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的利与弊》课例诊断评析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ykeaiche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这是我校精心打造的一节新课程示范课,开课科目为《科学》,课题为七年级下册的《摩擦的利与弊》,上课老师为操颂明。操老师的课许多地方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同时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此撷取三个片断加以分析。
  课堂教学片断(一)
  在揭示摩擦力概念后,老师让全体同学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拖,直接感受一下摩擦现象。刹时,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吱吱嘎嘎的声音不绝于耳,每一个同学都很投入,大家脸上充盈着兴奋和愉悦。当大家对摩擦现象有所感受时,老师趁热打铁提出了问题:“同学们有什么感觉?”同学们的热情又一次高涨,学生甲:“摩擦使手热起来。”学生乙:“摩擦能产生声音。”学生丙:“手受到阻碍运动的力。”……这时学生对摩擦已经有了比以前更加深刻的感受。
  评析:
  对摩擦力的理解,常见的做法是教师通过举例并加以分析,促使学生理解和记忆。该教师通过让学生“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拖”来使学生直接感受摩擦,加深对摩擦的感性认识,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我觉得这种运用创设情境的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情绪、感知、思维等各种心理因素,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让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拖一拖,感受摩擦力的做法,使同学们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尝试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得了科学探究的体验。这对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具有积极意义。从科学课程的目标看,这一环节比较有效地实现了知识技能、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等多方面目标的整合。
  为了更有利于达成过程性目标,当学生亲自感受了摩擦力后,还可以作进一步引导: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探究摩擦力这一现象?(实践、动手、感官……)这些方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科学家、发明家用这些方法获得重大发现、发明(举例)。这些方法还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举例)。这样引导,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态度进行迁移。
  课堂教学片断(二)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也有摩擦力,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过程如下:看一个实验,我这里有一个杯子,杯子里放着一些米,中间放了什么?(学生大声齐答:筷子),看一下,我用筷子能不能把米提起来(同时做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答:筷子。学生的声音较弱)?为什么筷子能把米提起来?课堂上一片沉默,稍缓后有两个同学举起了手……
  反思:
  在教学中,将学习内容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这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这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为: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达成三维目标)。
  本来,创设情境在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参与积极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但用筷子提米这一实验情境没有利用好,当时学生的反应比较平淡。其实这是一个设置悬念,激活学生思维和情绪的极好素材,有些教师曾用此实验情境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为什么这一课时创设情境时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创设情境的过程比较平直是重要原因。其实只要稍稍改变一下,情形就可能会不一样。如让学生猜一猜:我用筷子能不能把装满米的杯提起来?当学生的情绪和探究动机被激发起来时,再做实验。最后问:为什么?显然这与前面做法相比,曲了一点。
  实践证明:创设情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使直变曲,铺垫、夸张、宣染等常用技巧都能优化创设情境的方法和效果。当然更多的技巧需要在实践中形成并加以总结。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平时注意研究别人的成功设计,积累典型的教学案例,备课时精心设计,经过一定阶段后,就一定会产生熟能生巧的体验。
  课堂教学片断(三)
  在學生进一步理解摩擦的概念后,教师设问: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展开讨论,整个讨论过程,同学发言十分热烈,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三分钟后每组选一位代表发言,这时又出现了一次新的情绪高峰,各组代表都不甘落后,争相发表自己组的讨论成果,有的说“不能走路,筷子夹不起菜,手拿不起东西只能托”,有的说“不能骑车,骑上后不能停下”,有的说“鞋带系不紧,火柴划不燃,不能洗净脸”等,一个个充满创新火花的答案不断涌现……
  评析:
  这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范例,从高涨的合作热情及各组代表具有个性化的发言情况看,合作学习是有效的。这次组合作学习所以成功,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合作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且又难易适度。这使得学生乐意参与,能够参与。这些学生喜欢相象和思考,讨论题“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就激活了学生的情绪和心智活动。昼学认为:和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的刺激物容易引起注意和兴趣。该讨论题,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摩擦现象,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就在生活中,科学就在身边。这使得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就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他文献
西藏昌都市察雅县中学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也是新课程中优化教育教学新的课改途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培养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并且努力做好课程整合的大胆实践者和改革者。文章从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整合的必要性及课堂整合策略两个方面阐释了新课程
<正> 联想,被人们称作思维的翅膀。借助于联想,有时可以顿开茅塞、妙计横生。指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指挥员,应具有丰富的联想力。本文就指导员的联想方法试举几例。
期刊
<正> 思想教育通常有两种形式,即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有意识的直接教育,主要是通过教育者授课、作报告、谈心、宣传鼓动等手段,对被教育者进行教育。间接教育,则是依靠客观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指以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增加存量土地的投入,改善土地的经营和管理,使土地利用的效率和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不断得以提高。但很长
1999年秋季美国纽约市人群中暴发了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感染,WNV为虫媒病毒,以鸟类为其储存宿主,通过蚊虫传播(见封底图1).疫情发生后,当地卫生部门立即对该疾病
今天我也想谈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谈这一话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  查了许多资料,归纳起来有下面说法。  1.课堂教学有效性包括三种含义:一是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学效果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二是有效率,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三是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独立或半独立的学习活动,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线向与体验,都必须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结合多种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对具体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实现的。下面就将结合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有效的生活化的情境 
<正> A&#183;吉拉尔和让&#183;斯多泽尔于《法国社会学杂志》一九八五年第一期上发表文章,就法国人的价值观作了论述。他们根据一九八○——一九八一年对西欧九国十八岁以上
所谓“班级性格”,就是一个班集体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班级的特殊个性。班级由于它的集中教学、学生性格特点、教师个性等更加容易形成它的性格。良好的班级性格,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乃至社会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去年我刚接手的五年级(3)班,由于“性格”懒散、自私、自控能力差,让每一个任课老师都头疼不已,总是找我投诉,我也是苦不言堪。如何塑造良好班级性格,成了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如果一个班集体,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