,哲学家有体系性的表达。他有他的标准和道理。但是,中国有中国人的哲学。中国人的哲学不离日常生活,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从孔夫子时代就开始了,即便是后来的禅宗文化,从《六祖坛经》中可以看出,它仍然是不离日常生活。这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伟大的教育家,其原因就在于,他从具体的言行入手阐述大的道理。这是孔子教学的特点。孔子的作品中蕴含了深刻的道,但我们很少看到大段大段关于道的描述,他都是根据对方的根器说不同的内容,这叫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从不把一种理念或思想教条化,而是在活泼泼的生活中,让学生去体悟。所以,孔子的学生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带出来的,他不是靠死记硬背出来的。只要是带出来的学生,都是道的精神的载体。后来,儒家诞生了一大批经世致用之才,他们都是国家之栋梁,如王安石等,这就为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体制提供了人才保障。比如,“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就是说,子路知道一件事情之后,他一定要去做。如果做不到的时候,他唯恐知道第二件事情。这就是孔夫子所倡导的,要把知道的东西用于日常行为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果做不到,就是不知。言必行,行必果。所以,三思而后行,这是子路的特点。可见,子路是孔子非常喜爱的弟子。
  有位朋友说,现在中医的这种培养模式,如果不进行修身和实践的话,很容易变成中医的掘墓人。他说中医不可能像西医那样大批量地培养出大师来。为什么?中医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大堆的教条和标准。他需要老师手把手地带出来,带着他在日常生活中“望闻问切”,必须进行生命的实践和训练。所以,从张仲景开始到今天,每一代的中医就那么几个,不会太多,就因为带学生比教学生更高一筹,也是最难的,毕竟要改变他的心和生活方式。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像孔子带弟子那样,在衣食住行中,带着孩子一起实践,不要怕麻烦。所以,我身边的志愿者,我都是带着他们做,以直播或别的形式带着他们,有时候会表扬他们,有时候会训斥他们,其目的就是,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大道。虽然带学生,也确实耗费了我很多生命,但看到学生一天天进步,一天天成长,我心中也是很宽慰的。那么,我们要在日常行为中体现我们的智慧和精神,让自己成长为道的载体。
  当我们仔细梳理儒家经典的时候,就会发现,早期的儒家,很少有大部头的专著,不像基督教文化那样,有很多的大部头著作。除了朱熹时期出现过大部头著作外,其他时候很少有,像王阳明的《传习录》,也是在日常生活中说道。这也就是我常说的大师是带出来的重要原因,它必须要有传承,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不过,到了新儒家开始,这种局面变了,出现了很多大部头,但争议多,因为内证的部分,似乎不够。
  在这个时代,孔夫子的这种教学方式当然很好,但我们还需要另外一种东西,就是理论的体系性。这也就是我写《雪漠心学概论》的原因。因为它符合我们当下的生活和时代。我把传统的经典时代化、与时俱进化、实事求是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大的体系性的创造和构建,于是就构成了雪漠心学。
  在这个时代,文化的体系性很重要,这需要我们高度地提炼和融合。因为当代与孔夫子时代不一样。在孔夫子时代,以及后来的两千多年中,一代一代的儒生,用全部的生命去体悟《论语》,这样的事情在今天是很难发生的。为什么?因为大量的爆炸式的信息席卷而来,让我们目不暇接,无法辨别和取舍。尤其是来自西方的诸多强势文化,它已经不会给我们慢慢体悟的时间了。这时候,我们需要双管齐下,既要有体系性理论的构建,同时又要有生活化的表达。所以,现在对道的体悟,要靠生活来体悟,要靠日常行为来体悟,然后把这种体悟到的文化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这样慢慢地我们就受益了。
  选自《爱不落下》
其他文献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的一个农场里,有一个农场主为了方便拴牛,在庄园的一棵榆树上箍了一个铁圈。随着榆树的长大,铁圈慢慢嵌进了树身,榆树的表皮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痕。有一年,当地发生了一种奇怪的植物真菌疫病,方圆几十公里的榆树全部死亡,唯独那颗箍了铁圈的榆树存活了下来。  为什么这棵榆树能幸存呢?植物学家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组织人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原来是那个给榆树带来伤痕的铁圈拯救了它。榆树从锈蚀的
不同的茶类特征不一样,好茶的标准不能一概而论。一杯好茶的背后,从茶树种植、茶青采摘、茶叶制作、茶叶冲泡……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  那么我们在品茶的时候,尤其是一些没喝过的种类的茶,有没有什么通用的标准去判断这个茶好还是不好呢?没错,好茶的确是有通用的标准,“汤色通透明亮”是最直观判断是否是好茶的标准。不管茶汤是红、绿、黑、白、黄,关键要“透亮”,汤色透亮除了让人赏心悦目外,还说明:制茶工艺优良,
我对话语的警觉是在十几年前产生的。那是在我从医的第三年,也就是我医生生涯的最后一年,那个夏天伤寒病大流行。为了追踪传染源,我在整整一个酷热难当的夏天里,与所有的伤寒病人谈话,可是我仍然没有寻找到传染源。有一天我突然醒悟了,我发现找不到传染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所有病人的主诉都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撒谎的人在人群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是人们不用撒谎,他们的话语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巨大的不真实,在这个不真实的话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   假如你问我心目中中文流行音乐史最经典的歌词段落,这四行歌词会是我心目中愿意列为经典的例子,这是罗大佑在1983年发表的《亚细亚的孤儿》。   1983年,罗大佑出版了第二张个人专辑《未来的主人翁》,《亚细亚的孤儿》这首歌,当时是放在A面第二首。   《亚细亚的孤儿》这个歌名并不是罗大佑发
我的家乡在湖南小城耒阳,借着上学读书的机会,我慢慢走出家乡,来到越来越大的城市,再后来站上讲台,走到普法的舞台前。大学、硕士、博士、教师,我的职业生涯和学校分不开,职业道路相对比较平稳,但也有各种挑战与挫折,所幸的是在人生很多重要的关头,我始终觉得都有贵人相助。  我在大学期间不是学霸,成绩只是勉强中游。大学六级考试的时候,我的女朋友(也是我现在的妻子)的成绩足足是我的两倍!我觉得既丢脸又羞愧,在
笑和哭很相似。它们常常由相同的原因引起,大都是对挫折和疲惫的反应。虽然二者看起来和听起来差不多,并且具有许多相同的功能。一个重要的差别使笑比哭的作用更大,不过在讨论这个重要差别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笑和哭之间的联系。很多喜剧素材源自于悲剧。有诗人写道:一件能使你大笑的事,也能使你流泪。我们常常发现一个人大笑时流出了眼泪,而且在大哭一场后会大笑。甚至连笑和哭的面部表情也十分相似,有时我们很难分清楚一个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他的人苦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看得重要。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居然成为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就因为有一部分人要亏人自肥。再比方生死,这又是多么简单的事,无量数
人活着总要对得起这一天三顿饭,而我只会画画和写点东西。对我来说,写东西是比较快活的,快活的基础是好多朋友喜欢看我写的东西。至于画画,我的朋友也喜欢,但画画更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卖钱,卖了钱可以请朋友吃饭,可以玩,但画画没有写文章这么让我开心。我的每一张画都是带着遗憾完成的。画完一张画,发现问题了,告诉自己下张要注意,但到了下张画,又有其他遗憾,所以画画是一辈子在遗憾的过程。常有人说我画风多变,因为我没
在来北大之前,我在中学里是有性格缺陷的人,我口拙,比较木讷,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就打人,上学书包里随时揣着板砖和钢筋条,暴力成瘾。我考上北大都是非常意外的事情,因为我是背着打群架各种处分上的北大,属于边缘小城的暴力团体里的不善沟通交际的人。当时有一种智力上的自负,因为读过一些书,我比较喜欢偷图书馆的书,小城市图书馆的书被我成麻袋地偷回来。但读的小说比较多,像加西亚·马尔克斯、略萨、约瑟夫·海勒等等,
《水浒传》里,有银子,有制钱:少华山三杰,华阴县对付不了,出三千贯钱赏钱;鲁达打死了郑屠,悬赏一千贯;林冲买一把宝刀,讨价还价压到一千贯;杨志卖宝刀,要价三千贯;最有名的,便是生辰纲,十万贯金珠宝贝。这到底多少钱?曾有许多位,根据米价之类,还原过北宋年间一贯钱的购买力。但一来当时经济不算稳定,购买力大波浮动;二来《水浒传》毕竟小说,还和北宋隔了二百年,有点年代感。真照方抓药,不一定好。不如直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