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中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也提倡学生海量阅读,读整本书。笔者认为,要践行真正的读书理念,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只有这“双主”作用同时发挥,才能让“整本书阅读”开展得扎实有效。
一、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读什么,听听学生的意见
我们以前习惯于教材推荐什么就读什么,后来则是教师按照自己的喜好给学生开书单,这样容易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阅读兴趣等因素。让所有学生读同样的书,有的学生会不情愿,如果教师硬性要求,便会让不少学生失去阅读兴趣。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提倡让学生大量阅读,自由自主地阅读。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让学生自己选择书目,只要内容健康、格调高雅,能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都可以读。每天课前5分钟,由一位同学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每周5人,一个学年下来推荐总量在180本左右。这么大的推荐量,学生总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书。同龄人推荐的书没有距离感,往往是课前学生刚刚推荐完,课间就有人借来阅读,大家很快讨论起来。这种利用课前演讲的方式荐书,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教会学生如何选择书籍,可谓一举多得。
尝到了荐书的甜头,学生又提出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我为名著做代言”的活动。要做好代言,小组成员必须集体完成三个任务:通读作品,圈点批注作品精彩之处;讨论制作课件,展示推荐内容;撰写推荐语,制作宣传海报。学生根据名著代言人的推荐,向代言人订阅自己想要阅读的名著,教师统计数量来评价代言效果。这样把荐书与读书联系在一起,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阅读自己推荐的作品,学生的读书兴趣自然浓厚,阅读效果也会更好。
(二)怎么读,让学生自己思考
有了读书兴趣,用什么方法读呢?教师可以针对具体阅读书目,提供一些导读策略,但阅读毕竟是一项个性化的活动,我们不能强制学生“整齐划一”地去读。教师要激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好方法。
1.主题阅读
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来,学生们对主题阅读的方式已经非常熟悉,会自觉围绕作家、时代、体裁、风格等异同来构建主题开展阅读。比如,把《云南的歌会》和《边城》整合在一起阅读,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土人情之美;把《阿长与〈山海经〉》和《范爱农》《藤野先生》整合在一起阅读,学习鲁迅写作的特点;把《出师表》和《岳飞传》整合在一起阅读,体会英雄人物精忠报国的情怀;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平凡的世界》整合在一起阅读,领略磨难造就强者的精彩;把《格列佛游记》《海底两万里》《鲁滨孙漂流记》整合在一起阅读,感受世界的奇幻多彩。主题阅读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某个作家风格的了解和对某类作品的理解、把握。
2.有声阅读
“讲述加朗读”这种新的解读方式正逐渐为学生所认同。学生发现,朗读的过程就是与作品、作者对话的过程,就是感受语言音韵之美与情感之美的过程。他们自发组织“寻找最美朗读者”的活动,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读作品中的精彩片段,通过网络软件录制下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班里播放展评。大家录制的片段极富感染力,有力地推动了班级的整本书阅读活动。
《傅雷家书》作为一部舐犊情深的教子名作,非常适合正处于青春期的八年级学生阅读。但这部著作既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想象,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如何让学生走近傅雷、走进文本呢?
我们发现此书采用书信体,篇幅短小,情深意浓,非常适合听读,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读书的形式来阅读。于是,学生每5人为一个小组,每天课前5分钟由一位小组成员朗读重点段落并点评,其他同学听读。开始时,朗读者和听众都很难进入角色。渐渐地,随着听读的推进,大家的心沉静下来,读书气氛也渐渐浓厚,一些学生开始自己翻书阅读,朗读内容也由一个片段到一封完整的信。
听读,像是一把钥匙,带领学生逐步走进傅雷父子的情感世界,感受到傅雷对孩子平等、无微不至、略带愧疚的爱,读懂了一位父亲的人生高度和良苦用心,并将这种情感投射到自己身上,开始理解老师和家长。有位同学在读书感悟中写道:“反观吾身,家父仁厚,待吾如友,关怀备至。而吾年幼,不知好歹,时常顶撞,态度不恭。走笔至此,悔意盈怀……”听读,就这样润物无声,涵养了学生的心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发现这种形式也有弊端:一是参与者太少,每次只能一个人读,其他人都在被动地听;二是遇到距离生活比较远的名著,无法感同身受。于是,我们开始分角色朗读。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能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体会不同的描写手法在表现人物性格中的作用,其效果远胜过教师讲解。
3.寻疑阅读
我们让学生读整本书,一般会设置一些问题,引领学生去寻找答案,或是去寻找作品的“亮点”加以赏析。但是,前者是教师自己的思考,带有明显的导向性,不利于学生发挥阅读主体性;后者往往会使学生的阅读流于表层,还是脱离不了阅读理解的框框,很难有个性化的解读。因此,我在阅读中鼓励学生去寻找“疑点”,并利用原著或其他资料解决,以培养其探究意识和个性化解读能力。
比如读《骆驼祥子》第八章时,有学生对“祥子去买闷葫芦罐”这一节感到疑惑:夜壶是个什么东西?祥子去买它仅仅是因为它“有趣”吗?卖夜壶的找不开钱,祥子为什么还决定买个小夜壶呢?为什么大家见了这个都憋不住笑了?高妈嗔怪祥子后,“大家笑得更加了劲”,为什么祥子还会感到“得意”呢?
疑点提出后,学生就开始读原著、查资料、找答案。有学生通过百度了解到有关“夜壶”的知识后,又对原文进行了详细阅读,认为祥子买这个夜壶,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它看上去很有趣,而潜意识里祥子想还一个“人情”——自己摔了曹先生的夜壶,不但没被怪罪,反而得到了曹太太的关照,又是治傷又是送药,还没被扣工钱。他从曹先生的家里体会到了一种温暖,曹宅和睦的生活气氛让他逐渐走出了生活阴影,又有了奔头。祥子的性格逐渐明朗,他甚至开始了不自觉的人情往来。而祥子“得意”是因为“大家的笑脸全朝着他自己,仿佛他是个很重要的人物似的”,而且“这是向来没有经验过的事”。这些文字刻画出了祥子这个小人物第一次感受到自己价值时的快乐,读来令人笑中带泪。就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寻疑解疑,挖掘出许多深层的东西,对文章理解更加深刻。 4.影视品鉴
很多经典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后,重新激发了人们阅读原著的热情。有学生提出,阅读整本书可以借助于电影或者戏剧,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与影视上展示的形象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差异,加深对原著的理解。
如看电影《骆驼祥子》时,学生通过与原著比较,发现张丰毅饰演的祥子憨厚、淳朴、勤快、正直,他的悲惨经历和最后结局,无不直观形象地还原了作品中的描写。而斯琴高娃演绎的虎妞形象,适当弱化了在小说中的刁蛮、泼辣,突出了她对祥子的喜爱、追求婚姻的自主以及死于落后愚昧的悲惨命运。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体会到凌子风导演对虎妞形象的改编,融入了他对历史、社会、人生的看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意蕴,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对作品反映的社会主题剖析得更透彻。
(三)怎么分享,让学生自己选择
读书贵在交流,分享促进成长。在整本书阅读的分享上,过去我们往往是让学生每人撰写一篇读后感,教师评选出优秀作品。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成效没得到认可,学生持续阅读的积极性不高。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性,注重对学生阅读采取过程性评价,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享阅读收获,或朗读、表演、辩论,或仿写、改写、创新,或用人物画廊、思维导图。即便是展示读书笔记,学生也能选择自配优美插图、摘抄精彩语句、摘录名家点评、仿写原著片段、撰写阅读心得等多种形式。这样学生能够享受整个阅读过程,受到精神滋养。
二、发挥教师在阅读中的主导性
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阅读过程的方方面面——从阅读书目的确定到阅读兴趣的激发,从阅读活动设计到学生交流展示,从疑难困惑解答到思想情感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点拨和引领。
(一)引导阅读内容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读应该读的,使学生的阅读口味不局限,获得的营养更丰富,积淀得更厚重。
1.由于男女生性格特点不同,男生更喜欢阅读科技、科幻和悬疑类书籍,女生更喜欢阅读文学、情感类书籍,而长期“偏食”会使学生阅读视野狭窄。因此,教师要尽力纠正学生的阅读偏向,让男生多一些情感积累,让女生多一些理性思考。
2.中学生比较喜欢读现当代作品,这无可厚非,但有些作品没有经历时间的淘洗,容易流于浅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经典名著,特别是中外古典文学书籍,以丰厚其文化积累,提高阅读品位。
(二)激发阅读兴趣
一本书,激发了阅读兴趣,引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大家才能有后续的阅读行为。“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有名著导读,有古今中外名篇,是走向整本书阅读的桥梁和载体。教师要善于利用好这个桥梁,用心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已经拍成电影的作品,先让学生观看电影,形成一个直观感受,再去阅读文本,学生会有更大的兴趣。有些作品也可以先从精彩片段入手,如阅读《红楼梦》,可从第九回“起嫌疑顽童闹学堂”这一章节切入,与学生校园生活接近,更容易唤起阅读兴趣。
我在推荐《生死场》一书时,先告诉学生,一代文豪鲁迅先生曾亲自为这本书作序并夸赞作者萧红,“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著名文学评论家胡风也盛赞萧红“写出的都是生活,她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的”。那么,《生死场》为什么会如此受推崇?这到底是怎样一部书?我在课上为学生朗诵了《生死场》第一章《麦场》,并点评:“这一切都像零碎而有质感的慢镜头铺陈在我们面前,组成了一幅那个年代的东北乡村特有的生活画面,描写委婉细腻,叙事优美明丽。”学生不知不觉深受感染,开启了阅读之旅。
可见,如果教师是个读书人,喜欢并享受阅读,就能以自身阅读的喜悦来感染学生,这是激趣最好的方法。
(三)组织阅读活动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制订阅读方案,开展大量阅读,适时跟进阅读进程,共同交流解答困惑,使整本书阅读深入有效。
1.制订阅读方案
阅读方案涵盖阅读目标、用时规划、每日阅读任务、专题阅读设计、阅读策略、阅读评价等内容,是整本书阅读的总纲。如《傅雷家书》中傅雷给予儿子的引导细致入微,涉及人生、艺术、生活等不同领域,关系到各个方面。因此,我向学生推荐了泛读和选择性对比阅读的策略,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章入手泛读文本,然后,我选取文本中有代表性的书信,让学生进行选择性对比阅读。
如:“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度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1954年10月2日)“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證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1955年1月26日)
这两封家信的共同主题是引导孩子做一个“坚强”的人,而“坚强”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即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面对成功。学生单篇阅读时很难正确全面理解“坚强”的含义,两封信一起读就会清晰明白。
2.开展亲子阅读
整本书阅读仅靠课堂时间远远不够。学生白天上课,晚上写作业,周末还有各种兴趣特长班,很难挤出时间读书。而寒暑假时间长,学生课业负担轻,自由支配时间多,是开展整本书阅读的大好时机。
因此,教师要协调家长利用假期组织“亲子阅读”活动,让整本书阅读落到实处。我在放假前设计好亲子共读计划和具体要求,分享到家长群,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读书计划,进展情况在微信群里通报,互相监督;我们还成立了班级读书QQ群,每3天进行1个小时的线上读书交流,主持人由学生自愿担任,交流问题来自于学生读书过程中的困惑,教师和家长全程参与交流。一个月时间,学生和家长竟然读完了《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猎人笔记》《镜花缘》四部名著,线上交流也是有板有眼,让我看到了这个读书平台的巨大潜能。假期的亲子阅读融洽了亲子关系,营造了自由、轻松、好学向上的家庭氛围,培养了家长与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阅读习惯。 3.组织交流活动
读书贵在交流,尤其是阅读之后的交流活动,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提炼和升华。教师要时时跟进阅读进程,经常组织分享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不同层面的展示平台。
阅读之初,可用读书卡记录阅读过程,不时晒晒阅读进度。阅读中期,可以组织手抄报或读书笔记汇展,展示阶段性收获。阅读结束,可以组织读书报告会,从多方面分享阅读成果,也可以进行再创作,将阅读成果逐步深化。
如《簡爱》这本小说场景相对集中,矛盾冲突此起彼伏,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结局也相对美好,适合让学生做三个方面的分享:一是改写成剧本,组织表演,体会人物性格;二是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给书中人物写一封信,思考《简爱》的当代意义;三是展开想象,改写结尾。
教师要做的不仅是将展示常态化,更重要的是打通读写通道,鼓励学生落笔成文,以写促读,固化阅读成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熏陶,学生的文字会不自觉地浸染上某位作家的风格。如有学生读过《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后,随笔中这样写:“最近又得了肺炎,甚是难受。父亲放下了一天的工作来陪我。他自己也病了,但没有就医……在整个世界看来,他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可有可无;但在我心中,他就像一棵大树,为我遮风挡雨,让我依靠。对于父亲来说,我们有病,治!他自己有病,扛!他太辛苦了。”看,七年级的学生,文笔却有了几分大家的味道。
我曾把这篇文章推送到个人和学校微信公众号、家长交流群中,来自同学、教师、家长、朋友的点赞、留言、打赏让学生备受鼓舞,写作热情更加高涨!由此带动好多学生积极投入阅读,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四)引领思想成长
初中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确立,认识问题难免肤浅或失之偏颇,教师要充分发挥点拨引领作用,让学生学会思考,获得认识的提高或思想的成长。
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教师必须大量阅读,真的有素养,否则,想引领学生思想成长是很难的。因此,教师也要陪着学生一起大量阅读,提升自己素养,这是引领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
如读《三国演义》第八十回,针对“汉献帝禅让帝位,曹丕推辞了几次”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根据原文“昔魏武王受王爵之时,三辞而诏不许,然后受之”这句话推断为三次。可是,有一个学生提出质疑,说是两次。他仔细阅读了原著,发现曹丕第一次想接受禅让,被司马懿劝阻,汉献帝只好再次命人写诏书禅让,但曹丕担心后世认为他有篡位之嫌,犹豫着不肯接受。这时贾诩出面,提出让汉献帝建造受禅坛当众禅让,以释群疑,随后曹丕登台,接受禅让。据此,曹丕是推辞了两次。他还结合实例告诉大家,古人常用“三”表达“多”之意,“三辞而诏不许”一句中“三”不是实指,而是指“多次”。
我充分肯定了这名学生的学习方法,表扬他敢于质疑、认真探究的精神,同时再次引导大家阅读原著,更仔细分析这一问题,原来汉献帝确实多次禅让,“三”也确有“多次”的意项。
如果说,教师引导学生读中有疑是成长之始,那么,引领学生一起探索解疑就是成长之本。七年级学生阅读《骆驼祥子》时,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普遍对祥子的感情生活比较感兴趣。祥子受到虎妞诱惑后,许多学生觉得祥子“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到底该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原著思考:祥子是在什么境况之下回到人和车厂的?此刻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通过探讨,认识到祥子对虎妞并没有爱意,如果他过得不是如此困苦,应该不会这么轻易受到诱惑。
笔者又结合女生喜欢看的“霸道总裁”系列小说,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爱情观、人生观。学生第一次对这些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这也是大的收获。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涤荡,每一场感动都会让学生的心灵变得丰盈。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往高处走,做一个情感丰富、有思考力的人,这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中,既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又要发挥教师主导性,只有“双主”作用相辅相成,发挥得当,海量阅读、读整本书的理念才能落地,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不断提升。
一、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读什么,听听学生的意见
我们以前习惯于教材推荐什么就读什么,后来则是教师按照自己的喜好给学生开书单,这样容易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阅读兴趣等因素。让所有学生读同样的书,有的学生会不情愿,如果教师硬性要求,便会让不少学生失去阅读兴趣。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提倡让学生大量阅读,自由自主地阅读。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让学生自己选择书目,只要内容健康、格调高雅,能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都可以读。每天课前5分钟,由一位同学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每周5人,一个学年下来推荐总量在180本左右。这么大的推荐量,学生总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书。同龄人推荐的书没有距离感,往往是课前学生刚刚推荐完,课间就有人借来阅读,大家很快讨论起来。这种利用课前演讲的方式荐书,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教会学生如何选择书籍,可谓一举多得。
尝到了荐书的甜头,学生又提出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我为名著做代言”的活动。要做好代言,小组成员必须集体完成三个任务:通读作品,圈点批注作品精彩之处;讨论制作课件,展示推荐内容;撰写推荐语,制作宣传海报。学生根据名著代言人的推荐,向代言人订阅自己想要阅读的名著,教师统计数量来评价代言效果。这样把荐书与读书联系在一起,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阅读自己推荐的作品,学生的读书兴趣自然浓厚,阅读效果也会更好。
(二)怎么读,让学生自己思考
有了读书兴趣,用什么方法读呢?教师可以针对具体阅读书目,提供一些导读策略,但阅读毕竟是一项个性化的活动,我们不能强制学生“整齐划一”地去读。教师要激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好方法。
1.主题阅读
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来,学生们对主题阅读的方式已经非常熟悉,会自觉围绕作家、时代、体裁、风格等异同来构建主题开展阅读。比如,把《云南的歌会》和《边城》整合在一起阅读,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土人情之美;把《阿长与〈山海经〉》和《范爱农》《藤野先生》整合在一起阅读,学习鲁迅写作的特点;把《出师表》和《岳飞传》整合在一起阅读,体会英雄人物精忠报国的情怀;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平凡的世界》整合在一起阅读,领略磨难造就强者的精彩;把《格列佛游记》《海底两万里》《鲁滨孙漂流记》整合在一起阅读,感受世界的奇幻多彩。主题阅读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某个作家风格的了解和对某类作品的理解、把握。
2.有声阅读
“讲述加朗读”这种新的解读方式正逐渐为学生所认同。学生发现,朗读的过程就是与作品、作者对话的过程,就是感受语言音韵之美与情感之美的过程。他们自发组织“寻找最美朗读者”的活动,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读作品中的精彩片段,通过网络软件录制下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班里播放展评。大家录制的片段极富感染力,有力地推动了班级的整本书阅读活动。
《傅雷家书》作为一部舐犊情深的教子名作,非常适合正处于青春期的八年级学生阅读。但这部著作既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想象,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如何让学生走近傅雷、走进文本呢?
我们发现此书采用书信体,篇幅短小,情深意浓,非常适合听读,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读书的形式来阅读。于是,学生每5人为一个小组,每天课前5分钟由一位小组成员朗读重点段落并点评,其他同学听读。开始时,朗读者和听众都很难进入角色。渐渐地,随着听读的推进,大家的心沉静下来,读书气氛也渐渐浓厚,一些学生开始自己翻书阅读,朗读内容也由一个片段到一封完整的信。
听读,像是一把钥匙,带领学生逐步走进傅雷父子的情感世界,感受到傅雷对孩子平等、无微不至、略带愧疚的爱,读懂了一位父亲的人生高度和良苦用心,并将这种情感投射到自己身上,开始理解老师和家长。有位同学在读书感悟中写道:“反观吾身,家父仁厚,待吾如友,关怀备至。而吾年幼,不知好歹,时常顶撞,态度不恭。走笔至此,悔意盈怀……”听读,就这样润物无声,涵养了学生的心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发现这种形式也有弊端:一是参与者太少,每次只能一个人读,其他人都在被动地听;二是遇到距离生活比较远的名著,无法感同身受。于是,我们开始分角色朗读。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能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体会不同的描写手法在表现人物性格中的作用,其效果远胜过教师讲解。
3.寻疑阅读
我们让学生读整本书,一般会设置一些问题,引领学生去寻找答案,或是去寻找作品的“亮点”加以赏析。但是,前者是教师自己的思考,带有明显的导向性,不利于学生发挥阅读主体性;后者往往会使学生的阅读流于表层,还是脱离不了阅读理解的框框,很难有个性化的解读。因此,我在阅读中鼓励学生去寻找“疑点”,并利用原著或其他资料解决,以培养其探究意识和个性化解读能力。
比如读《骆驼祥子》第八章时,有学生对“祥子去买闷葫芦罐”这一节感到疑惑:夜壶是个什么东西?祥子去买它仅仅是因为它“有趣”吗?卖夜壶的找不开钱,祥子为什么还决定买个小夜壶呢?为什么大家见了这个都憋不住笑了?高妈嗔怪祥子后,“大家笑得更加了劲”,为什么祥子还会感到“得意”呢?
疑点提出后,学生就开始读原著、查资料、找答案。有学生通过百度了解到有关“夜壶”的知识后,又对原文进行了详细阅读,认为祥子买这个夜壶,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它看上去很有趣,而潜意识里祥子想还一个“人情”——自己摔了曹先生的夜壶,不但没被怪罪,反而得到了曹太太的关照,又是治傷又是送药,还没被扣工钱。他从曹先生的家里体会到了一种温暖,曹宅和睦的生活气氛让他逐渐走出了生活阴影,又有了奔头。祥子的性格逐渐明朗,他甚至开始了不自觉的人情往来。而祥子“得意”是因为“大家的笑脸全朝着他自己,仿佛他是个很重要的人物似的”,而且“这是向来没有经验过的事”。这些文字刻画出了祥子这个小人物第一次感受到自己价值时的快乐,读来令人笑中带泪。就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寻疑解疑,挖掘出许多深层的东西,对文章理解更加深刻。 4.影视品鉴
很多经典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后,重新激发了人们阅读原著的热情。有学生提出,阅读整本书可以借助于电影或者戏剧,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与影视上展示的形象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差异,加深对原著的理解。
如看电影《骆驼祥子》时,学生通过与原著比较,发现张丰毅饰演的祥子憨厚、淳朴、勤快、正直,他的悲惨经历和最后结局,无不直观形象地还原了作品中的描写。而斯琴高娃演绎的虎妞形象,适当弱化了在小说中的刁蛮、泼辣,突出了她对祥子的喜爱、追求婚姻的自主以及死于落后愚昧的悲惨命运。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体会到凌子风导演对虎妞形象的改编,融入了他对历史、社会、人生的看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意蕴,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对作品反映的社会主题剖析得更透彻。
(三)怎么分享,让学生自己选择
读书贵在交流,分享促进成长。在整本书阅读的分享上,过去我们往往是让学生每人撰写一篇读后感,教师评选出优秀作品。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成效没得到认可,学生持续阅读的积极性不高。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性,注重对学生阅读采取过程性评价,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享阅读收获,或朗读、表演、辩论,或仿写、改写、创新,或用人物画廊、思维导图。即便是展示读书笔记,学生也能选择自配优美插图、摘抄精彩语句、摘录名家点评、仿写原著片段、撰写阅读心得等多种形式。这样学生能够享受整个阅读过程,受到精神滋养。
二、发挥教师在阅读中的主导性
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阅读过程的方方面面——从阅读书目的确定到阅读兴趣的激发,从阅读活动设计到学生交流展示,从疑难困惑解答到思想情感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点拨和引领。
(一)引导阅读内容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读应该读的,使学生的阅读口味不局限,获得的营养更丰富,积淀得更厚重。
1.由于男女生性格特点不同,男生更喜欢阅读科技、科幻和悬疑类书籍,女生更喜欢阅读文学、情感类书籍,而长期“偏食”会使学生阅读视野狭窄。因此,教师要尽力纠正学生的阅读偏向,让男生多一些情感积累,让女生多一些理性思考。
2.中学生比较喜欢读现当代作品,这无可厚非,但有些作品没有经历时间的淘洗,容易流于浅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经典名著,特别是中外古典文学书籍,以丰厚其文化积累,提高阅读品位。
(二)激发阅读兴趣
一本书,激发了阅读兴趣,引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大家才能有后续的阅读行为。“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有名著导读,有古今中外名篇,是走向整本书阅读的桥梁和载体。教师要善于利用好这个桥梁,用心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已经拍成电影的作品,先让学生观看电影,形成一个直观感受,再去阅读文本,学生会有更大的兴趣。有些作品也可以先从精彩片段入手,如阅读《红楼梦》,可从第九回“起嫌疑顽童闹学堂”这一章节切入,与学生校园生活接近,更容易唤起阅读兴趣。
我在推荐《生死场》一书时,先告诉学生,一代文豪鲁迅先生曾亲自为这本书作序并夸赞作者萧红,“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著名文学评论家胡风也盛赞萧红“写出的都是生活,她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的”。那么,《生死场》为什么会如此受推崇?这到底是怎样一部书?我在课上为学生朗诵了《生死场》第一章《麦场》,并点评:“这一切都像零碎而有质感的慢镜头铺陈在我们面前,组成了一幅那个年代的东北乡村特有的生活画面,描写委婉细腻,叙事优美明丽。”学生不知不觉深受感染,开启了阅读之旅。
可见,如果教师是个读书人,喜欢并享受阅读,就能以自身阅读的喜悦来感染学生,这是激趣最好的方法。
(三)组织阅读活动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制订阅读方案,开展大量阅读,适时跟进阅读进程,共同交流解答困惑,使整本书阅读深入有效。
1.制订阅读方案
阅读方案涵盖阅读目标、用时规划、每日阅读任务、专题阅读设计、阅读策略、阅读评价等内容,是整本书阅读的总纲。如《傅雷家书》中傅雷给予儿子的引导细致入微,涉及人生、艺术、生活等不同领域,关系到各个方面。因此,我向学生推荐了泛读和选择性对比阅读的策略,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章入手泛读文本,然后,我选取文本中有代表性的书信,让学生进行选择性对比阅读。
如:“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度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1954年10月2日)“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證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1955年1月26日)
这两封家信的共同主题是引导孩子做一个“坚强”的人,而“坚强”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即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面对成功。学生单篇阅读时很难正确全面理解“坚强”的含义,两封信一起读就会清晰明白。
2.开展亲子阅读
整本书阅读仅靠课堂时间远远不够。学生白天上课,晚上写作业,周末还有各种兴趣特长班,很难挤出时间读书。而寒暑假时间长,学生课业负担轻,自由支配时间多,是开展整本书阅读的大好时机。
因此,教师要协调家长利用假期组织“亲子阅读”活动,让整本书阅读落到实处。我在放假前设计好亲子共读计划和具体要求,分享到家长群,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读书计划,进展情况在微信群里通报,互相监督;我们还成立了班级读书QQ群,每3天进行1个小时的线上读书交流,主持人由学生自愿担任,交流问题来自于学生读书过程中的困惑,教师和家长全程参与交流。一个月时间,学生和家长竟然读完了《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猎人笔记》《镜花缘》四部名著,线上交流也是有板有眼,让我看到了这个读书平台的巨大潜能。假期的亲子阅读融洽了亲子关系,营造了自由、轻松、好学向上的家庭氛围,培养了家长与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阅读习惯。 3.组织交流活动
读书贵在交流,尤其是阅读之后的交流活动,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提炼和升华。教师要时时跟进阅读进程,经常组织分享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不同层面的展示平台。
阅读之初,可用读书卡记录阅读过程,不时晒晒阅读进度。阅读中期,可以组织手抄报或读书笔记汇展,展示阶段性收获。阅读结束,可以组织读书报告会,从多方面分享阅读成果,也可以进行再创作,将阅读成果逐步深化。
如《簡爱》这本小说场景相对集中,矛盾冲突此起彼伏,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结局也相对美好,适合让学生做三个方面的分享:一是改写成剧本,组织表演,体会人物性格;二是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给书中人物写一封信,思考《简爱》的当代意义;三是展开想象,改写结尾。
教师要做的不仅是将展示常态化,更重要的是打通读写通道,鼓励学生落笔成文,以写促读,固化阅读成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熏陶,学生的文字会不自觉地浸染上某位作家的风格。如有学生读过《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后,随笔中这样写:“最近又得了肺炎,甚是难受。父亲放下了一天的工作来陪我。他自己也病了,但没有就医……在整个世界看来,他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可有可无;但在我心中,他就像一棵大树,为我遮风挡雨,让我依靠。对于父亲来说,我们有病,治!他自己有病,扛!他太辛苦了。”看,七年级的学生,文笔却有了几分大家的味道。
我曾把这篇文章推送到个人和学校微信公众号、家长交流群中,来自同学、教师、家长、朋友的点赞、留言、打赏让学生备受鼓舞,写作热情更加高涨!由此带动好多学生积极投入阅读,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四)引领思想成长
初中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确立,认识问题难免肤浅或失之偏颇,教师要充分发挥点拨引领作用,让学生学会思考,获得认识的提高或思想的成长。
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教师必须大量阅读,真的有素养,否则,想引领学生思想成长是很难的。因此,教师也要陪着学生一起大量阅读,提升自己素养,这是引领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
如读《三国演义》第八十回,针对“汉献帝禅让帝位,曹丕推辞了几次”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根据原文“昔魏武王受王爵之时,三辞而诏不许,然后受之”这句话推断为三次。可是,有一个学生提出质疑,说是两次。他仔细阅读了原著,发现曹丕第一次想接受禅让,被司马懿劝阻,汉献帝只好再次命人写诏书禅让,但曹丕担心后世认为他有篡位之嫌,犹豫着不肯接受。这时贾诩出面,提出让汉献帝建造受禅坛当众禅让,以释群疑,随后曹丕登台,接受禅让。据此,曹丕是推辞了两次。他还结合实例告诉大家,古人常用“三”表达“多”之意,“三辞而诏不许”一句中“三”不是实指,而是指“多次”。
我充分肯定了这名学生的学习方法,表扬他敢于质疑、认真探究的精神,同时再次引导大家阅读原著,更仔细分析这一问题,原来汉献帝确实多次禅让,“三”也确有“多次”的意项。
如果说,教师引导学生读中有疑是成长之始,那么,引领学生一起探索解疑就是成长之本。七年级学生阅读《骆驼祥子》时,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普遍对祥子的感情生活比较感兴趣。祥子受到虎妞诱惑后,许多学生觉得祥子“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到底该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原著思考:祥子是在什么境况之下回到人和车厂的?此刻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通过探讨,认识到祥子对虎妞并没有爱意,如果他过得不是如此困苦,应该不会这么轻易受到诱惑。
笔者又结合女生喜欢看的“霸道总裁”系列小说,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爱情观、人生观。学生第一次对这些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这也是大的收获。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涤荡,每一场感动都会让学生的心灵变得丰盈。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往高处走,做一个情感丰富、有思考力的人,这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中,既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又要发挥教师主导性,只有“双主”作用相辅相成,发挥得当,海量阅读、读整本书的理念才能落地,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