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又一座诗歌高峰。它以瑰丽多姿的文采,超凡浪漫的想象感染着历代读者。而屈原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那高洁的人格、伟大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爱国情怀,也感染着世世代代的国人。因而,自汉代起,人们就开始了关于屈原和楚辞的研究,两千年来,取得了斐然可观的成就。
历朝历代的楚辞研究成果,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汇聚了前人的智慧,是我们今天继续从事楚辞研究的基础,进行新文化建设的丰厚资源。然而由于时代的推移和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这些宝贵的成果有些逐渐失传,有些则分散于世界各地,使人们越来越难以睹其全貌。因此,搜集、保存、汇刊、整理这些成果,就成为楚辞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此,人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大规模的文献汇刊、整理不仅仅需要学者个人的努力付出,还需要有和平安定的环境,较为丰厚的物质基础,而我们恰逢这一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为当下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古籍文献整理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全新的《楚辞文献丛刊》的出版,就是国家当下文献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这套丛书从立项到出版,先后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支持,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支持,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浙江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都给这个项目以有力的帮助。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馆、温州市图书馆、贵州省博物馆、江西省吉安市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日本大阪大学图书馆、日本足利学校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等提供使用数据的方便。国内外的同行专家对这套书大型丛书出版寄予厚望,给予多方面的关心。我们把这些支持和关心看作是工作的动力,我们有责任把这套丛书做好。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作为这套丛书的立项单位之一,能为其出版略尽微薄之力,感到非常荣幸。这是中心自成立以来与黄灵庚教授合作的第二个项目。第一个项目是王逸的《楚辞章句疏证》,2007年中华书局出版,那是黄灵庚教授积30年心血的学术结晶,出版后受到了楚辞学界的赞誉。接下来,黄灵庚教授又提出编撰《楚辞文献丛刊》的动议,继续作为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规划项目,这让我们特别感动。因为就在这段时间里,黄灵庚教授经历了一场大病,在医院里做了大手术,我们都劝他注意身体,好好休息。哪想到他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却又开始以更高的热情投入了学术研究之中。就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他先后主编了《吕祖谦全集》《重修金华丛书》《宋濂全集》。没有视学术为生命,没有为学术献身的精神,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为黄灵庚教授的这种献身于学术的精神深深地感动!
在我们这部《楚辞文献丛刊》出版之前,先有杜松柏主编的《楚辞汇编》,1975年由新文台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名为汇编,其实只收录了历代楚辞著作20种,又附有二百余种楚辞书目。其后则有吴平主编的《楚辞文献集成》,广陵书社2008年出版。与杜书相比,该书规模有所突破:以类汇编,包括注释、音义、评论、考证、图谱、札记6类,共收书80余种。而我们编选的这部《楚辞文献丛刊》,光从规模上就已经远远超出了上两种著作。更重要的是,在编排体例上有大的突破,不再仅仅是一般的按时间排列或者是按著作的类型,而是根据版本承传轨迹和学术源流进行新的编排,首列单刻《章句》18种,次列洪兴祖《补注》8种,次列《文选》之《骚》注21种,次列《楚辞》白文7种。以后则是朱熹集注系列及宋以后各地家注本,按时代排列,146种。合在一起,全套丛刊共收书200种。其所辑诸本,多为稀世秘珍,庋藏于海内外图书馆善本部,极为难得。
更值得读者期待的是,在这套《楚辞文献丛刊》编辑的过程中,我们对所入选的每一部著作都做了详细的述要。“述要”对“章句系列”“补注系列”“文选系列“白文系列”及“集注系列”“明清以后系列”等六个系列的注本,均作了全面透彻的比较、研究,且深入各注本的具体内容加以论述,在评判各家得失中,有深度、广度,并提出自己的一得之见,绝不肤浅地停留在对注家和版本的介绍上。而“章句系列”“补注系列”“文选系列”三个系列前有“总论”,详述其源渊、结构、特色及其优劣,提出自己新观点,总计120万字,它本身就是一部厚重扎实的学术著作。这两者相互补充发明,一方面为学者提供一部辑录齐全、版本精良的大型《楚辞》文献丛书,成为研究《楚辞》、研究中国文学必备工具书;另一方面“述要”对于入选各书的所持观点,对于《楚辞》文献研究者,也是重要参考书之一。它的学术价值,相信会得到学界的认可。
中华民族正在面临着伟大复兴,当下迫切需要人们从事扎扎实实的文化建设。百年来,我们打着反对封建文化的旗号,对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进行了无情的破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一个民族要进步,需要对旧文化进行适当的批判。不破不立,因此,在特殊的历史时段,我们需要做一些批判的工作。但是,一个民族要获得新生,就一定要走向文化的建设。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是从批判到建设转型的时代。这个时代首先需要一批扎扎实实地从事文献整理的专家,他们的工作,将为接下来的文化理论和思想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黄灵庚教授就是这样的优秀专家,他做的这些文献整理工作必将泽及后世。作为他的支持者和追随者,我也愿意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历朝历代的楚辞研究成果,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汇聚了前人的智慧,是我们今天继续从事楚辞研究的基础,进行新文化建设的丰厚资源。然而由于时代的推移和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这些宝贵的成果有些逐渐失传,有些则分散于世界各地,使人们越来越难以睹其全貌。因此,搜集、保存、汇刊、整理这些成果,就成为楚辞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此,人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大规模的文献汇刊、整理不仅仅需要学者个人的努力付出,还需要有和平安定的环境,较为丰厚的物质基础,而我们恰逢这一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为当下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古籍文献整理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全新的《楚辞文献丛刊》的出版,就是国家当下文献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这套丛书从立项到出版,先后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支持,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支持,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浙江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都给这个项目以有力的帮助。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馆、温州市图书馆、贵州省博物馆、江西省吉安市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日本大阪大学图书馆、日本足利学校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等提供使用数据的方便。国内外的同行专家对这套书大型丛书出版寄予厚望,给予多方面的关心。我们把这些支持和关心看作是工作的动力,我们有责任把这套丛书做好。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作为这套丛书的立项单位之一,能为其出版略尽微薄之力,感到非常荣幸。这是中心自成立以来与黄灵庚教授合作的第二个项目。第一个项目是王逸的《楚辞章句疏证》,2007年中华书局出版,那是黄灵庚教授积30年心血的学术结晶,出版后受到了楚辞学界的赞誉。接下来,黄灵庚教授又提出编撰《楚辞文献丛刊》的动议,继续作为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规划项目,这让我们特别感动。因为就在这段时间里,黄灵庚教授经历了一场大病,在医院里做了大手术,我们都劝他注意身体,好好休息。哪想到他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却又开始以更高的热情投入了学术研究之中。就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他先后主编了《吕祖谦全集》《重修金华丛书》《宋濂全集》。没有视学术为生命,没有为学术献身的精神,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为黄灵庚教授的这种献身于学术的精神深深地感动!
在我们这部《楚辞文献丛刊》出版之前,先有杜松柏主编的《楚辞汇编》,1975年由新文台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名为汇编,其实只收录了历代楚辞著作20种,又附有二百余种楚辞书目。其后则有吴平主编的《楚辞文献集成》,广陵书社2008年出版。与杜书相比,该书规模有所突破:以类汇编,包括注释、音义、评论、考证、图谱、札记6类,共收书80余种。而我们编选的这部《楚辞文献丛刊》,光从规模上就已经远远超出了上两种著作。更重要的是,在编排体例上有大的突破,不再仅仅是一般的按时间排列或者是按著作的类型,而是根据版本承传轨迹和学术源流进行新的编排,首列单刻《章句》18种,次列洪兴祖《补注》8种,次列《文选》之《骚》注21种,次列《楚辞》白文7种。以后则是朱熹集注系列及宋以后各地家注本,按时代排列,146种。合在一起,全套丛刊共收书200种。其所辑诸本,多为稀世秘珍,庋藏于海内外图书馆善本部,极为难得。
更值得读者期待的是,在这套《楚辞文献丛刊》编辑的过程中,我们对所入选的每一部著作都做了详细的述要。“述要”对“章句系列”“补注系列”“文选系列“白文系列”及“集注系列”“明清以后系列”等六个系列的注本,均作了全面透彻的比较、研究,且深入各注本的具体内容加以论述,在评判各家得失中,有深度、广度,并提出自己的一得之见,绝不肤浅地停留在对注家和版本的介绍上。而“章句系列”“补注系列”“文选系列”三个系列前有“总论”,详述其源渊、结构、特色及其优劣,提出自己新观点,总计120万字,它本身就是一部厚重扎实的学术著作。这两者相互补充发明,一方面为学者提供一部辑录齐全、版本精良的大型《楚辞》文献丛书,成为研究《楚辞》、研究中国文学必备工具书;另一方面“述要”对于入选各书的所持观点,对于《楚辞》文献研究者,也是重要参考书之一。它的学术价值,相信会得到学界的认可。
中华民族正在面临着伟大复兴,当下迫切需要人们从事扎扎实实的文化建设。百年来,我们打着反对封建文化的旗号,对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进行了无情的破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一个民族要进步,需要对旧文化进行适当的批判。不破不立,因此,在特殊的历史时段,我们需要做一些批判的工作。但是,一个民族要获得新生,就一定要走向文化的建设。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是从批判到建设转型的时代。这个时代首先需要一批扎扎实实地从事文献整理的专家,他们的工作,将为接下来的文化理论和思想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黄灵庚教授就是这样的优秀专家,他做的这些文献整理工作必将泽及后世。作为他的支持者和追随者,我也愿意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