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组织作为人类集体行动的一种协作方式,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一种无处不在的社会基本形态,本文对组织的起源问题给出了一种更具有综合和实践意义的回答,同时从理性系统视角对组织结构的复杂性来源予以研究,并探讨如何设计出合理的协调机制。
关键词:组织 结构 复杂性
一、组织的起源
最早的组织诞生于人类社会的产生也就是远古人类的出现,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生产力低下,个人力量无法抵御野兽侵袭,食物来源也很少,必须共同劳动,通过采集和狩猎来分享劳动成果,才可能生存,群居成为了必然的组织形式。正所谓“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通过这种团队来提高对险恶大自然的应变能力和生存能力。同时,原始群居组织也存在着分工,分工也就是明确个人的职责,而不是杂乱无章,这样才能提高办事的效率。远古人类最初的分工是基于男女的体力的分工,男人年轻力壮,追捕野兽。而妇女则到附近的丛林和原野去采集野果。我们的祖先,也就是靠着这种最初的社会的组织,顽强地改造着自然,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因此,每一项有组织的人类活动,从远古狩猎到现代登月工程,都会提出两个基本的但却相反的要求:将劳动划分成各种工作,以及协调这些工作以完成任务。组织结构可以简单的定义为:将劳动划分为不同工作并协调这些工作的总和。
二、影响组织结构的技术因素
科技革命推动了组织的自我创新以及组织的多样化。相比原始社会基于体力分工协作的组织,如今组织呈现精密复杂性结构。而组织结构复杂性的决定因素便是组织技术内核这个关键变量。技术内核和技术在此都可以视为同一概念。从狭义上讲,它可以指物质,如机器、硬件或器皿等完成工作的硬件,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和技巧。自从人类社会的诞生开始,技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一刻未离开过,只不过在于个人是否能明确清晰地感觉和识别出来而已。例如古老的保留火种的技术最先是借助雷电击中的枯树或者自燃起火的火种,然后依靠不断加薪添柴来保持火种的燃烧不灭。再到火燧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人类社会用火的技术进步造福人类,推动了人类社会由低往高的不断变迁。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引发蒸汽时代,电子时代再到今天21世纪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正是技术与组织结构的对等关系,每个不断提升的技术时代载体的社会组织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简单到高度精密的组织形态进化,人类社会由此从原始社会的群居组织结构发展到今日联系紧密的信息网络社会。
英国著名女管理学家琼·伍德沃德是权变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同时是公司生产过程类型的技术型模式开创者。她的经验研究第一次提出了技术是组织结构的一个普遍决定因素。技术的复杂多变性需要组织形态不断提高其适应性。对技术进行测量可以更清楚的明确技术和组织的关系,从而把握技术的关键变量。技术的变量是多维的和复杂的,但是仍可大致划分为三个维度:首先,是技术的复杂性,也就是组织必须同时应付的不同项目和要素的数量,与原始社会的砖木取火技术相对应的硬件要素只有干枯的树枝,并通过人类双手使力这个广义的技术元素让树枝不断摩擦生火,不难看出砖木取火是低复杂性的技术,因为应付的要素数量仅仅只有两个。相比之下,蒸汽時代的蒸汽机相比于单纯的树枝相比,具有复杂零件结构和机械化的操作原理,而不只是像砖木取火那样仅仅单纯的体力,砖木取火技术可以靠个体来实现,但是当技术越来越复杂,个人的精力能力的有限性,不可能精通无限的技术,那么为了使每项技术熟练应用,就必须进行细致的分工,分工的细化自然会导致人员的增加,使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增加,也就是技术越复杂组织形态也就越复杂。其次,技术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技术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技术效果的模糊性,技术不确定性越大,则组织形式化和集中化的程度越低。在知识经济下,新技术层出不穷,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一种新技术在社会存活时间趋于缩短。同时,该技术是否能收获预期的成果也是模糊的。当事物的不可预测性增加时,形式化的规则制度,专制化的权力分布,在不确定的技术面前,都会成为提高组织效益的障碍。最后是技术的互倚性,指完成的项目或要素与其工作过程本身相互联系从而使其要素的状态改变,并影响其要素状况的程度。技术的互倚性越大,就必须投入越多的资源用于协调。组织在实现组织目标时,会有很多相互联系的环节,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因此,在制定策略时,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发生,每种协调策略都会耗费越来越多的资源,为了减少耗费的资源,就必须在技术的互倚性增大时,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弹性结构和一些灵活的规章制度。
三、建立组织的协调机制
组织的有效运行,需要组织的协调机制。组织的协调机制大致包括三方面:
一是组织基本的协调机制。规则和计划,任何组织无论复杂和简单,规模大和规模小的组织,都需要制定规则和计划,应对一些日常的,常规性工作,提高解决问题的标准化水平,使组织更有效率,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计划,可以减少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随意性,使目标有了可控性。
二是通过减少信息量来协调组织。有两种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一是把高度互倚的工作置于相同或相邻的工作单位来降低信息处理的成本,这一原则支持了以产品为基础的部门的建立。二是组织只需降低工作标准就可以减少信息处理的要求,也就是通过降低标准来产生资源闲置,为系统提供某种宽松的环境。例如如果不规定销售部门的最低销售量总额,则对信息的处理需求就会降低。
三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是比减少信息量协调组织方法更积极的措施,让信息在组织内传播更加透明化和无阻碍。现代企业管理提倡从金字塔模式走向扁平化模式,有利于缩短信息的纵向传播时间。而加强横向两个或者更多相互依赖部门间的交流通常设立联络角色,让各部融入一个紧密联系的组织整体中。另外,为解决某问题而建立的临时性的任务组或项目组,有助于各方代表在短时间相互协调达到特定目标,矩阵管理结构就属于其一并随之逐渐壮大。矩阵制组织改进了直线职能制横向联系差,缺乏弹性的缺点,它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上。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固定的,人员却是变动的,需要谁,谁就来,任务完成后就可以离开。项目小组和负责人也是临时组织和委任的。任务完成后就解散,有关人员回原单位工作。因此,这种组织结构非常适用于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
五、结论
正如权变理论坚持:不存在设计组织结构的唯一最佳方法。事实上,最好最合适的结构依赖于正在进行的工作类型和组织面临的环境要求或条件。也就是任何组织结构都具有其独样性,都是组织面临的工作复杂性和技术内核的形式化反应。组织结构合不合理,对组织的运行有非常大的影响。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有很多,而决定其结构的这个重心便是组织的技术。合理的成功的组织的结构与其组织的技术内核总是呈现出一种对等关系,组织结构的多样性归根结底来源于组织技术内核的复杂性,把握技术内核便有利于设计出合适的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1]刘松博,《组织理论与设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2]戴维斯,《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作者简介:游奕(1968.9—)女 ,汉族,成都人。现为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13级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组织 结构 复杂性
一、组织的起源
最早的组织诞生于人类社会的产生也就是远古人类的出现,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生产力低下,个人力量无法抵御野兽侵袭,食物来源也很少,必须共同劳动,通过采集和狩猎来分享劳动成果,才可能生存,群居成为了必然的组织形式。正所谓“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通过这种团队来提高对险恶大自然的应变能力和生存能力。同时,原始群居组织也存在着分工,分工也就是明确个人的职责,而不是杂乱无章,这样才能提高办事的效率。远古人类最初的分工是基于男女的体力的分工,男人年轻力壮,追捕野兽。而妇女则到附近的丛林和原野去采集野果。我们的祖先,也就是靠着这种最初的社会的组织,顽强地改造着自然,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因此,每一项有组织的人类活动,从远古狩猎到现代登月工程,都会提出两个基本的但却相反的要求:将劳动划分成各种工作,以及协调这些工作以完成任务。组织结构可以简单的定义为:将劳动划分为不同工作并协调这些工作的总和。
二、影响组织结构的技术因素
科技革命推动了组织的自我创新以及组织的多样化。相比原始社会基于体力分工协作的组织,如今组织呈现精密复杂性结构。而组织结构复杂性的决定因素便是组织技术内核这个关键变量。技术内核和技术在此都可以视为同一概念。从狭义上讲,它可以指物质,如机器、硬件或器皿等完成工作的硬件,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和技巧。自从人类社会的诞生开始,技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一刻未离开过,只不过在于个人是否能明确清晰地感觉和识别出来而已。例如古老的保留火种的技术最先是借助雷电击中的枯树或者自燃起火的火种,然后依靠不断加薪添柴来保持火种的燃烧不灭。再到火燧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人类社会用火的技术进步造福人类,推动了人类社会由低往高的不断变迁。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引发蒸汽时代,电子时代再到今天21世纪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正是技术与组织结构的对等关系,每个不断提升的技术时代载体的社会组织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简单到高度精密的组织形态进化,人类社会由此从原始社会的群居组织结构发展到今日联系紧密的信息网络社会。
英国著名女管理学家琼·伍德沃德是权变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同时是公司生产过程类型的技术型模式开创者。她的经验研究第一次提出了技术是组织结构的一个普遍决定因素。技术的复杂多变性需要组织形态不断提高其适应性。对技术进行测量可以更清楚的明确技术和组织的关系,从而把握技术的关键变量。技术的变量是多维的和复杂的,但是仍可大致划分为三个维度:首先,是技术的复杂性,也就是组织必须同时应付的不同项目和要素的数量,与原始社会的砖木取火技术相对应的硬件要素只有干枯的树枝,并通过人类双手使力这个广义的技术元素让树枝不断摩擦生火,不难看出砖木取火是低复杂性的技术,因为应付的要素数量仅仅只有两个。相比之下,蒸汽時代的蒸汽机相比于单纯的树枝相比,具有复杂零件结构和机械化的操作原理,而不只是像砖木取火那样仅仅单纯的体力,砖木取火技术可以靠个体来实现,但是当技术越来越复杂,个人的精力能力的有限性,不可能精通无限的技术,那么为了使每项技术熟练应用,就必须进行细致的分工,分工的细化自然会导致人员的增加,使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增加,也就是技术越复杂组织形态也就越复杂。其次,技术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技术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技术效果的模糊性,技术不确定性越大,则组织形式化和集中化的程度越低。在知识经济下,新技术层出不穷,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一种新技术在社会存活时间趋于缩短。同时,该技术是否能收获预期的成果也是模糊的。当事物的不可预测性增加时,形式化的规则制度,专制化的权力分布,在不确定的技术面前,都会成为提高组织效益的障碍。最后是技术的互倚性,指完成的项目或要素与其工作过程本身相互联系从而使其要素的状态改变,并影响其要素状况的程度。技术的互倚性越大,就必须投入越多的资源用于协调。组织在实现组织目标时,会有很多相互联系的环节,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因此,在制定策略时,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发生,每种协调策略都会耗费越来越多的资源,为了减少耗费的资源,就必须在技术的互倚性增大时,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弹性结构和一些灵活的规章制度。
三、建立组织的协调机制
组织的有效运行,需要组织的协调机制。组织的协调机制大致包括三方面:
一是组织基本的协调机制。规则和计划,任何组织无论复杂和简单,规模大和规模小的组织,都需要制定规则和计划,应对一些日常的,常规性工作,提高解决问题的标准化水平,使组织更有效率,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计划,可以减少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随意性,使目标有了可控性。
二是通过减少信息量来协调组织。有两种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一是把高度互倚的工作置于相同或相邻的工作单位来降低信息处理的成本,这一原则支持了以产品为基础的部门的建立。二是组织只需降低工作标准就可以减少信息处理的要求,也就是通过降低标准来产生资源闲置,为系统提供某种宽松的环境。例如如果不规定销售部门的最低销售量总额,则对信息的处理需求就会降低。
三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是比减少信息量协调组织方法更积极的措施,让信息在组织内传播更加透明化和无阻碍。现代企业管理提倡从金字塔模式走向扁平化模式,有利于缩短信息的纵向传播时间。而加强横向两个或者更多相互依赖部门间的交流通常设立联络角色,让各部融入一个紧密联系的组织整体中。另外,为解决某问题而建立的临时性的任务组或项目组,有助于各方代表在短时间相互协调达到特定目标,矩阵管理结构就属于其一并随之逐渐壮大。矩阵制组织改进了直线职能制横向联系差,缺乏弹性的缺点,它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上。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固定的,人员却是变动的,需要谁,谁就来,任务完成后就可以离开。项目小组和负责人也是临时组织和委任的。任务完成后就解散,有关人员回原单位工作。因此,这种组织结构非常适用于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
五、结论
正如权变理论坚持:不存在设计组织结构的唯一最佳方法。事实上,最好最合适的结构依赖于正在进行的工作类型和组织面临的环境要求或条件。也就是任何组织结构都具有其独样性,都是组织面临的工作复杂性和技术内核的形式化反应。组织结构合不合理,对组织的运行有非常大的影响。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有很多,而决定其结构的这个重心便是组织的技术。合理的成功的组织的结构与其组织的技术内核总是呈现出一种对等关系,组织结构的多样性归根结底来源于组织技术内核的复杂性,把握技术内核便有利于设计出合适的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1]刘松博,《组织理论与设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2]戴维斯,《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作者简介:游奕(1968.9—)女 ,汉族,成都人。现为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13级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