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论渊源、概念内涵出发,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深入剖析其当代价值,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了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异化劳动 当代价值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218-02
人类思想史上的异化理论,并非马克思第一个提出,但以异化劳动思想为核心的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要从生产和经济领域研究异化现象,结合工人阶级现状,将异化理论推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一直以来,马克思的异化思想都是学界研究的热门,许多学者从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出发,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形成
马克思接受过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后来对其哲学著作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说,马克思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及异化思想的影响极大。马克思善于思考和钻研,超越原有的研究成果,致力于一般异化问题的研究分析,最终形成了异化劳动的理论。
约在1843—1844年间,形成了马克思异化劳动观。马克思首次提到异化是在1843年初的《黑格尔哲学批判》中,形象地将“国家脱离市民社会变成政治领域的宗教”比作异化现象。随后,在马克思的著作《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进一步对异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金钱占统治地位,它是人的劳动及本质的异化。直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问世,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认识才得以充分阐述。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批判研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异化劳动,作为贯穿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既起着经济范畴的作用又起着政治范畴的作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来源于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依据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论思路,按照“宗教异化—政治异化—经济异化—劳动异化”的层次,一步步推进。当然,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不管是在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大大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论,他将经济异化作为一切异化的基础,认为人类只有经历一个异化、扬弃的过程才能最终实现消除一切异化的共产主义。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私有制阶段,劳动者劳动所创造的产品并不属于劳动者,而处于同劳动者相对立的状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种异化达到了顶点,就有了以下四重规定。
(1)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从当时的经济现象入手进行分析,惊奇地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并没有因为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而变得越加富裕,反而随着生产产品数量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穷,使得劳动者本人沦为廉价商品,形成实物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反比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
(2)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相异化。从劳动本身看,劳动者本应合理使用劳力和智慧,在劳动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创造属于自己的物质财富,劳动应该是幸福的、满足的。但在资本主义这一大环境下,剥削制度长期存在,原本属于劳动者的劳动也发生了变化。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已经成为外在东西,他们不再自由劳动、幸福生活,劳动力任由他人支配,饱受身心摧残,劳动变成了痛苦的负担。劳动者一提劳动就恐慌,不劳动就如释重荷。劳动发生异化,劳动者失去了原有的工作积极性,工人的劳动受他人乃至机器所支配,同时,生产的产品也不再属于劳动者自己。因此,要消除劳动者与产品的异化,首先要消灭雇佣劳动制。
(3)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马克思指出由于物的异化和人的自我异化,进而形成了“类本质同人相异化”。人的类本质指的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共有本质特征,即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世界进行有意识的改造,开展一系列创造性活动。然而,异化劳动的存在使人不再体现人的类本质,被简单看作动物性的存在,人的类本质一旦与人自身相异化,那就意味着人的创造性的丧失,人的改造自然的能动性也将不复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从而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
(4)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进而提出人同人相异化,指明人与人之间的占有及分配 (下转第217页)(上接第218页)关系。当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时,就意味着所创造的财富属于与劳动者所对立的他人。马克思通过分析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关系,进一步深刻揭示消灭异化劳动的途径。马克思说:“但是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1]由此可见,私有财产就是外化了的劳动。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导向作用。马克思理论中所提到的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正好与我国当前的强国目标不谋而合,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而言,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我们国家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国外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存在,异化现象在我国也影响着社会的协调发展,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权力滥用、贫富差距等,如电子产品的使用,人们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消费产品,而是被产品所绑架,成为被消费对象,这些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异化劳动理沦的某些特点。
当前,党和国家正以客观的态度积极主动正视这些现象,不断采取措施化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未来发展道路上要处理好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更要注重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借鉴马克思异化理论关于人的观点,要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协调好三种关系:一是协调好人与自身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好个人与自身的关系,才能更加协调地参与到自然、社会活动中,在实践中,实现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充分认识自然环境的基础地位,人类离开自然环境将无法生存。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基础的,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三是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利益关系,只有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人与人才能真正和谐相处,最终才能构建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依据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其他观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应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消除城乡间的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应树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消除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健康稳步发展,实现美丽中国建设。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中批判人的本质主要是为了强调人的全面解放,正與当前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一致。因此,我们要认真研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认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下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化现象,探讨中国梦的实现因素,最终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周鑫.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前沿,2013.
责任编辑:刘健
关键词:异化劳动 当代价值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218-02
人类思想史上的异化理论,并非马克思第一个提出,但以异化劳动思想为核心的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要从生产和经济领域研究异化现象,结合工人阶级现状,将异化理论推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一直以来,马克思的异化思想都是学界研究的热门,许多学者从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出发,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形成
马克思接受过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后来对其哲学著作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说,马克思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及异化思想的影响极大。马克思善于思考和钻研,超越原有的研究成果,致力于一般异化问题的研究分析,最终形成了异化劳动的理论。
约在1843—1844年间,形成了马克思异化劳动观。马克思首次提到异化是在1843年初的《黑格尔哲学批判》中,形象地将“国家脱离市民社会变成政治领域的宗教”比作异化现象。随后,在马克思的著作《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进一步对异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金钱占统治地位,它是人的劳动及本质的异化。直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问世,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认识才得以充分阐述。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批判研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异化劳动,作为贯穿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既起着经济范畴的作用又起着政治范畴的作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来源于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依据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论思路,按照“宗教异化—政治异化—经济异化—劳动异化”的层次,一步步推进。当然,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不管是在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大大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论,他将经济异化作为一切异化的基础,认为人类只有经历一个异化、扬弃的过程才能最终实现消除一切异化的共产主义。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私有制阶段,劳动者劳动所创造的产品并不属于劳动者,而处于同劳动者相对立的状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种异化达到了顶点,就有了以下四重规定。
(1)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从当时的经济现象入手进行分析,惊奇地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并没有因为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而变得越加富裕,反而随着生产产品数量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穷,使得劳动者本人沦为廉价商品,形成实物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反比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
(2)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相异化。从劳动本身看,劳动者本应合理使用劳力和智慧,在劳动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创造属于自己的物质财富,劳动应该是幸福的、满足的。但在资本主义这一大环境下,剥削制度长期存在,原本属于劳动者的劳动也发生了变化。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已经成为外在东西,他们不再自由劳动、幸福生活,劳动力任由他人支配,饱受身心摧残,劳动变成了痛苦的负担。劳动者一提劳动就恐慌,不劳动就如释重荷。劳动发生异化,劳动者失去了原有的工作积极性,工人的劳动受他人乃至机器所支配,同时,生产的产品也不再属于劳动者自己。因此,要消除劳动者与产品的异化,首先要消灭雇佣劳动制。
(3)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马克思指出由于物的异化和人的自我异化,进而形成了“类本质同人相异化”。人的类本质指的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共有本质特征,即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世界进行有意识的改造,开展一系列创造性活动。然而,异化劳动的存在使人不再体现人的类本质,被简单看作动物性的存在,人的类本质一旦与人自身相异化,那就意味着人的创造性的丧失,人的改造自然的能动性也将不复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从而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
(4)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进而提出人同人相异化,指明人与人之间的占有及分配 (下转第217页)(上接第218页)关系。当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时,就意味着所创造的财富属于与劳动者所对立的他人。马克思通过分析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关系,进一步深刻揭示消灭异化劳动的途径。马克思说:“但是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1]由此可见,私有财产就是外化了的劳动。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导向作用。马克思理论中所提到的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正好与我国当前的强国目标不谋而合,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而言,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我们国家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国外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存在,异化现象在我国也影响着社会的协调发展,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权力滥用、贫富差距等,如电子产品的使用,人们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消费产品,而是被产品所绑架,成为被消费对象,这些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异化劳动理沦的某些特点。
当前,党和国家正以客观的态度积极主动正视这些现象,不断采取措施化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未来发展道路上要处理好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更要注重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借鉴马克思异化理论关于人的观点,要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协调好三种关系:一是协调好人与自身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好个人与自身的关系,才能更加协调地参与到自然、社会活动中,在实践中,实现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充分认识自然环境的基础地位,人类离开自然环境将无法生存。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基础的,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三是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利益关系,只有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人与人才能真正和谐相处,最终才能构建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依据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其他观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应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消除城乡间的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应树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消除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健康稳步发展,实现美丽中国建设。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中批判人的本质主要是为了强调人的全面解放,正與当前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一致。因此,我们要认真研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认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下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化现象,探讨中国梦的实现因素,最终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周鑫.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前沿,2013.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