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户外区域体育活动打破了班级、年龄的界限,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很大范围的人际交往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幼儿需要与各种认识和不认识的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打交道。而正是由于交往空间的加大,再加上幼儿的思维具有“自我为中心性”,其社会性领域的特点表现为在自我—他我的认识中只能描述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只会注意到自己的一些观点,而不能分析出自己或是他人以这种或是那种方式进行回应。因此在户外区域体育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冲突,当教师发现孩子的冲突或是经孩子告知后,就会针对冲突行为采用教育方法、措施和手段等这些教育行为。
下面请追随我到户外体育活动区,抓拍几个关于老师们处理孩子社会性冲突的教育行为镜头。
镜头一:及时制止。恬恬在钻爬区玩“小刺猬运水果”的游戏,可一一却抢走了她运送的水果。老师见后,怒斥一一:“给我放下,把你手上的东西还给恬恬”。一一放下水果撒腿跑去。最终,老师的权威还是制止了这次冲突。
镜头二:权威仲裁。婷婷和浩浩要将“隧道”收拾在规定的过道旁,而君君认为天要下雨了,所以他坚持要把“隧道”放在香樟树下避雨。老师走过去,说:“这天可能会下雨,你们把它放在体锻室吧。”最终,教师借助了自己的权威身份,让幼儿服从了命令,最后压制了冲突。
镜头三:粗暴对待。投掷区中大可和一凡因争抢“手榴弹”而发生肢体冲突,老师见状,夺走两人手上的“手榴弹”,恶狠狠地说:“再抢,今天就不要回家了!”教师不问缘由的拉扯和吓唬,达到了制止冲突的目的。
镜头四:视而不见。昕宇来到了“你接我拍”的游戏区,铭铭见后说:“你走开,这个你不会”,昕宇有些沮丧,并告诉老师:“也想玩”。老师不予理睬,昕宇无奈离开游戏区。教师的忽略以及孩子的退出,结束了这次短暂的冲突。
镜头五:以德“服”人。菲菲和露露在骑车区发生抢车的冲突行为,老师见后走去,对着两个孩子说:“你们应该学做孔融,懂得谦让,懂得与好朋友分享玩具?”,几秒过后露露走开了,菲菲也欢快地骑着小车了。老师摸着露露的头,“你真是个好孩子!”中国文化倡导的是谦让,因此在这里,教师主动调解,平息冲突。
上述五个镜头的呈现,我们发现,教师在幼儿户外区域体育活动时处理社会性冲突的行为不够合理,不论教师用了何种方式,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以单纯抑制冲突为目的。对于孩子为什么引起冲突,以后又该如何避免冲突教师是漠不关心的。幼儿的社会性冲突过程既反映了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水平。同时又为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富于挑战性的人际环境,具有社会性各方面协同发展的作用,因而是一种最有价值的经验。作为教师,我们要挖掘冲突的正面价值,将其看作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应该如何应对孩子在户外区域体育活动中的各种冲突呢?
一、和蔼地蹲下身来,营造安全的环境氛围
“蹲下来”不只是身体上简单的一个动作,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身体蹲下来的同时,思想观念同样要“蹲下来”,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状态,与幼儿保持平等自然。因为即便是幼儿发生冲突时,他们也需要安全的、没有压力的环境氛围。教师待在中间,蹲下来,和蔼地与他们交流,能使孩子快速平复心情。如芸芸和琪琪在走跑区抬着担架玩“小小救护员”的游戏,可当两人绕障碍跑时,由于速度不一致,以至于担架上的“小伤员”一直往下掉。两人相互指责对方没拿稳担架,争得面红耳赤。于是我走到她俩身旁,蹲下来,捡起身边的担架和“小伤员”,问:“刚才听到你们在争论担架和伤员,怎么了,能告诉我吗?”我的介入,让孩子暂且放下了争执,将重点转移到了说明问题上。这样的方法,一方面给予幼儿保持平静的时间,重新获得控制,另一方面老师的和蔼的教态,帮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
二、询问情况,搜集信息
由于户外区域体育活动时间,幼儿不是在本班老师负责的区域内活动,很多孩子间的冲突教师并不清楚来龙去脉,教师就可以用询问来介入幼儿间的冲突,询问的对象包括幼儿及他身边的同学。并保持中立的态度,仔细倾听双方的发言,可以用“怎么了?”“为什么?”等开放性的问题,以确定使用什么行为。如奔跑区中,一群幼儿围着斌斌说:“灰太狼、灰太狼……”斌斌带着哭腔对老师说:“我不是灰太狼,我不是”,老师询问身边的孩子:“为什么叫他灰太狼?”孩子说:“我们都是喜洋洋,他是灰太狼。”另一个孩子补充:“对,我们是想和斌斌玩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游戏。”通过询问,帮助幼儿表达了自己的意图,并理解了他人的意图。需要大家注意的是,针对那些哭的孩子,教师也要在安抚他们情绪后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切不能让孩子用哭声赢得同情,让教師在处理幼儿社会性冲突时失去了“原则”。
三、支持、引导幼儿想出解决冲突的办法
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想法。让孩子们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建议,会让他们感到满足,如当我们归纳出奔跑区中斌斌和其他孩子发生的争执是由于他不想扮演灰太狼,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那我们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决孩子们的建议,而要把一方提出的建议告诉另一方,让他发表对这个建议的看法。当然,幼儿会想出很多的解决办法,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幼儿挑选出最好的一种解决办法。通过提出“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好?”,让孩子思考自己的建议是否公平,别人是否能够接受,并使孩子尽力达成一致。
四、实施解决办法,必要时给予后续支持
想出解决办法后,教师要待在附近确认解决办法是有效的。其确认依据是解决问题后双方幼儿的情绪,如果双方幼儿情绪趋于稳定,游戏继续进行则是有效的;如果双方幼儿都表现出愤怒、委屈或胆怯等情绪,且游戏无法继续,这时教师就该引导幼儿重新找到另一个解决办法。还是以奔跑区中斌斌不想扮演灰太狼与其他同伴发生冲突为例,经过大家的商讨最终挑出解决的办法:由老师准备若干答题卡,答不上来的幼儿扮演灰太狼,孩子的理由是灰太狼都是不聪明。我按照他们的要求准备了一些答题卡,一实施问题便来了,只要一个孩子说出答案,其他的幼儿便人云亦云,因此出现不了答不上来的情况。冲突再次发生,教师便与幼儿一起解决冲突,商议后得出谁第一个回答,就得获得点名权,让谁去当灰太狼。这个办法让参与游戏的幼儿都接受了,并没有为谁做灰太狼而产生冲突。
孩子之间的冲突十分频繁,特别是户外区域体育活动。处理好孩子们这些看似微小的冲突是教师户外区域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用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协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下面请追随我到户外体育活动区,抓拍几个关于老师们处理孩子社会性冲突的教育行为镜头。
镜头一:及时制止。恬恬在钻爬区玩“小刺猬运水果”的游戏,可一一却抢走了她运送的水果。老师见后,怒斥一一:“给我放下,把你手上的东西还给恬恬”。一一放下水果撒腿跑去。最终,老师的权威还是制止了这次冲突。
镜头二:权威仲裁。婷婷和浩浩要将“隧道”收拾在规定的过道旁,而君君认为天要下雨了,所以他坚持要把“隧道”放在香樟树下避雨。老师走过去,说:“这天可能会下雨,你们把它放在体锻室吧。”最终,教师借助了自己的权威身份,让幼儿服从了命令,最后压制了冲突。
镜头三:粗暴对待。投掷区中大可和一凡因争抢“手榴弹”而发生肢体冲突,老师见状,夺走两人手上的“手榴弹”,恶狠狠地说:“再抢,今天就不要回家了!”教师不问缘由的拉扯和吓唬,达到了制止冲突的目的。
镜头四:视而不见。昕宇来到了“你接我拍”的游戏区,铭铭见后说:“你走开,这个你不会”,昕宇有些沮丧,并告诉老师:“也想玩”。老师不予理睬,昕宇无奈离开游戏区。教师的忽略以及孩子的退出,结束了这次短暂的冲突。
镜头五:以德“服”人。菲菲和露露在骑车区发生抢车的冲突行为,老师见后走去,对着两个孩子说:“你们应该学做孔融,懂得谦让,懂得与好朋友分享玩具?”,几秒过后露露走开了,菲菲也欢快地骑着小车了。老师摸着露露的头,“你真是个好孩子!”中国文化倡导的是谦让,因此在这里,教师主动调解,平息冲突。
上述五个镜头的呈现,我们发现,教师在幼儿户外区域体育活动时处理社会性冲突的行为不够合理,不论教师用了何种方式,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以单纯抑制冲突为目的。对于孩子为什么引起冲突,以后又该如何避免冲突教师是漠不关心的。幼儿的社会性冲突过程既反映了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水平。同时又为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富于挑战性的人际环境,具有社会性各方面协同发展的作用,因而是一种最有价值的经验。作为教师,我们要挖掘冲突的正面价值,将其看作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应该如何应对孩子在户外区域体育活动中的各种冲突呢?
一、和蔼地蹲下身来,营造安全的环境氛围
“蹲下来”不只是身体上简单的一个动作,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身体蹲下来的同时,思想观念同样要“蹲下来”,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状态,与幼儿保持平等自然。因为即便是幼儿发生冲突时,他们也需要安全的、没有压力的环境氛围。教师待在中间,蹲下来,和蔼地与他们交流,能使孩子快速平复心情。如芸芸和琪琪在走跑区抬着担架玩“小小救护员”的游戏,可当两人绕障碍跑时,由于速度不一致,以至于担架上的“小伤员”一直往下掉。两人相互指责对方没拿稳担架,争得面红耳赤。于是我走到她俩身旁,蹲下来,捡起身边的担架和“小伤员”,问:“刚才听到你们在争论担架和伤员,怎么了,能告诉我吗?”我的介入,让孩子暂且放下了争执,将重点转移到了说明问题上。这样的方法,一方面给予幼儿保持平静的时间,重新获得控制,另一方面老师的和蔼的教态,帮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
二、询问情况,搜集信息
由于户外区域体育活动时间,幼儿不是在本班老师负责的区域内活动,很多孩子间的冲突教师并不清楚来龙去脉,教师就可以用询问来介入幼儿间的冲突,询问的对象包括幼儿及他身边的同学。并保持中立的态度,仔细倾听双方的发言,可以用“怎么了?”“为什么?”等开放性的问题,以确定使用什么行为。如奔跑区中,一群幼儿围着斌斌说:“灰太狼、灰太狼……”斌斌带着哭腔对老师说:“我不是灰太狼,我不是”,老师询问身边的孩子:“为什么叫他灰太狼?”孩子说:“我们都是喜洋洋,他是灰太狼。”另一个孩子补充:“对,我们是想和斌斌玩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游戏。”通过询问,帮助幼儿表达了自己的意图,并理解了他人的意图。需要大家注意的是,针对那些哭的孩子,教师也要在安抚他们情绪后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切不能让孩子用哭声赢得同情,让教師在处理幼儿社会性冲突时失去了“原则”。
三、支持、引导幼儿想出解决冲突的办法
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想法。让孩子们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建议,会让他们感到满足,如当我们归纳出奔跑区中斌斌和其他孩子发生的争执是由于他不想扮演灰太狼,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那我们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决孩子们的建议,而要把一方提出的建议告诉另一方,让他发表对这个建议的看法。当然,幼儿会想出很多的解决办法,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幼儿挑选出最好的一种解决办法。通过提出“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好?”,让孩子思考自己的建议是否公平,别人是否能够接受,并使孩子尽力达成一致。
四、实施解决办法,必要时给予后续支持
想出解决办法后,教师要待在附近确认解决办法是有效的。其确认依据是解决问题后双方幼儿的情绪,如果双方幼儿情绪趋于稳定,游戏继续进行则是有效的;如果双方幼儿都表现出愤怒、委屈或胆怯等情绪,且游戏无法继续,这时教师就该引导幼儿重新找到另一个解决办法。还是以奔跑区中斌斌不想扮演灰太狼与其他同伴发生冲突为例,经过大家的商讨最终挑出解决的办法:由老师准备若干答题卡,答不上来的幼儿扮演灰太狼,孩子的理由是灰太狼都是不聪明。我按照他们的要求准备了一些答题卡,一实施问题便来了,只要一个孩子说出答案,其他的幼儿便人云亦云,因此出现不了答不上来的情况。冲突再次发生,教师便与幼儿一起解决冲突,商议后得出谁第一个回答,就得获得点名权,让谁去当灰太狼。这个办法让参与游戏的幼儿都接受了,并没有为谁做灰太狼而产生冲突。
孩子之间的冲突十分频繁,特别是户外区域体育活动。处理好孩子们这些看似微小的冲突是教师户外区域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用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协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