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提供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使其展开思维的翅膀,自主探索实践,进发创新的火花,在课堂学习中充满灵性和活力。要达到以上这些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作如下的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合理创设有趣味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精心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但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有价值的、有效的,应蕴涵一定思考深度的数学问题,即能让学生“触景生思”,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或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就创设了植树这一情景,让学生算出一共植多少棵树。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三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感悟数学内涵。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3、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情境创设有没有趣味是这节课开课的关键,如在上“分数的再认识”时,用多媒体设计了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在上“统计”时,教师安排了投球游戏等。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趣味中思考、发现数学知识。
二、培养良好习惯。
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新课程实验班的学生,首先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杨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引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无穷。
三、引入竞赛形式。
小学生拥有儿童的好胜心,爱表现自己,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地开展适当的竞赛,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例如:看谁算得又准又快,看谁的方法更简便等,都能使学生踊跃的表现自己。通过这种比赛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认真细心的计算,提高了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对于比赛胜出的学生,教师要大加赞赏和鼓励,满足他们的好胜心,让他们的努力得到肯定。
四、联系实际生活。
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从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对于学生可以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应用的机会,通过实践应用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草坪上设计一个半径是2米的圆形花坛,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实践,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又如:在教学“元、角、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商人和顾客,进行交易演练,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在演练中掌握所学知识。再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和医生稀释药液或者农民除虫要配的农药配比等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用题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书本上的例题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则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就会好得多。思路是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先了解生活中的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再把数量关系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超市,价格是:苹果3个6元,火腿肠4支12元,牛奶5盒20元,问:老师带了30元可以各买多少食品?老师想买品种多又实惠的食品,应该怎么买呢?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而且锻炼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教学反思。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新理念打造新课堂,变换不同的方法教学,给学生新鲜感,保持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思考,积极的发言,踊跃的参与。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小学数学课堂自然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作者單位:贵州省仁怀市三合一小)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合理创设有趣味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精心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但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有价值的、有效的,应蕴涵一定思考深度的数学问题,即能让学生“触景生思”,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或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就创设了植树这一情景,让学生算出一共植多少棵树。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三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感悟数学内涵。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3、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情境创设有没有趣味是这节课开课的关键,如在上“分数的再认识”时,用多媒体设计了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在上“统计”时,教师安排了投球游戏等。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趣味中思考、发现数学知识。
二、培养良好习惯。
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新课程实验班的学生,首先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杨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引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无穷。
三、引入竞赛形式。
小学生拥有儿童的好胜心,爱表现自己,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地开展适当的竞赛,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例如:看谁算得又准又快,看谁的方法更简便等,都能使学生踊跃的表现自己。通过这种比赛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认真细心的计算,提高了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对于比赛胜出的学生,教师要大加赞赏和鼓励,满足他们的好胜心,让他们的努力得到肯定。
四、联系实际生活。
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从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对于学生可以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应用的机会,通过实践应用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草坪上设计一个半径是2米的圆形花坛,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实践,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又如:在教学“元、角、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商人和顾客,进行交易演练,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在演练中掌握所学知识。再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和医生稀释药液或者农民除虫要配的农药配比等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用题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书本上的例题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则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就会好得多。思路是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先了解生活中的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再把数量关系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超市,价格是:苹果3个6元,火腿肠4支12元,牛奶5盒20元,问:老师带了30元可以各买多少食品?老师想买品种多又实惠的食品,应该怎么买呢?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而且锻炼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教学反思。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新理念打造新课堂,变换不同的方法教学,给学生新鲜感,保持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思考,积极的发言,踊跃的参与。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小学数学课堂自然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作者單位:贵州省仁怀市三合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