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一:远古性崇拜
性,与每个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作为一种本能,贯穿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作为生命延续的手段,使人类完成了种族繁衍;作为一种两性结合的方式,使千千万万的夫妻获得了愉快和幸福;作为衡量文明的主要标准之一,体现着社会文明的程度。中华性文化源远流长,它的主流始终把性看作是一种积极、有益人生的乐趣,是一种技艺和学问。夫妇之道是天经地义的,性是善良的、本能的,这与西方宗教原罪的理念有着根本的区别。
生殖健康是指生殖系统及其过程所涉及的一切事宜上,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健康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不适。生殖健康包括安全、满意、负责任的性生活,生育调节,母婴保健,优生优育,男性参与,防治性病、艾滋病等多方面内容。
性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行为都与生殖健康紧密相连。当前,普及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对于打破性封闭,扫除性愚昧,预防性犯罪和性疾病,同时抵制“性自由”和性放纵,使人们远离有害健康与文明的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维护中华传统性道德精华,倡导社会主义的性文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具有重要意义,又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开天辟地其实就是阴阳交合。按道教所言:天道、地道、人道、神道,道道无穷;胎生、卵生、石生、化生,生生不已。
1.性器官崇拜。性器官在最初是高度庄严和神圣的,代表伟大的力量。母系社会早期,人们还不能将性交与生殖相联系,只能观察到婴儿从女阴中诞生,因而视奉女阴。当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并认识到生殖与男性联系以及男性在生育中的作用,男阴便受到崇拜。古代的性崇拜中,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物很多。“男根为乾(其静也转,其动也直),女户为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
2.性交崇拜。儒家经典称“天地姻媪,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男女两性交合是一种值得崇拜和讴歌的,具有神圣意义的现象,“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夫妇之道,取法于天地”。
3.生殖崇拜。“上古与生殖有关的神话传说:传说中女娲是人类始祖繁衍之神,主管男女婚嫁,“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也”,“女娲祷词神,祈而为女谋,因制婚姻”,“姜女饮山泉而孕”。生殖崇拜的遗风是求子。先民把鱼、蛇、蛙、蟾、鳖、葫芦、石榴等看作是生殖和多子的象征。此外也有一些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涉及到这类问题
4.图腾崇拜
原始人认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因而形成图腾崇拜,这是原始宗教形式之一,所以存世有许多人与动物交合的文物就丝毫不奇怪了.
之二:铜镜中的性文化
历史上那一件件千姿百态的铜镜不仅仅是制作精良、图文并茂、秀美华丽、巧夺天工的伟大艺术品,而且承载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多少宝贵信息,所以,它们不愧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铜镜的题材丰富,精美的纹饰美不胜收。
自远古时期起,人们就已经知道打扮、修饰和美容了,而铜镜更是梳洗后自我照容和审美所不可或缺的工具。当然,铜镜也曾被认为具有“照光避恶”、“照妖”的功能。
齐家文化的合二而一镜,直径约14.8厘米的齐家文化时期的铜镜,它的特点如下:
⑴镜面光亮,微凸,边缘窄,外区处有四条平行的同心圆沟纹,沟纹系阴刻线,部分地方呈时断时续现象;
⑵镜面有一条凸纹,表明它是由两个半圆焊接而成,焊缝已经磨得很亮,大胆推测该镜先前是由男女各执半面作为定情信物分别保存,待到双方真的婚配结合后才合二而一作为日常用品使用的,死后又作为陪葬物而得以保留下来;
⑶镜背无钮,边缘微翘,阳刻线纹饰为一弓一鱼,线条古朴大方,简洁明快,反映出当时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谋生手段,由渔妇和猎手组成的家庭结构也许是那个年代的主流吧;
⑷铜镜较薄不重,没有更多雕琢,符合早期铜器时代特点。
齐家文化的狩猎镜,直径约13.8厘米,镜面平展,镜背有拱形小钮及钮孔的铜镜。但早已锈迹斑驳,呈明显铜绿色,铜锈斑坚硬并附着牢固,仅在少许边缘处可见铜镜原貌。镜背有暗红色图案,画面系不明物质堆绘的、突起明显、密布纤小孔眼、锈蚀严重,依稀可见一男子正在拉弓射杀恐龙样动物,其中猎人面部缺失明显,猎人的男性生殖器粗而长大,十分夸张,说明当时人们还无着衣习惯,而且对性器官肯定有一种崇拜心理。
周朝狩猎纹彩绘铜镜上男子硕大的生殖器显而易见,与古希腊彩陶中的图案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朝带柄彩绘铜镜,该镜圆形,直径约9厘米,柄长约10厘米,镜背有浅黄色及黑色绘成的数组体位不同的春宫图,其中人发为黑色,因年代久远图案略有斑驳不清,镜柄上绘有红色龙凤纹。说明当时社会的性风俗还是比较开放的。
黑漆古四乳钉铜镜,残破铜镜,有明显的粘合痕迹。但作为性文化特征的乳钉在镜背上有大量分布,清晰可见,一组大者共8个,一组小者共8簇,每簇数个。
之三:古代性文化与性心理发育
人类的性心理发育是复杂的、逐渐成熟的过程,我们不难从以上种种性文物中寻找到这种发育模式的轨迹,弗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发育模式大体上是按照下列时间表进展的:
口欲期——从出生持续到1.5岁,快感乐趣来自吮吸乳汁的动作,敏感带集中在口唇。有时给婴儿吮吸空奶嘴或婴儿自己吸吮手指时,他们同样可以获得高潮般快感。小孩手握生殖器玩时则毫无特殊感受。
在出土的原始小陶盘中,就有线刻的哺乳图案、仿唐三彩陶雕的哺乳造型,直至清代的石版画中都有反映哺乳情节等既歌颂了母亲的伟大,这也意味着吸吮是婴儿降生后的最大乐趣。掏耳习惯、吮拇指被认为是手淫的替代形式之一,或被认为是退化到口欲期。
肛欲期——19个月~3岁,儿童在储留和排出大便时拥有快感,而且他们体会到在长时间憋便后、排便量越大越舒适,会有一种特别的快感。这时小孩发现触摸性器官会带来快感,可能开始手淫。
在一件古瓷雕中,居然明明白白的雕琢的就是男婴手淫的生动图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古代时期,人们对幼儿的性心理活动和行为就已有了关注,而这一行为并不意味着婴孩们真的具有大人的那种性念头,这只是他们求知欲的一种表达。
性蕾期(阴茎崇拜期)——3岁~5岁,儿童开始注意到男女生殖器的区别。男女孩之间开始进行一些性游戏。大多数孩子在这一时期会对小孩是怎样出生的产生好奇心。
而这一点,就表现在清末民初的一件紫砂圆雕中,它的背景为跃起的鲤鱼,象征吉祥,喜庆有余,内中一女童和一男童一起观看男童生殖器,互相窥视对方的生殖器必将发现二者的明显不同,这反映出儿童性心理活动,已对异性性征区别开始感兴趣。
我们还发现在一件青花笔洗中,也巧妙地设计着两男两女在荷花池中戏水的活泼景象,除了具有金童玉女的吉祥祝福外,也深刻反映出童年无忌、两小无猜的性游戏的生动场面。
恋父恋母期——也发生在3岁~5岁,孩子出现对异性父母的过分依恋,而对同性父母则怀有抗拒心情。
而这也在某些出土的瓷板画小屏风中可以见到,其内容是男孩揪着爸爸的大辫子不让其靠近妈妈的令人忍俊不禁的画面,这充分反映出男孩的确如弗洛伊德所言激烈地与父亲竞争妈妈的爱。
在很多古代文物中我们都可以见到类似于父母做爱之时、孩子嬉戏于侧的场面,看来,古人似乎并不回避这些事。
比如有一套5个的瓷碗上分别绘有粉彩的春宫图,但全有小儿在场,或在窗外或在室内,神情自然,实际上大人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反应,如果大人表现出惊慌失措,孩子就有可能出现负面心理,反之则不会出现负面影响。
当时的一些小玩件也清楚地见证了当时社会对此的态度,如小孩趴在船舱上偷听大人在舱内做爱的动静并得意地笑了起来。还有一些铜挂件的表面则公然画的是一位妇女盖着被子睡觉,孩子趴在她脚底一边的被子上,当错开挂件的折页时则会看到另一个画面是妇女在被子下面与人做爱。
孩子居然都是如此大大方方地参与进去,简直令人瞠目结舌。然而这无疑是当时生活的生动反映而非刻意地夸张或杜撰。
潜伏期——7岁~青春期,男孩与女孩界限分明。开始对说脏话、性图片、性话题感兴趣。他们也开始注意窥探父母的亲昵举动。上面提及的玉雕中就有孩子在窥视父母做爱的场面。春宫画中同样可以见到这样的画面。
生殖器期(青春期)——反映在文物中的人类性心理活动包括青春期后出现的性幻想、性梦、恋爱等;青少年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爱慕,并逐渐有意识地追求异性,并逐渐向成年人那样有活跃的异性交往。男孩在这时也开始具有频繁的勃起,他们有时会对不恰当的勃起而感到羞愧。
(编辑 东方阳)
作者简介
马晓年,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性医学科主任医师、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和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科学技术人员特殊津贴。系《现代性医学》第一版一书的主编之一,该书获得1998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是《现代性医学》第二版主编。28年来已主编共同编写和翻译64种专业和科普书籍,发表了50多篇论文和综述等,发表了3000多篇科普文章。其中《男性学咨询》获全国优秀科普书籍三等奖并被收入20世纪优秀科普佳作。
性,与每个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作为一种本能,贯穿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作为生命延续的手段,使人类完成了种族繁衍;作为一种两性结合的方式,使千千万万的夫妻获得了愉快和幸福;作为衡量文明的主要标准之一,体现着社会文明的程度。中华性文化源远流长,它的主流始终把性看作是一种积极、有益人生的乐趣,是一种技艺和学问。夫妇之道是天经地义的,性是善良的、本能的,这与西方宗教原罪的理念有着根本的区别。
生殖健康是指生殖系统及其过程所涉及的一切事宜上,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健康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不适。生殖健康包括安全、满意、负责任的性生活,生育调节,母婴保健,优生优育,男性参与,防治性病、艾滋病等多方面内容。
性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行为都与生殖健康紧密相连。当前,普及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对于打破性封闭,扫除性愚昧,预防性犯罪和性疾病,同时抵制“性自由”和性放纵,使人们远离有害健康与文明的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维护中华传统性道德精华,倡导社会主义的性文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具有重要意义,又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开天辟地其实就是阴阳交合。按道教所言:天道、地道、人道、神道,道道无穷;胎生、卵生、石生、化生,生生不已。
1.性器官崇拜。性器官在最初是高度庄严和神圣的,代表伟大的力量。母系社会早期,人们还不能将性交与生殖相联系,只能观察到婴儿从女阴中诞生,因而视奉女阴。当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并认识到生殖与男性联系以及男性在生育中的作用,男阴便受到崇拜。古代的性崇拜中,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物很多。“男根为乾(其静也转,其动也直),女户为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
2.性交崇拜。儒家经典称“天地姻媪,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男女两性交合是一种值得崇拜和讴歌的,具有神圣意义的现象,“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夫妇之道,取法于天地”。
3.生殖崇拜。“上古与生殖有关的神话传说:传说中女娲是人类始祖繁衍之神,主管男女婚嫁,“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也”,“女娲祷词神,祈而为女谋,因制婚姻”,“姜女饮山泉而孕”。生殖崇拜的遗风是求子。先民把鱼、蛇、蛙、蟾、鳖、葫芦、石榴等看作是生殖和多子的象征。此外也有一些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涉及到这类问题
4.图腾崇拜
原始人认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因而形成图腾崇拜,这是原始宗教形式之一,所以存世有许多人与动物交合的文物就丝毫不奇怪了.
之二:铜镜中的性文化
历史上那一件件千姿百态的铜镜不仅仅是制作精良、图文并茂、秀美华丽、巧夺天工的伟大艺术品,而且承载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多少宝贵信息,所以,它们不愧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铜镜的题材丰富,精美的纹饰美不胜收。
自远古时期起,人们就已经知道打扮、修饰和美容了,而铜镜更是梳洗后自我照容和审美所不可或缺的工具。当然,铜镜也曾被认为具有“照光避恶”、“照妖”的功能。
齐家文化的合二而一镜,直径约14.8厘米的齐家文化时期的铜镜,它的特点如下:
⑴镜面光亮,微凸,边缘窄,外区处有四条平行的同心圆沟纹,沟纹系阴刻线,部分地方呈时断时续现象;
⑵镜面有一条凸纹,表明它是由两个半圆焊接而成,焊缝已经磨得很亮,大胆推测该镜先前是由男女各执半面作为定情信物分别保存,待到双方真的婚配结合后才合二而一作为日常用品使用的,死后又作为陪葬物而得以保留下来;
⑶镜背无钮,边缘微翘,阳刻线纹饰为一弓一鱼,线条古朴大方,简洁明快,反映出当时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谋生手段,由渔妇和猎手组成的家庭结构也许是那个年代的主流吧;
⑷铜镜较薄不重,没有更多雕琢,符合早期铜器时代特点。
齐家文化的狩猎镜,直径约13.8厘米,镜面平展,镜背有拱形小钮及钮孔的铜镜。但早已锈迹斑驳,呈明显铜绿色,铜锈斑坚硬并附着牢固,仅在少许边缘处可见铜镜原貌。镜背有暗红色图案,画面系不明物质堆绘的、突起明显、密布纤小孔眼、锈蚀严重,依稀可见一男子正在拉弓射杀恐龙样动物,其中猎人面部缺失明显,猎人的男性生殖器粗而长大,十分夸张,说明当时人们还无着衣习惯,而且对性器官肯定有一种崇拜心理。
周朝狩猎纹彩绘铜镜上男子硕大的生殖器显而易见,与古希腊彩陶中的图案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朝带柄彩绘铜镜,该镜圆形,直径约9厘米,柄长约10厘米,镜背有浅黄色及黑色绘成的数组体位不同的春宫图,其中人发为黑色,因年代久远图案略有斑驳不清,镜柄上绘有红色龙凤纹。说明当时社会的性风俗还是比较开放的。
黑漆古四乳钉铜镜,残破铜镜,有明显的粘合痕迹。但作为性文化特征的乳钉在镜背上有大量分布,清晰可见,一组大者共8个,一组小者共8簇,每簇数个。
之三:古代性文化与性心理发育
人类的性心理发育是复杂的、逐渐成熟的过程,我们不难从以上种种性文物中寻找到这种发育模式的轨迹,弗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发育模式大体上是按照下列时间表进展的:
口欲期——从出生持续到1.5岁,快感乐趣来自吮吸乳汁的动作,敏感带集中在口唇。有时给婴儿吮吸空奶嘴或婴儿自己吸吮手指时,他们同样可以获得高潮般快感。小孩手握生殖器玩时则毫无特殊感受。
在出土的原始小陶盘中,就有线刻的哺乳图案、仿唐三彩陶雕的哺乳造型,直至清代的石版画中都有反映哺乳情节等既歌颂了母亲的伟大,这也意味着吸吮是婴儿降生后的最大乐趣。掏耳习惯、吮拇指被认为是手淫的替代形式之一,或被认为是退化到口欲期。
肛欲期——19个月~3岁,儿童在储留和排出大便时拥有快感,而且他们体会到在长时间憋便后、排便量越大越舒适,会有一种特别的快感。这时小孩发现触摸性器官会带来快感,可能开始手淫。
在一件古瓷雕中,居然明明白白的雕琢的就是男婴手淫的生动图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古代时期,人们对幼儿的性心理活动和行为就已有了关注,而这一行为并不意味着婴孩们真的具有大人的那种性念头,这只是他们求知欲的一种表达。
性蕾期(阴茎崇拜期)——3岁~5岁,儿童开始注意到男女生殖器的区别。男女孩之间开始进行一些性游戏。大多数孩子在这一时期会对小孩是怎样出生的产生好奇心。
而这一点,就表现在清末民初的一件紫砂圆雕中,它的背景为跃起的鲤鱼,象征吉祥,喜庆有余,内中一女童和一男童一起观看男童生殖器,互相窥视对方的生殖器必将发现二者的明显不同,这反映出儿童性心理活动,已对异性性征区别开始感兴趣。
我们还发现在一件青花笔洗中,也巧妙地设计着两男两女在荷花池中戏水的活泼景象,除了具有金童玉女的吉祥祝福外,也深刻反映出童年无忌、两小无猜的性游戏的生动场面。
恋父恋母期——也发生在3岁~5岁,孩子出现对异性父母的过分依恋,而对同性父母则怀有抗拒心情。
而这也在某些出土的瓷板画小屏风中可以见到,其内容是男孩揪着爸爸的大辫子不让其靠近妈妈的令人忍俊不禁的画面,这充分反映出男孩的确如弗洛伊德所言激烈地与父亲竞争妈妈的爱。
在很多古代文物中我们都可以见到类似于父母做爱之时、孩子嬉戏于侧的场面,看来,古人似乎并不回避这些事。
比如有一套5个的瓷碗上分别绘有粉彩的春宫图,但全有小儿在场,或在窗外或在室内,神情自然,实际上大人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反应,如果大人表现出惊慌失措,孩子就有可能出现负面心理,反之则不会出现负面影响。
当时的一些小玩件也清楚地见证了当时社会对此的态度,如小孩趴在船舱上偷听大人在舱内做爱的动静并得意地笑了起来。还有一些铜挂件的表面则公然画的是一位妇女盖着被子睡觉,孩子趴在她脚底一边的被子上,当错开挂件的折页时则会看到另一个画面是妇女在被子下面与人做爱。
孩子居然都是如此大大方方地参与进去,简直令人瞠目结舌。然而这无疑是当时生活的生动反映而非刻意地夸张或杜撰。
潜伏期——7岁~青春期,男孩与女孩界限分明。开始对说脏话、性图片、性话题感兴趣。他们也开始注意窥探父母的亲昵举动。上面提及的玉雕中就有孩子在窥视父母做爱的场面。春宫画中同样可以见到这样的画面。
生殖器期(青春期)——反映在文物中的人类性心理活动包括青春期后出现的性幻想、性梦、恋爱等;青少年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爱慕,并逐渐有意识地追求异性,并逐渐向成年人那样有活跃的异性交往。男孩在这时也开始具有频繁的勃起,他们有时会对不恰当的勃起而感到羞愧。
(编辑 东方阳)
作者简介
马晓年,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性医学科主任医师、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和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科学技术人员特殊津贴。系《现代性医学》第一版一书的主编之一,该书获得1998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是《现代性医学》第二版主编。28年来已主编共同编写和翻译64种专业和科普书籍,发表了50多篇论文和综述等,发表了3000多篇科普文章。其中《男性学咨询》获全国优秀科普书籍三等奖并被收入20世纪优秀科普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