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三角对话”在英国巴斯大学口笔译专业口译教学中的应用,并结合我国口译教学现状探讨了如何将“三角对话”应用于国内比较常见的口译课程——“商务谈判口译”中。
关键词: “三角对话” “商务谈判口译” 应用 口笔译专业 教学模式
一、“三角对话”的概念
西方学者R.Bruce W.Anderson从社会学分析的角度将口译定义为“Three-party Interaction”,指的是双语译员为两个单语客户的交流起着重要媒介作用的过程。之后这种口译被称为“对话口译”(Dialogue Interpreting),与人们所说的“联络口译”(Liaison Interpreting)同义(Franz,2004)。
国内最早提出“三角对话翻译”训练方法的是仲伟合,他在2001年发表于《中国翻译》的文章《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中指出:“口译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训练方法应以实践为主。口译课堂应气氛紧张,有实际口译现场的压力感。因此,教师应多动脑筋,把口译课堂设计得像口译现场。如在做连续传译训练时,可以设计‘三角对话翻译’(Three-Cornered Dialogue Interpreting)、模拟领导人会见、模拟商务会谈等。”(仲伟合,2001)
二、英国巴斯大学口笔译专业中“三角对话”教学方法的应用
1.主要应用课程
“三角对话”教学方法主要应用于巴斯大学口笔译专业的“公共服务口译”(Public Service Interpreting)和“商务谈判口译”(Business Interpreting)这两门课程。在“公共服务口译”课堂练习中,由于学生对该口译类型的应用场合(法庭、医院、移民局、海关等)缺乏了解,交际双方由教师来扮演,学生只担任译员;或者由教师根据口译真实场景设计好交际对话语言,然后由学生表演交际双方。在第二种情况下,不论是扮演交际双方的学生还是担任译员的学生,遇到的情况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需要较高的口译现场应对水平。巴斯大学应用“三角对话”教学方法的另一门口译课程是“商务谈判口译”,教师设计不同的谈判“情景”,学生根据要求自主设计谈判角色和内容。两者对比来说,由于“公共服务口译”实际上是移民国家帮助新移民更好地融入新社会的一种服务,而且大多数西方国家拥有大量移民,社会福利完善,需要“公共服务口译”译员的机会较多,因此笔者认为巴斯大学的“公共服务口译”课程对欧语组的学生或毕业后在西方国家工作的学生用处更大(巴斯口笔译专业共有3个组别:欧语组、日语组和汉语组)。就我国的情况来看,“商务谈判口译”的应用范围更广,学生毕业后能够学以致用,当前国内提供口译教学的大学一般也都设有类似课程,因此笔者将主要探讨在“商务谈判口译”课程中如何应用“三角对话”教学方法。
2.“情景”中的“三角对话”
巴斯大学“商务谈判口译”课程的主要部分是模拟“三角对话”,即商务谈判中的中方代表 译员 外方代表,译员可能由中方雇用,也可能由外方雇用。教师事先提供谈判“情景”,学生有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准备。在准备“谈判”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对“谈判主题”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到谈判起来或翻译起来显得很“专业”。每节课程的最后都由精通双语的教师进行讲评,这样所有参与的学生都可以提高中英文语言应用水平,掌握不同专题的术语和专业知识,同时还能够了解一定的谈判策略,提高口译技巧的应用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口译技能的目的。
巴斯大学口笔译专业中文组2006—2007学年上学期“商务谈判口译”的主题包括旅游业、制造业(服装、隐型眼镜、鸡尾酒、保健治疗椅、汽车撕贴客、圣诞拉炮等)、文化业(对外汉语教师输出、中国文化节筹办)和体育业等。以下是其中一个主题的“情景”要求:
Scenario
The British Side:British Design Company Elle Ltd.;The Chinese Side:China KK Fashion
Time:Late Afternoon;Place:Head Office of Elle,Bristol
Purpose of Meeting:To discuss locating a new European fashion design center somewhere in the UK for the Chinese company,which is expanding its operation.KK wants to set up a cooperative partnership with Elle Ltd. For:
To gain a foothold in Europe.
To use Elle as a regular supplier of designs for the Chinese market,at a heavily discounted rate.
To receive training in CAD (Computer-Aided Design),an area in which Elle leads the field,so allowing the Chinese to develop their own design base.
To produce fashion clothes under the Elle brand.
从以上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巴斯大学“商务谈判口译”的题材广泛、实用,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又给学生非常大的发挥空间。
三、应用“三角对话”方法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我国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口译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口译人才的主要方式,也是传授口译技能最基本的形式。目前国内的口译课堂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传统口译教学、主题式口译教学和技能化口译教学。
传统口译教学是指“教师 学生 教材/磁带/录像带 粉笔”,一般由教师自己朗读材料或放磁带。这样的方式不能模拟真实的口译“情景”,课堂训练与真实口译需要相脱节;另外,这种教学实际上是在训练学生进行问答式的机械翻译,无法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更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马继红,2003)。
主题式口译教学是以专题为主线设计口译课,技能的训练穿插在各个专题材料的练习中。这种模式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口译技巧和能力的训练。换句话说,学生可能能够较好地应付练习过的专题,而面对没有接触过的专题或“情景”,就会缺乏应用口译技能加以应对的能力。
技能化口译教学注重训练口译技巧、教授职业准则,并辅助以语言训练、知识习得、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等。这种模式强调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及口译技巧的有机结合。正如仲伟合指出的,译员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个版块组成:“语言知识版块、百科知识版块、技能版块。”(仲伟合,2003)
“三角对话”方法属于最后一种模式:技能化口译教学,其训练目的和效果符合译员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论是代表中方的学生还是代表外方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训练积累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要想做好口译工作,译员不仅仅需要具备语言知识和口译技巧,更需要永远保持“好奇心”和“终身学习”的精神,努力把自己训练成“通才”。除了专业知识的积累,双方代表在“三角对话”中都锻炼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是代表“外方”的学生需要多在语言的使用上下一些工夫,尽量使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法。担任译员的学生更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他需要了解双方的立场和情况,清楚专业词汇和表达法,否则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译入语“听不懂”或译出语“说不出”的情况。相比之下,译员的准备工作应该更加充分、面面俱到。另外,在“谈判”之前,译员不允许与双方代表讨论“谈判”内容,这样在未知的情况下进行口译,更增添了口译训练所必需的现场实效性。综合来看,“三角对话”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的口译技能及口译现场应对能力的有效方式,是符合我国口译课程的性质和培养要求的训练方法。
四、“三角对话”方法如何适应我国口译教学现状
“三角对话”方法在国内的口译教学中应用时,仍然存在实施上的难点和重点,需要任课教师予以重视、勤于思考,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加以解决。以下是在现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笔者想到的几个问题。
首先,我国本科教学班型较大,一般都在24—30人左右,如何安排“三角对话”中的角色就是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专题中担任“谈判”的双方更换频繁,则必然造成“谈判”内容的不统一,所以应该保证一个专题中的“谈判”双方不变,但每方可由多人组成(3—5人),每人担任不同角色(总经理、技术总监、财务总监等)。这里教师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谈判越“陌生”、越“出人意料”、需要学生译员现场反应的机会越多,暴露的问题也就越多,则训练的效果越好。除了担任“谈判”双方的两组学生外,其余的学生可以轮流担任译员。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每次课程录像,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后根据录像进行讲评,学生也可以课后观看录像,找出自己应该改进的地方。
其次,“三角对话”方法应用在巴斯大学“商务谈判口译”的教学中,其学生主体为优秀的大学英语本科毕业生、英语及其他专业的硕士毕业生或已有口译经验的从业人员,他们的英文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即便如此,在学期后半段的课程中,“外方代表”都是由同为巴斯大学口笔译专业学生、其他语组中母语为英语的学生担任,考试时的“外方代表”由母语为英语的专业人士担任,使“即席效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由于巴斯大学的学生身处英语环境,这是他们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对比来看,国内的“商务谈判口译”课程一般开设在英语专业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的英语整体来说没有达到足够的水平,如果整个学期的课程全部由中国学生担任“外方代表”则弊大于利。首先,学生的英语不地道,则翻译错误莫不如不练;另外,缺少了“实战”的感觉,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学期初期由中国学生担任“外方代表”,让大家对这种教学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教师需要对担任“外方代表”的学生予以一定的指导,给他们的语言运用把关。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可以邀请外国留学生或外教担任“外方代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紧张的“现场感”。
最后,说到邀请母语为英语的人士参与“谈判”,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另外一个教学难点,就是这种“实战性”教学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语言水平有非常高的要求。这种“仿真”教学在课堂操作上不可预料的因素太多,等于说教师每堂课面临的都是“口译实战”。这种教学方法带给教师巨大的挑战,可是如果连教师都适应不了这种真实的口译现场压力,又怎么能够期望学生可以从容应对呢?要正确应对这个挑战,需要任课教师多参与口译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双语水平,同时还要调整好心态,不怕犯错误,虚心学习,与学生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Pochhacker,Franz.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2004.
[2]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2):30-33.
[3]马继红.口译课堂教学策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43-46.
[4]仲伟合.译员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63-65.
关键词: “三角对话” “商务谈判口译” 应用 口笔译专业 教学模式
一、“三角对话”的概念
西方学者R.Bruce W.Anderson从社会学分析的角度将口译定义为“Three-party Interaction”,指的是双语译员为两个单语客户的交流起着重要媒介作用的过程。之后这种口译被称为“对话口译”(Dialogue Interpreting),与人们所说的“联络口译”(Liaison Interpreting)同义(Franz,2004)。
国内最早提出“三角对话翻译”训练方法的是仲伟合,他在2001年发表于《中国翻译》的文章《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中指出:“口译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训练方法应以实践为主。口译课堂应气氛紧张,有实际口译现场的压力感。因此,教师应多动脑筋,把口译课堂设计得像口译现场。如在做连续传译训练时,可以设计‘三角对话翻译’(Three-Cornered Dialogue Interpreting)、模拟领导人会见、模拟商务会谈等。”(仲伟合,2001)
二、英国巴斯大学口笔译专业中“三角对话”教学方法的应用
1.主要应用课程
“三角对话”教学方法主要应用于巴斯大学口笔译专业的“公共服务口译”(Public Service Interpreting)和“商务谈判口译”(Business Interpreting)这两门课程。在“公共服务口译”课堂练习中,由于学生对该口译类型的应用场合(法庭、医院、移民局、海关等)缺乏了解,交际双方由教师来扮演,学生只担任译员;或者由教师根据口译真实场景设计好交际对话语言,然后由学生表演交际双方。在第二种情况下,不论是扮演交际双方的学生还是担任译员的学生,遇到的情况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需要较高的口译现场应对水平。巴斯大学应用“三角对话”教学方法的另一门口译课程是“商务谈判口译”,教师设计不同的谈判“情景”,学生根据要求自主设计谈判角色和内容。两者对比来说,由于“公共服务口译”实际上是移民国家帮助新移民更好地融入新社会的一种服务,而且大多数西方国家拥有大量移民,社会福利完善,需要“公共服务口译”译员的机会较多,因此笔者认为巴斯大学的“公共服务口译”课程对欧语组的学生或毕业后在西方国家工作的学生用处更大(巴斯口笔译专业共有3个组别:欧语组、日语组和汉语组)。就我国的情况来看,“商务谈判口译”的应用范围更广,学生毕业后能够学以致用,当前国内提供口译教学的大学一般也都设有类似课程,因此笔者将主要探讨在“商务谈判口译”课程中如何应用“三角对话”教学方法。
2.“情景”中的“三角对话”
巴斯大学“商务谈判口译”课程的主要部分是模拟“三角对话”,即商务谈判中的中方代表 译员 外方代表,译员可能由中方雇用,也可能由外方雇用。教师事先提供谈判“情景”,学生有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准备。在准备“谈判”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对“谈判主题”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到谈判起来或翻译起来显得很“专业”。每节课程的最后都由精通双语的教师进行讲评,这样所有参与的学生都可以提高中英文语言应用水平,掌握不同专题的术语和专业知识,同时还能够了解一定的谈判策略,提高口译技巧的应用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口译技能的目的。
巴斯大学口笔译专业中文组2006—2007学年上学期“商务谈判口译”的主题包括旅游业、制造业(服装、隐型眼镜、鸡尾酒、保健治疗椅、汽车撕贴客、圣诞拉炮等)、文化业(对外汉语教师输出、中国文化节筹办)和体育业等。以下是其中一个主题的“情景”要求:
Scenario
The British Side:British Design Company Elle Ltd.;The Chinese Side:China KK Fashion
Time:Late Afternoon;Place:Head Office of Elle,Bristol
Purpose of Meeting:To discuss locating a new European fashion design center somewhere in the UK for the Chinese company,which is expanding its operation.KK wants to set up a cooperative partnership with Elle Ltd. For:
To gain a foothold in Europe.
To use Elle as a regular supplier of designs for the Chinese market,at a heavily discounted rate.
To receive training in CAD (Computer-Aided Design),an area in which Elle leads the field,so allowing the Chinese to develop their own design base.
To produce fashion clothes under the Elle brand.
从以上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巴斯大学“商务谈判口译”的题材广泛、实用,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又给学生非常大的发挥空间。
三、应用“三角对话”方法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我国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口译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口译人才的主要方式,也是传授口译技能最基本的形式。目前国内的口译课堂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传统口译教学、主题式口译教学和技能化口译教学。
传统口译教学是指“教师 学生 教材/磁带/录像带 粉笔”,一般由教师自己朗读材料或放磁带。这样的方式不能模拟真实的口译“情景”,课堂训练与真实口译需要相脱节;另外,这种教学实际上是在训练学生进行问答式的机械翻译,无法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更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马继红,2003)。
主题式口译教学是以专题为主线设计口译课,技能的训练穿插在各个专题材料的练习中。这种模式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口译技巧和能力的训练。换句话说,学生可能能够较好地应付练习过的专题,而面对没有接触过的专题或“情景”,就会缺乏应用口译技能加以应对的能力。
技能化口译教学注重训练口译技巧、教授职业准则,并辅助以语言训练、知识习得、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等。这种模式强调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及口译技巧的有机结合。正如仲伟合指出的,译员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个版块组成:“语言知识版块、百科知识版块、技能版块。”(仲伟合,2003)
“三角对话”方法属于最后一种模式:技能化口译教学,其训练目的和效果符合译员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论是代表中方的学生还是代表外方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训练积累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要想做好口译工作,译员不仅仅需要具备语言知识和口译技巧,更需要永远保持“好奇心”和“终身学习”的精神,努力把自己训练成“通才”。除了专业知识的积累,双方代表在“三角对话”中都锻炼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是代表“外方”的学生需要多在语言的使用上下一些工夫,尽量使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法。担任译员的学生更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他需要了解双方的立场和情况,清楚专业词汇和表达法,否则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译入语“听不懂”或译出语“说不出”的情况。相比之下,译员的准备工作应该更加充分、面面俱到。另外,在“谈判”之前,译员不允许与双方代表讨论“谈判”内容,这样在未知的情况下进行口译,更增添了口译训练所必需的现场实效性。综合来看,“三角对话”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的口译技能及口译现场应对能力的有效方式,是符合我国口译课程的性质和培养要求的训练方法。
四、“三角对话”方法如何适应我国口译教学现状
“三角对话”方法在国内的口译教学中应用时,仍然存在实施上的难点和重点,需要任课教师予以重视、勤于思考,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加以解决。以下是在现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笔者想到的几个问题。
首先,我国本科教学班型较大,一般都在24—30人左右,如何安排“三角对话”中的角色就是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专题中担任“谈判”的双方更换频繁,则必然造成“谈判”内容的不统一,所以应该保证一个专题中的“谈判”双方不变,但每方可由多人组成(3—5人),每人担任不同角色(总经理、技术总监、财务总监等)。这里教师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谈判越“陌生”、越“出人意料”、需要学生译员现场反应的机会越多,暴露的问题也就越多,则训练的效果越好。除了担任“谈判”双方的两组学生外,其余的学生可以轮流担任译员。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每次课程录像,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后根据录像进行讲评,学生也可以课后观看录像,找出自己应该改进的地方。
其次,“三角对话”方法应用在巴斯大学“商务谈判口译”的教学中,其学生主体为优秀的大学英语本科毕业生、英语及其他专业的硕士毕业生或已有口译经验的从业人员,他们的英文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即便如此,在学期后半段的课程中,“外方代表”都是由同为巴斯大学口笔译专业学生、其他语组中母语为英语的学生担任,考试时的“外方代表”由母语为英语的专业人士担任,使“即席效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由于巴斯大学的学生身处英语环境,这是他们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对比来看,国内的“商务谈判口译”课程一般开设在英语专业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的英语整体来说没有达到足够的水平,如果整个学期的课程全部由中国学生担任“外方代表”则弊大于利。首先,学生的英语不地道,则翻译错误莫不如不练;另外,缺少了“实战”的感觉,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学期初期由中国学生担任“外方代表”,让大家对这种教学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教师需要对担任“外方代表”的学生予以一定的指导,给他们的语言运用把关。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可以邀请外国留学生或外教担任“外方代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紧张的“现场感”。
最后,说到邀请母语为英语的人士参与“谈判”,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另外一个教学难点,就是这种“实战性”教学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语言水平有非常高的要求。这种“仿真”教学在课堂操作上不可预料的因素太多,等于说教师每堂课面临的都是“口译实战”。这种教学方法带给教师巨大的挑战,可是如果连教师都适应不了这种真实的口译现场压力,又怎么能够期望学生可以从容应对呢?要正确应对这个挑战,需要任课教师多参与口译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双语水平,同时还要调整好心态,不怕犯错误,虚心学习,与学生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Pochhacker,Franz.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2004.
[2]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2):30-33.
[3]马继红.口译课堂教学策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43-46.
[4]仲伟合.译员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