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能够切实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当然,问题还应是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果子”。
【关键词】问题设计 优化的策略 角度开放 内容精致 形式活泼
新课标倡导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应运而生。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以学生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提出某个问题就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学生的智力活动产生刺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能够切实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当然,问题还应是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果子”。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问题设计的角度要开放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从学生的需求、实际、兴趣等角度来设计问题,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现实处境。不能一味地从自己的心思和愿望出发:教师觉得重要,学生就一定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既然用心地指出来了,学生就该很好地讨论。要多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开放平台,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因势利导,创设出充满生机的学习氛围。
如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我教学“惭愧”一词,学生明白是“难为情”的意思。“难为情”在前面课文刚学过,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惭愧”的表层意思:小松树做错了事,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错了,它这时的心情就是“惭愧”心情。同学们心领神会,低下头,做出“惭愧”的样子。我适时抛出了“小松树为什么惭愧呢?”这一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内容。“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学生以此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上挂下联,“瞻前顾后”,很快找出小松树和风伯伯的对话,从对话的语气、动作中进一步体会“惭愧”的深意,在小组汇报中学生有的责备小松树不讲礼貌、瞧不起人,有的劝告小松树,有的替小松树向大松树道歉、承认错误……道理的领会已是不言而喻。
要从多元化的角度来呈现问题设计的答案。只有当问题的答案不确定为唯一时,才能为学生小组合作的讨论提供可能。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中“就好像听了谁的命令似的,所有的天鹅都同时结束了工作。它们昂着头,挺着胸,在水里游动着,捕食着鱼虾,不时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一句后,提出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天鹅们会说些什么呢?你不想说点什么吗?想象说话。学生口诵心惟,闭目遐思,浮想联翩。有学生说,天鹅们不惧困难、团结拼搏的精神不正是我校的“至德”精神的写照吗?在每一次的乒乓球赛、田径运动会、足球联赛、红歌会甚至每一天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取得了一个个佳绩、创造着一次次辉煌。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去创造性地填补文本的“空白点”,既建构文本的意义,又建构自我世界。思维空间、语言实践空间在探究中拓展延伸,并整合成有创意的语言实践。此刻别样的课堂流淌出生命的鲜活。
二、等闲识得东风面:问题设计的内容要精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组合作学习之“米”,就是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设计内容的个人见解及探究欲望。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难易适度,如果所设置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如果合作要完成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假思索、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答案,这样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与思维含量。
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设置好合作学习的起步平台,注意选择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合作学习价值的内容。通过讨论,活跃学生们的思维,对讨论的问题形成共识。如教学《草原的早晨》,由于草原离孩子们太远,大多数学生对此陌生。我在导入时播放了菜市场、校园、小区深夜阒寂无声和早晨热闹非凡的场景,因为这些与他们已有的经历和生活经验联系密切,学生对这些场景很熟悉,在对比中很快理解“醒过来”的含义。我将设计好的问题出示:你们说说草原醒来是什么样子呢?睡着呢?这样牵着问题的鼻子走,小组内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思路得以拓展,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我听到了牧民的说话声,我看到了许多牧民跨上骏马,我听到了“啪!啪!”的鞭声,我听到了羊儿在“咩咩”地叫着……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从而抓住了草原的景物(绿草、羊儿、牧羊人、歌声)来感受草原的美和牧羊人辛勤劳作时喜悦的心情。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问题设计的形式要活泼
教师要善于“指路给学生走”。我们设计问题时,就是要给学生应走的路,避免出现一些不当行为。“思源于疑”,学案中要设置一些启迪思路的疑问,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木兰从军》时,有学生提出“木兰为什么从军”这一问题,我顺水推舟把该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習的内容。我先让每位学生自行读书、理解、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学生很快得出“木兰从军是为国为家分忧”,如果教学至此戛然而止,学生只能体会到花木兰爱国爱家的美好品质,所受教育不深,我引导学生继续挖掘文本,并提出“千百年来,花木兰的故事为什么能广为流传,课文为什么着重描写了木兰从军这一部分,略写了木兰驰骋疆场,淡化了木兰功成身退吗?”这样的问题,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谈到一两点,避免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即教师满怀信心,学生无动于衷;或一部分学生兴味盎然,一部分学生漠然无视;这样的学习内容,由于是有源头活水的,是取自文本,有迹可循的,学生参加讨论自然兴致勃勃。学生小组合作时有热切讨论的,有分角色表演的,有分享朗读的,在多样形式中逐渐体会到花木兰是一个关心兄弟、孝顺父母、爱亲人胜过了自己的人,这时花木兰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变得鲜明、鲜活、丰满、立体起来。学生感受到的英雄花木兰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这位令人称赞的女英雄也有一颗平常人所不及的“孝”“悌”之心。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小组合作设计的问题与学生学习状态的相互适应的情况,我们教师要精心选定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保持教学警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反馈,洞察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而达到有效调控,并借此不着痕迹地推进教学流程。学生“动”起来了,老师“闲”起来了,课堂“热”起来了,素质“升”起来了。如此,“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问题设计 优化的策略 角度开放 内容精致 形式活泼
新课标倡导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应运而生。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以学生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提出某个问题就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学生的智力活动产生刺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能够切实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当然,问题还应是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果子”。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问题设计的角度要开放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从学生的需求、实际、兴趣等角度来设计问题,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现实处境。不能一味地从自己的心思和愿望出发:教师觉得重要,学生就一定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既然用心地指出来了,学生就该很好地讨论。要多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开放平台,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因势利导,创设出充满生机的学习氛围。
如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我教学“惭愧”一词,学生明白是“难为情”的意思。“难为情”在前面课文刚学过,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惭愧”的表层意思:小松树做错了事,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错了,它这时的心情就是“惭愧”心情。同学们心领神会,低下头,做出“惭愧”的样子。我适时抛出了“小松树为什么惭愧呢?”这一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内容。“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学生以此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上挂下联,“瞻前顾后”,很快找出小松树和风伯伯的对话,从对话的语气、动作中进一步体会“惭愧”的深意,在小组汇报中学生有的责备小松树不讲礼貌、瞧不起人,有的劝告小松树,有的替小松树向大松树道歉、承认错误……道理的领会已是不言而喻。
要从多元化的角度来呈现问题设计的答案。只有当问题的答案不确定为唯一时,才能为学生小组合作的讨论提供可能。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中“就好像听了谁的命令似的,所有的天鹅都同时结束了工作。它们昂着头,挺着胸,在水里游动着,捕食着鱼虾,不时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一句后,提出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天鹅们会说些什么呢?你不想说点什么吗?想象说话。学生口诵心惟,闭目遐思,浮想联翩。有学生说,天鹅们不惧困难、团结拼搏的精神不正是我校的“至德”精神的写照吗?在每一次的乒乓球赛、田径运动会、足球联赛、红歌会甚至每一天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取得了一个个佳绩、创造着一次次辉煌。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去创造性地填补文本的“空白点”,既建构文本的意义,又建构自我世界。思维空间、语言实践空间在探究中拓展延伸,并整合成有创意的语言实践。此刻别样的课堂流淌出生命的鲜活。
二、等闲识得东风面:问题设计的内容要精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组合作学习之“米”,就是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设计内容的个人见解及探究欲望。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难易适度,如果所设置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如果合作要完成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假思索、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答案,这样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与思维含量。
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设置好合作学习的起步平台,注意选择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合作学习价值的内容。通过讨论,活跃学生们的思维,对讨论的问题形成共识。如教学《草原的早晨》,由于草原离孩子们太远,大多数学生对此陌生。我在导入时播放了菜市场、校园、小区深夜阒寂无声和早晨热闹非凡的场景,因为这些与他们已有的经历和生活经验联系密切,学生对这些场景很熟悉,在对比中很快理解“醒过来”的含义。我将设计好的问题出示:你们说说草原醒来是什么样子呢?睡着呢?这样牵着问题的鼻子走,小组内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思路得以拓展,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我听到了牧民的说话声,我看到了许多牧民跨上骏马,我听到了“啪!啪!”的鞭声,我听到了羊儿在“咩咩”地叫着……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从而抓住了草原的景物(绿草、羊儿、牧羊人、歌声)来感受草原的美和牧羊人辛勤劳作时喜悦的心情。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问题设计的形式要活泼
教师要善于“指路给学生走”。我们设计问题时,就是要给学生应走的路,避免出现一些不当行为。“思源于疑”,学案中要设置一些启迪思路的疑问,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木兰从军》时,有学生提出“木兰为什么从军”这一问题,我顺水推舟把该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習的内容。我先让每位学生自行读书、理解、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学生很快得出“木兰从军是为国为家分忧”,如果教学至此戛然而止,学生只能体会到花木兰爱国爱家的美好品质,所受教育不深,我引导学生继续挖掘文本,并提出“千百年来,花木兰的故事为什么能广为流传,课文为什么着重描写了木兰从军这一部分,略写了木兰驰骋疆场,淡化了木兰功成身退吗?”这样的问题,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谈到一两点,避免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即教师满怀信心,学生无动于衷;或一部分学生兴味盎然,一部分学生漠然无视;这样的学习内容,由于是有源头活水的,是取自文本,有迹可循的,学生参加讨论自然兴致勃勃。学生小组合作时有热切讨论的,有分角色表演的,有分享朗读的,在多样形式中逐渐体会到花木兰是一个关心兄弟、孝顺父母、爱亲人胜过了自己的人,这时花木兰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变得鲜明、鲜活、丰满、立体起来。学生感受到的英雄花木兰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这位令人称赞的女英雄也有一颗平常人所不及的“孝”“悌”之心。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小组合作设计的问题与学生学习状态的相互适应的情况,我们教师要精心选定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保持教学警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反馈,洞察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而达到有效调控,并借此不着痕迹地推进教学流程。学生“动”起来了,老师“闲”起来了,课堂“热”起来了,素质“升”起来了。如此,“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