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出别里科夫这个胆小怕事、循规守旧、惧怕变革的角色,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一个“守法良民”。文章选取别里科夫在爱情和生活中的部分片段来展开分析。
关键词:套中人 别里科夫 束缚
别里科夫是一个生活中的小人物,平凡至极,但却长时间地影响了全城人的生活,他的思想腐朽顽固,甚至有些荒谬,契诃夫以他为代表,对那个时代进行深度的剖析,造成“套中人”的具体原因究竟是什么。
一、别里科夫与爱情
别里科夫是一个内心封闭、怀旧、胆小怕事、性格多疑的人,但从本质上说,他不能算得上是一个坏人,他只是一个被专制制度侵蚀的守旧者,惧怕变革的火焰改变自己的现状,所以不仅用套子套住自己,也要套住别人,只有这样他才会觉得安全。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用一把铲子,挖到他的心肝肺最深处,会发现他也是有想过变革的,是什么原因激发他变革的火种?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具体表现在关于爱情的向往,这让他想要将头顶的帽檐掀开,向“套子”外面的世界望一眼,呼吸一口“套外”的新鲜空气。
就因为如此,当别里科夫“突然看见一个新的阿佛洛狄忒从浪花里钻出来”的时候,他就沦陷了,将身边的诸多束缚他的“套子”抛之脑后,如同自己就是个正常人,主动地坐在她身旁,面带微笑,内心似灌了蜜甜滋滋的,对华连卡说:“小俄罗斯的语言那么柔和清脆,使人联想到古希腊语言”。[1]他的内心被爱情驱动,萌生了想要结婚的想法。
尽管深爱着华连卡,四十多岁渴望爱情、憧憬结婚的别里科夫却一直没有求婚。他的内心在挣扎,瞻前顾后,经过反复而又强烈的思想斗争后,原本缠绕在身上的“套子”并没有因此而松动,反而更加地将其包裹起来,再也无法逃出“套中世界”分毫。在文章中,他那么喜欢华连卡,却因为身上的“套子”太多太厚重,冲不开这些束缚,打不破“套子”的铜墙铁壁,回不去那个正常的向他招着手的世界,他害怕如今“平凡”的生活发生改变,他害怕结婚引发的“出什么乱子”,乱子可能会导致他失去一切。因为他的“胆小怕事”,更加惧怕由于结婚带来的“责任和义务”。这些细节的描写,刻画出一个立体的别里科夫,他有冲破“套子”的尝试,也有努力,还有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他最终却什么都没有得到。[2]躺在棺材之中,才是他一生最终的归宿,那里没有变故和胆战心惊,那里却有他的理想,就是永远的平静,像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般。
二、别里科夫与生活
别里科夫的角色形象,折射着对现实社会的猛烈批判。[3]学校是别里科夫的根据地,他在这里生活了十五年,受他控制的范围由整个学校延展到整个城市。十五年来,全城的居民都像他一样活在胆战心惊之中,像他一样,苟且偷生,活在那个如同铜墙铁壁一般的“套子”里,小心翼翼轻声细语地说话、不敢与亲人朋友写信、对朋友拒而远之、不能随心所欲地看书、不敢对穷人进行救济,连教别人读书写字也成了顾虑。人人战战兢兢地生活着,活在沙俄专制制度之下,但是全部的问题就出在专制制度之上吗?
我不禁要问,在被别里科夫控制的这十五年中,在沙俄专制这样的压迫中,居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对这种专制制度进行反抗,对别里科夫说不。就是因为有压迫却没有反抗,沙俄的专制制度和别里科夫的所作所为才能如此猖狂没有任何顾虑,肆无忌惮。在文章中,契诃夫描写太太们将给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牵红线当红娘视为自己的生活目标,反映出人们的生活已经到达何种无聊空虚的程度,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使像别里科夫这样的队伍发展壮大,人们对他们的存在习以为常,逆来顺受,精神麻木,是导致他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无形推手。
文章中描述道别里科夫的葬礼,人们对他的死亡感到高兴,再也不会生活在被别里科夫控制的城市中,人们觉得放松,眼前不自觉地出现一片的美好愿景。但现实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发展,没有用掉一个礼拜的时间,生活又恢复到了像别里科夫在世时的样子,一点都没有改变。在文章的结尾,契诃夫说道:“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尽管人们摆脱了别里科夫的束缚,但是仍然活在束缚之中,在这个沙俄专制统治的社会中,还有很多的“套中人”,就生活在城市中,学校中,每一个人的身边。这些所有的“套中人”构成了一个“套中”的世界。活在这个巨大的“套子”之中,想要彻底摆脱现状,跳出来正常的生活,就必须革命,以谋求一种新的生活。
三、结语
别里科夫的一生都活在“套子”中,因为“套子”放弃爱情不能不说遗憾,因为害怕失去而对别人的精神压迫让他变得既可恨又可怜,他是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心甘情愿的受害者。
参考文献:
[1]郑艳.《装在套子里的人》选文与原文的比较阅读[J].语文建设,2008(11).
[2]周周.课例研究:阅读教学的针对性[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3]顾云卿.小说批判性阅读的课程与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黄弈嘉,湖南省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责任编辑 宋倩)
关键词:套中人 别里科夫 束缚
别里科夫是一个生活中的小人物,平凡至极,但却长时间地影响了全城人的生活,他的思想腐朽顽固,甚至有些荒谬,契诃夫以他为代表,对那个时代进行深度的剖析,造成“套中人”的具体原因究竟是什么。
一、别里科夫与爱情
别里科夫是一个内心封闭、怀旧、胆小怕事、性格多疑的人,但从本质上说,他不能算得上是一个坏人,他只是一个被专制制度侵蚀的守旧者,惧怕变革的火焰改变自己的现状,所以不仅用套子套住自己,也要套住别人,只有这样他才会觉得安全。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用一把铲子,挖到他的心肝肺最深处,会发现他也是有想过变革的,是什么原因激发他变革的火种?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具体表现在关于爱情的向往,这让他想要将头顶的帽檐掀开,向“套子”外面的世界望一眼,呼吸一口“套外”的新鲜空气。
就因为如此,当别里科夫“突然看见一个新的阿佛洛狄忒从浪花里钻出来”的时候,他就沦陷了,将身边的诸多束缚他的“套子”抛之脑后,如同自己就是个正常人,主动地坐在她身旁,面带微笑,内心似灌了蜜甜滋滋的,对华连卡说:“小俄罗斯的语言那么柔和清脆,使人联想到古希腊语言”。[1]他的内心被爱情驱动,萌生了想要结婚的想法。
尽管深爱着华连卡,四十多岁渴望爱情、憧憬结婚的别里科夫却一直没有求婚。他的内心在挣扎,瞻前顾后,经过反复而又强烈的思想斗争后,原本缠绕在身上的“套子”并没有因此而松动,反而更加地将其包裹起来,再也无法逃出“套中世界”分毫。在文章中,他那么喜欢华连卡,却因为身上的“套子”太多太厚重,冲不开这些束缚,打不破“套子”的铜墙铁壁,回不去那个正常的向他招着手的世界,他害怕如今“平凡”的生活发生改变,他害怕结婚引发的“出什么乱子”,乱子可能会导致他失去一切。因为他的“胆小怕事”,更加惧怕由于结婚带来的“责任和义务”。这些细节的描写,刻画出一个立体的别里科夫,他有冲破“套子”的尝试,也有努力,还有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他最终却什么都没有得到。[2]躺在棺材之中,才是他一生最终的归宿,那里没有变故和胆战心惊,那里却有他的理想,就是永远的平静,像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般。
二、别里科夫与生活
别里科夫的角色形象,折射着对现实社会的猛烈批判。[3]学校是别里科夫的根据地,他在这里生活了十五年,受他控制的范围由整个学校延展到整个城市。十五年来,全城的居民都像他一样活在胆战心惊之中,像他一样,苟且偷生,活在那个如同铜墙铁壁一般的“套子”里,小心翼翼轻声细语地说话、不敢与亲人朋友写信、对朋友拒而远之、不能随心所欲地看书、不敢对穷人进行救济,连教别人读书写字也成了顾虑。人人战战兢兢地生活着,活在沙俄专制制度之下,但是全部的问题就出在专制制度之上吗?
我不禁要问,在被别里科夫控制的这十五年中,在沙俄专制这样的压迫中,居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对这种专制制度进行反抗,对别里科夫说不。就是因为有压迫却没有反抗,沙俄的专制制度和别里科夫的所作所为才能如此猖狂没有任何顾虑,肆无忌惮。在文章中,契诃夫描写太太们将给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牵红线当红娘视为自己的生活目标,反映出人们的生活已经到达何种无聊空虚的程度,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使像别里科夫这样的队伍发展壮大,人们对他们的存在习以为常,逆来顺受,精神麻木,是导致他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无形推手。
文章中描述道别里科夫的葬礼,人们对他的死亡感到高兴,再也不会生活在被别里科夫控制的城市中,人们觉得放松,眼前不自觉地出现一片的美好愿景。但现实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发展,没有用掉一个礼拜的时间,生活又恢复到了像别里科夫在世时的样子,一点都没有改变。在文章的结尾,契诃夫说道:“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尽管人们摆脱了别里科夫的束缚,但是仍然活在束缚之中,在这个沙俄专制统治的社会中,还有很多的“套中人”,就生活在城市中,学校中,每一个人的身边。这些所有的“套中人”构成了一个“套中”的世界。活在这个巨大的“套子”之中,想要彻底摆脱现状,跳出来正常的生活,就必须革命,以谋求一种新的生活。
三、结语
别里科夫的一生都活在“套子”中,因为“套子”放弃爱情不能不说遗憾,因为害怕失去而对别人的精神压迫让他变得既可恨又可怜,他是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心甘情愿的受害者。
参考文献:
[1]郑艳.《装在套子里的人》选文与原文的比较阅读[J].语文建设,2008(11).
[2]周周.课例研究:阅读教学的针对性[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3]顾云卿.小说批判性阅读的课程与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黄弈嘉,湖南省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责任编辑 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