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休闲运动本身富有乐趣、刺激及创造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观念的转变,人们将日渐增多的闲暇时间来从事休闲运动活动,培养自己的个性,健全自己的人格,保持自身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休闲运动;闲暇时间;教育;身体健康
一、引言
休闲运动的出现有其社会背景,其最直接的就是经济原因。国外相关研究表明,人均GDP从800美元跃进到2000美元将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获得快速增长的时期,同时也是现代化的过程加快的时期、休闲娱乐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1](P15-16)具体到我国,1994年人均GDP是459.87美元, 2005年达到1000美元,今年将达到2000美元。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同时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社会竞争,承受着更为沉重的来自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压力。这些都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在当下,更多的人们所从事的工作所消耗的体力和脑力则越来越多,尤其是脑力,长期伏案工作似的大量的脑力劳动者出现了“肌肉饥饿”、“运动不足”等现象,严衍生出以心血管、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文明病”,更为严重的是,人类的亚健康状况也严重影响了人类的适应能力。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休闲运动都在慢慢兴起。因此,大力提倡休闲运动教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如何开展休闲运动,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健康标准与休闲运动
(一)什么是健康
当前,身体健康问题不仅直接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还是困扰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的调查数据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诊断有病的人也只有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而在中国,只有15%的人处于健康状态,15%的人处于不健康状态,70%的人属于亚健康状态,而亚健康人中又以知识分子和企业管理者的比例最高,约达70%。[2](P69)
除去前述的身体健康之外,我们还不能忽视的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根据近年来一些高校的统计,目前我国学生的心理问题总趋势是随年龄增加而递增的。据调查,城市在校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3](P108)除了学生随着年龄增加递增之外,在某一年龄层次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纵向来看,也是历年增加,且全国各地的高校都存在着类似情况。以大学生为例。原国家教委曾经对12.6万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心理障碍者达20.23%;武汉水利大学(现已并入武汉大学)1995年对当年的入学新生进行调查,发现心理方面有问题,希望咨询的学生达22.2%;中国纺织大学(已更名为东华大学)统计,近年来该校休学或者退学的人当中,60%是心理方面造成的;北京在一次对16所高校的休、退学学生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到:精神问题在诸多原因中排第一位,比例为37.95%;在对南京的608位大学生调查时发现,曾有过心理危机的占75%,不少人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经达到30%,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正以10%的速度递增,每年全国高校因失恋、考试失败、人际冲突、生活受挫等自杀者达数十人之多,学生从本、专科到硕士、博士不等,那怕大学教师,也时不时传出自杀新闻。[4](P123)
上述所引两组数据表明,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人们对此都遭遇了不少困扰。那么,什么是健康呢?
对此,我们可以根据WHO所下的两个定义做一个简单的对比。WHO在1948年所提出的定义,所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5](P135)而2000年WHO对健康重新定义,认为健康是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好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6]
由此可知,健康已经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病症,而是要求身体机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的完满状态。新时期的健康维度囊括了社会健康、情绪健康、智能健康、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五大要素和躯体层面、情绪层面、理智层面、社会层面、心灵层面、职业层面和环境层面七个维度。因何扩展到这么复杂的层面?这仅是基于“从锻炼健康的身体中锻炼健康的精神”[2](P70)的辩证唯物主义准则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健康的标准
健康是免于疾病和虚弱,同时在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完美状态。但是,根据什么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呢?对此,WHO在2000年提出了“健康十标准”,即第一,精力充沛,能够从容不破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紧张;第二,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从不挑剔;第三,善于休息,睡眠良好;第四,适应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第五,能够抵抗感冒和一般性疾病;第六,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的位置协调;第七,反映敏捷锐,眼睛明亮,眼脸不发炎;第八,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第九,头发有光泽,无头屑;第十,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7](P97)
(三)休闲运动与健康
所谓的休闲运动是指个人在闲暇时间内,根据自我体育意识、兴趣,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促进自我完善为目的的一种身体锻炼活动。[8](P108-111)从性质上而言,休闲运动一般归为社会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一项对我国体育人口的调查表明,16岁至25岁以下体育人口占体育总数的30.5%,但到了26岁后骤然下降,下降幅度近10个百分点,41-45岁下降至最低5%。[9]这就表明了很有必要开展休闲教育。因为“一个人选择自己的休闲方式,也就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
式。[10]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重要的挑战,且现代生活方式也给人们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现代社会人们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促使人们寻找休闲运动。
三、开展休闲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休闲教育有助于促进人们转变观念,实施终身体育,保持身体健康
生命在于运动。现代已有研究表明,适度强度的体育运动可刺激和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而高强度运动却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11]因此,人们必须基于“健康第一”的理念,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所谓终身体育,就是指一个人要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并进行身体锻炼。前述一项体育人口统计表明,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人口在下降。这其中原因众多,既有工作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但就其个人观念而言,他的态度则起着关键的作用。这就看你如何对待运动了。运动有激烈的,也有休闲的。无论是那一种,都是以锻炼身体为终极目的,以身体健康为皈依。对此,应该对体育,尤其是休闲体育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完成不同体育项目的成功转移,避免过早离开体育人群。
(二)开展休闲教育有助于人们自我调适,提高应对社会生存压力的能力,保持心理健康
运动可以代替药物,药物不能代替运动,尤其是一个人心理存在着障碍的时候,通过运动疗法也许更为有效。在目前的社会,生活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竞争,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精神压力、神心紧张、心情烦躁等不仅给人的身体,同时也诱发了人在心理方面的各种问题。当下的休闲运动与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现在社会步调形成互补,从某种角度来说,休闲运动成为人们调和身心、返朴归真的一种有效渠道。因为,这种休闲运动,与其说是运动,不如说是养生。通过休闲运动养生,可以增加大脑内部的血液流量,促进体内神经递质、内啡呔的释放,而神经递质、内啡肽的释放则可以减少人们烦恼、感觉到舒适、欢快的感觉。
四、开展休闲体育的对策
(一)加大休闲运动的宣传力度,促进人们形成“终生体育、健康第一”的理念
根据一项以6550人为调查对象的研究表明(其中离退休人员占32.8%,职工占43.42%,干部占9.25%,个体商人占7.33%,农民占7.45%),其中以休闲运动形式进行活动的人群为4055人,占总数的61.91/%,是运动中的大多数人群,以其他形式进行运动的占38.09%,为少部分人群;周运动1-3次的占31.74/%,周运动4-7次的占30.17%,无运动者占总数的38.09%;另外,以观赏运动休闲的为3248人次,占总数的49.59%。[12](P49)由此可知,当前国内进行休闲运动的体育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中相当低,而且,休闲运动的质量也不是很理想。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免谈。所以应通过网络、电视,收音机、报纸,社区海报等等方式,加大对休闲运动的宣传力度,树立科学的体育健康观,确立“健康第一”的生活指导思想,将运动与健康、运动与休闲以及休闲保健、健康的休闲等观念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二)加强休闲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
根据相关的调查,目前参加休闲运动的人群锻炼一般安排在早晨,时间大约在30-50分钟左右,离退休人员运动时间稍长些;而以走、跑运动为主的人一般锻炼时间在20分钟左右,多数是上班人员。观赏体育的人群大多数时间安排在晚上,大部分都是体育爱好者和球迷。在参与的主要休闲运动项目中,以走、跑运动为主的锻炼者占16.95%;以拳、剑、扇为运动内容的占13.60%;以登山为主的占11.66%;以游泳为主的占7.93%;以健身舞和健身操运动为主的占6.30%;以保龄球为运动内容的占5.29%;其他休闲运动所占比例较小。另外,以观赏各种体育比赛和体育表演进行休闲的占26.69%;看体育新闻的占22.99%。[12] (P49)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人们开展休闲运动的时间、地点较为集中,多为,且场地的要求较低。除了人们对于休闲运动的认识没有被端正外,还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场地的缘故了。部分休闲运动项目对场地的要求并非很高,例如跑步,竞走等。但是特定的休闲运动项目则需要一定场地设施,不管这个场地是简单还是复杂,例如跳操的场地要求简单,而游泳、高尔夫球、网球等的场地要求就相对比较高。因此,在城市规划或者小区建设的规划中,就应该预先考虑到这些公共产品的提供。
(三)切合社会实际,开展、开发新兴休闲运动项目
根据相关统计,目前每年有近6000种运动手段被发明,与此同时,也有超过5000种运动方式在消亡。[13](P30)对此,应根据实际需求和人们的个性差异,开展、开发新兴的休闲体育项目。例如靠近江、河、湖、海的地方可以开展、开发一些水上项目,例如滑水、赛龙舟等;下雪的地方可以开展、开发滑雪、滑冰、雪地足球等项目;山区则可以开展、开发蹦极、登山、攀岩等项目。
我国是一个有着灿烂文明的古国。中国有着丰富的养生理论以及保健方式。例如,太极拳、五禽戏就是很好的一种休闲运动。此外,更为国人所了解的气功,也一种不错的保健方式。科学研究表明,练气功时人的大脑皮层处于耗能活动减弱和储能活动加强的抑制过程,对大脑皮层的机能产生了良好的恢复和调节作用,这是气功祛病强身的基础。练气功时,可使呼吸频率减低到5-7次/分,膈肌活动幅度加大2-3倍,虽然呼吸的次数减少了,但由于胸腔负压大大增加,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大大增加。练气功时人体的基础代谢率下降19%,最大到37%,体内血液呈现再分布状态,末梢血管扩张,微循环改善。这样就加速了内环境的更新,从而达到对人体生理、心理的良好调节作用。此外,我国还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习俗,其中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深受人们喜爱,存在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例如壮族的板鞋,抛绣球等等。这些都是开展、开发休闲运动的资源,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华平.21世纪初的中国休闲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
[2]李秀丽.从亚健康的视角论大学生休闲体育教育[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4).
[3]周丽英.体育活动对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教学与管理,2009,(12).
[4]孙良,孙越鹏.浅析体育养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9,(12).
[5]陈佩颖.健康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7]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报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胡庆武.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方式[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8]许海群.运动休闲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9]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10]赵申生,陈起众.学会休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1](美)查理德-考克斯.张力为等译.运动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2]邓立光.我国休闲运动的发展趋势及潜在价值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6).
[13]吴小明.探析我国未来运动休闲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4,(4).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体育部,河南 洛阳 471023)
关键词:休闲运动;闲暇时间;教育;身体健康
一、引言
休闲运动的出现有其社会背景,其最直接的就是经济原因。国外相关研究表明,人均GDP从800美元跃进到2000美元将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获得快速增长的时期,同时也是现代化的过程加快的时期、休闲娱乐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1](P15-16)具体到我国,1994年人均GDP是459.87美元, 2005年达到1000美元,今年将达到2000美元。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同时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社会竞争,承受着更为沉重的来自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压力。这些都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在当下,更多的人们所从事的工作所消耗的体力和脑力则越来越多,尤其是脑力,长期伏案工作似的大量的脑力劳动者出现了“肌肉饥饿”、“运动不足”等现象,严衍生出以心血管、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文明病”,更为严重的是,人类的亚健康状况也严重影响了人类的适应能力。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休闲运动都在慢慢兴起。因此,大力提倡休闲运动教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如何开展休闲运动,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健康标准与休闲运动
(一)什么是健康
当前,身体健康问题不仅直接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还是困扰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的调查数据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诊断有病的人也只有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而在中国,只有15%的人处于健康状态,15%的人处于不健康状态,70%的人属于亚健康状态,而亚健康人中又以知识分子和企业管理者的比例最高,约达70%。[2](P69)
除去前述的身体健康之外,我们还不能忽视的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根据近年来一些高校的统计,目前我国学生的心理问题总趋势是随年龄增加而递增的。据调查,城市在校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3](P108)除了学生随着年龄增加递增之外,在某一年龄层次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纵向来看,也是历年增加,且全国各地的高校都存在着类似情况。以大学生为例。原国家教委曾经对12.6万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心理障碍者达20.23%;武汉水利大学(现已并入武汉大学)1995年对当年的入学新生进行调查,发现心理方面有问题,希望咨询的学生达22.2%;中国纺织大学(已更名为东华大学)统计,近年来该校休学或者退学的人当中,60%是心理方面造成的;北京在一次对16所高校的休、退学学生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到:精神问题在诸多原因中排第一位,比例为37.95%;在对南京的608位大学生调查时发现,曾有过心理危机的占75%,不少人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经达到30%,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正以10%的速度递增,每年全国高校因失恋、考试失败、人际冲突、生活受挫等自杀者达数十人之多,学生从本、专科到硕士、博士不等,那怕大学教师,也时不时传出自杀新闻。[4](P123)
上述所引两组数据表明,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人们对此都遭遇了不少困扰。那么,什么是健康呢?
对此,我们可以根据WHO所下的两个定义做一个简单的对比。WHO在1948年所提出的定义,所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5](P135)而2000年WHO对健康重新定义,认为健康是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好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6]
由此可知,健康已经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病症,而是要求身体机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的完满状态。新时期的健康维度囊括了社会健康、情绪健康、智能健康、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五大要素和躯体层面、情绪层面、理智层面、社会层面、心灵层面、职业层面和环境层面七个维度。因何扩展到这么复杂的层面?这仅是基于“从锻炼健康的身体中锻炼健康的精神”[2](P70)的辩证唯物主义准则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健康的标准
健康是免于疾病和虚弱,同时在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完美状态。但是,根据什么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呢?对此,WHO在2000年提出了“健康十标准”,即第一,精力充沛,能够从容不破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紧张;第二,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从不挑剔;第三,善于休息,睡眠良好;第四,适应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第五,能够抵抗感冒和一般性疾病;第六,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的位置协调;第七,反映敏捷锐,眼睛明亮,眼脸不发炎;第八,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第九,头发有光泽,无头屑;第十,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7](P97)
(三)休闲运动与健康
所谓的休闲运动是指个人在闲暇时间内,根据自我体育意识、兴趣,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促进自我完善为目的的一种身体锻炼活动。[8](P108-111)从性质上而言,休闲运动一般归为社会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一项对我国体育人口的调查表明,16岁至25岁以下体育人口占体育总数的30.5%,但到了26岁后骤然下降,下降幅度近10个百分点,41-45岁下降至最低5%。[9]这就表明了很有必要开展休闲教育。因为“一个人选择自己的休闲方式,也就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
式。[10]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重要的挑战,且现代生活方式也给人们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现代社会人们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促使人们寻找休闲运动。
三、开展休闲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休闲教育有助于促进人们转变观念,实施终身体育,保持身体健康
生命在于运动。现代已有研究表明,适度强度的体育运动可刺激和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而高强度运动却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11]因此,人们必须基于“健康第一”的理念,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所谓终身体育,就是指一个人要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并进行身体锻炼。前述一项体育人口统计表明,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人口在下降。这其中原因众多,既有工作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但就其个人观念而言,他的态度则起着关键的作用。这就看你如何对待运动了。运动有激烈的,也有休闲的。无论是那一种,都是以锻炼身体为终极目的,以身体健康为皈依。对此,应该对体育,尤其是休闲体育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完成不同体育项目的成功转移,避免过早离开体育人群。
(二)开展休闲教育有助于人们自我调适,提高应对社会生存压力的能力,保持心理健康
运动可以代替药物,药物不能代替运动,尤其是一个人心理存在着障碍的时候,通过运动疗法也许更为有效。在目前的社会,生活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竞争,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精神压力、神心紧张、心情烦躁等不仅给人的身体,同时也诱发了人在心理方面的各种问题。当下的休闲运动与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现在社会步调形成互补,从某种角度来说,休闲运动成为人们调和身心、返朴归真的一种有效渠道。因为,这种休闲运动,与其说是运动,不如说是养生。通过休闲运动养生,可以增加大脑内部的血液流量,促进体内神经递质、内啡呔的释放,而神经递质、内啡肽的释放则可以减少人们烦恼、感觉到舒适、欢快的感觉。
四、开展休闲体育的对策
(一)加大休闲运动的宣传力度,促进人们形成“终生体育、健康第一”的理念
根据一项以6550人为调查对象的研究表明(其中离退休人员占32.8%,职工占43.42%,干部占9.25%,个体商人占7.33%,农民占7.45%),其中以休闲运动形式进行活动的人群为4055人,占总数的61.91/%,是运动中的大多数人群,以其他形式进行运动的占38.09%,为少部分人群;周运动1-3次的占31.74/%,周运动4-7次的占30.17%,无运动者占总数的38.09%;另外,以观赏运动休闲的为3248人次,占总数的49.59%。[12](P49)由此可知,当前国内进行休闲运动的体育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中相当低,而且,休闲运动的质量也不是很理想。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免谈。所以应通过网络、电视,收音机、报纸,社区海报等等方式,加大对休闲运动的宣传力度,树立科学的体育健康观,确立“健康第一”的生活指导思想,将运动与健康、运动与休闲以及休闲保健、健康的休闲等观念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二)加强休闲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
根据相关的调查,目前参加休闲运动的人群锻炼一般安排在早晨,时间大约在30-50分钟左右,离退休人员运动时间稍长些;而以走、跑运动为主的人一般锻炼时间在20分钟左右,多数是上班人员。观赏体育的人群大多数时间安排在晚上,大部分都是体育爱好者和球迷。在参与的主要休闲运动项目中,以走、跑运动为主的锻炼者占16.95%;以拳、剑、扇为运动内容的占13.60%;以登山为主的占11.66%;以游泳为主的占7.93%;以健身舞和健身操运动为主的占6.30%;以保龄球为运动内容的占5.29%;其他休闲运动所占比例较小。另外,以观赏各种体育比赛和体育表演进行休闲的占26.69%;看体育新闻的占22.99%。[12] (P49)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人们开展休闲运动的时间、地点较为集中,多为,且场地的要求较低。除了人们对于休闲运动的认识没有被端正外,还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场地的缘故了。部分休闲运动项目对场地的要求并非很高,例如跑步,竞走等。但是特定的休闲运动项目则需要一定场地设施,不管这个场地是简单还是复杂,例如跳操的场地要求简单,而游泳、高尔夫球、网球等的场地要求就相对比较高。因此,在城市规划或者小区建设的规划中,就应该预先考虑到这些公共产品的提供。
(三)切合社会实际,开展、开发新兴休闲运动项目
根据相关统计,目前每年有近6000种运动手段被发明,与此同时,也有超过5000种运动方式在消亡。[13](P30)对此,应根据实际需求和人们的个性差异,开展、开发新兴的休闲体育项目。例如靠近江、河、湖、海的地方可以开展、开发一些水上项目,例如滑水、赛龙舟等;下雪的地方可以开展、开发滑雪、滑冰、雪地足球等项目;山区则可以开展、开发蹦极、登山、攀岩等项目。
我国是一个有着灿烂文明的古国。中国有着丰富的养生理论以及保健方式。例如,太极拳、五禽戏就是很好的一种休闲运动。此外,更为国人所了解的气功,也一种不错的保健方式。科学研究表明,练气功时人的大脑皮层处于耗能活动减弱和储能活动加强的抑制过程,对大脑皮层的机能产生了良好的恢复和调节作用,这是气功祛病强身的基础。练气功时,可使呼吸频率减低到5-7次/分,膈肌活动幅度加大2-3倍,虽然呼吸的次数减少了,但由于胸腔负压大大增加,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大大增加。练气功时人体的基础代谢率下降19%,最大到37%,体内血液呈现再分布状态,末梢血管扩张,微循环改善。这样就加速了内环境的更新,从而达到对人体生理、心理的良好调节作用。此外,我国还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习俗,其中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深受人们喜爱,存在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例如壮族的板鞋,抛绣球等等。这些都是开展、开发休闲运动的资源,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华平.21世纪初的中国休闲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
[2]李秀丽.从亚健康的视角论大学生休闲体育教育[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4).
[3]周丽英.体育活动对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教学与管理,2009,(12).
[4]孙良,孙越鹏.浅析体育养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9,(12).
[5]陈佩颖.健康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7]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报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胡庆武.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方式[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8]许海群.运动休闲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9]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10]赵申生,陈起众.学会休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1](美)查理德-考克斯.张力为等译.运动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2]邓立光.我国休闲运动的发展趋势及潜在价值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6).
[13]吴小明.探析我国未来运动休闲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4,(4).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体育部,河南 洛阳 4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