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政府财政政策分为政府税收收入与政府财政总支出,考察他们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并进一步将税收收入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财政总收入按功能分为政府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分别考察各组成部分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政府税收收入、直接税和间接税对居民收入分配有显著的影响,在短期内缩小了居民收入差距,但在长期内却扩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2)政府财政总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与政府消费性支出对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没有显著的影响。我们的政策建议是,政府应调整税制,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索财政支出调节收入分配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税收收入;财政支出;收入分配
一、 引言与文献综述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从公共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来看,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是弥补市场失灵,而由市场经济发展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是市场失灵的典型表现之一,因而,政府必须承担起合理收入分配的任务。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个人的收入分配取决于初始的要素禀赋分配,而这种初始禀赋的分配状况并不公平,长期累积的结果则更不公平,特别是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的存在,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如家庭关系、社会地位、性别差异等等因素,使得收入分配状况纷繁复杂。这更需要政府从社会公平准则出发,把收入分配分配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
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其中,收入政策又主要是税收政策。关于财政政策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在《经济学》一书中从竞争缺点、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市场残缺、信息不足、失业膨胀、收入分配和优效物品八个方面,概括和描述市场失灵的主要根源。公共财政支出的职能。理查德·马斯格雷夫(Richard Musgrave)在《财政学原理》一书中最早提出了财政的三大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观经济稳定。西方学者对财政分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联邦制内公共职能部门分割的经济学基础的分析上。较为著名的理论包括斯蒂格勒(Stigler)关于最优分权模式的菜单、奥茨(Oates)的分权原理、布坎南(Buchannan)关于分权的俱乐部理论以及泰博特(Tiebout)的“以足投票”理论以及麦奎尔(McGuire)对其的补充和完善。布坎南、格罗内沃尔德等人(Buchannan,Groenwolfd)则从联邦财主区域间的转移支付角度探讨了区域均衡问题。戈登·图洛克在收入分配的经济学中,对横向转移支付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并对转移支付的各种形式进行了描述。另外,公共财政支出是通过促进区域、个人等的经济增长来达到收入分配均等化的目的,所以对公共财政支出与收入分配关系的分析经常是聚焦在公共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上。阎坤和王进杰(2004)认为市场经济基于要素分配很容易导致贫富悬殊,财政的三大职能之一就是收入分配,将收入分配引入公共支出分析,考察了公共支出政策的收入分配效应。李绍荣、耿莹(2005)考虑了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对上述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大都从支出角度或收入角度考察财政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很少有从支出和收入及其结构来考察,同以前的研究不同,本文试图从财政税收收入及其结构、财政总支出及其结构来考察财政政策对全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效应。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与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有关公共安全问题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介绍本文实证检验的数据说明和模型设计;第三部分通过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第四部分得出我们的结论并给出简短的政策建议。
二、 数据与模型设计
(一) 数据说明
本文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作为财政政策的两个组成部分,分别考察他们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效应。然而这两个变量的不同组成部分对收入分配有不同的影响,我们也将考察财政收入和支出的不同组成部分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因为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本文中我们将财政收入界定为税收收入,由于税收种类繁多,直接税和间接税对居民的收入分配效应的范围和强度均有所不同,为了使问题分析简单化,我们将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类。直接税(DT)包括各种所得税、农业税、房产税和社会保险税等;间接税(IT)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其中1994年以前的工商税收属于间接税。在政府财政支出方面,学术界对财政支出分类依据较多,方法也较多,本文按功能对财政支出分为投资性支出(包括经济建设费和社科文教费)(IE)和消费性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CE)两个部分。由于从2007年开始,我国财政支出不再采用按功能进行分类,我们的数据范围为1978年~2006年,相关数据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结构变动情况见图1和图2。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不论是税收总收入还是财政总支出,改革开放以来都是呈上涨趋势,且速度越来越快,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有关,也说明了财政政策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从图1可以看出,直接税比重不断上升,而以流转税为主的间接税比重不断下降,这说明我国组织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的手段正由间接税为主转向以直接税为主,这与国际通行做法是一致的。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政府消费性支出不断上升,投资性支出不断下降,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放权让利”,推进市场经济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收入分配不均的测算指标很多,学术界普遍采用的指标为“基尼系数”,我们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测量也沿用此指标,我们这里的基尼系数是采用等方法计算的全国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Gini)。1978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变化情况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不断上升,从1978年的0.298上升到2006年的0.48,可见,在推进市场进程的同时,我国居民的贫富差距也在逐年扩大。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警戒线”,且仍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二) 模型设计
本文实证分析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向量自回归特别适合估计财政政策的中长期影响,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是基于数据统计性质建立模型,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和验证中国财政政策与居民收入分配的关系,利用VAR模型实证分析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与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同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得出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对财政政策变化的反映。我们还将把税收收入(T)分为直接税(DT)和间接税(IT),财政支出(E)分为投资性支出(IE)和消费性支出(CE)来分别考虑税收收入与财政支出的不同组成部分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用全国居民基尼系数(Gini)为指标,考虑到数据和方程平稳性的需要,分别对各个变量取对数,分别用lnGini,lnDT,lnIT,lnT,lnE,lnIE,lnCE来表示, 本文采用VAR模型对财政支出的收入分配效应作分析,考虑建立如下方程:
其中,各解释变量lnT,lnDT,lnIT,lnE,lnCE,lnIE也包括p期滞后值及相应系数,为白噪声。
三、 实证结果
本文首先对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处理后的数据序列在5%显著性水平下,在1978~2006年间,除了政府投资性支出的对数值平稳之外,其他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对数值都不是平稳的时间序列,但是他们的一阶差分(D)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即为I(1)。
由于上述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EG检验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并进一步确定相关变量之间的符号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政府财政总支出和政府消费性支出与全国居民基尼系数不存在协整关系,说明政府财政总支出与消费性支出与居民收入分配状况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相反,税收总收入、直接税、间接税以及政府投资性支出都与居民基尼系数存在协整关系,说明这四个变量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我们根据AIC和SC值最小的原则,选择适当的滞后期,进一步考察各变量与基尼系数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表3说明,税收总收入、直接税、间接税这三个变量在3阶滞后期下都是居民基尼系数的格兰杰原因,而居民基尼系数不是他们的格兰杰原因,同样,政府总支出和政府消费性支出不是居民基尼系数的格兰杰原因,这与协整检验的结果是一致的。政府投资性支出不是基尼系数的格兰杰原因,这与协整检验的结果不一致,我们不将政府投资性支出纳入我们的模型中。
通过以上对各变量进行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我们分别选取税收总收入、直接税、间接税3个解释变量构造居民基尼系数的VAR模型,选取使AIC与SC值最小的3阶滞后期,模型结果如下:
我们利用Sims(1980)提出的向量自回归(VAR)技术进行冲击反应(impulse response)分以进一步细化探索基尼系数与税收总收入、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关系。脉冲响应特征见图4。
图4显示的是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对政府税收总收入、直接税、间接税的单一冲击的标准差(±SD)的动态反应。从图4可以看出,政府税收总收入、直接税、间接税对全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影响方向是大致相同的,政府税收总收入、直接税、间接税的正向冲击短期内会导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的下降,在滞后2期降到最低点,然后在滞后3期使基尼系数达到最大,以后就逐步趋于平稳。这说明短期内我国政府税收收入有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但长期内会扩大居民收入差距。从整体上看,随着我国政府税收收入的增长,全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这也符合1978年之后采取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效率优先政策。
四、 结论
本文将财政政策分为财政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通过建立VAR实证检验模型,对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政府税收收入、直接税、间接税以及政府财政总支出、政府消费性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
(1)政府税收收入、直接税和间接税对居民收入分配有显著的影响,在短期内缩小了居民收入差距,但在长期内却扩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政府税收本该是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主要财政手段,但是其在1978-2006年在居民收入分配上扮演了一个负面作用的角色。政府财政税收收入在伴随经济增长而增长的同时,也拉大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2)政府财政总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与政府消费性支出对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没有显著的影响。我们的政策建议是,政府应通过对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结构、方向的控制,实现公共财政支出向经济贫穷的地区、群体和个人倾斜,以转移支付、加强税收调节的方法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绍荣,耿莹.中国的税收结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J].经济研究,2005,(5).
[2]高培勇,杨之刚,夏杰长.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阎坤,王进杰.2004.公共支出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9-58.
[4]周金刚.2007.构建我国公共财政支出框架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33-37.
[5]【美】保罗·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加03年
[6]Rati Ram,1986,“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A New Framework and Some Evidence from Cross-section and Time-series Data”[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6,No.1:191-203.
[7]Kuznets,simon.1995,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5(2):1-28.
[8]Devarajan S.,Swaroop V.,Heng-fu Z.,1996,“The Composi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37,No.2:313-344.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MPA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14 )
关键词:税收收入;财政支出;收入分配
一、 引言与文献综述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从公共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来看,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是弥补市场失灵,而由市场经济发展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是市场失灵的典型表现之一,因而,政府必须承担起合理收入分配的任务。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个人的收入分配取决于初始的要素禀赋分配,而这种初始禀赋的分配状况并不公平,长期累积的结果则更不公平,特别是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的存在,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如家庭关系、社会地位、性别差异等等因素,使得收入分配状况纷繁复杂。这更需要政府从社会公平准则出发,把收入分配分配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
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其中,收入政策又主要是税收政策。关于财政政策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在《经济学》一书中从竞争缺点、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市场残缺、信息不足、失业膨胀、收入分配和优效物品八个方面,概括和描述市场失灵的主要根源。公共财政支出的职能。理查德·马斯格雷夫(Richard Musgrave)在《财政学原理》一书中最早提出了财政的三大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观经济稳定。西方学者对财政分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联邦制内公共职能部门分割的经济学基础的分析上。较为著名的理论包括斯蒂格勒(Stigler)关于最优分权模式的菜单、奥茨(Oates)的分权原理、布坎南(Buchannan)关于分权的俱乐部理论以及泰博特(Tiebout)的“以足投票”理论以及麦奎尔(McGuire)对其的补充和完善。布坎南、格罗内沃尔德等人(Buchannan,Groenwolfd)则从联邦财主区域间的转移支付角度探讨了区域均衡问题。戈登·图洛克在收入分配的经济学中,对横向转移支付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并对转移支付的各种形式进行了描述。另外,公共财政支出是通过促进区域、个人等的经济增长来达到收入分配均等化的目的,所以对公共财政支出与收入分配关系的分析经常是聚焦在公共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上。阎坤和王进杰(2004)认为市场经济基于要素分配很容易导致贫富悬殊,财政的三大职能之一就是收入分配,将收入分配引入公共支出分析,考察了公共支出政策的收入分配效应。李绍荣、耿莹(2005)考虑了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对上述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大都从支出角度或收入角度考察财政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很少有从支出和收入及其结构来考察,同以前的研究不同,本文试图从财政税收收入及其结构、财政总支出及其结构来考察财政政策对全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效应。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与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有关公共安全问题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介绍本文实证检验的数据说明和模型设计;第三部分通过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第四部分得出我们的结论并给出简短的政策建议。
二、 数据与模型设计
(一) 数据说明
本文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作为财政政策的两个组成部分,分别考察他们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效应。然而这两个变量的不同组成部分对收入分配有不同的影响,我们也将考察财政收入和支出的不同组成部分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因为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本文中我们将财政收入界定为税收收入,由于税收种类繁多,直接税和间接税对居民的收入分配效应的范围和强度均有所不同,为了使问题分析简单化,我们将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类。直接税(DT)包括各种所得税、农业税、房产税和社会保险税等;间接税(IT)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其中1994年以前的工商税收属于间接税。在政府财政支出方面,学术界对财政支出分类依据较多,方法也较多,本文按功能对财政支出分为投资性支出(包括经济建设费和社科文教费)(IE)和消费性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CE)两个部分。由于从2007年开始,我国财政支出不再采用按功能进行分类,我们的数据范围为1978年~2006年,相关数据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结构变动情况见图1和图2。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不论是税收总收入还是财政总支出,改革开放以来都是呈上涨趋势,且速度越来越快,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有关,也说明了财政政策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从图1可以看出,直接税比重不断上升,而以流转税为主的间接税比重不断下降,这说明我国组织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的手段正由间接税为主转向以直接税为主,这与国际通行做法是一致的。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政府消费性支出不断上升,投资性支出不断下降,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放权让利”,推进市场经济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收入分配不均的测算指标很多,学术界普遍采用的指标为“基尼系数”,我们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测量也沿用此指标,我们这里的基尼系数是采用等方法计算的全国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Gini)。1978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变化情况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不断上升,从1978年的0.298上升到2006年的0.48,可见,在推进市场进程的同时,我国居民的贫富差距也在逐年扩大。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警戒线”,且仍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二) 模型设计
本文实证分析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向量自回归特别适合估计财政政策的中长期影响,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是基于数据统计性质建立模型,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和验证中国财政政策与居民收入分配的关系,利用VAR模型实证分析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与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同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得出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对财政政策变化的反映。我们还将把税收收入(T)分为直接税(DT)和间接税(IT),财政支出(E)分为投资性支出(IE)和消费性支出(CE)来分别考虑税收收入与财政支出的不同组成部分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用全国居民基尼系数(Gini)为指标,考虑到数据和方程平稳性的需要,分别对各个变量取对数,分别用lnGini,lnDT,lnIT,lnT,lnE,lnIE,lnCE来表示, 本文采用VAR模型对财政支出的收入分配效应作分析,考虑建立如下方程:
其中,各解释变量lnT,lnDT,lnIT,lnE,lnCE,lnIE也包括p期滞后值及相应系数,为白噪声。
三、 实证结果
本文首先对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处理后的数据序列在5%显著性水平下,在1978~2006年间,除了政府投资性支出的对数值平稳之外,其他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对数值都不是平稳的时间序列,但是他们的一阶差分(D)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即为I(1)。
由于上述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EG检验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并进一步确定相关变量之间的符号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政府财政总支出和政府消费性支出与全国居民基尼系数不存在协整关系,说明政府财政总支出与消费性支出与居民收入分配状况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相反,税收总收入、直接税、间接税以及政府投资性支出都与居民基尼系数存在协整关系,说明这四个变量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我们根据AIC和SC值最小的原则,选择适当的滞后期,进一步考察各变量与基尼系数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表3说明,税收总收入、直接税、间接税这三个变量在3阶滞后期下都是居民基尼系数的格兰杰原因,而居民基尼系数不是他们的格兰杰原因,同样,政府总支出和政府消费性支出不是居民基尼系数的格兰杰原因,这与协整检验的结果是一致的。政府投资性支出不是基尼系数的格兰杰原因,这与协整检验的结果不一致,我们不将政府投资性支出纳入我们的模型中。
通过以上对各变量进行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我们分别选取税收总收入、直接税、间接税3个解释变量构造居民基尼系数的VAR模型,选取使AIC与SC值最小的3阶滞后期,模型结果如下:
我们利用Sims(1980)提出的向量自回归(VAR)技术进行冲击反应(impulse response)分以进一步细化探索基尼系数与税收总收入、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关系。脉冲响应特征见图4。
图4显示的是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对政府税收总收入、直接税、间接税的单一冲击的标准差(±SD)的动态反应。从图4可以看出,政府税收总收入、直接税、间接税对全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影响方向是大致相同的,政府税收总收入、直接税、间接税的正向冲击短期内会导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的下降,在滞后2期降到最低点,然后在滞后3期使基尼系数达到最大,以后就逐步趋于平稳。这说明短期内我国政府税收收入有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但长期内会扩大居民收入差距。从整体上看,随着我国政府税收收入的增长,全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这也符合1978年之后采取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效率优先政策。
四、 结论
本文将财政政策分为财政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通过建立VAR实证检验模型,对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政府税收收入、直接税、间接税以及政府财政总支出、政府消费性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
(1)政府税收收入、直接税和间接税对居民收入分配有显著的影响,在短期内缩小了居民收入差距,但在长期内却扩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政府税收本该是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主要财政手段,但是其在1978-2006年在居民收入分配上扮演了一个负面作用的角色。政府财政税收收入在伴随经济增长而增长的同时,也拉大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2)政府财政总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与政府消费性支出对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没有显著的影响。我们的政策建议是,政府应通过对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结构、方向的控制,实现公共财政支出向经济贫穷的地区、群体和个人倾斜,以转移支付、加强税收调节的方法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绍荣,耿莹.中国的税收结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J].经济研究,2005,(5).
[2]高培勇,杨之刚,夏杰长.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阎坤,王进杰.2004.公共支出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9-58.
[4]周金刚.2007.构建我国公共财政支出框架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33-37.
[5]【美】保罗·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加03年
[6]Rati Ram,1986,“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A New Framework and Some Evidence from Cross-section and Time-series Data”[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6,No.1:191-203.
[7]Kuznets,simon.1995,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5(2):1-28.
[8]Devarajan S.,Swaroop V.,Heng-fu Z.,1996,“The Composi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37,No.2:313-344.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MPA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