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A名片】“想要驱赶心灵的荒芜,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广阅读,把健康、积极的文化种子播种在身边这片土壤。”农家女李翠利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以自家超市为阵地,办起超市里的“图书馆”。从单枪匹马到组建起百余人的基层阅读推广志愿服务团队,从有奖借阅到30万余人次的借阅记录,从摸着石头过河的乡村阅读推广探索到受邀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立法审议座谈......李翠利一直在阅读推广的路上前进着。
“我一直都在春天等你”
李石村是豫北内黄县的一个普通村庄。走进村西头的农家小超市,穿过几个小型的货架来到里屋,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存放了近4000册书。“微光书苑”的牌子静静摆放在一摞书的最上面。六七个孩子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翻看新到的暑期读物。
一大早,40岁的女主人李翠利就开始忙碌起来。她一边招呼来买东西的村民,一边应承着孩子们的各种询问。“我有一位爱讲故事的爷爷和一位爱订书报的父亲。在我的童年里,每天都有故事和看不完的文字。”李翠利说。这个看起来极其朴素的农家妇女,一开口却透着股书卷气。2005年,李翠利在村里开了一家小超市,经济相对宽裕,日常看书写诗,日子还算惬意。
把李翠利推离既定轨道的是12年前的那场“歌舞”表演。“演出一开始还挺正常,慢慢就恶俗化了。我一刻也待不下去,抱着孩子就走了。”让她想不到的是,第二天,村里一些孩子讲的全是昨天的恶俗段子。李翠利慌了。她觉得,为了村里的这些孩子,必须得做点什么。说干就干。她把超市最显眼、营收最高的白酒货架清空,把收藏的200多本书整整齐齐地摆上去,供乡亲们免费借阅。随后,她又带着1000元钱到县城买了300多本旧书。有了这些书,她便在超市专门辟出一块地方,设立了阅读空间,并用纸打印出“微光书苑”四个字。从此,她以“不要任何费用,无需任何证件,远亲近邻、行走过客均可借阅”的零门槛借阅模式,开启了长达12年的乡村阅读推广。
“借书是甜的”
由于长期缺少阅读氛围,阅读推广并不顺利,来借书的人寥寥无几,有些村民甚至都没发现货架上的书。对着每一个来买东西的村民,李翠利都会重复一句话:借本书吧,不要钱。时间久了,村民们开始怀疑李翠利精神出了问题。“那段时间,大家觉得我是不是被什么组织洗脑了。”李翠利苦笑道。
李翠利想从孩子身上突破:谁来借书,就奖励一块糖。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19岁女孩李梦洁是微光书苑的第一批读者。“当时我还在上小学,听说只要来借书,就能领到糖,我就跟大伙一块来了。”李梦洁说。“借书是甜的!”村里的孩子奔走相告。为了鼓励孩子真正去读,李翠利又想了一个招:还书的时候问一些简单问题,回答出来的孩子可以获得铅笔、橡皮等奖励;再后来,孩子如果能写篇读后感,可以得个笔记本......渐渐地,超市门口挤满了来借书的孩子,甚至一些别村的孩子都跑来借书。以往一个月才卖完的一罐糖果,几天就奖励光了。很快,大人也开始问了:“小孩看书有奖品,我们看书有没有?”李翠利立马来了精神:有呀!“我就准备了一些小毛巾、牙刷,不贵,但刺激阅读很有效。”李翠利说。
慢慢地,村里的阅读氛围变浓了。“一开始真是为了糖,后来也真是为了书,一本《居里夫人自传》我看了三遍。”李梦洁回忆,那时看得入迷,就连中午回家吃饭都是匆匆扒拉两口又一路小跑回来。“我一边跑一边想,人为什么要吃饭呢?书真的太好看了!”
“那个神经病又来了”
新的问题马上就来了——书不够。为了找到更多适合村民看的书,李翠利开始在废品站淘旧书。有时候在废品站扒拉一晌午,灰都嵌满指甲缝,也找不出一本可看的。那时,除了家庭必需的开支,她把能腾出的钱全都拿来买书。“我在用生活供养理想。”李翠利说。为了募集更多的书籍,除了自费购买,淘旧书摊、废品站回收、沿街收买、街头求赠、网络募捐、当面请要,只要能想到的办法,李翠利都会去尝试。
有段时间,她还找人做了一个“微光书苑”的喷绘简介绑在了三轮车上,穿行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借书、募书。李翠利听到最多的就是:“看,那个神经病又来了。”对于这些言语,李翠利从不回应,就像她在一首诗中写的:有时候,沉默代表一种坚定,贴一脸风和日丽的无言,隐忍五味杂陈的内心,我立志,做一块有棱角的石头。
书没有筹到多少,李翠利的“怪行”却出了名,开始有媒体关注她。她的形象也从一个“不务正业的神经病”变成了乡村阅读推广的先行者、公益人。越来越多的机构、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与她联系。文化部门陆续提供最新的书籍;买书的时候,书店老板会多给几十本;上海的一家公益组织,一次性捐赠3吨书......书,总算是供上了。
“微光易灭,微光也能照亮更大的世界”
“微光书苑也算图书馆吗?”“算,你这是开在超市里的图书馆。”2015年,当有人邀请李翠利去北京参加民间图书馆论坛时,她一脸疑惑。那是她第一次去北京,也是第一次知道有很多人在乡村做民办图书馆。在那次论坛上,她听到一句对她影响至今的话:一座图书馆里的学校要比一个学校里的图书馆重要。李翠利对阅读有了新的理解,她想把微光书苑里的“学校”建起来。“我在书苑的基础上又创办了‘儿童之家’,义务组织村里的孩子读书、写作业。”李翠利说,现在微光书苑会定期举办阳光微课堂,请志愿者给村民讲育儿、心理健康、防诈骗等知识。
“为什么起名微光?”“它本身就是微光,非常微小,就是一个农村小超市的货架子上放几本书。”微光易灭,但是,微光也能照亮更大的世界。
后來,不断有别村的超市经营者找到李翠利,想在自己的店里也放点书让大家看,这让李翠利很惊喜。她开始发展合作店,由微光书苑免费配书,进一步扩大乡村阅读的推广范围。书苑走进了超市、旅店、诊所、幼儿园,受众达30多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微光”汇聚起来。
从单枪匹马到近百人的基层阅读推广志愿服务团队,在李翠利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为乡村阅读推广和文化繁荣注入新的生机和力量。2017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立法审议座谈会上,李翠利提出了“公共与民办图书馆资源共享”等一系列设想。诸多荣誉也不期而至,“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图书馆榜样人物”“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谢谢你,让我看到更大的世界。”临上大学前,李梦洁又来到微光书苑。在这里,李梦洁拥有了人生中第一本童话书,从此,她的世界不只有田埂和镰刀,还有水晶鞋和城堡。
(选自2020年9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本刊有删改)
“我一直都在春天等你”
李石村是豫北内黄县的一个普通村庄。走进村西头的农家小超市,穿过几个小型的货架来到里屋,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存放了近4000册书。“微光书苑”的牌子静静摆放在一摞书的最上面。六七个孩子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翻看新到的暑期读物。
一大早,40岁的女主人李翠利就开始忙碌起来。她一边招呼来买东西的村民,一边应承着孩子们的各种询问。“我有一位爱讲故事的爷爷和一位爱订书报的父亲。在我的童年里,每天都有故事和看不完的文字。”李翠利说。这个看起来极其朴素的农家妇女,一开口却透着股书卷气。2005年,李翠利在村里开了一家小超市,经济相对宽裕,日常看书写诗,日子还算惬意。
把李翠利推离既定轨道的是12年前的那场“歌舞”表演。“演出一开始还挺正常,慢慢就恶俗化了。我一刻也待不下去,抱着孩子就走了。”让她想不到的是,第二天,村里一些孩子讲的全是昨天的恶俗段子。李翠利慌了。她觉得,为了村里的这些孩子,必须得做点什么。说干就干。她把超市最显眼、营收最高的白酒货架清空,把收藏的200多本书整整齐齐地摆上去,供乡亲们免费借阅。随后,她又带着1000元钱到县城买了300多本旧书。有了这些书,她便在超市专门辟出一块地方,设立了阅读空间,并用纸打印出“微光书苑”四个字。从此,她以“不要任何费用,无需任何证件,远亲近邻、行走过客均可借阅”的零门槛借阅模式,开启了长达12年的乡村阅读推广。
“借书是甜的”
由于长期缺少阅读氛围,阅读推广并不顺利,来借书的人寥寥无几,有些村民甚至都没发现货架上的书。对着每一个来买东西的村民,李翠利都会重复一句话:借本书吧,不要钱。时间久了,村民们开始怀疑李翠利精神出了问题。“那段时间,大家觉得我是不是被什么组织洗脑了。”李翠利苦笑道。
李翠利想从孩子身上突破:谁来借书,就奖励一块糖。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19岁女孩李梦洁是微光书苑的第一批读者。“当时我还在上小学,听说只要来借书,就能领到糖,我就跟大伙一块来了。”李梦洁说。“借书是甜的!”村里的孩子奔走相告。为了鼓励孩子真正去读,李翠利又想了一个招:还书的时候问一些简单问题,回答出来的孩子可以获得铅笔、橡皮等奖励;再后来,孩子如果能写篇读后感,可以得个笔记本......渐渐地,超市门口挤满了来借书的孩子,甚至一些别村的孩子都跑来借书。以往一个月才卖完的一罐糖果,几天就奖励光了。很快,大人也开始问了:“小孩看书有奖品,我们看书有没有?”李翠利立马来了精神:有呀!“我就准备了一些小毛巾、牙刷,不贵,但刺激阅读很有效。”李翠利说。
慢慢地,村里的阅读氛围变浓了。“一开始真是为了糖,后来也真是为了书,一本《居里夫人自传》我看了三遍。”李梦洁回忆,那时看得入迷,就连中午回家吃饭都是匆匆扒拉两口又一路小跑回来。“我一边跑一边想,人为什么要吃饭呢?书真的太好看了!”
“那个神经病又来了”
新的问题马上就来了——书不够。为了找到更多适合村民看的书,李翠利开始在废品站淘旧书。有时候在废品站扒拉一晌午,灰都嵌满指甲缝,也找不出一本可看的。那时,除了家庭必需的开支,她把能腾出的钱全都拿来买书。“我在用生活供养理想。”李翠利说。为了募集更多的书籍,除了自费购买,淘旧书摊、废品站回收、沿街收买、街头求赠、网络募捐、当面请要,只要能想到的办法,李翠利都会去尝试。
有段时间,她还找人做了一个“微光书苑”的喷绘简介绑在了三轮车上,穿行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借书、募书。李翠利听到最多的就是:“看,那个神经病又来了。”对于这些言语,李翠利从不回应,就像她在一首诗中写的:有时候,沉默代表一种坚定,贴一脸风和日丽的无言,隐忍五味杂陈的内心,我立志,做一块有棱角的石头。
书没有筹到多少,李翠利的“怪行”却出了名,开始有媒体关注她。她的形象也从一个“不务正业的神经病”变成了乡村阅读推广的先行者、公益人。越来越多的机构、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与她联系。文化部门陆续提供最新的书籍;买书的时候,书店老板会多给几十本;上海的一家公益组织,一次性捐赠3吨书......书,总算是供上了。
“微光易灭,微光也能照亮更大的世界”
“微光书苑也算图书馆吗?”“算,你这是开在超市里的图书馆。”2015年,当有人邀请李翠利去北京参加民间图书馆论坛时,她一脸疑惑。那是她第一次去北京,也是第一次知道有很多人在乡村做民办图书馆。在那次论坛上,她听到一句对她影响至今的话:一座图书馆里的学校要比一个学校里的图书馆重要。李翠利对阅读有了新的理解,她想把微光书苑里的“学校”建起来。“我在书苑的基础上又创办了‘儿童之家’,义务组织村里的孩子读书、写作业。”李翠利说,现在微光书苑会定期举办阳光微课堂,请志愿者给村民讲育儿、心理健康、防诈骗等知识。
“为什么起名微光?”“它本身就是微光,非常微小,就是一个农村小超市的货架子上放几本书。”微光易灭,但是,微光也能照亮更大的世界。
后來,不断有别村的超市经营者找到李翠利,想在自己的店里也放点书让大家看,这让李翠利很惊喜。她开始发展合作店,由微光书苑免费配书,进一步扩大乡村阅读的推广范围。书苑走进了超市、旅店、诊所、幼儿园,受众达30多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微光”汇聚起来。
从单枪匹马到近百人的基层阅读推广志愿服务团队,在李翠利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为乡村阅读推广和文化繁荣注入新的生机和力量。2017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立法审议座谈会上,李翠利提出了“公共与民办图书馆资源共享”等一系列设想。诸多荣誉也不期而至,“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图书馆榜样人物”“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谢谢你,让我看到更大的世界。”临上大学前,李梦洁又来到微光书苑。在这里,李梦洁拥有了人生中第一本童话书,从此,她的世界不只有田埂和镰刀,还有水晶鞋和城堡。
(选自2020年9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本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