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492195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奇小孩”的横空出世,无疑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教育命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说文解字》把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西方认为,教育的本义为“引出”或“导出”,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把学校存在的本义、价值、目的归结为“教育即自然生长”。古今中外对教育的经典诠释都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教育的本质就是发展人的个性和潜能,让每一个孩子得到主动健康的成长,让其先天具有的潜能得到最好的发展。“神奇小孩”的脱颖而出,正是教育这一本质的体现。
  在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学生学习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学习路径也变得越来越多元。互联网改变了世界,无论你愿不愿意“看见”,每一个孩子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习惯甚至节奏,都会直扑你的视野,个性发展的诉求日益彰显。
  然而,教育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由于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和教育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我们的教育已偏离了本来航向。培养模式单一,无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尤其是课程缺乏选择性,无法支撑学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厌学情况严重。评价方式单一,片面追求分数,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严重不足。
  有人说,素质教育是青苹果,看起来诱人,吃起来酸涩难咽;应试教育是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时下,无论是影响全国的“超级中学”,还是引发热议的“高效课堂”,其鲜亮光环的背后是“高升学率”的支撑。唯有如此,才会有趋之若鹜般的盲从者。然而,生长中的幼苗得不到阳光,待开的花朵不能绽放,创新的灵性难以迸发,生命的活力失去了朝气,这还是教育吗?
  生物界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多样性,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的成长也是如此。学生因个性与学习的差异决定了对学习内容的难易感受、接受快慢以及学习方式等有所区别。学校教育就是要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机会和环境,这就是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在学校教育中,只有为千差万别的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实践机会,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发展,他们才会姿态万千地茁壮成长。一方面,基于学生的共性发展与基础发展,学校要提供必修的基础课程,培养其公民素养;另一方面,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需求,学校要提供选修的个性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扬长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航标,新制定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突出强调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重建成为新时代学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北京第十一中学正是基于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以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为办学目标,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而满足个性需要的课程文化,搭建了学生个性成长的广阔平台,促进了学生全面、个性、阳光的成长,实现了学校的深度转型,成为享有广泛声誉的课改名校。
  自由即选择,选择即责任。哲学家萨特的简单几字,勾勒出自由选择之精髓。要实现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重建,推进学校深度转型,必须树立选择性教育理念,把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教师和学校实现更充分的自由选择,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树立选择性教育理念,把学习权交给学生,需要学校实施生涯规划教育。2016年8月15日,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秦春华院长在中青报撰文,抒发了面试“学霸”的感慨:“最令人吃惊的是,当问起你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很少有人能答上来,学生们说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学习成绩优异、艺术特长突出,看起来近乎完美的“学霸”们却对自己的未来生涯茫然无知。这充分表明,基于学生对职业的认知、自身的认知,逐步形成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的生涯教育应成为新时代学校转型的必修课程。新时代学校必须将“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和學生发展指导有机融合和渗透,进行课程统整,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树立选择性教育理念,把学习权交给学生,需要学校扎实开展选课走班教学。新时代,选课走班作为教学的新常态和学生扬长发展的基本方式,既要求学校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程比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逐步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也要求学校扎实开展选课走班教学,对学生实行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成长。
  树立选择性教育理念,把学习权交给学生,需要学校改革教育评价方式。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近年来,处于教育改革前沿的上海,把深化课程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率先在全国实施了素质教育的“绿色评价”,积极推进融“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为一体的课程改革,实现了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促进了学生健康而主动地成长。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中能够连续两次位居榜首,与其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质量评价是分不开的。新时代学校若要实现深度转型,必须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质量标准,开展绿色质量评价。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设计,以课程重建推进学校深度转型,是新时代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不二选择。
其他文献
儿时放风筝,手中掌管着风筝线,时松时紧,时拽时放,控制着风筝飞翔的方向与高度。松弛有度,风筝才可以飞的更高更远。作为一名班主任,宛如一个牵风筝的人,而学生则像是风筝,班主任必须把握好手中的风筝线,才可以帮助学生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那么,如何做好一个牵风筝的人?又如何把握风筝线的松紧呢?这一年多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有了一些体会与感悟:  原则问题:从一而终,紧成習惯  初中生,十二三岁的年纪,很多习
期刊
新闻工作是从最初的“新”闻到后来的“辛”闻,从初始接触的新鲜感到职业瓶颈的破茧,到有了一定积累,厚积薄发的“心”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作出重要指示中所说的一样,以突出问题导向,要带着问题去学,针对问题去改,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当今新闻工作及业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把贯彻“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活动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
期刊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持之以恒,耐心等待,方会成功。否则,一味地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则欲速不达。从这个角度来看,有时以退为进也是一种智慧。  企鹅是一种憨态可掬、惹人喜爱的小动物,可在水中嬉戏,可在路上行走。然而,在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和尖锐的冰凌,企鹅的身躯笨重,又没有能飞的翅膀,在水中捕食后,是如何从水中上岸的呢?原来是在即将上岸的刹那,企鹅猛地低头
期刊
“好学生”一般来说学习成绩优异,至于孩子身上会出现的诸如焦虑、任性、孤独、脆弱等心理问题我们往往会忽视,或者比较宽容,不会过多地重视并予以解决。可是实际上这些孩子在心理上往往比一般孩子更脆弱,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产生逆反心理、恐惧心理及依附心理等等,会危害孩子将来的健康成长。“好学生”的心理问题更需要我们关注。这些孩子因为学习成绩偏上的原因,教师和家长往往关注的是他们的学业,而心理问题经常会
期刊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读写方面、课文内容理解方面都会出现许多明显的错误。当然,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但许多教师通常更多看到的是错误的消极方面,在平时教学中对待错误可谓是“恨之入骨”,或表情冷漠,或斥责批评,这样做不但没有使学生的错误得到改善,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而且,把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掩盖了。正确,可能是模仿,但错
期刊
“打是心疼骂是爱”,“黄荆棍下出好人”“严师出高徒”这些深入骨髓的传统教育的本能,时至今日似乎还被人津津乐道。但不难发现,我们并没有赢得孩子。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理孩子,让每一个孩子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那就读读沈丽新老师的《让孩子看见你的爱》吧!  沈丽新老师不愧为儿童的陪伴者,在《让孩子看见你的爱》中,既有案例的剖析,又有对教育过程的反思,中西教育文化的碰撞。她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是一部很好
期刊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创办于1882年,它的前身是江苏学政兼兵部左侍郎黄体芳在左宗棠的协助下而创办的“南菁书院”。清末,她是江苏全省的最高学府和教育中心。百年南菁,历经沧桑,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南菁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如黄炎培、陆定一等国家领导人,蒋新松等10多位院士和10多位将军,还有汪曾祺、顾明远、沈鹏、曹鹏等一大批文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南菁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忠恕勤俭的南
期刊
卫培明,常熟市杨园中心小学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常熟市学科带头人,常熟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获得过“全民健身活动先进个人”“常熟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常熟市劳动服务明星”“苏州市周氏德育奖励金”“苏州市学校体育达标先进个人”等称号。他追求“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教学风格,秉承“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的理念,开展多彩教育。  卫培明校长喜欢书法。作为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硬笔书法
期刊
很多教师的生活太忙碌,忙到迷失了自己,忙到来不及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忙到生活只剩下忙碌了。所以教师需要心灵之旅!  最近,我读了美国作家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让自己的心灵有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我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所震撼。本书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从智力、情感和精神等方面,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浴春风,有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
期刊
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的发展”,是需要针对不同个体精心设计、灵活实施的。奈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整个教育大环境还是应试格局,要想从几十年的传统教育转型,实现尊重个体、张扬个性的新教育,会遇到来自领导、家长、教师各方面的疑虑和阻力。我们真的能够让学生“淡化考试而赢得考试”吗?谁也不敢下定论,谁也拿不出现成的方案。但是,学校转型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每位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