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严歌苓在小说《小姨多鹤》中塑造了一位战争过后残留在中国的日本女性形象,仔细阅读小说可以发现,有关这个人物的一些细节存在错误,多鹤其实是严歌苓通过有意义而又漏洞百出的“他者想象”塑造出的一个人物。通过对小说《小姨多鹤》进行文本分析可以发现,多鹤这一人物形象之所以在漏洞百出的同时又成为一个受读者欢迎的人物形象,是因为她既完全符合中国读者心中“残留孤儿”的形象,又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严歌苓 《小姨多鹤》 他者想象
一、引言
《小姨多鹤》是作家严歌苓发表于2008年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讲述的是,日本战败投降后当年被政府动员移民到中国东北“垦荒”的日本国民被追杀,十六岁的日本少女竹内多鹤也是其中一员。在逃亡过程中她的所有亲人都死了,只有她依靠求生本能和一点好运气活了下来,并被卖给了某个因儿媳不育而有绝户之危的东北人家当作传宗接代的工具。多鹤的日本人身份和畸形的家庭结构成了这个家庭的难题。而他们的解决之道便是把多鹤当作孩子们的“小姨”[1]。这部小说出版后不仅接连获奖,随后也被影视化,可以说是严歌苓的代表作之一。但是,对于书中的女主人公多鹤与小说中有关日本的一些描写,却存在一些争议,认为其中很多细节禁不起推敲。严歌苓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越调查越觉得我占有的资料太少,就越想更多地去调查,一直到最后就是不管什么,就觉得我这样仓促地写出这个东西来,日本人会认吗。”实际上,在日本学界有关《小姨多鹤》这部小说的论文少之又少,或许可以成为日本人会不会认《小姨多鹤》的一个客观参考。实质上,《小姨多鹤》写的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日本人的中国故事,是以异文化为对象进行的一次有意义而又漏洞百出的他者想象[2]。严歌苓通过这种想象,塑造了一个中国人心中典型的日本女人形象,又为这个形象加入了一些富有魅力的特性,从而构成了那个深受读者喜爱的“小姨多鹤”。
二、中国人心中典型的日本女性形象
在小说中,有许多关于多鹤行为的描写,其中最有特点的莫过于多鹤时时刻刻保持着随时要鞠躬的姿势。送张站长去上班时要跪着鞠躬,和小环说话时要鞠躬,总到二孩家做客的同事们形容多鹤是:“张家的小姨子就跟没长脸蛋似的,看见的总是她的头顶,要不就是她的后脖颈。”[3]无时无刻不在鞠躬,这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对日本人最直观的印象,这样典型的行动穿插在整部作品中,使一个日本女性的形象跃然纸上。
除了鞠躬之外,严歌苓还为多鹤设计了许多典型的日本人的行为。例如熨衣服:
手绢叠得四四方方,留着花露水兑掺米浆的香味。家里的每一条手绢都逃不过多鹤的老帖。大大小小的人走出张家,都像刚从烙铁下走出来一样平展[3]。
例如爱干净:
她还是穿着一年前的白底蓝细格衬衫,只是更旧了,蓝细格都被水洗走了。她要不那么爱干净也省点衣裳[3]。
其他还有关于多鹤标志性的极致的微笑及斯文的礼节等的描写,但是,爱干净整洁,斯文懂理这些特征并不是日本人的“专利”,也不如“鞠躬”这个行为更深入人心,所以这三个特征都不如鞠躬更典型,却和鞠躬一起构成了一个最“基础”的多鹤。
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不能只有表面行动,人物的心理也很重要。严歌苓在描述多鹤的心理时,最多的便是多鹤“视生如死”的不畏死亡的心理。无数次想要自杀的多鹤都是在小环“凑合着过呗”的劝解下重新燃起生的希望的。甚至多鹤也对自己的转变感到惊奇:“它怎么就突然不在了呢?小环还是天天笑着‘凑合’怨着‘凑合’日子也就混下來了。”[3]这样的转变让读者对这样一个异族女性产生了一种亲近的感觉,更像是读者在借小环的嘴劝解多鹤,鼓励她活下去。
三、独特的异族女人
1.外貌
在小说中,张俭、小石、小彭都为多鹤与众不同的气质所吸引,小石和小彭甚至在怀疑多鹤有智力问题的情况下仍然每天来往于张家,就为了和多鹤见上一面。这一切最初都源于多鹤与众不同又极其美丽的外表。
多鹤美丽的外表从书中的男主人公在菜市场遇到多鹤时的心理活动中可以窥得一二:
她齐耳的浓密黑发,厚厚的刘海儿让她一看就不是本地人,不属于这里。流浪在她身上留下的永不消失的痕迹,就是那些鲜明的轮廓线条。而两个多月前的流产和手术又在她鲜明的轮廓上添了薄薄的丰润,她的两腮润泽得像发育中的女孩子。她白底蓝细格的衬衫也那么衬托她,看起来她是世界上最干净、刚刚从水里出来的一个人。是真的美丽。张俭记起他半生中读过的有限的几本书,所以现在对她的感叹和欣赏不是空无一词[3]。
多鹤的美不仅外表,更在于她的美十分有风情:
他闭着眼睛乘着秋千一生一下,满心是多鹤左一瞥右一瞥的风情目光。她那么风情又那么蒙昧,这是张俭最感到新鲜刺激的一点[3]。
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正是因为多鹤的美丽,使得小石、小彭两个人常年来往于张家,在一天一天的生活中发现了张家和张家小姨的秘密,最后导致张家在之后的“文革”中差点遭遇灭顶之灾。
2.性格
多鹤出生于日本一个叫“代浪村”的地方,独特的群组文化孕育出了多鹤独特的女性气质,族群的特质又是无法抹去或者说构成其魅力的根本所在[4]。多鹤除了让人过目不忘的美丽外表外,更有一种特质,那便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周围人的感染力:
谁会抵抗呢?多鹤的强制是她不作声地迈着小碎步端来一盆热水,搁在你脚边,再搁一块肥皂。她会半蹲半跪地脱下你的袜子、她埋下头试探水温时,谁都会投降。即使没有她,洗脚还按她的方式洗[3]。
小说中,张家最初本把多鹤当作仅仅用来生育的工具,可因为多鹤的感染力,张家在生活中越来越依赖多鹤,最终把多鹤看做了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最终为了保护多鹤,隐瞒其身份才搬家到鞍山,发生了接下来的故事。
可是,看起来温柔的多鹤其实内心是坚定的,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温柔时可以像水一样温柔,发怒起来也可以像火一样热烈:
多鹤抄起地上的锅铲朝张俭砍去,张俭一佝身,锅铲砍在了墙上。这时要跟他你死我活的不是多鹤,是代浪村人。他们那特有的地狱一样的怒气,恰恰产生于长时间的沉默和平静。代浪村人在多鹤身上附了体,锅铲成了她挥舞的武士刀[3]。
同时,多鹤身上还有一种那个时代的国人身上少有的专注:
她现在每天刻的最多的是“中国制造”几个字,因为这四个字难度最大。她刻的字从来不报废,一块钢一个字,个个都打在去越南、去非洲、去阿尔巴尼亚的火车上、钢板上。多鹤罕见的专注目光和手艺传播到三大洲去了[3]。
如果在日本,多鹤可能只是一个稍微漂亮一点的普通女子,可多鹤来到了中国,亲人纷纷在她面前死去,她美丽的外表、独特的性格加上如此悲惨的经历造就了她不寻常的人生。
四、结语
通读整部小说可以发现,其中关于日本的描写有不少漏洞,包括日语的发音,日本的地名,等等。通常来说,一个漏洞百出的人物是不容易受到读者喜欢的,严歌苓塑造的多鹤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很大原因便在于,书中的多鹤从外表到行动都极其符合中国读者心中对日本“残留儿童”的想象,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独特的具有个人魅力的性格特征,她与严歌苓笔下的其他女性一样,命运多舛,一生磨难,生命力极其顽强,用母性的力量包容一切,竭尽所能奉献自己[5]。
参考文献:
[1]吕雪.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小姨多鹤》小说中的“姐妹情谊”[J].艺术殿堂,2009(10).
[2]杨晓文.严歌苓小说《小姨多鹤》论[J].华文文学,2012(5).
[3]严歌苓.小姨多鹤[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4]张艳艳.国族意识与人性情怀的再书写——关于严歌苓《小姨多鹤》[J].华文文学,2008(5).
[5]马炜.地母·佛性:严歌苓小说中“扶桑”“葡萄”形象探析[J].当代作家评论,2014(5).
关键词: 严歌苓 《小姨多鹤》 他者想象
一、引言
《小姨多鹤》是作家严歌苓发表于2008年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讲述的是,日本战败投降后当年被政府动员移民到中国东北“垦荒”的日本国民被追杀,十六岁的日本少女竹内多鹤也是其中一员。在逃亡过程中她的所有亲人都死了,只有她依靠求生本能和一点好运气活了下来,并被卖给了某个因儿媳不育而有绝户之危的东北人家当作传宗接代的工具。多鹤的日本人身份和畸形的家庭结构成了这个家庭的难题。而他们的解决之道便是把多鹤当作孩子们的“小姨”[1]。这部小说出版后不仅接连获奖,随后也被影视化,可以说是严歌苓的代表作之一。但是,对于书中的女主人公多鹤与小说中有关日本的一些描写,却存在一些争议,认为其中很多细节禁不起推敲。严歌苓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越调查越觉得我占有的资料太少,就越想更多地去调查,一直到最后就是不管什么,就觉得我这样仓促地写出这个东西来,日本人会认吗。”实际上,在日本学界有关《小姨多鹤》这部小说的论文少之又少,或许可以成为日本人会不会认《小姨多鹤》的一个客观参考。实质上,《小姨多鹤》写的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日本人的中国故事,是以异文化为对象进行的一次有意义而又漏洞百出的他者想象[2]。严歌苓通过这种想象,塑造了一个中国人心中典型的日本女人形象,又为这个形象加入了一些富有魅力的特性,从而构成了那个深受读者喜爱的“小姨多鹤”。
二、中国人心中典型的日本女性形象
在小说中,有许多关于多鹤行为的描写,其中最有特点的莫过于多鹤时时刻刻保持着随时要鞠躬的姿势。送张站长去上班时要跪着鞠躬,和小环说话时要鞠躬,总到二孩家做客的同事们形容多鹤是:“张家的小姨子就跟没长脸蛋似的,看见的总是她的头顶,要不就是她的后脖颈。”[3]无时无刻不在鞠躬,这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对日本人最直观的印象,这样典型的行动穿插在整部作品中,使一个日本女性的形象跃然纸上。
除了鞠躬之外,严歌苓还为多鹤设计了许多典型的日本人的行为。例如熨衣服:
手绢叠得四四方方,留着花露水兑掺米浆的香味。家里的每一条手绢都逃不过多鹤的老帖。大大小小的人走出张家,都像刚从烙铁下走出来一样平展[3]。
例如爱干净:
她还是穿着一年前的白底蓝细格衬衫,只是更旧了,蓝细格都被水洗走了。她要不那么爱干净也省点衣裳[3]。
其他还有关于多鹤标志性的极致的微笑及斯文的礼节等的描写,但是,爱干净整洁,斯文懂理这些特征并不是日本人的“专利”,也不如“鞠躬”这个行为更深入人心,所以这三个特征都不如鞠躬更典型,却和鞠躬一起构成了一个最“基础”的多鹤。
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不能只有表面行动,人物的心理也很重要。严歌苓在描述多鹤的心理时,最多的便是多鹤“视生如死”的不畏死亡的心理。无数次想要自杀的多鹤都是在小环“凑合着过呗”的劝解下重新燃起生的希望的。甚至多鹤也对自己的转变感到惊奇:“它怎么就突然不在了呢?小环还是天天笑着‘凑合’怨着‘凑合’日子也就混下來了。”[3]这样的转变让读者对这样一个异族女性产生了一种亲近的感觉,更像是读者在借小环的嘴劝解多鹤,鼓励她活下去。
三、独特的异族女人
1.外貌
在小说中,张俭、小石、小彭都为多鹤与众不同的气质所吸引,小石和小彭甚至在怀疑多鹤有智力问题的情况下仍然每天来往于张家,就为了和多鹤见上一面。这一切最初都源于多鹤与众不同又极其美丽的外表。
多鹤美丽的外表从书中的男主人公在菜市场遇到多鹤时的心理活动中可以窥得一二:
她齐耳的浓密黑发,厚厚的刘海儿让她一看就不是本地人,不属于这里。流浪在她身上留下的永不消失的痕迹,就是那些鲜明的轮廓线条。而两个多月前的流产和手术又在她鲜明的轮廓上添了薄薄的丰润,她的两腮润泽得像发育中的女孩子。她白底蓝细格的衬衫也那么衬托她,看起来她是世界上最干净、刚刚从水里出来的一个人。是真的美丽。张俭记起他半生中读过的有限的几本书,所以现在对她的感叹和欣赏不是空无一词[3]。
多鹤的美不仅外表,更在于她的美十分有风情:
他闭着眼睛乘着秋千一生一下,满心是多鹤左一瞥右一瞥的风情目光。她那么风情又那么蒙昧,这是张俭最感到新鲜刺激的一点[3]。
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正是因为多鹤的美丽,使得小石、小彭两个人常年来往于张家,在一天一天的生活中发现了张家和张家小姨的秘密,最后导致张家在之后的“文革”中差点遭遇灭顶之灾。
2.性格
多鹤出生于日本一个叫“代浪村”的地方,独特的群组文化孕育出了多鹤独特的女性气质,族群的特质又是无法抹去或者说构成其魅力的根本所在[4]。多鹤除了让人过目不忘的美丽外表外,更有一种特质,那便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周围人的感染力:
谁会抵抗呢?多鹤的强制是她不作声地迈着小碎步端来一盆热水,搁在你脚边,再搁一块肥皂。她会半蹲半跪地脱下你的袜子、她埋下头试探水温时,谁都会投降。即使没有她,洗脚还按她的方式洗[3]。
小说中,张家最初本把多鹤当作仅仅用来生育的工具,可因为多鹤的感染力,张家在生活中越来越依赖多鹤,最终把多鹤看做了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最终为了保护多鹤,隐瞒其身份才搬家到鞍山,发生了接下来的故事。
可是,看起来温柔的多鹤其实内心是坚定的,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温柔时可以像水一样温柔,发怒起来也可以像火一样热烈:
多鹤抄起地上的锅铲朝张俭砍去,张俭一佝身,锅铲砍在了墙上。这时要跟他你死我活的不是多鹤,是代浪村人。他们那特有的地狱一样的怒气,恰恰产生于长时间的沉默和平静。代浪村人在多鹤身上附了体,锅铲成了她挥舞的武士刀[3]。
同时,多鹤身上还有一种那个时代的国人身上少有的专注:
她现在每天刻的最多的是“中国制造”几个字,因为这四个字难度最大。她刻的字从来不报废,一块钢一个字,个个都打在去越南、去非洲、去阿尔巴尼亚的火车上、钢板上。多鹤罕见的专注目光和手艺传播到三大洲去了[3]。
如果在日本,多鹤可能只是一个稍微漂亮一点的普通女子,可多鹤来到了中国,亲人纷纷在她面前死去,她美丽的外表、独特的性格加上如此悲惨的经历造就了她不寻常的人生。
四、结语
通读整部小说可以发现,其中关于日本的描写有不少漏洞,包括日语的发音,日本的地名,等等。通常来说,一个漏洞百出的人物是不容易受到读者喜欢的,严歌苓塑造的多鹤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很大原因便在于,书中的多鹤从外表到行动都极其符合中国读者心中对日本“残留儿童”的想象,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独特的具有个人魅力的性格特征,她与严歌苓笔下的其他女性一样,命运多舛,一生磨难,生命力极其顽强,用母性的力量包容一切,竭尽所能奉献自己[5]。
参考文献:
[1]吕雪.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小姨多鹤》小说中的“姐妹情谊”[J].艺术殿堂,2009(10).
[2]杨晓文.严歌苓小说《小姨多鹤》论[J].华文文学,2012(5).
[3]严歌苓.小姨多鹤[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4]张艳艳.国族意识与人性情怀的再书写——关于严歌苓《小姨多鹤》[J].华文文学,2008(5).
[5]马炜.地母·佛性:严歌苓小说中“扶桑”“葡萄”形象探析[J].当代作家评论,2014(5).