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但是其语言、内容与现代人的语言习惯、生活内容有较大的距离,加之现代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很难静下心来品读古典诗歌。可是古典诗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怎能让它淹没在浮躁的尘世、横流的物欲中呢?新课标大力倡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把诗歌鉴赏视为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要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高中教师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以高中三年为期,有计划,艺术、合理地引导学生走好高中诗歌鉴赏之路。
一、高一阶段,提高兴趣,了解诗歌特点。
对不喜欢诗歌读不懂诗歌的高一新生来说,提高学习诗歌的兴趣是关键的第一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1.重视诵读。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切入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的确,学生通过诵读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增强理解,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有时,教师一次深情的示范性诵读就能改变学生对诗歌厌烦的态度。有时,伴着一段温和意境的音乐,学生用和谐自然、悦耳动听的声音将诗文的情调与情思完美展现,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感觉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合作朗诵,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2.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中学生都很喜欢流行歌曲,对歌词过耳不忘。其实古典诗歌中有很多也是歌词,只不过是诗人所处那个时代的歌词。许多流行歌曲的歌词意境优美,与古典诗歌的内容、技法都有相通之处。我在进行诗歌教学时,经常引入流行歌曲的歌词,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析流行歌词的技法、情感,再与古典诗歌比较,寻找共同之处,消除学生学习诗歌的畏难情绪,拉近学生与古典诗歌的距离。比如,柳永的《雨霖铃》描写了恋人分别时的难分难舍,上片通过长亭、寒蝉、骤雨、兰舟等意象渲染了离别时的感伤。下片虚写,设想分别后的情景,再次表现对恋人的依恋,不忍分别。周杰伦的《青花瓷》则通过烟雨、炊烟、芭蕉、门环等意象描摹了一个烟雨凄迷的江南小镇,江南小镇的一位女子婉约、秀丽、素雅,一如美丽的青花瓷,与“我”邂逅却分离,从此“我”陷入漫长的思念与等待之中。通过比较联系,学生兴味盎然,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情感技法,感受到了诗歌的无穷魅力。
高中教材的诗歌编排也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由现代诗歌过渡到古典诗歌。很多学生喜欢写现代诗,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并予以指导。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地灌输效果来得强。教师可以在作文课上读学生的优秀习作,也可以向校刊或报社投稿。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高二阶段,积累知识,掌握鉴赏诗歌的流程、方法。
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熟悉、了解甚至喜爱古典诗歌。在此基础上,以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为例,引导学生积累掌握有关诗歌鉴赏的系统知识,启发学生体会思考如何鉴赏诗歌。比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一般要先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这就叫“知人论世”。反复诵读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描述的画面内容,这叫审视意象,掌握言内意。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挖掘诗歌内涵,这叫把握意境,掌握言外意。教师反复示范,学生自然就能熟知并运用鉴赏诗歌的流程和方法了。还要鼓励学生收集掌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敏感性,甚至形成“套板反应”。如“月亮”代表着乡愁、别情;浮萍、浮云代表漂泊无依,等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归纳古代诗歌常见的流派,作品中抒发的情感,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比如高适、王昌龄、岑参等边塞诗人在作品中常常抒发征人思乡或渴望建功立业或对战争的厌弃等情感。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常在作品中歌咏自然景物,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思想。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掌握这些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术语,学生就能准确规范的组织语言,对于提高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很有意义。
三、高三阶段,专题复习,整合提高,掌握诗歌的解题技巧。
新课程高考考纲对诗歌鉴赏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围绕考纲,考查题型主要分为六种:(1)分析意象类;(2)分析意境类;(3)分析主旨类;(4)表达技巧类;(5)语言炼字类;(6)分析诗眼类。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回答这些题型的步骤、模式。如炼字类题型,答题模式是:①指出该字;②指出该字在句中的语表意和语里意;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情感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还要通过适量的练习检测寻找学生答题时的薄弱环节、知识漏洞,并把这些作为教学重点。
经过高一、高二的知识积累,很多学生在审题时细心巧妙,能够敏锐地捕捉题目所流露的信息,指导答题,提高答题准确率,如咀嚼诗题、关注作者、利用注释。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因此,赏诗要先赏题,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蕴含许多重要信息。诗题可以揭示诗歌内容,可以表露诗人心绪,可以展示诗人创作思路。关注作者和注释就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法——知人论世,很多高考题是名家作品,注释也往往是交待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的。掌握了这些具体的解题技巧,无疑会事半功倍,提高答题准确率。
当然,以上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只是每个学年有相对突出的教学特点而已。
参考文献:
[1]李昌煜.高中语文改革中的诗歌教学.吉林教育,2009,(10):73-74.
[2]罗健红.谈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9,(2):26-27.
一、高一阶段,提高兴趣,了解诗歌特点。
对不喜欢诗歌读不懂诗歌的高一新生来说,提高学习诗歌的兴趣是关键的第一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1.重视诵读。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切入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的确,学生通过诵读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增强理解,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有时,教师一次深情的示范性诵读就能改变学生对诗歌厌烦的态度。有时,伴着一段温和意境的音乐,学生用和谐自然、悦耳动听的声音将诗文的情调与情思完美展现,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感觉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合作朗诵,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2.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中学生都很喜欢流行歌曲,对歌词过耳不忘。其实古典诗歌中有很多也是歌词,只不过是诗人所处那个时代的歌词。许多流行歌曲的歌词意境优美,与古典诗歌的内容、技法都有相通之处。我在进行诗歌教学时,经常引入流行歌曲的歌词,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析流行歌词的技法、情感,再与古典诗歌比较,寻找共同之处,消除学生学习诗歌的畏难情绪,拉近学生与古典诗歌的距离。比如,柳永的《雨霖铃》描写了恋人分别时的难分难舍,上片通过长亭、寒蝉、骤雨、兰舟等意象渲染了离别时的感伤。下片虚写,设想分别后的情景,再次表现对恋人的依恋,不忍分别。周杰伦的《青花瓷》则通过烟雨、炊烟、芭蕉、门环等意象描摹了一个烟雨凄迷的江南小镇,江南小镇的一位女子婉约、秀丽、素雅,一如美丽的青花瓷,与“我”邂逅却分离,从此“我”陷入漫长的思念与等待之中。通过比较联系,学生兴味盎然,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情感技法,感受到了诗歌的无穷魅力。
高中教材的诗歌编排也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由现代诗歌过渡到古典诗歌。很多学生喜欢写现代诗,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并予以指导。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地灌输效果来得强。教师可以在作文课上读学生的优秀习作,也可以向校刊或报社投稿。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高二阶段,积累知识,掌握鉴赏诗歌的流程、方法。
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熟悉、了解甚至喜爱古典诗歌。在此基础上,以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为例,引导学生积累掌握有关诗歌鉴赏的系统知识,启发学生体会思考如何鉴赏诗歌。比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一般要先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这就叫“知人论世”。反复诵读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描述的画面内容,这叫审视意象,掌握言内意。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挖掘诗歌内涵,这叫把握意境,掌握言外意。教师反复示范,学生自然就能熟知并运用鉴赏诗歌的流程和方法了。还要鼓励学生收集掌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敏感性,甚至形成“套板反应”。如“月亮”代表着乡愁、别情;浮萍、浮云代表漂泊无依,等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归纳古代诗歌常见的流派,作品中抒发的情感,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比如高适、王昌龄、岑参等边塞诗人在作品中常常抒发征人思乡或渴望建功立业或对战争的厌弃等情感。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常在作品中歌咏自然景物,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思想。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掌握这些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术语,学生就能准确规范的组织语言,对于提高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很有意义。
三、高三阶段,专题复习,整合提高,掌握诗歌的解题技巧。
新课程高考考纲对诗歌鉴赏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围绕考纲,考查题型主要分为六种:(1)分析意象类;(2)分析意境类;(3)分析主旨类;(4)表达技巧类;(5)语言炼字类;(6)分析诗眼类。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回答这些题型的步骤、模式。如炼字类题型,答题模式是:①指出该字;②指出该字在句中的语表意和语里意;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情感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还要通过适量的练习检测寻找学生答题时的薄弱环节、知识漏洞,并把这些作为教学重点。
经过高一、高二的知识积累,很多学生在审题时细心巧妙,能够敏锐地捕捉题目所流露的信息,指导答题,提高答题准确率,如咀嚼诗题、关注作者、利用注释。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因此,赏诗要先赏题,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蕴含许多重要信息。诗题可以揭示诗歌内容,可以表露诗人心绪,可以展示诗人创作思路。关注作者和注释就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法——知人论世,很多高考题是名家作品,注释也往往是交待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的。掌握了这些具体的解题技巧,无疑会事半功倍,提高答题准确率。
当然,以上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只是每个学年有相对突出的教学特点而已。
参考文献:
[1]李昌煜.高中语文改革中的诗歌教学.吉林教育,2009,(10):73-74.
[2]罗健红.谈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9,(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