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要求衍生金融工具由表外披露移到了表内列示,使商业银行金融工具风险显性化,提高了风险管理的地位。商业银行应当以金融工具准则的应用为契机,加强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 会计准则;金融工具;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2006年2月,财政部颁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四项具体会计准则。该系列准则主要适用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准则采纳了国际通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衍生金融工具由表外披露移到了表内列示,在增强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含量,提高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同时,也使商业银行金融工具原来潜在的风险显性化,商业银行应当利用采用会计准则这一有利时机,加强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一、金融工具准则对金融工具风险的影响
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金融工具风险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金融创新业务大量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金融工具不同于一般资产和负债,其价值不确定性比较强,受利率、汇率等风险因素的广泛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只有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之下,才能被全面地表达出来。金融工具准则要求商业银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交易性和可供出售金融工具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金融工具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意味着,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变化要直接通过当期损益或者权益的变化体现出来。金融工具准则全面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是人们对金融工具高风险性所达成的共识。它全面体现了现代财务会计的资产负债观,目的是借助于未实现收益的确认,使金融工具潜在的损益显性化,这不仅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地了解和评估其对银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还有助于增强人们对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2.表内披露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影响。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受到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和财务报表用户的关注。金融工具准则规定,商业银行应将金融衍生金融工具隐含的各种合同权利或合同义务,包括期货合同、远期合同、互换和期权等,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规定,对于发行方或持有方能选择以现金净额或以发行股份交换现金等方式进行结算的衍生金融工具,发行方应当将其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通过将表外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表内化,能够使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全面地了解商业银行真实的财务状况,更加客观地评价商业通过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与此同时,金融衍生工具从表外移入表内核算,商业银行的利润波动性将会进一步放大。随着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量的大幅增加,这一趋势将会进一步被强化。
3.计提减值准备对金融工具风险的影响。金融资产与其他资产的区别在于其承受着更大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为了及时地把金融工具的利率风险揭示出来,金融工具准则规定,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他金融资产均应通过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损失,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随意转回。
4.会计职业判断变化对金融工具风险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有些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还必须取自于估值技术,估值技术必然要受会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不管是对贷款、持有到期投资等金融工具进行后续计量,还是进行减值测试,金融工具准则都要求采用实际利率法确定金融工具的摊余成本,或者确定金融工具的可收回金额。事实上,实际利率以及基于实际利率法的可收回金额的计算,都是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结果,尽管这种主观判断是建立在客观证据基础之上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势必要增加商业银行利润操纵空间,这一负面影响,有可能会降低金融工具信息质量,增加商业银行对金融风险治理的难度。
二、金融工具风险管理要求的变化
金融工具准则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一方面使得商业银行的财务波动性增大,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使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质量得以提高,为其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以透露出商业银行对金融工具价格风险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投资项目减值损失可以检验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衍生金融工具全面引入表内披露模式后,商业银行的金融工具将全面暴露在利率、汇率、价格等指标的影响之下,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对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环境具有较强的预见能力,这种能力具体反映为商业银行对金融工具风险的管理能力。总而言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和表内披露模式,需要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作支撑。金融工具准则,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商业银行必须顺势而行,对风险管理作出相应的变革。
三、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1.规范会计核算,为风险管理提供信息基础。金融工具准则只是为商业银行利用会计信息有效地识别和评估风险提供了制度平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成效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商业银行会计系统是否能够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如上所述,金融工具准则扩大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空间,也为商业银行操纵财务信息创造了机会。商业银行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人员在准则的框架内进行会计判断,为风险管理模型奠定可靠的财务信息基础基础。
2.全面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增强防风险能力。为了应对金融工具,特别是日新月异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挑战,商业银行必须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诸如建立完善以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控制制度,采取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始终把金融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风险管理一般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工作,商业银行应建立以此为内容的,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是建立对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的政策和程序,以及根据风险评估的具体情况,采取接受、分散或者规避金融风险的决策机制。其次随着金融工具风险的不断辊大,商业银行还应当在董事会或者类似机构之下,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一切重大的金融工具合同,都要被置于风险管理委员的监控之下,并要经过风险管理委员的授权批准。对于非重大的金融工具合同,也应当建立适当的风险控制程序,对其进行常规性的控制。
3.建立严格的“盯市”制度,并且引入公允价值估值模型。金融工具价值的变动要受到利率、汇率以及金融工具价格等因素波动的影响。商业银行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之后,有必要建立严格“盯市”制度,以实时地反映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动,充分揭示其风险。
除了由市场价格决定之外(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是在综合考虑了利率、汇率等风险因素后,金融市场对其未来净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必然受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制约。目前我国金融工具尚不成熟,完全以市场为途径取得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还比较困难。非市场化的金融工具(如长期贷款)价值的确定还必须借助于估值模型,而估值值模型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为此,商业银行在运用估价模型估计金融工具价值之时,应当对其所依据的现金流量等的计算假設进行必要的验证,以保证其客观性。
参考文献
[1]熊英.论金融工具准则与商业银行会计目标.金融会计.2007(7)
[2]高慧,王雪波.金融工具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财会信报(B01版).2008-3-24
[3]孙涛,杨臻黛.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新金融.2006(4)
[4]刘斌,陈春梅.会计准则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农业会计.2006(12)
【关键词】 会计准则;金融工具;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2006年2月,财政部颁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四项具体会计准则。该系列准则主要适用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准则采纳了国际通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衍生金融工具由表外披露移到了表内列示,在增强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含量,提高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同时,也使商业银行金融工具原来潜在的风险显性化,商业银行应当利用采用会计准则这一有利时机,加强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一、金融工具准则对金融工具风险的影响
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金融工具风险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金融创新业务大量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金融工具不同于一般资产和负债,其价值不确定性比较强,受利率、汇率等风险因素的广泛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只有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之下,才能被全面地表达出来。金融工具准则要求商业银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交易性和可供出售金融工具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金融工具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意味着,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变化要直接通过当期损益或者权益的变化体现出来。金融工具准则全面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是人们对金融工具高风险性所达成的共识。它全面体现了现代财务会计的资产负债观,目的是借助于未实现收益的确认,使金融工具潜在的损益显性化,这不仅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地了解和评估其对银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还有助于增强人们对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2.表内披露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影响。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受到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和财务报表用户的关注。金融工具准则规定,商业银行应将金融衍生金融工具隐含的各种合同权利或合同义务,包括期货合同、远期合同、互换和期权等,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规定,对于发行方或持有方能选择以现金净额或以发行股份交换现金等方式进行结算的衍生金融工具,发行方应当将其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通过将表外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表内化,能够使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全面地了解商业银行真实的财务状况,更加客观地评价商业通过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与此同时,金融衍生工具从表外移入表内核算,商业银行的利润波动性将会进一步放大。随着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量的大幅增加,这一趋势将会进一步被强化。
3.计提减值准备对金融工具风险的影响。金融资产与其他资产的区别在于其承受着更大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为了及时地把金融工具的利率风险揭示出来,金融工具准则规定,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他金融资产均应通过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损失,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随意转回。
4.会计职业判断变化对金融工具风险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有些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还必须取自于估值技术,估值技术必然要受会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不管是对贷款、持有到期投资等金融工具进行后续计量,还是进行减值测试,金融工具准则都要求采用实际利率法确定金融工具的摊余成本,或者确定金融工具的可收回金额。事实上,实际利率以及基于实际利率法的可收回金额的计算,都是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结果,尽管这种主观判断是建立在客观证据基础之上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势必要增加商业银行利润操纵空间,这一负面影响,有可能会降低金融工具信息质量,增加商业银行对金融风险治理的难度。
二、金融工具风险管理要求的变化
金融工具准则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一方面使得商业银行的财务波动性增大,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使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质量得以提高,为其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以透露出商业银行对金融工具价格风险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投资项目减值损失可以检验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衍生金融工具全面引入表内披露模式后,商业银行的金融工具将全面暴露在利率、汇率、价格等指标的影响之下,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对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环境具有较强的预见能力,这种能力具体反映为商业银行对金融工具风险的管理能力。总而言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和表内披露模式,需要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作支撑。金融工具准则,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商业银行必须顺势而行,对风险管理作出相应的变革。
三、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1.规范会计核算,为风险管理提供信息基础。金融工具准则只是为商业银行利用会计信息有效地识别和评估风险提供了制度平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成效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商业银行会计系统是否能够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如上所述,金融工具准则扩大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空间,也为商业银行操纵财务信息创造了机会。商业银行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人员在准则的框架内进行会计判断,为风险管理模型奠定可靠的财务信息基础基础。
2.全面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增强防风险能力。为了应对金融工具,特别是日新月异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挑战,商业银行必须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诸如建立完善以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控制制度,采取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始终把金融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风险管理一般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工作,商业银行应建立以此为内容的,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是建立对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的政策和程序,以及根据风险评估的具体情况,采取接受、分散或者规避金融风险的决策机制。其次随着金融工具风险的不断辊大,商业银行还应当在董事会或者类似机构之下,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一切重大的金融工具合同,都要被置于风险管理委员的监控之下,并要经过风险管理委员的授权批准。对于非重大的金融工具合同,也应当建立适当的风险控制程序,对其进行常规性的控制。
3.建立严格的“盯市”制度,并且引入公允价值估值模型。金融工具价值的变动要受到利率、汇率以及金融工具价格等因素波动的影响。商业银行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之后,有必要建立严格“盯市”制度,以实时地反映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动,充分揭示其风险。
除了由市场价格决定之外(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是在综合考虑了利率、汇率等风险因素后,金融市场对其未来净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必然受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制约。目前我国金融工具尚不成熟,完全以市场为途径取得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还比较困难。非市场化的金融工具(如长期贷款)价值的确定还必须借助于估值模型,而估值值模型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为此,商业银行在运用估价模型估计金融工具价值之时,应当对其所依据的现金流量等的计算假設进行必要的验证,以保证其客观性。
参考文献
[1]熊英.论金融工具准则与商业银行会计目标.金融会计.2007(7)
[2]高慧,王雪波.金融工具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财会信报(B01版).2008-3-24
[3]孙涛,杨臻黛.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新金融.2006(4)
[4]刘斌,陈春梅.会计准则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农业会计.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