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作者结合多年高校及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从社会、大学生以及高校方面分析了现象的成因。并结合实际对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高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6(a)-0049-01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信息,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万人,2011年这一数量将达650万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因此,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明晰透视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合理进行高校教学改革,对于促进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因分析
1.1 社会方面
(1)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家政策的影响。由于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这种优质稀缺的人力资源逐渐地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
(2)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随着现代化科技的迅猛发展,市场需求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而目前我们的高校教育并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结构,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错位,从而导致就业难。
1.2 大学生方面
(1)大学毕业生整体质量有所下滑。具体表现在:
①大学生对于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动手实践能力不足。
②知识结构单一。适合现代市场需要的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综合型人才短缺。
(2)就业期望值仍然偏高。由此造成在择业时存在自我认识过高、消极观望等心态。
(3)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缺乏吃苦精神,缺乏在逆境中拼搏成长的勇气。
1.3 高校方面
(1)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错位。表现之一就是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是以社会需求、学生就业和学生发展为本,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结果就导致了一方面是大学生难以找到学以致用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招不到适合的人才。
(2)过度扩招导致高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一是教师资源不足,一些没有太多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都充实到了教学一线,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二是教学实习、实验设备短缺;三是一部分高校教师对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四是一些高校教师本身对社会实践知之不多。因此,以上种种情况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理论功底不扎实,要么是应有的动手能力不强,要么是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探讨
2.1 大学毕业生方面
(1)切实提高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专业知识是大学生整个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实践能力则与行业职业活动紧密相关,它决定了大学生能否从事某一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大学生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多了解行业,多参加生产实践,进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2)努力培养良好心态。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和发展,在一些用人单位中,技术型以及管理型人才的绝对缺失已经不复存在,大学生希望一开始工作就被当作骨干进行培养的情况也已十分少见。因此,大学生工作伊始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树立信心,努力适应和学习。其次要耐得住寂寞,要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
(3)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过去的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传统观念已远不能适应需要。当今社会不仅需要我们的大学毕业生要具有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同时更应该具备经、管、文、贸、法及相关社会科学知识,还要锻炼自身的协调、公关、团队建设等能力。
2.2 高校方面
(1)以就业为导向,有针对性的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要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导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高等学校应该以社会和市场需要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及专业方向,尽可能多地开设社会急需的课程,淘汰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这样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确保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目前一些高校的科研导向使得一部分教师一味重视科研能力的发展和论文的发表,对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因此,高校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导向,合理的激励机制,切实保证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积极性参与一线教学工作。
(3)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现在在教学过程中,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因此,高校教学要积极进行尝试、探索和引导,适当改变教学模式,充分重视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激发大学生对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4)努力加强校企合作、产学合作。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设置和办学特色,把社会的需求、产业的需求作为学校的首要办学目标。因为只有我们的高校与企业加强了合作,才能弥补高校在教学创新及实验设施建设上的一些不足,才能使高校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得到提高,才能给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企业实践机会,大学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
(5)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把就业观念贯彻到大学生活的始终,形成全程化、立体化的就业指导体系。通过就业指导,使大一的学生尽快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大二、大三的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使大四的学生全面掌握求职方法和技巧,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
(6)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使大学生在求职及就业过程中真正能够放下架子,努力做到观念及时更新、思想与时俱进。同时还要帮助大学生培养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以及勇于面对挫折的良好心态。以便使大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大学生就业新制度、新理念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相信我国高等教育在成功走向大众化过程中一定能够解决好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一定能够解决好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的问题,也一定能够解决好大学毕业生与市场之间的供需矛盾的问题,进而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越走越宽,前程无限。
参考文献
[1] 蒋嵘涛,吴梅.大学生就业难的三维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21~124.
[2] 中国教育报.经济危机面前大学毕业生更需提高硬实力[N].中国教育报,2009,1.
[3] 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R].温家宝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2009,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高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6(a)-0049-01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信息,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万人,2011年这一数量将达650万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因此,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明晰透视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合理进行高校教学改革,对于促进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因分析
1.1 社会方面
(1)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家政策的影响。由于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这种优质稀缺的人力资源逐渐地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
(2)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随着现代化科技的迅猛发展,市场需求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而目前我们的高校教育并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结构,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错位,从而导致就业难。
1.2 大学生方面
(1)大学毕业生整体质量有所下滑。具体表现在:
①大学生对于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动手实践能力不足。
②知识结构单一。适合现代市场需要的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综合型人才短缺。
(2)就业期望值仍然偏高。由此造成在择业时存在自我认识过高、消极观望等心态。
(3)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缺乏吃苦精神,缺乏在逆境中拼搏成长的勇气。
1.3 高校方面
(1)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错位。表现之一就是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是以社会需求、学生就业和学生发展为本,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结果就导致了一方面是大学生难以找到学以致用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招不到适合的人才。
(2)过度扩招导致高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一是教师资源不足,一些没有太多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都充实到了教学一线,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二是教学实习、实验设备短缺;三是一部分高校教师对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四是一些高校教师本身对社会实践知之不多。因此,以上种种情况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理论功底不扎实,要么是应有的动手能力不强,要么是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探讨
2.1 大学毕业生方面
(1)切实提高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专业知识是大学生整个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实践能力则与行业职业活动紧密相关,它决定了大学生能否从事某一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大学生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多了解行业,多参加生产实践,进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2)努力培养良好心态。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和发展,在一些用人单位中,技术型以及管理型人才的绝对缺失已经不复存在,大学生希望一开始工作就被当作骨干进行培养的情况也已十分少见。因此,大学生工作伊始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树立信心,努力适应和学习。其次要耐得住寂寞,要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
(3)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过去的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传统观念已远不能适应需要。当今社会不仅需要我们的大学毕业生要具有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同时更应该具备经、管、文、贸、法及相关社会科学知识,还要锻炼自身的协调、公关、团队建设等能力。
2.2 高校方面
(1)以就业为导向,有针对性的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要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导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高等学校应该以社会和市场需要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及专业方向,尽可能多地开设社会急需的课程,淘汰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这样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确保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目前一些高校的科研导向使得一部分教师一味重视科研能力的发展和论文的发表,对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因此,高校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导向,合理的激励机制,切实保证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积极性参与一线教学工作。
(3)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现在在教学过程中,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因此,高校教学要积极进行尝试、探索和引导,适当改变教学模式,充分重视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激发大学生对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4)努力加强校企合作、产学合作。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设置和办学特色,把社会的需求、产业的需求作为学校的首要办学目标。因为只有我们的高校与企业加强了合作,才能弥补高校在教学创新及实验设施建设上的一些不足,才能使高校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得到提高,才能给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企业实践机会,大学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
(5)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把就业观念贯彻到大学生活的始终,形成全程化、立体化的就业指导体系。通过就业指导,使大一的学生尽快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大二、大三的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使大四的学生全面掌握求职方法和技巧,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
(6)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使大学生在求职及就业过程中真正能够放下架子,努力做到观念及时更新、思想与时俱进。同时还要帮助大学生培养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以及勇于面对挫折的良好心态。以便使大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大学生就业新制度、新理念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相信我国高等教育在成功走向大众化过程中一定能够解决好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一定能够解决好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的问题,也一定能够解决好大学毕业生与市场之间的供需矛盾的问题,进而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越走越宽,前程无限。
参考文献
[1] 蒋嵘涛,吴梅.大学生就业难的三维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21~124.
[2] 中国教育报.经济危机面前大学毕业生更需提高硬实力[N].中国教育报,2009,1.
[3] 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R].温家宝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