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模因论(memetics)最早出现在道金斯于1976年出版的经典畅销书《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他在这本书就进化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认为进化并非完全受物种驱使,进化更多的是复制因子带来的结果。本文从“为xxx打call”这一当下流行语的结构及其传播方式入手,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流行语“为xxx打call”的复制传播过程及它成为强势模因的原因。
关键词:模因论;“为xxx打call”;强势模因
作者简介:郑金珠(1993.10-),女,汉族,辽宁省朝阳市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1、引言: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使用下,越来越多的流行语出现在生活媒体中,“为xxx打call”这一流行语最早来源于日本,日本是宅文化的圣地。“打call”,日语为「コール」。百度百科的解释:LIVE时台下观众们跟随音乐的节奏,按一定的规律,用呼喊、挥动荧光棒等方式,由此可见,“打call”是对台上艺人支持与喜爱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日本,call单纯地指的是在偶像LIVE中,渐渐地,随着文化的快速传播,打call的意义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它既是对偶像的一种支持还是对一种现象行为的赞同,但其中心意义没有改变。
2、模因与语言模因
2.1语言模因与流行语
何自然教授在2003年将模因论引入中国,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高度关注,他将模因与语言研究联系起来,说明了模因是如何促进语言发展的。语言成功模因的三个特点:长寿性,多产性,忠实性。依照模因传播的范围,时间和能产性,分为两大类: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强势模因是指那些生命力顽强、能产性高、传播范围广的模因;相反,有些模因则如昙花一现,逐渐退出大众的视线,成为弱势模因。语言模因的复制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
3、研究过程
“全国大学生都在为苏宁杯套打CALL 到底魅力在哪?”(楚北网2017-11-07)
“东海航空连续六年为慈善公益打Call”(民航资源网 2017-11-28)
“为新时代打call——记华北科技学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演讲比赛”(中国教育品牌网2017-12-13)
上述例子均引自各大网络媒体,不难看出此流行语已经大量用于新闻标题中,有一些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里的文章标题,有一些是网页文章的标题。它是怎么传播的呢?“为xxx打call”经历了模因传播的四个过程。二次元从开始是一个小众文化,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东亚文化越来越多的喜爱,去日本看演唱会人越来越多。当融入了一种新的应援文化之后,人们的大脑就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将这种文化带回国内,这就是一个同化的过程。接下来,由于“为xxx打call”融入了汉语与英语,它会在人们的记忆里停留很久,该词得以存活。这是第二阶段:记忆阶段。而人与人的沟通过程中,人们会通过语言、文字方式等,加上自己的创新思维,将该词运用于各个领域,例如新闻工作者为了吸引大家眼球,应用于新闻标题;主持人为了与时俱进,与观众拉近距离,应用于演讲稿。显而易见,“为xxx打call”这一流行语的第三阶段表达就这样体现出来了。最后,进入传播阶段。现如今互联网的发展也是飞速,该词则得以广泛的流传。
4、语言模因“为xxx打call”如何成为强势模音
4.1权威性的推动
通多对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的分析,对网络语言中频繁使用“为xxx打call”现象的收集和研究,研究发现,流行语的复制传播过程,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模因作为一种复制因子,不断地推动的文化的传播和进步。新闻标题的大量使用,增强了其权威性,导致其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越来越广。这符合了成功模因的长寿性的特点。同时,由于它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得到广大年轻人的青睐,在互联网大量运用,获得了高权威性,从而成为强化模因。
4.2语言结构的新颖
“为xxx打call”这一流行语在语言结构上,是中文与英文的结合,结构新颖且读起来朗朗上口,作为一种语言模因,自身具有趣味性,因此容易被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
5、结论
一个流行语能够广为流传,传播的不仅是一段文字,而是一种文化。本文一方面从模因的传播过程来看“为xxx打call”的复制与传播。宏观来看是一个词的传播,从模因的角度来看,是语言作为一种文化,展开的文化传播。另一方面从成功模因的特点可以分析出其成为强势模因的原因。
参考文献:
[1]Blackmore,S. The Meme Machine[M]. (199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陳新仁. 新编语用学教程[M]. (2009).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何自然等.语用三论:关联论 顺应论 模因论[M]. (2007).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李姗姗. 模因视角下网络流行语“我可能xx假xx”的复制与传播. 海外英语. 2017(7).
[5]苏珊.布莱克摩尔著,高申春 吴友军 许波译. 谜米机器[M]. (1999).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6]熊永红,曾蓉. 从模因论的角度解读流行语“被xx”.外国语文(双月版).2011(4).
关键词:模因论;“为xxx打call”;强势模因
作者简介:郑金珠(1993.10-),女,汉族,辽宁省朝阳市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1、引言: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使用下,越来越多的流行语出现在生活媒体中,“为xxx打call”这一流行语最早来源于日本,日本是宅文化的圣地。“打call”,日语为「コール」。百度百科的解释:LIVE时台下观众们跟随音乐的节奏,按一定的规律,用呼喊、挥动荧光棒等方式,由此可见,“打call”是对台上艺人支持与喜爱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日本,call单纯地指的是在偶像LIVE中,渐渐地,随着文化的快速传播,打call的意义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它既是对偶像的一种支持还是对一种现象行为的赞同,但其中心意义没有改变。
2、模因与语言模因
2.1语言模因与流行语
何自然教授在2003年将模因论引入中国,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高度关注,他将模因与语言研究联系起来,说明了模因是如何促进语言发展的。语言成功模因的三个特点:长寿性,多产性,忠实性。依照模因传播的范围,时间和能产性,分为两大类: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强势模因是指那些生命力顽强、能产性高、传播范围广的模因;相反,有些模因则如昙花一现,逐渐退出大众的视线,成为弱势模因。语言模因的复制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
3、研究过程
“全国大学生都在为苏宁杯套打CALL 到底魅力在哪?”(楚北网2017-11-07)
“东海航空连续六年为慈善公益打Call”(民航资源网 2017-11-28)
“为新时代打call——记华北科技学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演讲比赛”(中国教育品牌网2017-12-13)
上述例子均引自各大网络媒体,不难看出此流行语已经大量用于新闻标题中,有一些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里的文章标题,有一些是网页文章的标题。它是怎么传播的呢?“为xxx打call”经历了模因传播的四个过程。二次元从开始是一个小众文化,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东亚文化越来越多的喜爱,去日本看演唱会人越来越多。当融入了一种新的应援文化之后,人们的大脑就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将这种文化带回国内,这就是一个同化的过程。接下来,由于“为xxx打call”融入了汉语与英语,它会在人们的记忆里停留很久,该词得以存活。这是第二阶段:记忆阶段。而人与人的沟通过程中,人们会通过语言、文字方式等,加上自己的创新思维,将该词运用于各个领域,例如新闻工作者为了吸引大家眼球,应用于新闻标题;主持人为了与时俱进,与观众拉近距离,应用于演讲稿。显而易见,“为xxx打call”这一流行语的第三阶段表达就这样体现出来了。最后,进入传播阶段。现如今互联网的发展也是飞速,该词则得以广泛的流传。
4、语言模因“为xxx打call”如何成为强势模音
4.1权威性的推动
通多对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的分析,对网络语言中频繁使用“为xxx打call”现象的收集和研究,研究发现,流行语的复制传播过程,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模因作为一种复制因子,不断地推动的文化的传播和进步。新闻标题的大量使用,增强了其权威性,导致其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越来越广。这符合了成功模因的长寿性的特点。同时,由于它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得到广大年轻人的青睐,在互联网大量运用,获得了高权威性,从而成为强化模因。
4.2语言结构的新颖
“为xxx打call”这一流行语在语言结构上,是中文与英文的结合,结构新颖且读起来朗朗上口,作为一种语言模因,自身具有趣味性,因此容易被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
5、结论
一个流行语能够广为流传,传播的不仅是一段文字,而是一种文化。本文一方面从模因的传播过程来看“为xxx打call”的复制与传播。宏观来看是一个词的传播,从模因的角度来看,是语言作为一种文化,展开的文化传播。另一方面从成功模因的特点可以分析出其成为强势模因的原因。
参考文献:
[1]Blackmore,S. The Meme Machine[M]. (199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陳新仁. 新编语用学教程[M]. (2009).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何自然等.语用三论:关联论 顺应论 模因论[M]. (2007).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李姗姗. 模因视角下网络流行语“我可能xx假xx”的复制与传播. 海外英语. 2017(7).
[5]苏珊.布莱克摩尔著,高申春 吴友军 许波译. 谜米机器[M]. (1999).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6]熊永红,曾蓉. 从模因论的角度解读流行语“被xx”.外国语文(双月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