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濱州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本文探讨了基于校企合作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并从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共建师资队伍、实施项目驱动等方面给出具体且行之有效的做法,阐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0-0037-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领域人才需求的持续增多,工科专业在高校所有专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基于此,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国家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转变[1]。其中,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是培养工程人才的关键和必经之路[2,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滨州学院2006年开设的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一直积极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具有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十多年来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以滨州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探讨如何进行校企深度合作从而实现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同时给参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其他本科高校提供一些建议与参考。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
为实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发挥好学校和企业作用的同时,须进一步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力度,实现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滨州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与济南华恒兴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精仪达盛科技有限公司、无棣利得金融电子器具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合作,涉及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诸多环节,具体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为更好地对接电子信息工程行业协会工程技术标准、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与我院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内容,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调整。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能满足企业方的用人需求。重新设计核心课程与主干课程,整合部分专业基础课内容,以突出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知识点的全面性,加强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在课程内容上,突出以项目为导向的特点,通过项目设计将相关课程体系系统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深化校企联合培养。采用“3 1”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前3年在学校学习,学生重点完成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最后1年赴企业进行技能证照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按照校企共同制订的课程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我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聘请企业专家与我校专业教师一起针对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合作编写针对性强的实用教材。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的精神。
3.校企合作共建师资队伍,提高工程实践经历。培养应用型的卓越工程人才,关键是建立一支拥有一定工程经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因此,在专业教师招聘中,不只看重高学历,还重视选聘有工程经历的技能型人才。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定期选派骨干教师深入企业一线顶岗锻炼并管理学生,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发展趋势。对于企业授课教师,要求必须是在该行业工作五年以上,经验丰富,且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技术骨干人员。
4.实施项目驱动法,强化工程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卓越工程教育要大力突出工程教育的实践性特征[4]。因此,要以学生为中心,设法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具体的工程项目密切结合,通过项目驱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执行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该方法的实施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体现在实践性课程中。教师只是负责组织和指导,学生则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通过让学生在项目中承担一定的具体任务,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工程能力、个人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国内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合作模式、运行机制及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存在许多不足[5,6]。下面结合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具体情况,探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1.尚未形成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是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将各培养环节有机联系起来,相互渗透,层层推进,使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掌握不同的技能,最终达到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标准。但当前由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监管机制欠缺以及企业高校之间存在理念上的差异等,对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培养体系。我们虽然在实践中做了些具体工作,但有些工作相对比较独立和分散,缺乏必要的前后联系,甚至有时会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因此,培养过程须层层递进,尝试将课内、课外和假期等时间统筹考虑,校内和校外实践合理安排,保证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四年内连续不断线。
2.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热情不够。当前高校对于专业教师的考核仍然以科研为主,侧重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而对于工程技术类岗位的教师,并未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对其考核和职务评聘分类对待。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许多专业教师没有增加工程实践的强烈欲望,缺少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热情,存在敷衍应付的情况。考评体系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应改革人事制度,在工科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职称评聘和个人考核等环节制定单独的政策。 3.對培养的卓越工程人才缺乏行之有效的综合评价方法。卓越工程人才不仅须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工程素养、领导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往往侧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成绩,而无法兼顾综合素质的综合评价;重视学生的考试结果,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重视对课内知识的考核,而对校外课外实践环节的考核不够严格和科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身心素质、创新能力等内在方面的培养,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对于校外实践,增设过程性环节,并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专业教师组成考核小组,设置评分细则,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
四、结语
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关键。要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当前的工作只是初步的探索,今后还须在实践中改进发现的问题,并完善相应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2]吴绍芬.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6):100-104.
[3]陶志勇.基于校企合作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2(3):109-111.
[4]伊影秋,沈小娟.卓越工程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四力”[J].高等教育管理,2012,(6):34-38.
[5]谷莎,尚雪娜,朱秀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模式下校企合作问题刍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6,(12);121-124.
[6]任浩,张辉,童国林,景宜.轻工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改进[J].广州化工,2017,45(4):168-170.
Abstract:Taking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 of Binzhou colleg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excellent engineering talent based 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From optimizing curriculum system,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 driven,it gives specific and effective practice,and expounds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outstanding engineering talent;training mode;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关键词: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0-0037-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领域人才需求的持续增多,工科专业在高校所有专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基于此,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国家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转变[1]。其中,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是培养工程人才的关键和必经之路[2,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滨州学院2006年开设的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一直积极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具有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十多年来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以滨州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探讨如何进行校企深度合作从而实现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同时给参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其他本科高校提供一些建议与参考。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
为实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发挥好学校和企业作用的同时,须进一步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力度,实现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滨州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与济南华恒兴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精仪达盛科技有限公司、无棣利得金融电子器具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合作,涉及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诸多环节,具体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为更好地对接电子信息工程行业协会工程技术标准、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与我院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内容,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调整。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能满足企业方的用人需求。重新设计核心课程与主干课程,整合部分专业基础课内容,以突出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知识点的全面性,加强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在课程内容上,突出以项目为导向的特点,通过项目设计将相关课程体系系统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深化校企联合培养。采用“3 1”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前3年在学校学习,学生重点完成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最后1年赴企业进行技能证照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按照校企共同制订的课程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我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聘请企业专家与我校专业教师一起针对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合作编写针对性强的实用教材。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的精神。
3.校企合作共建师资队伍,提高工程实践经历。培养应用型的卓越工程人才,关键是建立一支拥有一定工程经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因此,在专业教师招聘中,不只看重高学历,还重视选聘有工程经历的技能型人才。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定期选派骨干教师深入企业一线顶岗锻炼并管理学生,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发展趋势。对于企业授课教师,要求必须是在该行业工作五年以上,经验丰富,且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技术骨干人员。
4.实施项目驱动法,强化工程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卓越工程教育要大力突出工程教育的实践性特征[4]。因此,要以学生为中心,设法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具体的工程项目密切结合,通过项目驱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执行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该方法的实施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体现在实践性课程中。教师只是负责组织和指导,学生则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通过让学生在项目中承担一定的具体任务,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工程能力、个人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国内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合作模式、运行机制及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存在许多不足[5,6]。下面结合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具体情况,探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1.尚未形成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是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将各培养环节有机联系起来,相互渗透,层层推进,使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掌握不同的技能,最终达到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标准。但当前由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监管机制欠缺以及企业高校之间存在理念上的差异等,对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培养体系。我们虽然在实践中做了些具体工作,但有些工作相对比较独立和分散,缺乏必要的前后联系,甚至有时会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因此,培养过程须层层递进,尝试将课内、课外和假期等时间统筹考虑,校内和校外实践合理安排,保证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四年内连续不断线。
2.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热情不够。当前高校对于专业教师的考核仍然以科研为主,侧重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而对于工程技术类岗位的教师,并未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对其考核和职务评聘分类对待。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许多专业教师没有增加工程实践的强烈欲望,缺少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热情,存在敷衍应付的情况。考评体系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应改革人事制度,在工科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职称评聘和个人考核等环节制定单独的政策。 3.對培养的卓越工程人才缺乏行之有效的综合评价方法。卓越工程人才不仅须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工程素养、领导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往往侧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成绩,而无法兼顾综合素质的综合评价;重视学生的考试结果,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重视对课内知识的考核,而对校外课外实践环节的考核不够严格和科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身心素质、创新能力等内在方面的培养,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对于校外实践,增设过程性环节,并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专业教师组成考核小组,设置评分细则,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
四、结语
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关键。要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当前的工作只是初步的探索,今后还须在实践中改进发现的问题,并完善相应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2]吴绍芬.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6):100-104.
[3]陶志勇.基于校企合作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2(3):109-111.
[4]伊影秋,沈小娟.卓越工程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四力”[J].高等教育管理,2012,(6):34-38.
[5]谷莎,尚雪娜,朱秀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模式下校企合作问题刍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6,(12);121-124.
[6]任浩,张辉,童国林,景宜.轻工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改进[J].广州化工,2017,45(4):168-170.
Abstract:Taking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 of Binzhou colleg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excellent engineering talent based 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From optimizing curriculum system,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 driven,it gives specific and effective practice,and expounds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outstanding engineering talent;training mode;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