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日,“抗日神剧的尴尬走红”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也折射出了电视文化“娱乐至上”的趋向。在今天这样一个新媒体时代,电视受效益趋势,一味的追求收视率,导致电视节目、电视剧、电影等电视作品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娱乐过度”的现象,偏离了主流价值观。弘扬主流价值,掌控娱乐化,成为对抗“娱乐至上”的有效力量。
关键词:抗日剧;娱乐至上;电视文化;大众文化
反观现在充斥电视屏幕的抗日剧,政策原因使抗日剧成为投资方愿意投、导演愿意导的剧型,而大量出现的抗日题材让观众审美疲劳,于是创作方为了迎合观众追求娱乐的审美要求,使抗日剧神化、传奇化、江湖化,脱离了真实的历史。央视《新闻1+1》栏目批抗日剧粗制滥造,“比着看谁俗,争着看谁二,然后去看谁更雷!鹰爪功、铁砂掌、绣花针、全裸敬礼、徒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弹指间鬼子灰飞烟灭……
抗日剧的问题不只是简单的剧型、剧情、拍摄问题,它是如今电视文化趋向“娱乐至上”的一个小侧面,表层是抗日剧出了问题,实则是如今的电视文化出了问题。
一、结合电视文化“娱乐至上”分析抗日剧出现的问题
(一)情节构思,过度娱乐使抗日剧背离了常识、历史
1.虚假化
从电影《斗牛》开始,日本演员冢越博隆成了“鬼子专业户”,他曾经拍过一场雪中行
军的戏,导演要求他在村口看见一个女人后强奸她,冢越博隆作为演员都认为“雪地强奸”这一情节明显虚假不合理,日本兵再猥琐下流,也不可能在室外如此寒冷的条件下强奸一名女子。
2.夸张化
编剧、导演为了让电视剧对观众更有“吸引力”,导致某些情节夸张化、娱乐化。在《箭在弦上》中,徐二航在遭轮奸后突然爆发,徒手持剑杀日本兵数十人。诸如此类的情节还很多,许多抗日剧中的主人公都身怀绝技,以如此娱乐化的方式来表现残酷的战争,是对历史的亵渎。
(二)人物塑造走向僵硬化、娱乐化
1.“白痴鬼子”脸谱化
抗日剧中的日本兵形象讽刺性的做到了“整齐划一”,多是猥琐弱智、暴虐无能。而真实历史中的日本兵并非如此,否则为何八年抗战如此艰苦、漫长。为了宣扬八路军的神勇,抗日剧对日本军人形象的塑造陷入了模式化,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背离了历史,并且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2.英雄形象的塑造
与千篇一律的鬼子形象相反,抗日剧中主人公的形象多是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向着炮火前进》中的雷子枫(吴奇隆扮演)身穿皮衣夹克、搭配帅气手套和雷朋眼镜,最抢眼的还属他那涂满发胶的飞机头,显然,这种对英雄形象的娱乐化塑造略显“轻浮”。
可见,电视文化的娱乐化倾向对于电视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影响很大。
(三)情感娱乐化
1.复杂化
抗日剧娱乐化还表现在剧中人物关系的过分复杂化。不仅涉及到八路军与日军的矛盾、八路军与国军的矛盾,还夹杂着亲人、上级或者朋友叛变、投降,似乎是人物关系越复杂越利于塑造英雄形象。有时候,复杂的人物关系及情感纠葛甚至盖过了“抗日”这条主线,产生了舍本求末、喧宾夺主的效果。抗日剧不是言情剧,过度娱乐化使抗日剧失去了它的教育意义,容易对青少年产生误导。
2.浪漫化
每部电视剧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浪漫成分,多表现在爱情上。无论是《雪豹》、《滇西1944》还是《民兵葛二蛋》,都存在爱情元素。但是,爱情元素应该是副线。“原本让人们有着极大的纪实期待的作品,因无处不在的浪漫爱情而让观众失望乃至不屑了。此时,美好爱情已发展为无所不用其极的滥情,浪漫主义也无异于一种伪浪漫了。”[1]
二、为了避免电视文化在“娱乐至上”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承认娱乐,不崇尚娱乐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电视文化在20世纪末出现的“娱乐化”决不是孤立的现象,向来制约中国电视文化的文化背景、管理体制、媒体与受众等四大因素必然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2]可见,电视文化的娱乐化转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电视发展进程中的必经阶段。
(二)有意识的传播历史文化和真善美的人文精神
“电视”被推向市场,但是电视并不能因此就卸下文化责任。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电视反而更应该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对真善美人文精神的赞扬。即使是如今大热的综艺娱乐节目,也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是当今竞争中的软实力,而我们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不能将我们的文化资源浪费,这就需要电视媒体承担起责任来,不一味追求收视率,多些正能量,少些低俗娱乐,树立以主流价值观为标准的评判制度,把电视文化引向健康的发展道路。这样,“娱乐至上”必然会成为人人摒弃的。
(三)贴近百姓的生活,真正做到电视文化是大众的文化
其实,电视文化的“娱乐至上”趋势虽然看似是满足受众的感官需求的,但实质上是背离百姓生活的。电视剧也好,电视节目也好,都应该贴近人们生活,让观众能从中感受到生活,从而产生心理认同感,这样的电视文化才是大众文化。反观现在的“抗日神剧”,由于是历史剧类,自然无关人们的现实生活,但是起码要尊重人们所了解的那段远去却没有淡忘的历史,让人们从中感受到战争的悲壮、残酷,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年代,也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而不是“娱乐至上”的低俗。
三、结语
通过对“抗日神剧”尴尬走红的思考,为避免电视文化走向“娱乐至上”提出以上几点浅薄建议。当然抗日剧的问题只是一个侧面,但是反应出来的“娱乐过度”现象却是存在于各个形式的电视作品当中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代中国电视发展到这个阶段,追求感官愉悦无可厚非,但也不能将道德精神完全丢弃,应该是在健康的轨道中发挥其娱乐功能。“当代中国电视的问题不在其娱乐化,而在与其娱乐的低劣化,在于对“娱乐”本质的有意无意的误置和误用。”[3]因此,在避免电视文化走向“娱乐至上”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戴清,焦朦.抗日题材电视剧创作倾向的反思—传奇化、浪漫化与游戏化谩议[J].当代电视,2011(04)
[2]孟宁.走向娱乐化的中国电视文化—警惕中国电视文化娱乐化的异化[D].武汉大学,2005(04)
[3]周雪梅,张晶.在审美与娱乐之间—当代中国电视的价值取向[J].现代传播(双月刊),2003(01)
关键词:抗日剧;娱乐至上;电视文化;大众文化
反观现在充斥电视屏幕的抗日剧,政策原因使抗日剧成为投资方愿意投、导演愿意导的剧型,而大量出现的抗日题材让观众审美疲劳,于是创作方为了迎合观众追求娱乐的审美要求,使抗日剧神化、传奇化、江湖化,脱离了真实的历史。央视《新闻1+1》栏目批抗日剧粗制滥造,“比着看谁俗,争着看谁二,然后去看谁更雷!鹰爪功、铁砂掌、绣花针、全裸敬礼、徒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弹指间鬼子灰飞烟灭……
抗日剧的问题不只是简单的剧型、剧情、拍摄问题,它是如今电视文化趋向“娱乐至上”的一个小侧面,表层是抗日剧出了问题,实则是如今的电视文化出了问题。
一、结合电视文化“娱乐至上”分析抗日剧出现的问题
(一)情节构思,过度娱乐使抗日剧背离了常识、历史
1.虚假化
从电影《斗牛》开始,日本演员冢越博隆成了“鬼子专业户”,他曾经拍过一场雪中行
军的戏,导演要求他在村口看见一个女人后强奸她,冢越博隆作为演员都认为“雪地强奸”这一情节明显虚假不合理,日本兵再猥琐下流,也不可能在室外如此寒冷的条件下强奸一名女子。
2.夸张化
编剧、导演为了让电视剧对观众更有“吸引力”,导致某些情节夸张化、娱乐化。在《箭在弦上》中,徐二航在遭轮奸后突然爆发,徒手持剑杀日本兵数十人。诸如此类的情节还很多,许多抗日剧中的主人公都身怀绝技,以如此娱乐化的方式来表现残酷的战争,是对历史的亵渎。
(二)人物塑造走向僵硬化、娱乐化
1.“白痴鬼子”脸谱化
抗日剧中的日本兵形象讽刺性的做到了“整齐划一”,多是猥琐弱智、暴虐无能。而真实历史中的日本兵并非如此,否则为何八年抗战如此艰苦、漫长。为了宣扬八路军的神勇,抗日剧对日本军人形象的塑造陷入了模式化,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背离了历史,并且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2.英雄形象的塑造
与千篇一律的鬼子形象相反,抗日剧中主人公的形象多是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向着炮火前进》中的雷子枫(吴奇隆扮演)身穿皮衣夹克、搭配帅气手套和雷朋眼镜,最抢眼的还属他那涂满发胶的飞机头,显然,这种对英雄形象的娱乐化塑造略显“轻浮”。
可见,电视文化的娱乐化倾向对于电视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影响很大。
(三)情感娱乐化
1.复杂化
抗日剧娱乐化还表现在剧中人物关系的过分复杂化。不仅涉及到八路军与日军的矛盾、八路军与国军的矛盾,还夹杂着亲人、上级或者朋友叛变、投降,似乎是人物关系越复杂越利于塑造英雄形象。有时候,复杂的人物关系及情感纠葛甚至盖过了“抗日”这条主线,产生了舍本求末、喧宾夺主的效果。抗日剧不是言情剧,过度娱乐化使抗日剧失去了它的教育意义,容易对青少年产生误导。
2.浪漫化
每部电视剧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浪漫成分,多表现在爱情上。无论是《雪豹》、《滇西1944》还是《民兵葛二蛋》,都存在爱情元素。但是,爱情元素应该是副线。“原本让人们有着极大的纪实期待的作品,因无处不在的浪漫爱情而让观众失望乃至不屑了。此时,美好爱情已发展为无所不用其极的滥情,浪漫主义也无异于一种伪浪漫了。”[1]
二、为了避免电视文化在“娱乐至上”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承认娱乐,不崇尚娱乐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电视文化在20世纪末出现的“娱乐化”决不是孤立的现象,向来制约中国电视文化的文化背景、管理体制、媒体与受众等四大因素必然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2]可见,电视文化的娱乐化转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电视发展进程中的必经阶段。
(二)有意识的传播历史文化和真善美的人文精神
“电视”被推向市场,但是电视并不能因此就卸下文化责任。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电视反而更应该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对真善美人文精神的赞扬。即使是如今大热的综艺娱乐节目,也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是当今竞争中的软实力,而我们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不能将我们的文化资源浪费,这就需要电视媒体承担起责任来,不一味追求收视率,多些正能量,少些低俗娱乐,树立以主流价值观为标准的评判制度,把电视文化引向健康的发展道路。这样,“娱乐至上”必然会成为人人摒弃的。
(三)贴近百姓的生活,真正做到电视文化是大众的文化
其实,电视文化的“娱乐至上”趋势虽然看似是满足受众的感官需求的,但实质上是背离百姓生活的。电视剧也好,电视节目也好,都应该贴近人们生活,让观众能从中感受到生活,从而产生心理认同感,这样的电视文化才是大众文化。反观现在的“抗日神剧”,由于是历史剧类,自然无关人们的现实生活,但是起码要尊重人们所了解的那段远去却没有淡忘的历史,让人们从中感受到战争的悲壮、残酷,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年代,也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而不是“娱乐至上”的低俗。
三、结语
通过对“抗日神剧”尴尬走红的思考,为避免电视文化走向“娱乐至上”提出以上几点浅薄建议。当然抗日剧的问题只是一个侧面,但是反应出来的“娱乐过度”现象却是存在于各个形式的电视作品当中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代中国电视发展到这个阶段,追求感官愉悦无可厚非,但也不能将道德精神完全丢弃,应该是在健康的轨道中发挥其娱乐功能。“当代中国电视的问题不在其娱乐化,而在与其娱乐的低劣化,在于对“娱乐”本质的有意无意的误置和误用。”[3]因此,在避免电视文化走向“娱乐至上”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戴清,焦朦.抗日题材电视剧创作倾向的反思—传奇化、浪漫化与游戏化谩议[J].当代电视,2011(04)
[2]孟宁.走向娱乐化的中国电视文化—警惕中国电视文化娱乐化的异化[D].武汉大学,2005(04)
[3]周雪梅,张晶.在审美与娱乐之间—当代中国电视的价值取向[J].现代传播(双月刊),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