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销人才战略的误区
“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几乎每个企业都在叫喊这句话,仿佛人才工作已经成了企业的核心工作了。但真正情况是这样吗?
1.营销人才战略落后于企业战略实施。
传统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应先确定战略,再确定组织和流程,最后是人员安排。
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制定宏伟的战略后,却找不到人才来实施。于是,企业要么只能暂时将战略束之高阁,先去招募人才,要么仓促起步,最后壮烈落马。
TCL近年来在市场上的失败,专家们列举了千万点原因,但有一点原因从未被提及——人才。TCL在与长虹彩电大战中一战成名,决定因素是TCL独特的深度分销渠道模式,这也是其后数年中TCL笑傲江湖的法宝。可以说,TCL拥有家电业最强大的渠道,也拥有家电业最优秀的渠道人才。
然而,正因TCL的渠道人才太强势了,而品牌、策划等方面的人才彻底没有了发展空间,这使得TCL整个营销体系成跛足状态。因此,当品牌、策划人才稀缺的TCL进入其他领域时,策略仍然重度依赖渠道原班人马,硬套渠道模式,而此时已非彼时,焉能不败?
战略变了而人才不变导致的失败仍在上演。某休闲食品巨头去年大举进入凉茶市场,但其所用营销队伍大部分抽调自原有队伍。当原班人马仍然采用“高空广告+地面流通”的休闲食品运作模式来操作凉茶市场时,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吉姆·柯林斯在《从良好到伟大》一书中提出了“第五级领导者”概念。而“第五级领导者”的工作中,第一是人才,第二才是战略。他们吸纳称职的人,淘汰不合格的,把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然后,他们才去思考该向哪个方向前进。
企业可以找到N种战略,但它一定要选择适应自身人才状况的那一种战略。
2.营销人才战略落后于市场变化。
沃尔玛中国内地首店在1994年开业,但其人才招募和培训工作从1992年就开始了,整整持续了两年!反观中国企业呢?
早在2000年,《销售与市场》就以连篇累牍的文章预告了中国即将到来的渠道变革:超级终端的崛起。许多有战略眼光的企业看到了这一变迁,着手培养KA运营人才。但更多的企业仍然抱住流通渠道不放,没有从战略层面重视终端人才的培养。
结果,当这些企业发现不得不直面那些现代连锁终端时,却没有相应的KA部门,没有专业的KA运营人才!而那些提前做了终端人才培养和储备的企业,却能借KA之力迅速攻城拔寨,颠覆市场格局。南京雨润就是通过KA连锁的专业运作,迅速成长为行业前三!而更多的企业,只能饮恨连锁,渐渐萎缩,甚至退出市场!
企业的营销人才战略,一定要建立在精准把握市场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在判断清楚未来几年的市场变化后,企业要果断投入,培养能适应未来竞争需要的营销人才。
3.营销人才战略落后于企业营销战略。
上海一家冰洗家电企业,近年来一直埋头深耕三、四级市场,保持了不错的增长速度。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企业的下一阶段目标是进入二级市场。鉴于当前的市场操作需要,企业专门引进了一批优秀的省区经理。
然而,队伍改革却遇见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该家电企业当前各省区经理皆是该公司创业元老,无一不是在企业工作过8年以上,他们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既得利益者。一方面,由于固有的思维定式,市场操作趋于保守,加上年龄偏大,他们很难学习和接受新的市场操作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意拱手让出省区经理“宝座”。
该企业老板是个重情义的人,不肯落下卸磨杀驴的恶名,于是省区经理改革计划就此流产。本来企业在安徽区域招到一个非常不错的省区经理,却因为安徽的老经理不愿退位。只得把新经理派到另一空白省级市场。失去了原有的市场资源,加上没有市场基础,新经理在新市场也操作艰难。这些新加盟的省区经理便萌生去意。
不“杀”老将,或许可以为老板博得“最佳雇主”的美誉,但市场呢?
成功的企业,一定是以加速度在发展,而其人才战略是一定要领先于企业发展阶段,人才队伍是一定要适应企业发展阶段。
遗憾的是,许多企业没有看到这一点,或者看到了,却没有魄力大刀阔斧地进行人才革命。
营销人才战略的落地
在很多企业,营销人才战略由人力资源部门制定并负责实施。这是不对的。人力资源部门只能提供平台和一部分方法,却无法保证成功实施。确保营销人才战略成功的主要推手,是营销最高领导和经理。这必须是营销一把手工程。
毫无疑问,营销总经理肯定是企业里最忙的一个领导了。但不管多忙,营销人才战略的实施都应该成为他最重要的工作内容。组织就是这么现实,如果营销老总不严肃对待,没人会相信这是企业真正要做的事情,经理们也当然不会加入了。事实证明,营销出色的企业,其营销老总甚至一半时间都花在人才队伍建设上。
营销人才战略的落地,具体涉及选、育、用、留四个方面。
1.选准人才。
“选对人才”是首要问题。错误的人才选择带来的严重后果甚至可以打倒一个企业。 “找对人才”包括三个步骤:
一、准确界定职位所需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
二、界定最适合人选的条件;
三、让候选人才与他所负责的职务相匹配。
2.培育人才。
培育营销人才,不是过场式的入职培训,也不是泛泛的销售培训,而是基于企业营销战略的有明确目的、有系统的培育。
首先,培训必须要符合企业和员工共同的需求。企业能提供员工所真正想要的培训,甚至可以降低员工流失率,但并没有太多企业看到这一点。
在实施育才计划之前,我们得知道什么样的培训能让员工满意。很多员工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那么管理者就需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需求。
找到员工的需求之后,企业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即使企业无法做到,尽早发现也是好事,至少不用再浪费一些不必要的培训投入。
其次,营销人才的培育要同时着眼于眼前业务需要和未来业务持续发展。
企业3年、5年后要往哪里走?那时的营销模式是什么?只有搞明白了这个问题,才能分析企业需要什么能力、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据此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和项目。
这一点,企业的培训经理是无法做到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营销人才战略是营销一把手工程的原因之
当然,最后企业还需要科学、有效的营销人才培育手段。这一点,目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非常重视,他们也总结了无数的人才培育方法,本文不再赘述。
3.人尽其用。
将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 上,这是用好人才的唯一标准,几乎每一个营销管理者都知道。但这也是最容易陷入误区的一个环节。
误区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条千年古训害人不浅。一些营销管理者片面认为,用人就要绝对相信所用之人,充分授权,事情交给他之后自己什么都不管了。缺少必要的
“疑”,甚至导致检查、监督机构形同虚设,纪律、制度成为一纸空文。等到坏结果出现,一切都晚了。
而“疑人不用”则走入了另一极端。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一味的“疑人不用”,常常就会失去人才,导致
“无人可用”。
正确的用人观点是“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既要用人,也要监督、考核,做好过程控制;疑人要用,要善于分清人才的优缺点,把他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去。
误区二:爱用“听话人”。
几乎所有的营销管理者都认为,用听话的人,便于指挥,不会违背上级旨意行事。唯命是从的人往往是守成型的,改革创新精神差,打不开局面,甚至连小事也难办好。在工作中他们缺乏灵活性,即使上级指令有误,他也照办无误。
桀骜不驯者虽野性难驯,甚至有时顶撞上司,但性格刚直,做事果断,敢说敢干。上级有错误,他会及时指出来,在执行上级指令时,他会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
从某种程度上说,营销长期维持现状等于走向灭亡。营销是一项创新的职业,没有创新,就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市场也会在守成者的“一丝不苟”中逐渐萎缩消亡。
误区三:无过即有功。
在许多企业里,对营销人才的业绩评定往往以“无过”来衡量。大量事实表明,干工作越多,尤其是营销创新方面越多,失误也就越多;循规蹈矩,不干或少干,当然失误就少。 在日本,许多企业采用“以过错论英雄”,员工过错越多,便奖励哪位员工。当然,这里所指的“过错”并非主观上造成的,而是因为创新过程中的无意识失误。方法不一定有效,但该方法背后体现的“鼓励创新”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在营销管理者的用人中,还存在任人唯友、过分追求道德完美、主观考核等误区。
4.留住营销精英。
一项调查表明,各企业的营销人才年流失率平均在30%~80%之间。且工龄越长,流失率越大,第一年平均流动率为32%,而第3年高达76%。平均流失一个销售人员,企业的直接损失是其月薪的4倍!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了留住优秀营销人才的重要性,并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努力和探索。他们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竞聘上岗、广阔的职业升迁空间、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方法,以留住队伍中的营销精英分子。
留住营销人才的具体方法,业界多有著述流传,本文不再赘述,但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对有特别贡献、有突出才能的人要有“破格提拔”机制。普通员工能让业绩稳定,但“英雄”式的营销精英往往能为企业带来突破。这样的人才,如果还让他在基层慢慢苦等苦熬,他短期就可能会“飞”走或被对手挖走。
二,激励制度要与企业所处阶段相适应,以达到最大化激励营销人才动力为目标。比如,创业之始,企业家底薄弱,宜采用低底薪+高提成制度,以刺激营销员努力创造销售业绩;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要留住人才,宜采用高底薪+低提成制度,以增强营销人才安全感。
三,营销队伍要形成梯队。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开始设立半级制度。如在销售主管和业务代表之间设一个主管助理的职务。他们除了履行业务代表职责外,还承担一定的协助主管管理的工作。
表面上看,增加了一个营销层级或增加管理成本和一定的人力成本。实际上,该制度的设立不但提供了销售主管的储备力量,同时,为一些表现良好的营销人提供了一个升职空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他们积极性的提高大大降低了管理者的管理难度。
“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几乎每个企业都在叫喊这句话,仿佛人才工作已经成了企业的核心工作了。但真正情况是这样吗?
1.营销人才战略落后于企业战略实施。
传统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应先确定战略,再确定组织和流程,最后是人员安排。
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制定宏伟的战略后,却找不到人才来实施。于是,企业要么只能暂时将战略束之高阁,先去招募人才,要么仓促起步,最后壮烈落马。
TCL近年来在市场上的失败,专家们列举了千万点原因,但有一点原因从未被提及——人才。TCL在与长虹彩电大战中一战成名,决定因素是TCL独特的深度分销渠道模式,这也是其后数年中TCL笑傲江湖的法宝。可以说,TCL拥有家电业最强大的渠道,也拥有家电业最优秀的渠道人才。
然而,正因TCL的渠道人才太强势了,而品牌、策划等方面的人才彻底没有了发展空间,这使得TCL整个营销体系成跛足状态。因此,当品牌、策划人才稀缺的TCL进入其他领域时,策略仍然重度依赖渠道原班人马,硬套渠道模式,而此时已非彼时,焉能不败?
战略变了而人才不变导致的失败仍在上演。某休闲食品巨头去年大举进入凉茶市场,但其所用营销队伍大部分抽调自原有队伍。当原班人马仍然采用“高空广告+地面流通”的休闲食品运作模式来操作凉茶市场时,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吉姆·柯林斯在《从良好到伟大》一书中提出了“第五级领导者”概念。而“第五级领导者”的工作中,第一是人才,第二才是战略。他们吸纳称职的人,淘汰不合格的,把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然后,他们才去思考该向哪个方向前进。
企业可以找到N种战略,但它一定要选择适应自身人才状况的那一种战略。
2.营销人才战略落后于市场变化。
沃尔玛中国内地首店在1994年开业,但其人才招募和培训工作从1992年就开始了,整整持续了两年!反观中国企业呢?
早在2000年,《销售与市场》就以连篇累牍的文章预告了中国即将到来的渠道变革:超级终端的崛起。许多有战略眼光的企业看到了这一变迁,着手培养KA运营人才。但更多的企业仍然抱住流通渠道不放,没有从战略层面重视终端人才的培养。
结果,当这些企业发现不得不直面那些现代连锁终端时,却没有相应的KA部门,没有专业的KA运营人才!而那些提前做了终端人才培养和储备的企业,却能借KA之力迅速攻城拔寨,颠覆市场格局。南京雨润就是通过KA连锁的专业运作,迅速成长为行业前三!而更多的企业,只能饮恨连锁,渐渐萎缩,甚至退出市场!
企业的营销人才战略,一定要建立在精准把握市场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在判断清楚未来几年的市场变化后,企业要果断投入,培养能适应未来竞争需要的营销人才。
3.营销人才战略落后于企业营销战略。
上海一家冰洗家电企业,近年来一直埋头深耕三、四级市场,保持了不错的增长速度。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企业的下一阶段目标是进入二级市场。鉴于当前的市场操作需要,企业专门引进了一批优秀的省区经理。
然而,队伍改革却遇见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该家电企业当前各省区经理皆是该公司创业元老,无一不是在企业工作过8年以上,他们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既得利益者。一方面,由于固有的思维定式,市场操作趋于保守,加上年龄偏大,他们很难学习和接受新的市场操作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意拱手让出省区经理“宝座”。
该企业老板是个重情义的人,不肯落下卸磨杀驴的恶名,于是省区经理改革计划就此流产。本来企业在安徽区域招到一个非常不错的省区经理,却因为安徽的老经理不愿退位。只得把新经理派到另一空白省级市场。失去了原有的市场资源,加上没有市场基础,新经理在新市场也操作艰难。这些新加盟的省区经理便萌生去意。
不“杀”老将,或许可以为老板博得“最佳雇主”的美誉,但市场呢?
成功的企业,一定是以加速度在发展,而其人才战略是一定要领先于企业发展阶段,人才队伍是一定要适应企业发展阶段。
遗憾的是,许多企业没有看到这一点,或者看到了,却没有魄力大刀阔斧地进行人才革命。
营销人才战略的落地
在很多企业,营销人才战略由人力资源部门制定并负责实施。这是不对的。人力资源部门只能提供平台和一部分方法,却无法保证成功实施。确保营销人才战略成功的主要推手,是营销最高领导和经理。这必须是营销一把手工程。
毫无疑问,营销总经理肯定是企业里最忙的一个领导了。但不管多忙,营销人才战略的实施都应该成为他最重要的工作内容。组织就是这么现实,如果营销老总不严肃对待,没人会相信这是企业真正要做的事情,经理们也当然不会加入了。事实证明,营销出色的企业,其营销老总甚至一半时间都花在人才队伍建设上。
营销人才战略的落地,具体涉及选、育、用、留四个方面。
1.选准人才。
“选对人才”是首要问题。错误的人才选择带来的严重后果甚至可以打倒一个企业。 “找对人才”包括三个步骤:
一、准确界定职位所需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
二、界定最适合人选的条件;
三、让候选人才与他所负责的职务相匹配。
2.培育人才。
培育营销人才,不是过场式的入职培训,也不是泛泛的销售培训,而是基于企业营销战略的有明确目的、有系统的培育。
首先,培训必须要符合企业和员工共同的需求。企业能提供员工所真正想要的培训,甚至可以降低员工流失率,但并没有太多企业看到这一点。
在实施育才计划之前,我们得知道什么样的培训能让员工满意。很多员工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那么管理者就需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需求。
找到员工的需求之后,企业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即使企业无法做到,尽早发现也是好事,至少不用再浪费一些不必要的培训投入。
其次,营销人才的培育要同时着眼于眼前业务需要和未来业务持续发展。
企业3年、5年后要往哪里走?那时的营销模式是什么?只有搞明白了这个问题,才能分析企业需要什么能力、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据此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和项目。
这一点,企业的培训经理是无法做到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营销人才战略是营销一把手工程的原因之
当然,最后企业还需要科学、有效的营销人才培育手段。这一点,目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非常重视,他们也总结了无数的人才培育方法,本文不再赘述。
3.人尽其用。
将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 上,这是用好人才的唯一标准,几乎每一个营销管理者都知道。但这也是最容易陷入误区的一个环节。
误区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条千年古训害人不浅。一些营销管理者片面认为,用人就要绝对相信所用之人,充分授权,事情交给他之后自己什么都不管了。缺少必要的
“疑”,甚至导致检查、监督机构形同虚设,纪律、制度成为一纸空文。等到坏结果出现,一切都晚了。
而“疑人不用”则走入了另一极端。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一味的“疑人不用”,常常就会失去人才,导致
“无人可用”。
正确的用人观点是“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既要用人,也要监督、考核,做好过程控制;疑人要用,要善于分清人才的优缺点,把他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去。
误区二:爱用“听话人”。
几乎所有的营销管理者都认为,用听话的人,便于指挥,不会违背上级旨意行事。唯命是从的人往往是守成型的,改革创新精神差,打不开局面,甚至连小事也难办好。在工作中他们缺乏灵活性,即使上级指令有误,他也照办无误。
桀骜不驯者虽野性难驯,甚至有时顶撞上司,但性格刚直,做事果断,敢说敢干。上级有错误,他会及时指出来,在执行上级指令时,他会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
从某种程度上说,营销长期维持现状等于走向灭亡。营销是一项创新的职业,没有创新,就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市场也会在守成者的“一丝不苟”中逐渐萎缩消亡。
误区三:无过即有功。
在许多企业里,对营销人才的业绩评定往往以“无过”来衡量。大量事实表明,干工作越多,尤其是营销创新方面越多,失误也就越多;循规蹈矩,不干或少干,当然失误就少。 在日本,许多企业采用“以过错论英雄”,员工过错越多,便奖励哪位员工。当然,这里所指的“过错”并非主观上造成的,而是因为创新过程中的无意识失误。方法不一定有效,但该方法背后体现的“鼓励创新”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在营销管理者的用人中,还存在任人唯友、过分追求道德完美、主观考核等误区。
4.留住营销精英。
一项调查表明,各企业的营销人才年流失率平均在30%~80%之间。且工龄越长,流失率越大,第一年平均流动率为32%,而第3年高达76%。平均流失一个销售人员,企业的直接损失是其月薪的4倍!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了留住优秀营销人才的重要性,并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努力和探索。他们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竞聘上岗、广阔的职业升迁空间、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方法,以留住队伍中的营销精英分子。
留住营销人才的具体方法,业界多有著述流传,本文不再赘述,但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对有特别贡献、有突出才能的人要有“破格提拔”机制。普通员工能让业绩稳定,但“英雄”式的营销精英往往能为企业带来突破。这样的人才,如果还让他在基层慢慢苦等苦熬,他短期就可能会“飞”走或被对手挖走。
二,激励制度要与企业所处阶段相适应,以达到最大化激励营销人才动力为目标。比如,创业之始,企业家底薄弱,宜采用低底薪+高提成制度,以刺激营销员努力创造销售业绩;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要留住人才,宜采用高底薪+低提成制度,以增强营销人才安全感。
三,营销队伍要形成梯队。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开始设立半级制度。如在销售主管和业务代表之间设一个主管助理的职务。他们除了履行业务代表职责外,还承担一定的协助主管管理的工作。
表面上看,增加了一个营销层级或增加管理成本和一定的人力成本。实际上,该制度的设立不但提供了销售主管的储备力量,同时,为一些表现良好的营销人提供了一个升职空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他们积极性的提高大大降低了管理者的管理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