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堂上要找准教学点,在保持学生学习愿望的同时,激励和唤醒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情和激情,让学生把学习语言作为自己的内在动力,成为他们时刻需要的一种习惯。那么,阅读课上究竟该如何带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呢?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坚实可依的“落脚点”。
一、抓住“理解起点”学习语用
我这里所提到的“理解起点”指的是学生在准备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理解水平和阅读期待。以下以苏教版三下《剪枝的学问》为例谈谈如何利用学生的“理解起点”开展实际教学。
(一)抓词质疑,产生期待
我在上课时请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并指导学生要抓关键词才能概括得准确,学生自然就找到了这些表示心理活动的词。之后学生对这些词提出疑问:为什么“满怀好奇”?为什么“一脸疑惑”?“将信将疑”中,为什么“信”,又为什么“疑”?“又惊又喜”中“惊”的是什么,“喜”的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想象说话
我牢牢抓住这一“起点”,引导他们从“生疑”到“释疑”,成为一个个探究者。课堂上,学生通过圈画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思考交流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在交流时,我引导他们走进人物的内心进行想象说话——想象作者心里在想什么。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这些表示心理活动的词所蕴含着的丰富内涵。
(三)深入读悟,感知用意
在此基础上,我指导学生将作者的心理变化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读中感悟之后我总结说:“读书要读到心理活动,理解才能比较深入;自己在写文章时,也要去写心理活动,这样别人读了才能理解得深入。”
二、捉住“语言趣点”学习语用
阅读课上,我们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品读语句,捕捉其中的趣味。教师应着重将师生对话现场置于学生阅读期待的视野之内,激发学生获取语言主观感受的兴趣,让学生更真实地学习语言,用趣味性打开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扇门”。
(一)关注特殊化的词句样式,细读“妙趣横生”的语言现象
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环境描写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园子中一切的自由自在,紧紧抓住了这一个“就”字,抓住了文中反反复复相似的句式,让学生在和自己一起读的情感体悟基础上进行思考——为什么用上这个“就”字就自由,没用上就不那么自由,并在学生感悟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园子里还有什么,并练说:“( )了,就像( )似的。( )愿意( )就( )。”这将“自由”,引向一个更深更广的领域。
(二)关注陌生化的标点使用,细读“不合常理”的语言现象
再如,我曾经听到过一节人教版五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课。在这篇课文中有这样的描写:“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可以发现这里的“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三个词语间不用顿号,也不用逗号,而是用上了三个句号,这是学生易于发现的不合常理的“语言趣点”。细细一想,这里用句号表示等的时间很长,从而突出“我”焦急等待的心情。三个句号与后边的“还”字连起来,会让学生们产生无限遐想,这个“陌生化”标点符号的特殊作用在此发挥到了极致。
三、扣住“表达特点”学习语用
既然是“学习”,我认为教师在学生读写迁移时就应该为其搭建脚手架,提供方法指导和语言材料,仿写就是这样的一种读写迁移方式。因此这里我想着重谈谈如何扣住“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在仿写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一)引导学生在句的仿写中习得语言模式、运用语言
如苏教版三下《赶海》中,“我在海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这些句子生动地运用了语气词,这些语气词在表现人物心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赶海》这一课中语言表达的特点。教学时,学生较易发现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式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但是对于作者使用语气词的好处,学生体会甚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先在对比读中领悟语言内涵,再通过句式仿写学习并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
(二)引导学生在段的仿写中习得语言模式、运用语言
江苏苏州的徐莉老师在江苏省第十五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苏教版五下课文《爱如茉莉》第九自然段時就这样组织学生开展段的仿写。
1.感受表达特点,归纳段的写法
教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读句子,谈理解,说感受,而是以“从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爱如茉莉’”为主线问题,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第九自然段中景物所带有的情感,并告诉学生: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放到阳光等景物身上,这在写作上叫“移情”,以后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种写法。之后通过师生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再次体会当人的情和景的美融合在一起,是多么美好。
2.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段的仿写
在学生走进了课文的细节描写,感受了作者怎样把父母之间平凡的爱表现出来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写写生活中爱的瞬间。“生活中有许多这样如茉莉般平凡的爱,请你从语言、动作、神态去捕捉爱,写一个爱的瞬间。”由于教师已经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方法,学生在“爱的瞬间”的细节描写中便自然地尝试着将情感放在景物身上来写,学以致用,润物无声。
(三)引导学生在整篇文章的仿写中习得语言模式、运用语言
我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童话故事时,引导学生体会到了童话故事《蒲公英》《三袋麦子》中拟人化生动的语言特点,进而我鼓励学生也来写一篇童话故事,结果不乏精彩之作。再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景类的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学习写景文章《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的内容选择、顺序安排、开头结尾、过渡句等特点,进而布置学生也写一篇介绍自己去过的景点的文章。学生在作文中自然地进行了对课文的模仿,在仿写中提高了写作的水平。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要在自主的语用活动中实现。因此,根据儿童学习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抓住“理解起点”,捉住“语言趣点”,扣住“表达特点”,在学生的阅读期待中开展以学习语用为目标之一的阅读教学,在特殊语言现象的细读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言迁移练习中帮助学生完成“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这样才能切切实实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清水亭学校语文教师。
一、抓住“理解起点”学习语用
我这里所提到的“理解起点”指的是学生在准备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理解水平和阅读期待。以下以苏教版三下《剪枝的学问》为例谈谈如何利用学生的“理解起点”开展实际教学。
(一)抓词质疑,产生期待
我在上课时请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并指导学生要抓关键词才能概括得准确,学生自然就找到了这些表示心理活动的词。之后学生对这些词提出疑问:为什么“满怀好奇”?为什么“一脸疑惑”?“将信将疑”中,为什么“信”,又为什么“疑”?“又惊又喜”中“惊”的是什么,“喜”的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想象说话
我牢牢抓住这一“起点”,引导他们从“生疑”到“释疑”,成为一个个探究者。课堂上,学生通过圈画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思考交流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在交流时,我引导他们走进人物的内心进行想象说话——想象作者心里在想什么。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这些表示心理活动的词所蕴含着的丰富内涵。
(三)深入读悟,感知用意
在此基础上,我指导学生将作者的心理变化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读中感悟之后我总结说:“读书要读到心理活动,理解才能比较深入;自己在写文章时,也要去写心理活动,这样别人读了才能理解得深入。”
二、捉住“语言趣点”学习语用
阅读课上,我们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品读语句,捕捉其中的趣味。教师应着重将师生对话现场置于学生阅读期待的视野之内,激发学生获取语言主观感受的兴趣,让学生更真实地学习语言,用趣味性打开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扇门”。
(一)关注特殊化的词句样式,细读“妙趣横生”的语言现象
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环境描写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园子中一切的自由自在,紧紧抓住了这一个“就”字,抓住了文中反反复复相似的句式,让学生在和自己一起读的情感体悟基础上进行思考——为什么用上这个“就”字就自由,没用上就不那么自由,并在学生感悟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园子里还有什么,并练说:“( )了,就像( )似的。( )愿意( )就( )。”这将“自由”,引向一个更深更广的领域。
(二)关注陌生化的标点使用,细读“不合常理”的语言现象
再如,我曾经听到过一节人教版五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课。在这篇课文中有这样的描写:“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可以发现这里的“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三个词语间不用顿号,也不用逗号,而是用上了三个句号,这是学生易于发现的不合常理的“语言趣点”。细细一想,这里用句号表示等的时间很长,从而突出“我”焦急等待的心情。三个句号与后边的“还”字连起来,会让学生们产生无限遐想,这个“陌生化”标点符号的特殊作用在此发挥到了极致。
三、扣住“表达特点”学习语用
既然是“学习”,我认为教师在学生读写迁移时就应该为其搭建脚手架,提供方法指导和语言材料,仿写就是这样的一种读写迁移方式。因此这里我想着重谈谈如何扣住“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在仿写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一)引导学生在句的仿写中习得语言模式、运用语言
如苏教版三下《赶海》中,“我在海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这些句子生动地运用了语气词,这些语气词在表现人物心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赶海》这一课中语言表达的特点。教学时,学生较易发现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式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但是对于作者使用语气词的好处,学生体会甚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先在对比读中领悟语言内涵,再通过句式仿写学习并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
(二)引导学生在段的仿写中习得语言模式、运用语言
江苏苏州的徐莉老师在江苏省第十五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苏教版五下课文《爱如茉莉》第九自然段時就这样组织学生开展段的仿写。
1.感受表达特点,归纳段的写法
教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读句子,谈理解,说感受,而是以“从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爱如茉莉’”为主线问题,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第九自然段中景物所带有的情感,并告诉学生: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放到阳光等景物身上,这在写作上叫“移情”,以后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种写法。之后通过师生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再次体会当人的情和景的美融合在一起,是多么美好。
2.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段的仿写
在学生走进了课文的细节描写,感受了作者怎样把父母之间平凡的爱表现出来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写写生活中爱的瞬间。“生活中有许多这样如茉莉般平凡的爱,请你从语言、动作、神态去捕捉爱,写一个爱的瞬间。”由于教师已经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方法,学生在“爱的瞬间”的细节描写中便自然地尝试着将情感放在景物身上来写,学以致用,润物无声。
(三)引导学生在整篇文章的仿写中习得语言模式、运用语言
我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童话故事时,引导学生体会到了童话故事《蒲公英》《三袋麦子》中拟人化生动的语言特点,进而我鼓励学生也来写一篇童话故事,结果不乏精彩之作。再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景类的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学习写景文章《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的内容选择、顺序安排、开头结尾、过渡句等特点,进而布置学生也写一篇介绍自己去过的景点的文章。学生在作文中自然地进行了对课文的模仿,在仿写中提高了写作的水平。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要在自主的语用活动中实现。因此,根据儿童学习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抓住“理解起点”,捉住“语言趣点”,扣住“表达特点”,在学生的阅读期待中开展以学习语用为目标之一的阅读教学,在特殊语言现象的细读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言迁移练习中帮助学生完成“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这样才能切切实实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清水亭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