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触龙说赵太后》体现了触龙的语言机智和言谈艺术。统观全文, 触龙为了说服赵太后, 主要运用了避其锋芒,迂回推进, 步步深入的方法。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其言谈艺术进行分析。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 文章主要叙述了触龙说服赵太后让其少子“质于齐” 一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触龙凭这一“说” 而名垂千古。通读全文, 我们不得不佩服触龙的语言机智和言谈艺术。从总体来看,触龙在说服过程中主要运用了迂回推进, 步步深入的方法。
一、为消怒气而先叙家常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历来被尊崇为说理的准则,但是“动之以情” 必须“对症下药”。这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从这一点上讲, 触龙的说服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文章开头交代触龙出场的背景: 赵太后怒气冲冲地坐在朝堂上, 已经宣布: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老妇必唾其面!” 触龙在此时出场, 似乎是在找骂。其实不然, 触龙已有充分的准备。面对太后的“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的勃然怒气, 如果直接提出人质之事, 定会让触龙非常难堪。于是, 善于揣摩心理、又很有谈话艺术的触龙便绕开“主题”, 坦然地与太后拉起了家常。先是自陈病苦, 接着又问太后的饮食起居, 还用自己的体会“今者殊不欲食, 乃自强步, 日三四里, 少益嗜食, 和于身” 等来劝告太后要多多注意身体。这样, 在群臣都“不近人情, 尽给自己找麻烦” 的情况下, 触龙如此关心自己,太后自然会深受感动。因而, “太后之色少解” 也便是情理之中了。当老臣触龙迈着急促而蹒跚的步子进见时, 太后等来的不是劝谏之辞, 而是亲切又温暖的问候和关心,这使她大为感动, 随之心里那根绷得很紧的警惕之弦放松了, 怒气也渐渐消除了。其实赵太后正中了触龙的欲擒故纵之计, 这也是触龙劝谏策略的第一步。
二、为言“爱子” 而先托幼子
虽然赵太后之色已“少解”, 触龙还是没有提起“人质” 之事, 而是先提出要为自己的少子舒祺谋个可以立身处世的职务, “老臣贱息舒祺, 最少, 不肖。而臣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言辞之哀婉, 爱心之恳切, 不能不引起太后感情上的共鸣。而当触龙提出“丈夫” “爱怜其少子” “甚于妇人” 的观点时,太后便急忙声明——“妇人异甚”。这样, 便自然地把话题引到了太后的少子长安君身上, 使话题与“人质” 问题关联了起来。这个请求实际上是在向自己的目标——劝谏长安君做人质慢慢靠近, 也是继续诱太后上钩的关键一步。触龙这一请求非但未遭拒绝, 而且还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鸣。于是她爽快答应了。
三、为言“计久长” 而先谈燕后
虽然太后已声明很爱自己的少子长安君, 但触龙认为,时机还未成熟, 还不能提出自己的主张。这时他又转弯抹角地把话题引到了爱燕后与爱长安君的比较上。触龙还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甚过爱长安君。正当两人就“爱子” 问题不谋而合的站到同一战壕里的时候, 触龙顺势将话题引向了“谁更爱自己的子女” 的论争, 并巧妙运用激将法。明知太后更爱长安君, 却说她爱燕后甚于长安君。这便又引起了新的争论, 于是触龙摆出自己的观点: “父母之爱子, 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讲这么深刻的道理的时候, 并没有显示自己的高明, 把自己凌驾于赵太后之上, 而是说,赵太后已经这么做了, 只是做得不够。这怎能不使赵太后怦然心动呢? 并以太后送女儿燕后出嫁时担心女儿的长远利益的事实, 使太后深深认识到: 要真心爱子女, 就要为子女做长远打算。表面看来好像是避实就虚, 实际上这是让太后觉醒的关键一步, 通过比较, 不仅让太后明白了“父母之爱子, 则为之计深远” 的道理, 还让太后醒悟自己为燕后是“计久长” 的, 是真正的爱。
四、为言“有功于国” 而先论历史
怎样才算真正的爱长安君呢? 怎样才算是为长安君计久长呢? 这不能不引起太后的关注。为了让太后幡然醒悟,触龙又宕开一笔, 从回顾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入手,分析了赵国及其他诸侯国起落更迭的原因——不是因为“人主之子孙” 的“不善”, 而是因为其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而挟重器多也”。于是, 触龙又进一步直接指出, 眼前太后只知溺爱长安君, “尊长安君之位, 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多予之重器,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这种种做法都是非常错误、非常危险的。因为, “一旦山陵崩”, 无功于国的长安君将无以“自托于赵”, 必然重蹈远者“祸及身”、近者祸“及其子孙” 的覆辙, 后果不堪设想。经过触龙的一番苦心, 先前不准谈论“长安君为质”之事的赵太后, 终于心悦诚服地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了。触龙说赵太后, 他并不是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来意,而是先问候其身体, 再谈及其子女, 最后说到父母喜爱自己的子女, 应该为子女考虑其长远。触龙深知在这种情况下, 面对一位如此爱子的母亲, 讲国家利益这种大道理是没有一点用的, 只有从个人利益去劝说, 才能达到效果。触龙与赵太后谈到自己愿为儿子“没死以闻”, 随即与赵太后产生共鸣, 最终让赵太后心服口服。试想, 如果触龙没有一颗爱国之心, 冒着“唾其面” 去说服赵太后, 恐怕赵国早就被秦国灭了。比起那些大臣们来, 我们不得不佩服触龙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说服艺术!
统观全文, 可以看出, 触龙为了说服太后, 不是单刀直入, 直奔“主题”, 而是避开锋芒, 迂回而进, 步步深入。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 文章主要叙述了触龙说服赵太后让其少子“质于齐” 一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触龙凭这一“说” 而名垂千古。通读全文, 我们不得不佩服触龙的语言机智和言谈艺术。从总体来看,触龙在说服过程中主要运用了迂回推进, 步步深入的方法。
一、为消怒气而先叙家常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历来被尊崇为说理的准则,但是“动之以情” 必须“对症下药”。这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从这一点上讲, 触龙的说服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文章开头交代触龙出场的背景: 赵太后怒气冲冲地坐在朝堂上, 已经宣布: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老妇必唾其面!” 触龙在此时出场, 似乎是在找骂。其实不然, 触龙已有充分的准备。面对太后的“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的勃然怒气, 如果直接提出人质之事, 定会让触龙非常难堪。于是, 善于揣摩心理、又很有谈话艺术的触龙便绕开“主题”, 坦然地与太后拉起了家常。先是自陈病苦, 接着又问太后的饮食起居, 还用自己的体会“今者殊不欲食, 乃自强步, 日三四里, 少益嗜食, 和于身” 等来劝告太后要多多注意身体。这样, 在群臣都“不近人情, 尽给自己找麻烦” 的情况下, 触龙如此关心自己,太后自然会深受感动。因而, “太后之色少解” 也便是情理之中了。当老臣触龙迈着急促而蹒跚的步子进见时, 太后等来的不是劝谏之辞, 而是亲切又温暖的问候和关心,这使她大为感动, 随之心里那根绷得很紧的警惕之弦放松了, 怒气也渐渐消除了。其实赵太后正中了触龙的欲擒故纵之计, 这也是触龙劝谏策略的第一步。
二、为言“爱子” 而先托幼子
虽然赵太后之色已“少解”, 触龙还是没有提起“人质” 之事, 而是先提出要为自己的少子舒祺谋个可以立身处世的职务, “老臣贱息舒祺, 最少, 不肖。而臣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言辞之哀婉, 爱心之恳切, 不能不引起太后感情上的共鸣。而当触龙提出“丈夫” “爱怜其少子” “甚于妇人” 的观点时,太后便急忙声明——“妇人异甚”。这样, 便自然地把话题引到了太后的少子长安君身上, 使话题与“人质” 问题关联了起来。这个请求实际上是在向自己的目标——劝谏长安君做人质慢慢靠近, 也是继续诱太后上钩的关键一步。触龙这一请求非但未遭拒绝, 而且还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鸣。于是她爽快答应了。
三、为言“计久长” 而先谈燕后
虽然太后已声明很爱自己的少子长安君, 但触龙认为,时机还未成熟, 还不能提出自己的主张。这时他又转弯抹角地把话题引到了爱燕后与爱长安君的比较上。触龙还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甚过爱长安君。正当两人就“爱子” 问题不谋而合的站到同一战壕里的时候, 触龙顺势将话题引向了“谁更爱自己的子女” 的论争, 并巧妙运用激将法。明知太后更爱长安君, 却说她爱燕后甚于长安君。这便又引起了新的争论, 于是触龙摆出自己的观点: “父母之爱子, 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讲这么深刻的道理的时候, 并没有显示自己的高明, 把自己凌驾于赵太后之上, 而是说,赵太后已经这么做了, 只是做得不够。这怎能不使赵太后怦然心动呢? 并以太后送女儿燕后出嫁时担心女儿的长远利益的事实, 使太后深深认识到: 要真心爱子女, 就要为子女做长远打算。表面看来好像是避实就虚, 实际上这是让太后觉醒的关键一步, 通过比较, 不仅让太后明白了“父母之爱子, 则为之计深远” 的道理, 还让太后醒悟自己为燕后是“计久长” 的, 是真正的爱。
四、为言“有功于国” 而先论历史
怎样才算真正的爱长安君呢? 怎样才算是为长安君计久长呢? 这不能不引起太后的关注。为了让太后幡然醒悟,触龙又宕开一笔, 从回顾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入手,分析了赵国及其他诸侯国起落更迭的原因——不是因为“人主之子孙” 的“不善”, 而是因为其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而挟重器多也”。于是, 触龙又进一步直接指出, 眼前太后只知溺爱长安君, “尊长安君之位, 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多予之重器,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这种种做法都是非常错误、非常危险的。因为, “一旦山陵崩”, 无功于国的长安君将无以“自托于赵”, 必然重蹈远者“祸及身”、近者祸“及其子孙” 的覆辙, 后果不堪设想。经过触龙的一番苦心, 先前不准谈论“长安君为质”之事的赵太后, 终于心悦诚服地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了。触龙说赵太后, 他并不是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来意,而是先问候其身体, 再谈及其子女, 最后说到父母喜爱自己的子女, 应该为子女考虑其长远。触龙深知在这种情况下, 面对一位如此爱子的母亲, 讲国家利益这种大道理是没有一点用的, 只有从个人利益去劝说, 才能达到效果。触龙与赵太后谈到自己愿为儿子“没死以闻”, 随即与赵太后产生共鸣, 最终让赵太后心服口服。试想, 如果触龙没有一颗爱国之心, 冒着“唾其面” 去说服赵太后, 恐怕赵国早就被秦国灭了。比起那些大臣们来, 我们不得不佩服触龙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说服艺术!
统观全文, 可以看出, 触龙为了说服太后, 不是单刀直入, 直奔“主题”, 而是避开锋芒, 迂回而进, 步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