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件检测与质量分析课程教学思考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_be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要求,对《零件检测与质量分析》如何实现工学一体化,从调整,更新教学内容,课堂与实验设计、考核方式与非智力因素四个方面分析改革中的教学方法,以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具有适应全球化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三高一化”人才。
  关键词:零件检测与质量分析工学一体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b)-0207-02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d how to realize integration between working and learning of part detection and quality analysis,by analyzing teaching method from adjusting and updating teaching content,designing class and experiments, examination and non-intelligence factors,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and help students to be talents with higher diathesis,higher skill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part detection and quality analysis; integration between working and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零件检测与质量分析》前身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核心技术基础课程,它涉及几何公差与技术测量两个范畴,把标准化和计量学两个领域的有关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联系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制图)与技术课程(如“机械设计基础”、“数控加工工艺”)以及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等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桥梁。本门课程通常是学生完成基础理论课学习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性课程,由于缺乏学习所需要的比较丰富的专业生产知识和经验,而且课程中名词术语与抽象概念多,涉及的知识面又广(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程),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因而实际教学常常不容易深入,难以达到教學目标;尤其是随着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实用型兼备德育素质的人才是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首先认真思考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本文针对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从调整、更新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验,合理安排考核方式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四个方面对《零件检测与质量分析》的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1 调整,更新教学内容
  《零件检测与质量分析》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基础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这门课程主要研究的是互换性与误差测量,名词术语多、标准项目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码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同时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在有限的48学时内既完成理论教学又完成实验教学,是当前本课程存在的难题。为解决该难题,根据区域融合的原则以及我校数控技术专业的特点,结合珠三角制造业的需求与发展趋势,对课程的内容重新进行了调整:将本门课程分为五个部分:(1)孔、轴极限与配合以及其尺寸检测;(2)形状和位置公差选用与检测;(3)表面粗糙度选用与检测;(4)典型零件的公差配合与检测;(5)新测量技术介绍,教材选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互换性与零件几何量检测》。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上述五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同时做到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进行本门课的教学之前必须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本课程在专业知识结构中的重要性;明确课程与前后课程的联系,从而才能确定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制订周密的教学实施计划,才会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著名学者德莱福斯(S.Dreyfus)等的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和积累,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1]。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构成,教学内容要体现该职业能力的发展。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来自于工作中的典型任务,有部分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加以修正,与企业真实任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真实任务的集中体现。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遵循行动导向原则,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任务来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在本门课程中主要体现布置给学生相关的实验检测任务,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之后完成相关的检测,达到理论与实际知识紧密结合。
  一体化课程需要相应的教学媒体和环境,因此,应尽量创设与真实任务相符合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于典型工作任务内容相一致的学习任务。因此,本课程重点关注建立校内“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与校外“工学结合学习岗位”基地。
  
  2 精心设计课程实验
  实验是本门课程的一个重点,通过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原则和理论理解;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必须精心设计安排实验内容,为更好的体现本门课程的特点,对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2.1 实验室建设
  在实验课程中,由于经费有限,实验设备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将学生分组上课,保证5~6个人一组,以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操作设备,提高仪器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的意识;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经费,购进更多的更新的设备,以缓解仪器紧张的现状。
  由于检测项目较多,所涉及的量具与检测方法更多,仅靠本门课程的课时安排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使学生熟悉掌握这些检测量具与方法,检测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在课余时间可预约做实验,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实验,以此确保学生人人掌握几何精度的检测,同时也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2.2 改变实验指导方法
  以往的实验是学生按照老师的教授,实验指导书上详细的操作步骤,依葫芦画瓢的完成,除了个别学生愿意主动去思考,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死板、被动的完成。这样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得不到培养与提高;更谈不上对创造力培养,因此,对实验指导方法进行改革。
  改革后的实验指导思想是对同一个检测项目设置多种实验方法,教师详细介绍其中的一种的检测方法,对于其他方法重点介绍量具的使用和测量方法上,首先让学生按教师的讲授完成实验,再让学生采用其他的量具与方法完成实验,同时,尝试完成该方法与量具的实验项目指导书。实践证明:改变实验指导方法,给学生选择余地,让学生开动脑筋,选择设计实验和测量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效果。
  2.3 设置综合实验项目
  以往的本课程的实验都是分门别类的逐一进行,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单个误差项目的检测,造成的后果就是大部分学生只会检测单一项目,对于零件的检测却无头绪,不知从何入手。为此本门课程在最后合并一些项目设置几个典型零件的检测,同时将班级分组做不同的检测,然后相互检测,最终上交老师再做评价。结合学生的实训项目、毕业设计与实训工厂的任务,综合项目设置为轴类零件,箱体类零件,盘盖类零件与具体的加工任务等,实验时同时提供图纸与实物给学生,首先需要读懂图纸,通过检测判断零件合格与否,并能就不合格零件分析原因。从而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
  
  3 考核方式的改革
  这门课程名词术语多、标准项目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码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同时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2]。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基础知识为考点,试卷类型为填空题、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等。这类考试方式并不能准确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因此新的考核方式是将实验纳入期末成绩中,同时试卷采用开放性题目,以检测学生读图上几何精度的能力,安排检测的能力,分析错误的能力。
  
  4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现代的高职学校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修理工或操作工,应该是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培养过程要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做重点关注,非智力因素提高了,技能也会相应的提高。非智力因素是指决定人的认识积极性的心里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自信心、意志等因素。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和实践活动,在认识中起着推动、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对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3]。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从其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信心与职业素养方面入手。
  这门课程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学生还没有从中学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方式中转变过来,主动学习方面上表现不足,如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点。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是终身受用的技能。具体到本门课程,首先在下达任务之后,要学生利用图书馆与网络资源获取相关的信息,同组人员一起分析任务的目的以及如何以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完成任务;其次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和谐,顺利,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就体现在同组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上;最后在完成任務之后,先进行组内自我评价,然后组与组之间相互评价,这期间比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个人的能力,是否善于主动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在这三项的实施过程中,第一步和第三步中学生一开始的表现并不很好,主要是被动学习的时间长,已经形成了依赖的习惯。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逐一实现教学目的。
  高职学生在大三第一学期后期就要顶岗实习,如何能更快的适应从学生身份到工作人员身份的转变,培养其具备必备的职业素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本门课程的教学实施中,通过教学实验来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在实验的过程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行为规范,遵守安全守则,按要求着装,在实验前必须准备的资料如缺少则不能进行实验等等。如此严格的安装工厂的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在本门课程结束时,学生就具备了一定的职业作风。
  
  5 结语
  总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更新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作为高校教师,应时刻注意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进行教学法的探讨,不断吸取优秀的教学经验,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准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张宏洲.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思索[J].教育教学,2008,12.
  [3] 闫福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J].科技教育创新,2010(10):288~289.
其他文献
摘 要:面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问题,本文总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实验室开放—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的逐步提高的模式。该模式以实验室开放为基础,继而以学校科技创新活动为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再以全面自主的学科竞赛推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自主科研活动的开展;最终以直接参与正式科研项目为模式,参加教师的各项重大科研项目。从而营造一种逐步提高、因材
摘 要: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产学结合教育已成为高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是应用型较强的专业,为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式,在当今社会新的人才需求架构下进行应用性改造是必然、明智的选择。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探讨如何在文科专业中推进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产学结合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
"短周期小项目"主题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该活动的基本理念在于重视
目的:探讨心理测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开州区职教中心的17级共计2287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分析其心理测评结果。结果:2287名学生中实际完成
摘 要:新课改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其中明确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政治教育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有目的地将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素质、有能力的21世纪人才。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政治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c)-0186-0
后进生具有多种复杂负面心理,甚至人格缺陷,因此,后进生转化是艰辛漫长的过程,所以要求班主任有足够的耐心和极大的爱心,用如火般的爱来温暖和感化后进生,使其步入正轨,健康
Energy demand forecasting is the base for programming energy system. With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increasing amou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is in contradicti
为揭示不同年级学生的体质及学习负担的差异状况,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湖北省A市四所中小学的5~9年级学生体质及学习负担现状进行调查,并以年级为单位对调查数据
1 常用的管理培训教学方法  培训方法是实施培训内容的载体,好的方法是实现内容的重要手段。  1.1 讲授法  讲授法是一种传统模式的培训方法,通过语言表达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培训师源于习惯使用此法,易于操作和掌控,短时间内讲授内容多,适用于新知识、新理念的传授,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但是受训者是被动学习,容易引起学员的反感,学习效果易受培训师讲授水平的影响。管理类培训师尤其要重视讲授技巧的使
目的通过与单纯髓芯减压比较,探讨小直径多孔道髓芯减压联合髋关节镜清理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91例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