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史观已经渗透到教材的编写、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各个环节,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历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如何在恪守历史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大胆科学地运用新史观来进行素质教育,是目前中学历史教育的重大课题,本文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为例逐一进行探讨。
关键词: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
一、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探究史学新范式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是时代对目前历史教学的需求,更是历史课程实现其自身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来看,近代史所占比重最大,这些内容基本上都可以统辖到现代化史观之下。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目前,在现代化史观与新课标、历史教材、历史教学、历史备考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上呈现出凌乱、不系统的局面。由于传统的惯性和对现代化史观的贯彻不彻底,使得高中近代史的教学研究还存在缺陷,研究如何正确的运用现代化史观迫在眉睫。关于现代化的研究,以前大多是从发展经济学或发展社会学入手,主要是微观或政策性个案研究,很少从历史学的角度去进行。
二、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转变,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此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其基本完成的标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用全球史观指导高中历史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与世界教育的发展接轨。历史教育者应帮助学生树立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了解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提倡尊重、理解与宽容,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全球史观的运用,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世界意识。
三、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一般认为文明史研究最早发端于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其代表作《西方的没落》重新阐释了西方的传统文化,并用他的认识重新阐述了人类的文明进程,成为西方文化形态史学上一部里程碑意义上的著作。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基本内容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从横向看,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从范围上划分,又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我们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以及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政治文明方面,新教科书颠覆了传统史学中突出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编写思路,以国家机器的运行、各种机构、组织、制度的设置、政治活动等作为研究重点,突出了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活动的分量;物质文明方面,明确提出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新课程强化了精神文明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在必修课中,前所未有的加重了文化史的比重。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文明史观指导历史教学改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阶级斗争史观影响尚强,文明史观影响尚弱,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叙事一直是阶级斗争叙事,历史教科书编写宏观指导思想呈现单一的局面;②文明史观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处于适应阶段,历史教师的文明史观意识未健全,文明史观指导下的历史教科书编写比较零散;③文明史观指导下的历史教学出路仍在摸索之中,一线教师缺乏文明史观指导下的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路。
四、在反思中寻求进步
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为学生讲授《史学思想史》,其中第一讲就是《史观》。他把史观看作是做人的必需,“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史学家冯天瑜则把史观作为治学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他说,“接触每一史学论题,都自觉地树立一种理论上的追求,在考察先辈对此论题已有的理论成就基础上,试图求得深入一层的诠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不断,史学理论界兴起的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多元视角。
我们在接受和運用新史观时要处理好各种史观的关系,总的前提是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借鉴和吸纳近年来兴起的一系列新的史学观念和理论。如何将新的史学观和唯物史观有机结合,一是尝试用各种历史观去分析、研究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二是明确多种历史观的共同价值追求,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以及走向未来的启示。比如现代化史观中的“经济工业化”、整体史观下的“工业发展中的开放性”和文明史观里的“工业文明”,这些核心价值也是历史教学和备考的基本追求。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同历史观同步渗透,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教育工作者应把三种史观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多元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优化设计,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在教学中可运用各种新史观,打破必修模块的划分。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性,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课程标准,提高应对高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J].世界历史,2003(3).
[2]刘金源.现代化史观与世界史教学[J].历史教学问题,2009(6).
关键词: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
一、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探究史学新范式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是时代对目前历史教学的需求,更是历史课程实现其自身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来看,近代史所占比重最大,这些内容基本上都可以统辖到现代化史观之下。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目前,在现代化史观与新课标、历史教材、历史教学、历史备考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上呈现出凌乱、不系统的局面。由于传统的惯性和对现代化史观的贯彻不彻底,使得高中近代史的教学研究还存在缺陷,研究如何正确的运用现代化史观迫在眉睫。关于现代化的研究,以前大多是从发展经济学或发展社会学入手,主要是微观或政策性个案研究,很少从历史学的角度去进行。
二、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转变,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此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其基本完成的标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用全球史观指导高中历史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与世界教育的发展接轨。历史教育者应帮助学生树立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了解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提倡尊重、理解与宽容,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全球史观的运用,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世界意识。
三、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一般认为文明史研究最早发端于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其代表作《西方的没落》重新阐释了西方的传统文化,并用他的认识重新阐述了人类的文明进程,成为西方文化形态史学上一部里程碑意义上的著作。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基本内容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从横向看,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从范围上划分,又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我们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以及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政治文明方面,新教科书颠覆了传统史学中突出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编写思路,以国家机器的运行、各种机构、组织、制度的设置、政治活动等作为研究重点,突出了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活动的分量;物质文明方面,明确提出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新课程强化了精神文明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在必修课中,前所未有的加重了文化史的比重。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文明史观指导历史教学改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阶级斗争史观影响尚强,文明史观影响尚弱,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叙事一直是阶级斗争叙事,历史教科书编写宏观指导思想呈现单一的局面;②文明史观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处于适应阶段,历史教师的文明史观意识未健全,文明史观指导下的历史教科书编写比较零散;③文明史观指导下的历史教学出路仍在摸索之中,一线教师缺乏文明史观指导下的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路。
四、在反思中寻求进步
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为学生讲授《史学思想史》,其中第一讲就是《史观》。他把史观看作是做人的必需,“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史学家冯天瑜则把史观作为治学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他说,“接触每一史学论题,都自觉地树立一种理论上的追求,在考察先辈对此论题已有的理论成就基础上,试图求得深入一层的诠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不断,史学理论界兴起的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多元视角。
我们在接受和運用新史观时要处理好各种史观的关系,总的前提是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借鉴和吸纳近年来兴起的一系列新的史学观念和理论。如何将新的史学观和唯物史观有机结合,一是尝试用各种历史观去分析、研究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二是明确多种历史观的共同价值追求,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以及走向未来的启示。比如现代化史观中的“经济工业化”、整体史观下的“工业发展中的开放性”和文明史观里的“工业文明”,这些核心价值也是历史教学和备考的基本追求。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同历史观同步渗透,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教育工作者应把三种史观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多元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优化设计,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在教学中可运用各种新史观,打破必修模块的划分。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性,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课程标准,提高应对高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J].世界历史,2003(3).
[2]刘金源.现代化史观与世界史教学[J].历史教学问题,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