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是学生语言的点灯人,智慧的启迪者。“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是学生精神的故乡,语言的背后跳动的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站立的是一种本民族的母语文化与民族精神。阅读的过程,是点亮的过程——是已有生活经验的点亮,已有知识的点亮,已有认知的点亮。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重直觉内省和体验感悟,要点亮语言,重赋语言以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色彩。
一、读你的感觉像春天——灿烂的语言在体验中点亮
体验作为一种能力,是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加以培养和提高的。具体说,就是要重视积累、概括、升华。真正的阅读是慢的艺术,是闲的艺术。这里的关键是必须静下心来,慢慢地品味、体验。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运用“体验性描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更多地体验、品味文本“不在场”的“味道”。
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导入新课,让学生闭眼欣赏,想象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然后打开书,老舍先生在文中的第一句话便是:“这次,我见到了草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想象:此时你如果就是作者,也站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会见到怎样的草原?看见草原的哪些景物?
教师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积累直接和间接的生活体验,通过熏陶感染、整体把握等手段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把“文本的课堂”转变为“体验的课堂”。
二、牵挂你的人是我——美妙的语言在静默里点亮
时下,语文阅读教学重在谈感受,往往文章还没读几遍,便迫不及待地让学生发表意见,抒发感情。殊不知,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中国语言的独特韵味有时是说不尽,道不明的,我们应让学生在静默中慢慢品味,这种感觉叫“妙不可言”,这是一种“缄默知识”。 阅读教学不仅要正视学生的沉默,呵护沉默,还要不断塑造并完善沉默。
在《草原》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静静地默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在书上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写点自己的批注,读一句自己认为最难读好的句子,读一句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句子,读一句自己认为难理解的句子,并提出自己的疑惑,读一句自己认为最优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赏析理由。
三、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沉醉的语言在倾诉中点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真正的对话应是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互动,不能借“对话”教学之名,把语文课上成自由“交谈课”。这种教学中的“言说”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口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但这一过程中我们很少思考“对话”的隐喻意义,于是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就出现了不少违背对话本真的现象。所以,我们有必要呼唤“有质量的对话”走进课堂。
在本段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理解写景的关键句子,并以:“你真的看到了吗?”激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理解所得和想象所悟。
在学习本自然段初入草原,作者想“高歌一曲”和在这种境界里想“低吟一首”这两部分的感受时,应引导学生辨析其中的不同之处。作者不是简单地重复写自己的感觉,而是匠心所具。抬头看天,是引吭高歌;低头见地,是浅唱低吟;一上一下,是对仗工整。再加上初入草原,作者是惊叹的,因此要高歌;进入草原,作者自己完全被美景所征服,沉醉其中,所以他是低吟,不忍心打破这静谧的境界。
此时,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高歌一曲”,体会一下唱什么歌或“低吟一首”什么小诗来表达心情,可以是自创的,也可以摘录文中的语句重新排列成一首小诗。
四、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诗意的语言在想象中点亮
阅读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肥沃土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师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实施,营造一个丰富而充实的内部世界,一个富有诗意的心灵世界,一个可供精神自由翱翔的理想世界,让学生在其中睁开想象的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让想象飞起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只有解放了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创造出安全而自由的心理环境,学生才能真正走上发现创新之路。
在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可不断引导学生想象,来到这样美丽的大草原,你最想干什么?面对如此美丽的草原,你准备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学生还可现场小练笔《来到大草原》
海德格尔有句话:怎样言说,怎样生存,透过语言背后的是文化。“乱花渐欲迷人眼”,愿我们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张开慧眼,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体验历程,从而引领学生达到理想的境界。
(责编 刘宇帆)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重直觉内省和体验感悟,要点亮语言,重赋语言以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色彩。
一、读你的感觉像春天——灿烂的语言在体验中点亮
体验作为一种能力,是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加以培养和提高的。具体说,就是要重视积累、概括、升华。真正的阅读是慢的艺术,是闲的艺术。这里的关键是必须静下心来,慢慢地品味、体验。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运用“体验性描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更多地体验、品味文本“不在场”的“味道”。
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导入新课,让学生闭眼欣赏,想象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然后打开书,老舍先生在文中的第一句话便是:“这次,我见到了草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想象:此时你如果就是作者,也站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会见到怎样的草原?看见草原的哪些景物?
教师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积累直接和间接的生活体验,通过熏陶感染、整体把握等手段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把“文本的课堂”转变为“体验的课堂”。
二、牵挂你的人是我——美妙的语言在静默里点亮
时下,语文阅读教学重在谈感受,往往文章还没读几遍,便迫不及待地让学生发表意见,抒发感情。殊不知,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中国语言的独特韵味有时是说不尽,道不明的,我们应让学生在静默中慢慢品味,这种感觉叫“妙不可言”,这是一种“缄默知识”。 阅读教学不仅要正视学生的沉默,呵护沉默,还要不断塑造并完善沉默。
在《草原》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静静地默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在书上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写点自己的批注,读一句自己认为最难读好的句子,读一句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句子,读一句自己认为难理解的句子,并提出自己的疑惑,读一句自己认为最优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赏析理由。
三、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沉醉的语言在倾诉中点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真正的对话应是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互动,不能借“对话”教学之名,把语文课上成自由“交谈课”。这种教学中的“言说”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口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但这一过程中我们很少思考“对话”的隐喻意义,于是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就出现了不少违背对话本真的现象。所以,我们有必要呼唤“有质量的对话”走进课堂。
在本段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理解写景的关键句子,并以:“你真的看到了吗?”激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理解所得和想象所悟。
在学习本自然段初入草原,作者想“高歌一曲”和在这种境界里想“低吟一首”这两部分的感受时,应引导学生辨析其中的不同之处。作者不是简单地重复写自己的感觉,而是匠心所具。抬头看天,是引吭高歌;低头见地,是浅唱低吟;一上一下,是对仗工整。再加上初入草原,作者是惊叹的,因此要高歌;进入草原,作者自己完全被美景所征服,沉醉其中,所以他是低吟,不忍心打破这静谧的境界。
此时,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高歌一曲”,体会一下唱什么歌或“低吟一首”什么小诗来表达心情,可以是自创的,也可以摘录文中的语句重新排列成一首小诗。
四、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诗意的语言在想象中点亮
阅读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肥沃土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师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实施,营造一个丰富而充实的内部世界,一个富有诗意的心灵世界,一个可供精神自由翱翔的理想世界,让学生在其中睁开想象的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让想象飞起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只有解放了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创造出安全而自由的心理环境,学生才能真正走上发现创新之路。
在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可不断引导学生想象,来到这样美丽的大草原,你最想干什么?面对如此美丽的草原,你准备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学生还可现场小练笔《来到大草原》
海德格尔有句话:怎样言说,怎样生存,透过语言背后的是文化。“乱花渐欲迷人眼”,愿我们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张开慧眼,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体验历程,从而引领学生达到理想的境界。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