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部分,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和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地方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要明确其"师范性"和"应用型"的特点,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改革,为地方培养合格的音乐专业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师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承担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基础教育改革、新课标的实施的推动下,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地方高师音乐教育需要从实际出发,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才能为地方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一、明确培养目标
地方高师音乐院系主要承担为地方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培养人才的任务。在人才培养中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教学中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核心,同时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与音乐教育理念,同时引导学生建立自身的职业规划和观念,加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20世纪90年代前,高等师范音乐院系的设立还不是很广泛,教学资源和设施也相对简陋。90年代后随着社会科学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地方师范院校建立了音乐院系,此时高师音乐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多沿用了专业音乐院校的模式。但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传统的教学形式与课程设置已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基础教育改革推动下,高师音乐教育也步入改革大潮。地方高师只有与时俱进,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从实际出发,明确“师范性”与“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加强配套资源建设、创立自身特色,才能为地方培养出合格的实用人才。
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夯实基础,拓宽方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地方高师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首先要夯实基础,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完成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可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培养和提高。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各科专业程度不同进行分班教学,避免一刀切导致的部分学生学习困难无法完成教学要求,而程度较好的同学则停滞不前。分层次教学,从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等,针对不同程度的教学班级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同时通过阶段性的考核及时调整分班,给每位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地方高师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面向基础教育,因此“师范性”和“应用型”成为当前地方高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地方高师音乐专业招考中,学生通常以一门专业为主要方向,如声乐或某一乐器。而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学院培养专业演奏人员,因此地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中,脱离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建立适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改革中的重心。在地方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中可采用分阶段教学的模式,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以培养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和理论知识为主,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第一阶段学习合格后方可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保障了学生达到作为一位基础音乐工作者的基本素质。第二阶段的教学侧重发展学生的爱好和专长,培养学生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以此作为本阶段学习和实践的主要方向。第二阶段可开设更为丰富多样的课程,根据学生的专长和职业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选课,并通过演出、实习等实践方式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学科教育,教师教育
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任重而道远,它所承担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播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地方高师培养的是基础教育的接班人,是推行基础教育改革和提高全民音乐文化素质的生力军。因此高师音乐人才培养中,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与文化素质和教育理论的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就需要采取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的紧密结合。在学科教育中,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为根本,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并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拓宽艺术视野。如开设合唱团、歌舞团、民乐团、管弦乐团等艺术团体,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省市文艺活动,增加学生艺术实践经历,同时各社团的日常活动可由学生自行管理,为学生创造更全面的实践领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教师教育是师范教育中的特色,在学科教育的同时,通过专业课程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在课程教学中突出“师范性”的特点。在专业教学中加入“如何教、教什么”的教学内容,即学生今后作为教师如何进行教学,以及如何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改变当前许多毕业生会学不会教的现象。教学实习是从教学走向实践的重要过程,自2006年河北师范大学率先实施了“顶岗实习”,此后许多地方高师相继开展了这项工作。“顶岗实习”不同于传统的普通实习,它需要学生完全履行所在岗位的职责。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要走入基础教育的音乐课堂,履行一名真正教师的职责,独当一面,这对他们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都具有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对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的极大锻炼。
(三)结合地方,服务地方
民间音乐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是地方历史文化沉淀的艺术化呈现,也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地方高师音乐专业开设地方性民间音乐的课程,将地区特色文化艺术引入高等学校专业体系,发挥高等院校在特色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在2004年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提出了对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要求。2005年国务院公安厅出台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地方高师音乐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未来基础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的实施者和传承人,传播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培育下一代是他们肩负的重任。通过地方高师建立起完善的地区特色音乐文化艺术学科体系,能够培养出一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和从事地方音乐文化艺术工作的专业人才,为地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服务,为地区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服务,同时这也为学生开辟给为广阔的就业发展空间。
三、优化整合教学资源
地方高师音乐教育资源受地方经济、文化、教育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教育资源短缺和资源分配不均是许多地方高师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予以了大力的支持,给予地方高师音乐专业发展广阔的空间。但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合理化利用是许多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面临的重要问题。高等教育的普及,地方高校的扩招,使许多地方高师音乐专业出现师资不足的问题,在加大人才引进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地方音乐人才。聘请资深的社会音乐创作人、民间音乐家、音乐教育人士到地方高师任教,他们丰富的音乐创作、生活经验,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不仅为地方高师提供了良好的师资支持,也为地方高师音乐教学增添了地方特色。同时加强兄弟院校间的合作,通过网络和实体等多样的方式,开展优质教学课程、优秀教师资源的共享,发挥各自所长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在现有的条件最大化发挥其作用和价值。
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推动下,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傳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音乐教育的发展需求,因此探析新形势下地方高师音乐人才培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完整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要通过高校与基础教育、社会各界共同探讨,来不断推进地方高师音乐人才培养的逐步完善。
作者简介:
杜秋园,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师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承担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基础教育改革、新课标的实施的推动下,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地方高师音乐教育需要从实际出发,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才能为地方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一、明确培养目标
地方高师音乐院系主要承担为地方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培养人才的任务。在人才培养中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教学中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核心,同时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与音乐教育理念,同时引导学生建立自身的职业规划和观念,加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20世纪90年代前,高等师范音乐院系的设立还不是很广泛,教学资源和设施也相对简陋。90年代后随着社会科学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地方师范院校建立了音乐院系,此时高师音乐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多沿用了专业音乐院校的模式。但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传统的教学形式与课程设置已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基础教育改革推动下,高师音乐教育也步入改革大潮。地方高师只有与时俱进,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从实际出发,明确“师范性”与“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加强配套资源建设、创立自身特色,才能为地方培养出合格的实用人才。
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夯实基础,拓宽方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地方高师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首先要夯实基础,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完成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可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培养和提高。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各科专业程度不同进行分班教学,避免一刀切导致的部分学生学习困难无法完成教学要求,而程度较好的同学则停滞不前。分层次教学,从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等,针对不同程度的教学班级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同时通过阶段性的考核及时调整分班,给每位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地方高师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面向基础教育,因此“师范性”和“应用型”成为当前地方高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地方高师音乐专业招考中,学生通常以一门专业为主要方向,如声乐或某一乐器。而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学院培养专业演奏人员,因此地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中,脱离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建立适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改革中的重心。在地方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中可采用分阶段教学的模式,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以培养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和理论知识为主,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第一阶段学习合格后方可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保障了学生达到作为一位基础音乐工作者的基本素质。第二阶段的教学侧重发展学生的爱好和专长,培养学生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以此作为本阶段学习和实践的主要方向。第二阶段可开设更为丰富多样的课程,根据学生的专长和职业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选课,并通过演出、实习等实践方式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学科教育,教师教育
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任重而道远,它所承担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播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地方高师培养的是基础教育的接班人,是推行基础教育改革和提高全民音乐文化素质的生力军。因此高师音乐人才培养中,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与文化素质和教育理论的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就需要采取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的紧密结合。在学科教育中,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为根本,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并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拓宽艺术视野。如开设合唱团、歌舞团、民乐团、管弦乐团等艺术团体,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省市文艺活动,增加学生艺术实践经历,同时各社团的日常活动可由学生自行管理,为学生创造更全面的实践领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教师教育是师范教育中的特色,在学科教育的同时,通过专业课程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在课程教学中突出“师范性”的特点。在专业教学中加入“如何教、教什么”的教学内容,即学生今后作为教师如何进行教学,以及如何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改变当前许多毕业生会学不会教的现象。教学实习是从教学走向实践的重要过程,自2006年河北师范大学率先实施了“顶岗实习”,此后许多地方高师相继开展了这项工作。“顶岗实习”不同于传统的普通实习,它需要学生完全履行所在岗位的职责。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要走入基础教育的音乐课堂,履行一名真正教师的职责,独当一面,这对他们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都具有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对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的极大锻炼。
(三)结合地方,服务地方
民间音乐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是地方历史文化沉淀的艺术化呈现,也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地方高师音乐专业开设地方性民间音乐的课程,将地区特色文化艺术引入高等学校专业体系,发挥高等院校在特色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在2004年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提出了对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要求。2005年国务院公安厅出台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地方高师音乐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未来基础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的实施者和传承人,传播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培育下一代是他们肩负的重任。通过地方高师建立起完善的地区特色音乐文化艺术学科体系,能够培养出一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和从事地方音乐文化艺术工作的专业人才,为地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服务,为地区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服务,同时这也为学生开辟给为广阔的就业发展空间。
三、优化整合教学资源
地方高师音乐教育资源受地方经济、文化、教育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教育资源短缺和资源分配不均是许多地方高师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予以了大力的支持,给予地方高师音乐专业发展广阔的空间。但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合理化利用是许多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面临的重要问题。高等教育的普及,地方高校的扩招,使许多地方高师音乐专业出现师资不足的问题,在加大人才引进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地方音乐人才。聘请资深的社会音乐创作人、民间音乐家、音乐教育人士到地方高师任教,他们丰富的音乐创作、生活经验,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不仅为地方高师提供了良好的师资支持,也为地方高师音乐教学增添了地方特色。同时加强兄弟院校间的合作,通过网络和实体等多样的方式,开展优质教学课程、优秀教师资源的共享,发挥各自所长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在现有的条件最大化发挥其作用和价值。
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推动下,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傳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音乐教育的发展需求,因此探析新形势下地方高师音乐人才培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完整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要通过高校与基础教育、社会各界共同探讨,来不断推进地方高师音乐人才培养的逐步完善。
作者简介:
杜秋园,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