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悠悠数千年,绵延几万里,古今中外,东西南北,如何组织这些内容,以最佳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是我们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一个学段内各门学科的教材都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性,都体现了编者的教学理念。作为教材的执行者——教师,能否理解并落实编者的理念和意图,是能否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教师,都应该把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通读教材,认真对照课程标准,知道本学段本学科的教材包括哪些基本知识,教学重点是什么,哪些知识前后可以整合起来,本套教材的编排意图和体例是什么,教材内在的逻辑线索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画出本册教材的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进而画出本学段教材的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对有关的知识进行调整和整合。
一般来说,对知识的掌握分为四个层次,如同数学中的点、线、面、体:教师能够理解教材中的每一部分知识,仅仅是掌握了一个个的知识点,这是第一个层次,如同一盘散落的珍珠,还需要用一条条线把它们串联起来。只有通读教材,感悟教材,才能把分布于各册教材中的同一类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条的知识线,这是第二个层次。不同的知识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如: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西方有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世界怎样的结局。要把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知识线并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面,这是第三个层次。最后,要把一个学段不同年级的知识构成一个立方体,如同一座立交桥,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四通八达,不管从哪里切入都能把整个学段的教材整合起来,这才是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要达到这四个层次,我们必须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建构,强调教学过程的统筹安排。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的编写,大多是以“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如:初一《我们生活的世界》;初二《我们传承的文明》;初三《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类教材都有自身的规律,但这种规律是隐藏的,学生并不掌握。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以教学内容为“知识线”,以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为“方法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用“方法线”控制引导“知识线”,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形成基本的能力。
二、统筹安排课堂教学
如何整合教学内容,统筹教学过程,探寻学习规律。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曾做过一些尝试:
1.课前导入中的整合:
导入可以是多种多样,可以情境导入,也可以复习导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新课导入时,我就采取了复习导入的方法。我回顾新航路和殖民侵略的影响等内容得出了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条件。
通过对过去知识的整理和整合,使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必然性有更深的认识。
2.知识点讲授过程中的整合: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从法律上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是中国的领土。1689年还发生过什么事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所以这时候英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刚刚确立,要侵略中国还为时尚早。
这种整合虽然很小,但很实用,能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淆的知识点,明白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历史及相关联系。
3.课后小结时的整合:
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就可以用表格来比较。列出名称、时间、领导人、主要事件、重要文献、确立的整体等内容。
用表格归纳比较这是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学生比较得心应手的。但还是初级的知识点的整合。
4.单元知识点的整合:
一个单元就有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把知识点串联成一个局部的知识网络。
比如《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就包括这么一些内容:
(1)成熟的礼乐文明是根基:西周的礼乐文明
(2)稳固的政治制度是保障: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3)民族融合中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4)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5.期中期末复习中的整合:
这一阶段知识点多,学生容易混淆,不易记忆,整理归纳非常必要。八年级上期末复习时,我出示了以下知识脉络:
(1)经济状况:农业上的生产工具(新石器-铁农具牛耕-筒车曲辕犁-秧马);手工业的丝织业(黄帝-唐朝);陶瓷业(炎帝-黑陶彩陶-越州青瓷-北宋景德镇);商业(统一货币度量衡-大运河-唐朝长安-宋元的交子,东京大都临安)
(2)政治状况:制度(禅让制-分封制-中央集权制-推恩令监察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县制-郡县制-行省制);理念(仁政,以德化民-民贵君轻,水舟,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清明政治时期。外国的制度(种姓制度,雅典民主制,罗马的共和制,元首制)
(3)思想文化:思想(百家争鸣-法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佛教-儒家,佛教、道教-多种宗教融合);文化(文字,文学,史学);艺术(书法,绘画,雕塑);科技(四大发明及影响,棉纺织技术);外国的文化(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罗马,古阿拉伯)
(4)民族关系:秦(长城灵渠);西汉(匈奴西域);南北朝(北方民族大融合);唐(一视同仁,胡汉交融);宋元(农牧文化融合,西藏,回族)
(5)对外交往:西汉(张骞-丝绸之路);元(空前繁盛,马可·波罗,泉州,陶瓷之路)
(6)社会生活:宋元世俗化(瓦子勾栏看棚,杂剧说话,节日习俗)
大大小小的整合,各种形式的整合方法,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的灵活组合,机动使用。学生虽然一时还不能全部领会贯通,但慢慢地在潜移默化的教师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摸索中,他们就会逐渐地习惯这种学习的思维方式,逐渐自觉地去应用这种学习方法。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实验中学)
一、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一个学段内各门学科的教材都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性,都体现了编者的教学理念。作为教材的执行者——教师,能否理解并落实编者的理念和意图,是能否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教师,都应该把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通读教材,认真对照课程标准,知道本学段本学科的教材包括哪些基本知识,教学重点是什么,哪些知识前后可以整合起来,本套教材的编排意图和体例是什么,教材内在的逻辑线索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画出本册教材的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进而画出本学段教材的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对有关的知识进行调整和整合。
一般来说,对知识的掌握分为四个层次,如同数学中的点、线、面、体:教师能够理解教材中的每一部分知识,仅仅是掌握了一个个的知识点,这是第一个层次,如同一盘散落的珍珠,还需要用一条条线把它们串联起来。只有通读教材,感悟教材,才能把分布于各册教材中的同一类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条的知识线,这是第二个层次。不同的知识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如: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西方有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世界怎样的结局。要把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知识线并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面,这是第三个层次。最后,要把一个学段不同年级的知识构成一个立方体,如同一座立交桥,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四通八达,不管从哪里切入都能把整个学段的教材整合起来,这才是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要达到这四个层次,我们必须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建构,强调教学过程的统筹安排。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的编写,大多是以“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如:初一《我们生活的世界》;初二《我们传承的文明》;初三《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类教材都有自身的规律,但这种规律是隐藏的,学生并不掌握。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以教学内容为“知识线”,以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为“方法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用“方法线”控制引导“知识线”,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形成基本的能力。
二、统筹安排课堂教学
如何整合教学内容,统筹教学过程,探寻学习规律。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曾做过一些尝试:
1.课前导入中的整合:
导入可以是多种多样,可以情境导入,也可以复习导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新课导入时,我就采取了复习导入的方法。我回顾新航路和殖民侵略的影响等内容得出了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条件。
通过对过去知识的整理和整合,使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必然性有更深的认识。
2.知识点讲授过程中的整合: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从法律上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是中国的领土。1689年还发生过什么事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所以这时候英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刚刚确立,要侵略中国还为时尚早。
这种整合虽然很小,但很实用,能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淆的知识点,明白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历史及相关联系。
3.课后小结时的整合:
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就可以用表格来比较。列出名称、时间、领导人、主要事件、重要文献、确立的整体等内容。
用表格归纳比较这是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学生比较得心应手的。但还是初级的知识点的整合。
4.单元知识点的整合:
一个单元就有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把知识点串联成一个局部的知识网络。
比如《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就包括这么一些内容:
(1)成熟的礼乐文明是根基:西周的礼乐文明
(2)稳固的政治制度是保障: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3)民族融合中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4)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5.期中期末复习中的整合:
这一阶段知识点多,学生容易混淆,不易记忆,整理归纳非常必要。八年级上期末复习时,我出示了以下知识脉络:
(1)经济状况:农业上的生产工具(新石器-铁农具牛耕-筒车曲辕犁-秧马);手工业的丝织业(黄帝-唐朝);陶瓷业(炎帝-黑陶彩陶-越州青瓷-北宋景德镇);商业(统一货币度量衡-大运河-唐朝长安-宋元的交子,东京大都临安)
(2)政治状况:制度(禅让制-分封制-中央集权制-推恩令监察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县制-郡县制-行省制);理念(仁政,以德化民-民贵君轻,水舟,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清明政治时期。外国的制度(种姓制度,雅典民主制,罗马的共和制,元首制)
(3)思想文化:思想(百家争鸣-法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佛教-儒家,佛教、道教-多种宗教融合);文化(文字,文学,史学);艺术(书法,绘画,雕塑);科技(四大发明及影响,棉纺织技术);外国的文化(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罗马,古阿拉伯)
(4)民族关系:秦(长城灵渠);西汉(匈奴西域);南北朝(北方民族大融合);唐(一视同仁,胡汉交融);宋元(农牧文化融合,西藏,回族)
(5)对外交往:西汉(张骞-丝绸之路);元(空前繁盛,马可·波罗,泉州,陶瓷之路)
(6)社会生活:宋元世俗化(瓦子勾栏看棚,杂剧说话,节日习俗)
大大小小的整合,各种形式的整合方法,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的灵活组合,机动使用。学生虽然一时还不能全部领会贯通,但慢慢地在潜移默化的教师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摸索中,他们就会逐渐地习惯这种学习的思维方式,逐渐自觉地去应用这种学习方法。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